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宏宇
有朋友喜欢开玩笑,兴头上来,难免“失口”讲些“出格儿”话,“隔壁老王”的笑话,八成就是这么来的。具体是怎么个笑话,听过的自然知道,不赘,只说一档子亲身经历:酒桌上一大圈儿人,有刚认识的,喝到某阶段,就有人讲起笑话,“隔壁老王”的“故事”,那种场合算“老段子”,可还是有人讲了出来。
也许因为是“老段子”吧,大伙儿听了没怎么笑,讲的人有点儿尴尬,在全场“哑火”中酒醒大半,很不好意思地环顾众人弱弱问:咱这里没姓王的吧?见还是“哑火”,就赶紧替这位年轻朋友“补台”说:有也没关系。好多故事都拿姓王的讲……另一个朋友急忙跟住似的问:哎真是的啊,怎么就老说姓王的呢,怎么不能是隔壁老李隔壁老张隔壁老刘呢?没成想,这话,倒把全场逗乐了。
后来,那俩朋友说起那次,还真事儿似的问笔者:真的真的,为什么不是别的姓呢?
之所以有此问,大抵是因为我当时说的那话:好多故事都拿姓王的讲……这俩也是闲的,听了过后真琢磨,没琢磨太明白。其中一个还跟我说:说是大姓吧,张、李,什么的,也……
有数据说,最新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咱们国家人数最多的是“李”姓,其次是“张”,然后才是“王”。幸而我也是闲的,早琢磨过类似问题,多少算是牵强附会出一星半点,拿出来聊聊,权作闲话。
(一)姓王的“躺枪”说“好多故事都拿姓王的讲”,真还不是瞎说。不信可以捋捋——大多数“笑谈”、“随口”,提到某个姓氏的时候,“王”姓出现的概率确实要高一些。当然,不都是“隔壁老王”那样的。另举两例——
其一,好几十年前一个在主流大台多次播出的幽默小品,说某人装高级,有事儿没事儿印个名片,上面还有电话号码,号码多少多少多少后面还加了手写的小字儿——让管电话的王大爷叫一声儿。敢情是公用电话!那年头儿,别说手机,连“座机”都是有人照管的“公用”。那年头儿,“隔壁老王”这类“段子”,就算有,也没什么人敢于在“公开场合”讲。
其二,也是笑话,说单位露天开大会,领导在台上带大伙儿喊口号,领导喊一句,大伙儿齐刷刷跟着喊同样内容,基本不过脑子;正喊得带劲儿,传达室老大爷闯来,在大伙儿跟领导喊刚喊完的间隙高喝:王主任电话!大伙儿没过脑子地也齐刷刷跟着喊:王主任电话!
看电话的王大爷、王主任……这样的例子还有不老少呢。都较起真儿来,都可以诘问:为什么不说李大爷张大爷刘大爷赵大爷,而偏偏是“王大爷”?为什么不是陈主任周主任胡主任而“非得”是“王主任”?
虽然,相比“隔壁老王”,上面两例中的“王大爷”、“王主任”,在“故事”里并不是“讽刺对象”,只是“随便一提”;可觉不觉着,越是这样的“随口”,姓王的就越像是“躺枪”?
真的是“躺枪”!那些“故事”、笑话,照笔者看,真未见得对王姓有什么“针对性”。本文,就更没有对王姓的“偏见”;相反,恰是想从“躺枪”的角度,是想为天下姓王的朋友说几句“公道话”或说稍许“解释解释”。
“解释”什么呢?就是——虽然,太多太多“随口一提”涉及了姓王的,但应该是完全没有偏见更丝毫没有“恶意”的!相反,笔者认为,反倒是“世人”对王姓者“偏爱”的一种表达。偏爱!真的!至少,是喜欢广大王姓者的宽厚!
(二)王姓的复杂构成我国(尤指汉族)的姓氏很多,其中“大姓”也就是人数众多的,也不少;但绝大多数姓、氏,都有可谓“正根儿”或说“原本”的“出处”,但也有不大说得清的,其中,“小姓”也就是人数较少甚至很稀少的居多,可称“大姓”的姓氏里,王,便是较为突出的例子。
比如,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姓”——李,其源头也是有好几个,但其由一个相对并算不上“大”的“姓”成为“大姓”乃至今天的“第一大姓”,铁定跟几乎绵延了三百年的“李唐”王朝有关;张,其“最本源”跟道教及其广泛传播密切相关(据说,“玉皇大帝”就姓张);刘,三个可以称“源头”的“来处”——最古老的“河北刘”(刘姓最早的“发祥地”)、徐州刘(又称“沛县刘”)、汉中刘,除了“最古老”,另外两个“出处”,都跟理论上长达将近四百年的“刘汉”王朝有关;赵,“百家姓”之首,宋朝“皇姓”,“两宋”过后变成“大姓”,但最早是一个地名;吴(据说是“中国第十大姓”),也是由地名而来……
有些姓虽说不上多“大”,但姓的人不少,也多是有“出处”的。比如“林”姓,到现在,新结识个姓林的朋友,还会有人习惯性问“您是福建林还是东北林”,说的是,林这个姓,基本来自福建、东北两地。福建和东北相距很远,想要往前追溯到“合二为一”的程度,恐怕很难;这个姓,于是就让人们普遍认为是“双源头”。
但说起“王”姓,似乎就没有“福建林还是东北林”这样的“问题”了——说姓王,没人会问“您是哪儿的王”,因为,姓王的,从任何地方来都有可能;因为,王姓,作为稳居中华民族“前三”的“大姓”,其构成,比其他“大姓”都更复杂,或者说,都更丰富。
别的不说,单一个“六国遗贵”,就很能说明问题——众所周知,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的公元前三世纪后页,在咱华夏大地上,发生了一宗“天大”的事件,就是“秦统一”,“战国七雄”当中的秦国,以近乎“纯粹”的战争方式(武力),平灭了“七雄”中的另六个诸侯国以及未能列入“七雄”的一些小诸侯国,形成“大一统”政治局面。被“平灭”的众多诸侯国,尤其“七雄”中的另外六国的王室、宗室、“国姓”贵族,受到严重安全威胁,纷纷逃亡。
