西安设计师余平,
痴迷于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曾经花20年走访了中国100多个最美的村落,
拍下了近10万张照片,
其中有81张,
已经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
2017年,他的好友胡守连
包下了南京郊区的一片荒村,
请来余平,希望他用自己半辈子的观察所得,
将破旧的房子改造成民宿。
余平将拆掉的土、木、砖、瓦、石全部保留,
打磨后重新利用,材料没花一分钱;
将新、老建筑结合在一起,
造出了最适合中国人居住的四合院;
又用竹子围合成私密小院,
真正实现了“天是自己的天,地是自己的地”;
还用传统的方式为房子保温,
不用空调,室内也能常年恒温在23-27度。
改造后的房子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其中就包括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余平说:
“这是我走访100多个中国乡村之后,
用土得掉渣的材料改造的房子,
现在却打动了很多人,
这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撰文 翔宇
塘家庵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无想山森林公园里,距离市区只需要1个小时的车程。
沿着弯道开车进山,沿途可以看到很多的湖泊,两侧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竹子。穿过一个大坝和水库之后,感觉进入了秘境。不远处的半山腰上,隐约能看到几栋挂在树稍上的瓦房,非常漂亮。
余平为好友设计的民宿,就在这里。
花20年独自走访100个中国最美村落,
拍下10万张珍贵照片
今年61岁的余平,和49岁的胡守连,认识已经超过10年。都是从小村庄走出来的两个人,总希望能为乡村做点什么。
2014年,两人小试牛刀,在南京包下一个小院做了一家民宿,收获了一些经验和好评。于是又在南京郊区找到了一片村庄,希望能在更大的场地施展拳脚。
余平的经历更特别一些。他出生在浙江天台县,在一个小山村里长大。
7、8岁的时候,又跟着参军的父母连续坐了14天的火车,去到了新疆。现在定居在西安生活,从事设计已经30多年了。
从1997年开始,他捧着一张地图,从陕西出发走访中国古镇,并用相机记录下乡村的民居。没想到这一走就是20年。
迄今为止,余平一共走访过100多个古镇,拍下了近10万张照片。其中有81张,已经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
陕西·陈炉,2001年
甘肃·张家台,2018年
江西·白鹭,2013年
很多村子他都去过三、四次,每一次去都觉得变化非常非常大,有一些村子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了。
余平觉得,传统村落才是中国文化的根,特别是一些百年以上的古老村镇,可以看到有趣的建筑,以及它们不同的形态和建造方法。余平常常被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所感动,并且渐渐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走访村落第7年的时候,余平突然兴奋地发现了中国建筑材料上的规律,他把它叫做“五音”,分别是土、木、砖、瓦、石这五个元素。他暗自发誓,后半生一定要用“五音”来造一栋房子。
好友胡守连在南京找到的这个荒村,为余平的梦想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舞台。
用当地的土、木、砖、瓦、石造楼 ,
材料没花一分钱,不倾倒任何建筑垃圾
余平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看到的只有几十栋破败的老房子,但是它们真的有点儿“仙”,余平的形容是“一个架在竹梢上、有瓦顶的村落。”
这里占地面积近42亩,设计改造花了近2年的时间。最终定型的无想山居,并不是传统的现代民宿,一点都不华丽、时尚,甚至看起来有点土气。
新旧房子加起来一共有26栋。其中5栋作为民宿对外开放,余平将它们分别取名为土、木、砖、瓦、石,呼应了他的“五音”原则。
被命名为土栋和木栋的房子,靠着室外的长廊相连。走到这里不仅能看到两侧的自然风景,还能享受到凉凉的微风。
部分无法修复的老宅拆掉之后,余平让工人们对建筑物的材料进行了一一分类,半块大小以上的石头、青瓦和红砖,全部被收集起来。
甚至从地下挖出的拳头大小的石头也都被保留了下来,在机器里重新加工之后,变成了新材料。
