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流传的大禹刻像。出自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
随着文化认同需求的增长,跟随“禹迹”,学习研究、考证大禹文化成为高尚的心灵洗礼和文化享受过程。2019年4月,绍兴市公祭大禹陵期间,有11个禹裔族姓1600多人开展民祭活动,参祭热情十分高涨。 图为2019年7月,北川、汶川两地分别举行“海峡两岸禹羌文化研讨会”“大禹华诞庆典”“大禹文化与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研讨会”,以及“大禹华诞食礼”。图为在汶川举行的祭祀活动中,释比文化传承人进行大禹文化展示。
禹迹图为中外大禹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记录了印证大禹历史记载、后人大禹文化的相关分布。从钱塘江两岸的局部内容,就可以看出史迹密布程度和大禹文化的发达状况。 (选自《浙江禹迹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二零一九年出版)
图为绍兴大禹陵碑。
图为宛委山贺知章《龙瑞宫记》刻石。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大禹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的迹象;在中国和周边国家,人们日益重视汇集、整理历代相关水利文物、历史文化遗存,对大禹在人类共同遗产价值中的社会效果,形成了更深刻的认知。
大禹,是中国远古时代治水英雄的杰出代表和民族精神象征。当今来看,大禹治水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核心价值是凸显人民利益,核心精神是“献身、求实、创新”。面对着滔天洪水,体现东方智慧的治水过程,体现在大禹带领民众,忘我治理水患,直到“地平天成”;与西方文化中诺亚方舟式的对待自然态度相比较,体现了不同价值取向与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和文化传承。
大禹文化和大禹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超越了区域与国界。直至今日,大禹文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持续不断的传播和影响力。
大禹父子可称第一代“河长”
据《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这是说,当天下洪水滔滔,水灾为民众大害之时,最高统治者尧把选取治水首领当作头等要事。最后在有争议之中选定了鲧为治水责任人,并严明责任要求。
当代科学调查发现,当时洪水滔天的险恶环境,应该真实出现过。在我国滨海地区,卷转虫海侵引起沧海变幻,海水倒灌平原;在江河上中游,有极端气候出现或者地震导致山崩地裂形成巨大堰塞湖,造成水道变迁、洪水泛滥的自然现象。鲧治水是继承前人经验“障”和“堙”的做法,也就是用泥土筑堤防把聚落和农田保护起来,这个治水过程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大禹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载:禹“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大禹采取了“疏”的办法利导江河,即“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尚书·益稷》),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而最具影响力的则是其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治水精神,今日则概括为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也成为中华水文化的基石。
历史记载中的大禹与汶川、绍兴
关于禹兴西羌和大禹归葬会稽多有历史文献记载,《史记》是最权威的文献之一:
《史记·六国年表》:故禹兴西羌……《集解》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
《史记·夏本纪》: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
禹迹在汶川和绍兴最多
几千年来,大禹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四川汶川为汉代汶山郡的核心区、古西羌腹地。“大禹兴于西羌”及治水业绩,在岷江两岸广为流传;“石纽投胎”“大禹出世”“禹生禹穴”“禹生刳儿坪”,生动丰富。2020年,以大禹的诞生为核心文化内容的《汶川禹迹图》编成。这是四川第一张以县域为单元,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在汶川、理县、茂县、松潘、小金等地,共査找到禹迹79处,其中宫庙祠遗址类18处、山名(洞、池)类18处、地名类11处、碑(石)刻类15处、地名(村名)类15处,其他2处。著名的禹迹有“石纽山”“禹穴”“涂禹山”“天赦山”“飞沙关”“刳儿坪”“洗儿池”“景云碑”“吞碑树”等,其中汶川最多。
今天,大禹文化中心和最为活跃地区当属浙江绍兴。绍兴大禹文化的形成和研究可以上溯至越王勾践时期。他在建设越国都城时同时建立禹庙,又在临终前对太子兴夷说,“吾自禹之后”,自此奠定了大禹文化在越地的基石。
目前,绍兴大禹文化的研究正朝着更系统、精准,多学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发展,其主要可分类为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献、祭祀、传说、地名、艺术、传播等内容。
2018年,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了《绍兴禹迹图》,汇集了以大禹治水为主体的历史文献记载、重要传说故事、现存纪念建筑、地名等。共有禹迹127处。其中陵、庙、祠类21处;地名类22处;山、湖自然实体类25处;碑刻、摩崖、雕塑类59处等。这些禹迹主要分布于近代绍兴行政区域,其中萧山、余姚各两处。
2019年,在《绍兴禹迹图》的基础上,《浙江禹迹图》也编成出版。通过考释研究及实地考证,该成果记录了“浙江禹迹”209处,“防风氏遗址”4处,“越地舜迹”37处,“浙江大禹前后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30处。
2019年,数字版《浙江禹迹图》由浙江大学联合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共同推出,这是一个线上学术地图平台,实现GIS与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结合。
《绍兴禹迹图》《汶川禹迹图》先后编制完成,标志着大禹出生和归葬之地全部的禹迹路线和相关历史遗存,已互补互证,串连为一个整体。这为研究大禹和大禹文化遗存提供了可信的资源。
链接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708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