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绿色发展的“郧阳模式”

在湖北十堰郧阳区柳陂镇卧龙岗移民社区文化广场,由14位移民人物、3条看家狗、10条汉江鱼、1棵柿子树和一口老水井组成的南水北调移民雕像群,静静矗立,默默守护着沉浸在水底的家园。

郧阳区原为郧县,2014年9月改县设区。卧龙岗社区原叫舒家沟村,在汉江边上,2010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整村搬迁落户于此。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绿色发展的“郧阳模式”

郧阳卧龙岗社区南水北调移民雕像群

2012年9月18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卧龙岗社区安置点庄严宣布,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搬迁工作顺利完成,这也标志着涉及鄂豫两省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全部结束。

9年过去,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贡献的核心水源区居民生活怎么样?如何当好守井人,确保一江净水往北送?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进郧阳区探访。

时任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他于2011年任郧县县长,2014年任郧阳区长,2015年任郧阳区委书记,今年6月25日已调离郧阳)说,“为了国家工程,郧阳人民顾全大局,牺牲奉献,两次移民搬迁造成元气大伤。但我们紧紧抓住南水北调和脱贫攻坚这两大机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探索生态保护、建设和转化举措,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全新之路,确保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不管移民情绪多激烈,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硬要求”

“姑,你就支持我的工作,带头拆吧!你拆完大家就会跟着拆了。”

卧龙岗社区58岁村民陈立莲,至今还记得自己的侄儿、时任舒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秀林2011年上门来劝自己搬迁的场景。

李秀林找到陈立莲时,郧县已顺利完成外迁工作,全县正在推进近三万人内安。舒家沟村位于淹没线下,必须全村后靠安置。

“我们家是砖房,在村里是条件比较好的,说实话很舍不得,毕竟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但为了支持移民工作,我带头扒了房子,其他村民看我拆了,也陆续跟着拆。” 陈立莲回忆,拆房时自己心里其实挺害怕,并不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勇敢。“因为不知道安置房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比自家盖的房子差,更担心搬迁后如何开始生活。这是我们所有老百姓最担心的问题。”

72岁李含进是一名老党员,早年在内蒙古当过兵,1984年开始担任村会计,曾包保2户村民外迁到潜江。“移民最难的是故土难离,毕竟生活了一辈子,对家乡难舍难分。我大哥家属于外迁,搬家时我们兄弟俩抱头痛哭。到我们搬迁时,虽然舍不得,但看着三万多移民迁到了外地,我们的牺牲不算什么。”

现任郧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兴忠,曾担任郧县移民局局长。他回忆,“当时矛盾非常尖锐,压力无法想象。这些移民世代在汉江边生活,突然要搬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很舍不得,抵触情绪非常大。”

为了做好移民工作,当时郧县对118个移民村派驻工作队,有五千多名移民干部包保移民户,后来全县开展“我回家乡劝移民”活动,发动全县干部职工,通过亲戚、朋友、同学等来做移民的思想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绿色发展的“郧阳模式”

郧阳区移民外迁时留影(资料图:郧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提出不管移民情绪多激烈,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硬要求。经常大半夜,干部还在老百姓家谈心、解释政策。干部跟着百姓下地干农活,甚至挑大粪、种地。”邓兴忠说。

退休干部曹相国曾做过三十多年移民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时,他和女儿曹霞齐上阵去作动员。为了工作,他给移民送过眼镜、衬衣,下地帮忙干农活,还帮助一家包保户刚出生的小孩取名“王一鸣”,谐音“王移民”,“记住这项伟大工程!”“我经常对女儿说,做移民工作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服务,办事要主动、热情,不能脸难看。要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老百姓怎么办。”曹相国说。

经过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移民从开始抵触搬迁,到后来服从大局、支持搬迁。郧阳区从2010年4月开始试点搬迁到11月下旬大规模搬迁结束,不到7个月时间,圆满完成3万余人的千里大迁徙。而后开始近3万人的内安工作。“六万多人义无反顾搬迁,这是对南水北调最大的支持,是最朴素也是最大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邓兴忠说。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绿色发展的“郧阳模式”

郧阳区移民外迁时的群众留影(资料图:郧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官方数据显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郧阳区为了这项世纪工程,淹没了10个乡镇、118个村(居)委会、606个村(居)民小组,淹没房屋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淹没总面积51平方公里,淹没工矿企业47家。动迁总人口60484人,其中外迁7453户31667人,内安7229户28817人。

在卧龙岗移民社区南水北调移民雕像群前,著名郧阳籍作家梅洁写道,“我真切的希望,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冀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远方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移民搬迁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完成外迁与内安,移民开始了新生活。

