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伊凡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近日,海底捞发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公司业绩亏损。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普遍不景气,收入减少、利润下滑甚至亏损早在意料之中,为了应对疫情,很多餐饮企业纷纷准备Plan B进行开源节流,比如外卖的角色就从助攻变成了主力。
但有家火锅连锁不一样,它一直拒绝外卖,只是在疫情中短暂尝试,生意虽然火爆,但放开堂食后就果断下架,宁肯损失这部分收入。
它目前已是海底捞最强劲对手,在多个城市店面仅隔一个街区,双方近身肉搏,但战法与海底捞大不相同。
海底捞以“变态服务”著称,它则针尖对麦芒宣称服务不是自己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从2017年开始,海底捞进入开店高速扩张期,它则虽有业绩增长目标却克制的没有设定拓店目标;海底捞从底料到物流主要环节,都能够成为利润中心,它则坚持只从门店赚钱;海底捞做大众的火锅,它则相信好产品一定会有人买单,坚持做中高端火锅。
这家火锅叫做“巴奴”,虽然已经创立十九年,在此前一直不为人所知,只是在区域市场拥有海底捞一般的号召力。前段时间,我在朋友的推荐下,深入体验了这家火锅之后,发现这是家有点倔的火锅品牌。
巴奴的名字取自重庆川江码头上纤夫的别称,这是一个倔强的群体,总是弯着腰负重前行,却仰着头逆流而上。
它的创始人杜中兵也是个倔人,他端着毛肚的照片虽然出现在巴奴宣传页上,但谨言慎行,很少接受采访,关于他的发家史,只能从河南企业家圈子中找到一些片段。这个看似粗糙的北方汉子,其实是超级细节控,他唯一乐趣来自吃火锅和研究火锅。
海底捞以服务为突破口,自有其道理。火锅是中餐里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品类,不依靠厨师,口味相差不大,多数玩家拼的是运营效率和营销技巧,杜中兵却要从最难的部分入手,强调“产品主义”,硬是要从口味上杀出一条血路。
这是一个错位战的典型案例。2018年上市后,海底捞目前市值超过1800亿港元,是中餐连锁业一座高峰,巴奴从另一条路爬坡,认为自己也有登顶的机会。
1.回到原点
再长的路,也总有一个原点。
哪怕在海底捞干过一天的员工都知道“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这句创始人张勇的语录。
尽管每桌客人都是来吃火锅,但有的是情侣,有的是家庭聚会,有的是商业宴请。客人不同,需求就不同,感动客人的方法就不完全一样。从买菜,洗菜,点菜,传菜,炒底料,到给客人涮菜,打扫清洁,收钱结账,做过火锅店每一项工作的张勇深知,客人要求五花八门,标准化服务最多能让客人挑不出毛病,但不会超出顾客的期望。
他开办火锅店初期,某日当地相熟的干部下乡回来,到店里吃火锅。张勇发现他鞋很脏,便安排一个伙计给他擦了擦。这个小小举动让客人很感动,从此,海底捞便有了给客人免费擦鞋的服务。
一位住在海底捞楼上的大姐,吃火锅时夸海底捞一种辣酱好吃。第二天张勇把一瓶辣酱送到她家里,并告诉她以后要吃海底捞随时送来。
这就是海底捞一系列“变态”服务的开始。
巴奴的产品主义是怎么开始的?
