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孔子世家》,对孔子的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起孔子姓名,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泱泱的儒家大国,恐怕应该是妇孺皆知:孔子,名丘,字仲尼。对于孔子“字”为“仲尼”一说,恐怕稍微懂点“伯仲叔季”排行规矩的人都能理解,“仲”就是排行“老二”的意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动辄就高呼“打倒孔老二”,就是针对孔子老人家的。至于“尼”呢,也是有渊源的。孔子的父母亲曾到尼山上去祈祷,最终才有了孔子的降生,所以出于感恩与还愿,孔子的字里就自然而然加了“尼”这个字眼。
但孔子的父母亲为何要将孔子的“名”定为“丘”呢?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做如此解说: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意思就是说: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样的解释,都是舒一口气:哦,原来如此呀!可我就奇怪了,“头顶凹陷下去”与“取名为丘”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呀?“丘”在我们的印象里,不应该是“高起的小土山”之意吗?孔子为何不取名字为“坑”“塘”之类的,为啥取为“丘”呢?
难道像我们现代人取名字一样,请懂风水的算命大师掐指一算,五行缺啥,就在名字里补啥。诸如命中缺水,就把名字里添加“水”字,再不行就改成“泽”“润”,甚至是“海”之类的。如果嫌太恣意夸张,那就用些“三点水”旁的字,也能获得一些心理平衡。
古人也有“缺啥补啥”这样的取名先例吗?
这一说倒是想起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话: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慢下来,仔细看,有没有发现端倪?左丘明,鲁国太史,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两本书。他是司马迁的偶像,也是孔子极力推崇的人。他的名字叫啥呢?——“明”,可谁知道,他是个盲人。是个盲人为何叫“明”呢?
同样的,“孙子膑脚”中的“孙子”,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而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孙膑原名叫“孙伯灵”,可当他被同门师弟庞涓陷害,挖除膝盖膑骨后,人们反而就叫他“孙膑”了。
这难道真是古人取名字时故意而为之的“反义”吗?
这不是没有依据的,诸如古人在取“表字”与“名”时,经常“逆向思维”,取其相反之意。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他的名为“点”,他的字却为“皙”。在古义中,“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名为“熹”,字却为“元晦”。在古义中,“熹是天亮,晦是黑夜”。刘过,名为“过”,字却为“改之”。王绩,名为“绩”,字却为“无功”。相反之意,一目了然。
但这样的相反取名取字法,无论怎样研究,都能看出人家父母刻意而为的用心。至于孔丘的“丘”的由来,估计就是孔子出生时,父母瞟了一眼那怪异的头型,就随口一句:就叫“丘”吧。
这样的随意不是空穴来风。诸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对于孔子这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而言,给儿子取名字,不应该殚精竭虑、费心劳神吗?否也,孔子率性得跟他的父亲如出一辙。孔鲤出生时,恰好鲁昭公赐给孔子一尾鲤鱼,于是著名的典故“孔鲤过庭”中的“孔鲤”就这么有了。
非孔家对取子女名字这么漫不经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著名的历史名将——霍去病,“去病”两字让人听起来就觉得怪怪的。相传霍去病出生不久,还没来得及取名字时,他母亲带他去宫中探望卫子夫,当时汉武帝卧病在床,突然听到霍去病的啼哭声,顿时惊出一生冷汗身体觉得轻松舒畅起来。武帝在知道这个小孩子时大悦,给他赐名为霍去病。
那么,孔子的父母给孔子取名为“丘”,到底是取其“反义”,还是任性而为之呢?
百般不解,于是我便去查阅各种资料。当我眼前赫然看到“丘”字最早期的甲骨文时,顿时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在甲骨文中,“丘”是这样呈现的——
,意思是:两峰相连、或零散不成方向的小山,而“山”是这样呈现的——
,意思是:众峰(三峰)相连、形成一定走向的群峰。这样直观的象形文字,我一下子就理解了“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的含义,因为在古义中,“丘”除了指“高起的小土山”之意,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四周隆起,中央下凹的地形”也叫作“丘”。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其实,名字叫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拥有“人名”的人,有没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为一个“名人”,成为一个彪炳千秋、福泽后世的伟人,成为后世子孙、人民百姓敬仰与尊崇的英雄。他们的名字,会被老百姓着上璀璨的光辉,恒久地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
你姓啥名谁?哦,真的不重要,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姓名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有魅力。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637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