带头拆迁的陈立莲一家,住进卧龙岗社区180多平方米两层移民安置楼已快10年了。“搬进来后,之前的担心都没有了,我们也逐渐适应了从村民到社区居民的身份转换。移民搬迁,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陈立莲介绍,天气好时,自己90多岁的婆婆就在院子里晒太阳闭目养神,而自己则忙着家务,等着接孙子放学。“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加注重卫生习惯,生活污水由污水处理设备集中处理后才排放。以前家里养猪、养鸡,现在种有机蔬菜,更注意环保。”

记者在现场看到,卧龙岗社区184户安置小楼整齐划一、宽敞整洁,每家配有一个小车库,门前小菜园里种着当季菜。社区6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篮球场、LED电子屏、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清洁垃圾桶等一应俱全。社区前方,则是由居民土地流转而建的大型光伏大棚,居民每年可领到一定的土地租金补贴。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绿色发展的“郧阳模式”

卧龙岗社区

邓兴忠说,全县内安移民工作启动时,县委县政府就明确提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移民安置点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因此在选址上,尽量靠近集镇、中心城边等,共享公共基础设施服务,避免搬到偏远地区后造成交通、用电用水、就医入学困难。在土地分配上,更注重土地质量和产出效益,全区六十多个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比较到位。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绿色发展的“郧阳模式”

郧阳区内安移民新村(郧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完全改变了村民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前他们依靠耕地,是小农经济,现在收入来源多元化,可以务工,可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有更多选择。更重要的是,移民搬迁完全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社会治安等明显好转。” 邓兴忠说。

“淡化移民身份,做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柳陂镇沙洲社区也是一个移民安置新村,地处209国道沿线,毗邻十堰城区和郧阳城区。这里原是一座高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挖断岗村多数村民内安于此,后改名沙洲社区。

搬迁后的那两年,因是全新生活环境,村民们有些人心涣散,这个本来具有较好区位优势的村子一度成为柳陂镇“后进村”。2014年村两委换届,在外经商的村民郝善国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

“当时压力很大。移民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如今搬出来了,如何能发展、可致富成了难题。我作为村支书,有责任带领大家走出一条路。”经过一番考虑,郝善国决定拿出家里全部积蓄,带头流转土地,创办了家庭农场,种植葡萄、草莓等,供城里游客来采摘。

沙洲社区会计程道奎介绍,柳陂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了万亩设施蔬菜,是十堰市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村民户户会种菜,也成为最主要收入来源。但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还是一个新概念。

郝善国的这一举动开始村里人并不看好,连妻子也不愿意,但郝善国执意要做,“我想我如果成功了,村民们就会学习,这个产业就会越做越大。”

为了留住游客,郝善国想了各种办法,把路修到了果园里,把停车场建在果园边,甚至在自家院子里摆上了秋千、桌椅。“游客来了能坐得住,就能带动消费,增加我们的收入。”两年多后,郝善国经营的葡萄园成为村里特色产业,村民们也开始竞相学习,一个个水果庄园、蔬菜庄园在沙洲社区成规模发展。

“80后”村民郝善良就是在郝善国影响下,主动回村发展的。早年,他在外打工,收入很不稳定,2015年决定回村与父母一起发展采摘农业。经过土地流转和几年经营,他家8亩地大棚已经成为集蔬菜、葡萄、草莓等多品种为一体的家庭农场。

每天早上五点多,郝善良就走进大棚开始采摘,一天要运输一千多斤新鲜蔬菜到十堰。瓜果旺季时,他要接待多批游客到农场采摘。“这个工作很辛苦,但收入稳定,一年收入十几万没问题。去年疫情对我们也没有多大影响。”

如今,在沙洲社区,一座座家庭农场依次排开,成为移民新村的一道风景线。

柳陂镇镇长何统林介绍,移民搬迁后,柳陂镇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有机蔬菜和生态旅游观光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壮大乡镇集体经济。目前全镇有10300多亩大棚蔬菜,15000多亩小水果,激发移民内生动力,提供必要政策支持,加强产业布局引领,让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推动乡村振兴。

“我们一直在推动移民融入到乡村振兴发展中去,既强化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向善向上的移民精神,也淡化他们的移民身份,让他们逐渐成与城镇居民接轨,做乡村振兴的先行者。”时任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说。

“南水北调倒逼郧阳走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镇长,何统林也拒绝了不少企业到柳陂镇发展,“因为这些企业不环保。”

去年,他跟随县里到北方一个地级市招商引资,发现一家棉纱加工厂可以对破布边角废料加工利用,而柳陂镇正大力发展袜业,有很多边角废料需要加工处理。

“我看到后很激动,以为可以合作。但随着考察深入,发现这家企业生产后造成的污染非常大,我果断拒绝。”何统林说。

实际上,郧阳区在南水北调移民搬迁过程中,就对污染企业做出“零容忍”态度,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更是把是否环保作为企业考核的第一道标杆。