初中时,杜中兵体育成绩好,本以为能走特招的名额,能读县里最好的一中,结果没想到被人顶了。一气之下他“离家出走”去了临近的河南安阳。
安阳很多人都做生铁焦炭生意,到1995年,他三年时间就赚了人生第一个一百万。
据说杜的父亲对他很严苛,从小的教育就是“能干活,能吃苦”,特别讨厌取巧。父亲对土地有特殊情感,杜中兵和父亲赌气,宁肯挨揍坚决不下地,他的理由是,发一个车皮的焦炭,超过种一年麦子的收获,所以即便农忙时,他宁肯在家睡觉也不下地,老爸就很不开心。
多年之后,杜中兵才发现,不取巧、能吃苦,是父亲留给他的商业宝典,而他用另一种形式,和土地发生了联系。
1998年之后,杜想换个生意,最好直接面向用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金流好,也不用求人,后来才了解,这叫“C端”生意,而之前自己做的是“B端”生意。他想过卖服装,卖电器,跑到全国各地参加展销会。
最后,他还是选择做火锅,这是因为他自己太爱吃火锅了,在常州做生意时,每周都要去吃几次,而且带着老婆孩子亲戚朋友一起去吃。
刚入行,他还有点玩票的心态,去重庆考察了几次。结果一开张,发现这事儿不是自己想像的这么简单,开餐馆,比卖焦炭复杂多了。
2.打破“行规”
餐饮是勤行,从上游到终端,涉及面非常广,链条极长,集合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牵涉到生产、渠道、品牌,从不同角度看,它是不同的公司。可以说是人力资源公司、劳务公司、生产型公司,同时也是品牌传播营销公司,工程装饰公司。
这么多细节,如果自己不参与,什么事都弄不好,一双筷子都不知道从哪儿买,老板要是不全程操心还真不行。
因为自己对火锅有真爱,他从第一天开始,就从产品出发,和火锅界潜规则较上了劲:一是老油,一是火碱。
老油就是反复用的油,特别是油辣锅,一种说法是:老油更好吃。他坚决反对,别人家的锅底不收费,或者最多收10块钱,他在2001年就收18元,宁肯卖贵一点,也要一锅一倒。
当时火锅最常用的食材都是火碱发制,如毛肚、鸭肠、黄喉、鱿鱼,到了夏天,还要倒上福尔马林,以防止食材腐化,他才知道发现原来自己天天吃的是这些。
这背后都是成本,毛肚经过火碱发制,一斤能变成四斤,而且口感还很脆,但火碱对人肠胃大为有害。
在市场上想买到新鲜火锅食材并不容易,杜就去肉联厂求别人卖给自己。彼时肉联厂刚国有改制,还高高在上,下水本来就不值钱,火锅店又消耗不了多少,人家根本不愿意做他的生意,他就等在门口,堵着厂长讲故事,说自己坚决不能用火碱。对方就每天用塑料袋把毛肚包好,放在门岗,让他拿走,也不要钱,逼得他每次都硬留一些钱。
安阳恰好刚开了一个全聚德,为了给它供货,附近又开了鸭厂,他就跑过去收鲜鸭肠。
如果仅靠这种方式解决原料,生意无法做大。他从西南农大一个教授手中,买下了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取代火碱,用这种技术制出的毛肚,一斤只能做到一斤二两,别人一盘8两卖12块钱,他一盘4两卖18块钱,用户能买单嘛?
幸运的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二次消费升级,增长最快的就是餐饮、教育、娱乐、文化、旅游。巴奴火锅虽然价格贵,但是因为真材实料,很快赢得顾客认可,食客盈门。
2005年,河南曝光香辣虾使用口水油事件,不但香辣虾和香辣蟹几乎全都关门,全河南火锅行业也都受到冲击,就在此时,杜中兵注意到郑州有一家火锅店,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然需要排队,这就是彼时还未封神的海底捞。杜中兵在海底捞店内坐了四个小时,琢磨它的服务。
2009年,在向海底捞学习四年之后,巴奴进入郑州,与海底捞仅隔一条街。
3.寻找“窄门”
所谓 “海底捞你学不会”,是海底捞的服务体系,确实不容易学。
海底捞创办于1994年,在创始人张勇眼中,火锅既不是资源垄断行业,也不是高科技行业,只要是中国人,自己在家都会涮,因此他讲了一个和“人”相关的故事。
有人说,如果把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搬到日本或韩国,它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但日式或者韩式服务舶来已久,中国餐饮企业在海底捞之前最多习得其“变态”之形式,未习得“变态”背后的精髓。因为标准化流程移植到中国,用户满意往往建立在员工不满意基础上。
海底捞的逻辑就是,把员工当人看,员工才能把用户当人看。