为尽可能避免被“暴秦”追索、加害,绝大多数都不敢再公开表露原本的姓氏;可统一后的秦王朝又是“严刑峻法”,在人口管理方面也严苛(或者说很认真),当然,这样的“严苛”或说“认真”,也带有追索“六国遗贵”的意图。
于是,逃亡求生的“六国遗贵”,纷纷改名换姓,给自己一个新的身份;而在“换姓”这件事上,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王”这个古老而在当时远不如后来那么“常见”的“姓”——燕国,姬姓改王姓;赵国,赵氏改王姓;魏国,魏姓改王姓;韩国,韩氏改王姓;楚国,芈姓、熊氏,改王姓;齐国,田姓改王姓……可以说是王姓在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之所以不约而同都改了王姓,据说,是为着纪念、铭记他们曾经“称王”,是“王者”、“王之苗裔”。又据说,为了进一步的安全乃至“长期”安全,“六国遗贵”的忠实属下,不管原先姓什么、有没有姓,也有好多都随着“故主”改姓王。
就这样,短短数十年间,“天下”姓王的人,一下子多了好多。他们来自好几个甚至是好多个别的姓氏,历经两千多年生发,形成了“王”姓群体中断然不可低估的、重要的、大比例的组成部分,却基本上不大说的清“原本可能”的另外的姓氏了。
据说,姓“嬴”的秦朝皇室,在遭到“灭国”劫难后,并不多的幸存者,也学样儿地改姓了王,以纪念对他们来讲更长期的“称王”的时代,同时跟“六国遗贵”整成“无差别”,以避免那些“老王”、“大王”、“小王”们因为曾经的仇恨而威胁到他们“劫后余生”的安全。
有人说,因为两千多年前的那时候多出的很多姓王的,比其他姓氏的人们更需要安全的新家园,所以就磨砺出愈发的勤劳、诚恳、亲和;而且,由于他们来自“出身”的“天然”的“贵气”,也对新家园的“邻居”们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一些“小姓”的“邻居”,在绵延千年的“后来”里,纷纷也改姓王,融入王姓“大家庭”。
(三)“老王”的孩子可以不姓王如前述及,“六国遗贵”原本的姓氏,分为“姓”和“氏”,比如,燕国的“姬”,是“姓”,韩国的“韩”就是“氏”。这在当时是有区别的——姓,源于古老的部族传说、崇拜对象、始祖的封号,等等;氏,则很多是跟地名、职业(职务)这些有关。有的今天的“姓”曾经是“氏”,源自古老的另外“姓”,比如“陈”,原本是“氏”,跟地名有关,而这个“氏”较早期的由来,却是古老的“姓”——妫。妫姓“上古遗贵”被周王朝分封,“国于陈水之畔”。再比如,夏,往前捯,是“夏侯”,再往前捯,是“夏朝”统治者的姓“姒”……
“王”这个字,最开始既不是姓也不是氏,而是动词,读作“旺”,教化、泽被四方的意思;在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的“周”王朝(史称“西周”)早期,这个字正式成为指代名词,被姓“姬”的“周天子”、崇尚“德治”和教化的统治者用作了自家的“名号”(周王),并随之“定义”成了带“褒扬”意味的“姓”。
在其早期,“得”这个姓的人很少——能被“天子褒扬”,毕竟是少数,他们有原本的姓或者“氏”,甚或“无姓无氏”,但因为“天子褒扬”,有了姓——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等闲之辈,在“宗法”制度下,“开枝散叶”的“能力”或说“条件”,比较优越,数百年下来,到了战国末年的公元前三世纪后页,姓王的人,也已不算少,加上前面提到的“六国遗贵”的“大幅提升”,本就“基础很好”的王姓,便“跃升”成了大姓!
这样说来,王姓,非要“追根溯源”的话,仅从战国末期到秦汉早期的“大幅提升”论,就可能来自嬴、赵、魏、韩、姬、芈、熊、田等多个姓氏,再要算上更早的因“天子褒扬”而“得姓”的那些,其“本源”也就是打从什么姓氏“变来”的,答案就很难“福建林、东北林”、“河北刘、汉中刘”、“豫西高、闽南高”这样去追溯、概括。
可以说,无论“大姓”还是“小姓”,在咱们民族太多太多的姓氏中,王,是典型的“多源头大融合”例子,说绝对点儿:每个姓王的,都可能原本并不姓王;所以,有人为“隔壁老王”的笑话加了个有点儿恶作剧意味的“脚注”——“老王”的孩子可以不姓王。因为,老王,ta自己,“原本”就可能不姓王……
关于姓氏的“构成”、“源头”,说法很多,不一而足;涉及大姓,可说、可追问的话题,就更多,多到几乎没法儿形成哪怕是表面上的“基本共识”。
所以,关于王姓以及王姓为什么会更多“被故事”,以上所述,皆为笔者基于亲和、友善心境的“闲话”,完全不可为据。
最后,向普天下的王哥、王叔、王大爷、王爷爷、王奶奶、王婶、王姨、王姐,以及所有老王、大王、小王,数以亿计的王姓朋友们,致以真诚的问候和敬意!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716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病床上的赵乐盐:失明、疼痛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