邓兴忠说,“保护一江清水是库区的首要任务。南水北调郧阳淹没企业47家,最后只迁建了15家,其他32家因为环保不达标就关停了。”

近年来,郧阳区穷尽办法治水,已坚决关停并迁企业近百家,直接损失近百亿元,其中郧县造纸厂曾是一家年产2万吨优质纸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拥有职工近千人;郧县卷烟厂年产卷烟4000多万支,占据当时全区税收的半壁江山。

“在移民之初,我们就提出‘宁愿经济发展落后20年,也要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时任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说,移民搬迁后,郧阳区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符合区情的绿色发展之路。

十年前,私营业主朱瑾艳返乡创业,引进30余个油橄榄品种,开始在郧阳试种。经过多年探索,试种取得成功,四季常青的橄榄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观,生产的橄榄油每斤卖到200多元。2014年以来,通过引导,当地居民已种植橄榄树达3万余亩,带动11个乡镇23个村户年均增收 5000 元以上。

孙道军说,郧阳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倒逼郧阳走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抓住生态保护、建设、转化三个关键,13年如一日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如今,绿色环保、生态有机成为郧阳农特产品的‘招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郧阳人民引以为傲的‘标配’,善水郧阳、人类老家成为游客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

“管住斧头,守住山头,护好源头,努力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汉江”

担任郧阳区委书记时,孙道军还有一个身份是郧阳区总河湖长。新京报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从神定河巡查现场返回区委大院。

神定河是汉江的一条主要支流,流域面积近100多平方公里,流经十堰主城区,接纳了城区约75%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神定河还是一条典型的山区季节性河流,非汛期流量小,生态补水不足;汛期水大,又会出现管网溢流,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清污混流率高等突出问题,水质改善工作困难重重。

“黑臭的水体严重影响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投诉一度不断。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群众的急事难事就是我们的家事要事。”孙道军说,我们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确立了上下左右共治、治污筑景同步的治理思路,先后投入近2亿元资金,建设污水管网,推进雨污分流,在下游建设人工快渗项目,采用超微分离+混凝沉淀+人工快渗处理工艺,系统治理河水,实现了污水全处置。

同时,郧阳区沿神定河规划生态修复、生态净化、生态涵养三个片区,开展系统治理,沿河设置生物篱、拦砂坝,实施河流内源治理7公里,退耕还林1万余亩,并将全域设置为禁养区,对流域沿线村(社区)开展集中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和民居改造。2019年神定河成功消除劣Ⅴ类水质。

“汉江是中华民族的祖母河,我们牢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投入20余亿元治水净土增绿,管住斧头,守住山头,护好源头,努力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汉江。”孙道军说。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绿色发展的“郧阳模式”

汉江水现状(郧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郧阳区还全面推行“五长共治”模式。境内136公里汉江,涉及10个乡镇30余万人,仅靠某一名河长根本无法完成任务。于是,郧阳区要求,汉江沿岸每一个山头明确一名山长,每一条路明确一名路长,每一个村民小组明确一名组长,同时配备警长,“五长”合力,守护河库。

柳陂镇镇长何统林负责汉江柳陂镇河段的水质,每次到村里,他都会随身带着一张巡河表,随时检查柳陂镇段汉江保护情况。

“有无污水排放,有无固体废物,有无漂浮物,有无违法捕捞等等,这些必须检查。发现有问题,立马找到责任人要求整改,第一时间处理掉。” 何统林说,作为核心水源区,守水护水是我们的第一责任,为了发展而忽视环保会付出沉重代价。

郧阳区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汤建民向新京报记者展示了一份郧阳区列入市级考核的43条重要河流、河段长、联系单位、联系人详细名单,“每条河流谁负责,出了问题联系哪个单位整改督办,一目了然。”

“我这几天连续下乡,到各个乡镇现场督办,比如垃圾问题、生活污水问题,看到后我就自己动手去打捞,旁边的人慌了,立马行动起来。” 汤建民说,抓这个工作要“见现”,马上兑现,不要承诺到明天、后天再去处理。

让汤建民更为忙碌的一件事是丹江跨陕西、湖北、河南三省治理问题。

丹江全长391公里,流域面积16138.2平方公里,其中陕西境内7504.4平方公里,湖北境内1385.4平方公里,河南境内7248.4平方公里。丹江是汉江最大支流,年径流量占丹江口水库入库量的10%。作为三省界河,丹江矛盾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存在越界倒垃圾杂物、越界采砂、非法捕捞者越界躲避打击等突出问题,急需建立三地协同治理和联合管护机制。

去年,郧阳区主动与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对接,探索建立了跨省联巡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联合执法,专项整治污水偷排直排乱排、退捕禁捕等,推动丹江水质稳定达标。

“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孙道军说,确保一江净水永续北送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当好守井人,护好汉江水,我们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郧阳模式”。

新京报记者 何强

校对 李立军 受访者供图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579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