一个管理创新论坛请张勇去讲话,张勇说:“我们的管理很简单,因为员工都是很简单,受教育不多,年纪轻,家里穷的农民工。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人对待就行了。”
巴奴进入郑州,最初和郑州所有火锅店都一样,像素级学习海底捞,海底捞送眼镜布、猴皮筋、老冰棍,巴奴也送,海底捞等位时有瓜子和茶水,巴奴也有,海底捞舞面,巴奴的员工半夜不睡觉,把卫生纸拧成卷也练。但一直到2012年,海底捞依然将包括巴奴在内的所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在“服务”这个领域搏杀,等于是进入海底捞主场作战,跟随者不会有压制住它的机会。
经过调研,杜中兵意识到自己眼睛盯着对手太多,反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优势,即产品本身。
2012年冬天,巴奴在暗红色门头上打出了亮黄色标语:“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一望可知,这是在和海底捞唱对台戏。
打一个与海底捞有定位差异的口号容易,但怎样让口号变成竞争力,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服务是显性的,容易感知,“纯绿色”则是隐性的,有解释成本。杜中兵要想成为火锅界的头部玩家,仅靠“无火碱、无老油”还不够,他打算踏上火锅业之前少有人走的路,自主研发产品。
4.产品主义
杜中兵是个产品疯子。据说他是公司唯一产品经理,公司研发部门压力比门店还大,所有人都被他怼过,如果你在楼道里就听到他的“吼叫”,一定是因为产品。他精力充沛,经常开会到半夜三点,而且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和产品较劲上,每一道新菜品都经历过几下几上。
他还极为关注细节,创业之初,据说他检查空调是否干净,都戴着白手套摸——不只是摸外壳,而是要打开机器盖子摸里面。
毛肚是巴奴的招牌,新西兰毛肚早就进入了国内,但通常都是脱水用盐腌制,巴奴用新西兰冰鲜毛肚,还要做到又脆又嫩。他们与西南大学合作,研发就用了十八个月。
在巴奴的中央厨房,可以看到31米全新毛肚自动涨发生产线,目前已迭代到全部采用蒸汽,使得受热更加均衡,一片毛肚,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上餐桌。
目前全行业几乎已不再现场熬汤,杜的原则是不为标准化而标准化,他坚持用五种云南野山菌,每天在店里现熬,不熬就没有鲜味。熬出来之后,四个小时之内卖不掉就倒掉。
巴奴也不再纠结于怎么舞面,它的切入点是“好面不用舞”,而且也不能舞,除了面粉和少许盐,什么都不加。河南虽然是面食大省,要做出不被拽断又不放添加剂的面,可也难坏了研发经理,让杜中兵呵斥多次后,经过9个月几十次改良最终研制成功。杜还坚持要做出能涮着吃的面皮,最后用的是100斤只能提炼8斤的面筋蛋白。
巴奴为此要深度介入产业链,而不仅扮演采购的角色。川粉看起来是大路货,但巴奴的川粉不是又窄又干,而是宽宽胖胖。它采购自四川一家用传统工艺的小厂,因为产能不足,巴奴不惜投资上百万帮对方扩大生产,并且每年先行支付全年的购货款,让厂家能专心生产。为了能做到薯类鲜粉直接上桌,巴奴和厂家一起研发了7个月。
巴奴的羊肉吃起来不需要蘸料,这是杜从内蒙草原直采的羊肉,即使在白水里涮,盐都不放,也没有膻味,能吃出羊肉的鲜嫩。采购羊肉的过程很波折,这一动作坚持了18年,他跑了多次内蒙,但最近五年他发现内蒙“饲料羊”泛滥,每年不得不深入更原始的牧区,于是他和当地政府反复沟通,建议要保护内蒙草原天然羊。
因为一碗鸭血,海底捞和巴奴曾正面开战。巴奴用971天,研发出了新鲜鸭血,2017年9月,海底捞官方微信推文《为什么海底捞只卖血旺?》,把鲜鸭血和血旺对比,称鲜鸭血“虽然好吃,质量却很难把控,很容易出现细菌超标”,巴奴很快出了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巴奴为什么能卖鲜鸭血?》,称全国率先研发出了“符合国家质量检验标准的鲜鸭血”,是有身份证的。
这次倒不是巴奴碰瓷,而是海底捞主动出击,隐喻着巴奴在产品上的攻势,已引起了海底捞的警觉。
海底捞并非不重视产品,巴奴也并非不重视服务,只是各自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概念力”,即对品牌的建构能力。从明确定位后,为了配合 “产品主义”,杜砍掉加盟店,把菜品从100多道删减到不足40道,将资源集中到以产品为焦点。
在火锅赛道上,还从未有哪家对手给海底捞造成过威胁,但是在郑州,巴奴是海底捞少有的不得不直面的竞争对手。