有一些砖块被打磨成圆角,消解掉建筑尖锐的部分以后,房子看起来会更加亲切;有一些则变成了填充物。整个改建过程中,没有向外倾倒任何的建筑垃圾。
四合院和私密小院,
才是最适合中国人住的房子
余平将最有历史的五栋老宅保留了下来,再结合新建的房子组成新的四合院。因为他觉得,中国人住得最舒服的房子,就是四合院。
在余平去过的不少村落里,他发现老百姓都在用不同的形式造四合院,只不过南方和北方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规模。
这种围合起来的院子,和抬头望见的四四方方的天,给人一种特别的安心感,也是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的一种建筑形态。余平觉得,理应传承下去。
一楼的客房都了带一个私密小院,是用竹子围合起来的。来住宿的客人很喜欢晚上待在这里,摇着蒲扇、吃吃西瓜,一家人聊聊天,非常舒服。
余平说:“中国人都有院落情结,当天是自己的天、地是自己的地的时候,就会特别的喜欢和满足。”
不用空调也能恒温的客房
东南方向的风景最好,正对着无想山的一片竹林,余平全部留给了客房。
客房的入口设计了高15公分的门槛,这是中国传统民居里才有的东西。余平觉得,客人选择住这里,从迈过门槛就意味着已经到家了,这种仪式感非常重要。
房间里的所有材料都是天然松木,不经过染色或者油漆,木头本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有个结疤就有个结疤、有个虫眼就有个虫眼,一切都是最自然的模样。
当阳光照射进来之后,松木会散发出微温的感觉,余平觉得这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氛围。
长期在西北生活的余平到了南京之后发现,这里青砖灰瓦的老房大多室内昏暗,湿度特别大,住起来很不舒服。
余平就把墙体增厚到400毫米,利用自然的厚度,解决了冬暖夏凉的保温性。地下做了隔潮层,解决了潮湿的问题。
又做了一个隔热顶层,从头到脚地的把人包裹起来,住在里面的人好像待在一个“保温瓶”里,室内温度可以常年保持在23-27度之间,也减少了对于空调的依赖。
民宿的窗户没有用现在流行的落地玻璃窗,而是墨绿色的花格木窗。
余平觉得,一个适合的开窗比例,一定是经过合理的计算,更要符合传统民居的建造方式,这样才能兼顾美观和保温性。
余平还在房间里特意保留了电扇,客人退房之后,服务员会把风扇打开,为房间通风,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
还原学堂、用沙土造运动场
再现记忆中的小乡村
余平和好友胡守连的童年时光都是在农村度过的,为了还原小时候的生活,他们在民宿里设计了很多怀旧的公共空间。
学堂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它大概有100平米,他们常常会在这里举办一些国学、音乐、手工课堂,也会在这里放一些老电影,请住客们来观看。
旁边的大树上,挂了一个铜铃,是过去农村通知集会用的。现在,晚上放露天电影或者有演出的时候,就会摇一摇。
院子里还用沙土做了一个传统的运动场,好朋友一起到这里打打篮球、乒乓球、踢踢键子、跳皮筋,能回忆起很多的童年时光。
院子里散落地停放了几部老式自行车,大家可以随意使用。毫无目的地骑着单车闲逛,这种完全放空的感觉,其实特别轻松自在。
余平还在这里保留了一个柴烧的土灶,只要提前预约,住客就可以用它来做饭。拉起风箱,用土灶炖点鸡、或是现烧从水库钓来的鱼,是只有在这个小村才能享受到的美食盛宴。
土的掉渣的东西,最动人
无想山除了无想山居之外,其实整个村落都是一个建筑实验场。
艺术家朱赢椿也选择在这里建造一个“虫子谷”艺术中心,并且邀请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进行规划设计,其中包括虫子博物馆、美术馆、茶园……
无想山居是山里唯一可以小住的地方。房子改造期间,余平还邀请隈研吾来到这里,为改建提出过一些设计方面的意见。
民宿设计完成之后,余平在黑板上写下了12个字:砖房子、石头地、瓦的顶、竹围栏。这些词听起来只是一种材料分类,实际上是概括了这个地方的氛围。
“这是我走访100多个中国乡村之后,用最‘土’的材料改造的房子,没想到大家的评价还不错。曾经被很多人说成是土得掉渣的东西,现在却打动了很多人,这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部分图片由余平、胡守连提供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555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