在暗地里的你争我夺不断的上演,三年的时间双方的门店数量从不到10家增长到超过20家,有意思的是,双方在选址上也开始激烈争夺,在郑州位置好的商圈和商场,都能看到双方的门店,而双方相隔不到几百米的门店竟有十多家。
除了选址,在客群上的交劲亦是双方争夺的重点,刚开始巴奴的客单价比海底捞低三四十元,但现在海底捞的客单价却反过来比巴奴低二三十元,尽管客单价较高,但是巴奴的生意依然火爆,即使在疫情阴影下也能快速回流,可见其品牌功力的积淀。
价格决定客群,海底捞的客群更多地面向大众,张勇曾表示海底捞“想做到又便宜又好”,因此特意针对大学生推出折扣优惠活动,深受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而巴奴定位于中高端,选择了更有消费力更加追求生活品质的中产阶层,在客群上双方形成了差异化,可谓走出了不同的路数。
5.中场战事
杜有非常清晰的边界意识,连底料都不卖。
这与海底捞策略不同,2016年7月海底捞火锅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01579,HK)已正式上市。供应链服务公司蜀海,最初为海底捞提供食材采购、净菜加工等后端供应链服务,后来逐渐面向其他餐饮企业开放,还有供应链金融服务,对标每年做到400亿美元销售额的美国供应链巨头公司Sysco。
他同时拓展品类,加速下沉,2020年2亿元收购优鼎优进军冒菜市场,增设快餐品牌“十八汆”,拟收购两大米其林中餐品牌“汉舍中国菜”和“Hao Noodle”面馆,并对餐饮新零售虎视眈眈,在多个电商平台推出半成品菜“开饭了”,上线了一系列半成品制品。
杜中兵则体现出自己的专注与定力,坚守产品本身。战略无所谓对错,只有适合,有效性都要通过时间检验。目前看来,海底捞通过产业链延展降低了成本,扩展了盈利渠道,巴奴则“针尖扎破天”,回归用户价值本源。
海底捞创立于1994年,已近三十而立。它原来所擅长的“变态服务”,随着扩张,难以避免带来文化稀释。
2015年7月我拜访张勇时,曾感受到他的压力。当时海底捞与张勇都面临一系列调整——组织架构调整、分配与收入机制调整、高管调整,还有开店策略调整等。背负着“家文化”的光环,这些调整会如置于外界显微镜下。
张勇的难题在于,海底捞再向前走,需要摘下无意中形成,且已经被过分神化的“海氏大家庭”桂冠,但又不能让公司失去独特味道。
而在供应链端,个性化与标准化,是餐饮业过去三十年来纠缠在一起的两条主线。没有个性不足以做强,没有标准不足以做大,但平衡点究竟在哪里?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天平越来越向标准化倾斜,因为如此,才能在资本市场获得估值。
杜试图跳出“标准化”与“个性化”之争,回归到食物的本质。他的野心是建立餐饮行业第三代供应链,推动全链条改革。出发点为“能冷鲜不冷冻,能天然不添加,能当天不隔夜”。
“为什么加一个‘能’呢?是因为现在我们做不到”,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
作为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巴奴尤其重视供应链的建设,在砍掉加盟店之后,其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建设中央厨房,门店所有的菜品必须经过中央厨房的统一采购,并达到品质要求标准之后才能送达门店。
其刚刚投入运行的新央厨,投资达1.5亿,建成后可满足近百家直营门店三百公里内的当天供应。
杜集中精力要打造的第三代供应链,区别于过去其他的餐饮标准化的模式,通过央厨定制化生产,追求天然、新鲜,然后加入冷鲜方式保存。
保质期尽量短,不是通过冷冻的技术以及料包化等,而是通过种植方式改变、原产地选择和供应链变革将鲜活、本色本味的产品推上了餐桌。当然,价格会更贵,他坚信为好产品埋单的人会越来越多。
目前来看,巴奴在郑州、无锡等地取得了与行业巨头一较高下的地位,在北京也站住了脚跟,模式得到了市场验证,运营能力也很强大,供应链扎实,兵强马壮,接下来需要的则是将这种模式通过全国门店的快速扩张进行复制。
餐饮业进入中场战事,崛起与衰落,可能都会在未来三年内密集发生。
中餐的大时代才刚刚降临,中国内地上市餐饮公司仅10家左右,美国餐饮市场与中国接近,则有50家左右餐饮上市公司。卓越不止有一种方式,巴奴这种笨方法,能跑的更长远嘛?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729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