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族谱记载,我们南砚池赵氏,原本是西周文王姬昌庶子召伯(也称召公)姬奭的后代。因召伯在周辅政,其长子姬克(别称燕侯克)被封于燕,都城在蓟,是燕国的始祖。
西周分封图
经世代繁衍,至元朝时,召伯后人召贻谋出生在顺天府遵化州石门驿(现河北遵化石门镇)。他文武双全,在朝中官居带刀指挥。
家谱上的记载(存放于赵竹林家)
家谱上的记载(存放于赵竹林家)
因奸臣谗言陷害,朝廷降罪,始祖母诰命弓氏携婴儿逃难到今鸡泽县城南三十里南砚池村,借住在刘氏家中。为躲避朝廷追杀,她给孩子改召姓为赵姓,并取名继先,寓意继承先祖之志而发扬光大。继先长大后,刘家人见他相貌端庄,步履安详,不嫌赵家贫困,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于继先为妻。婚后养育四个儿子,长子名缙,次子名端,三子名宽,四子名海,从此,赵氏在南砚池村扎下了根,并不断开枝散叶。
明洪武元年,三世祖赵缙纳岁贡被特授三江都二尹,为光宗耀祖、激励后人,在村中央街北修建了第一座赵氏祠堂,是我们砚池赵氏族人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宗、放置族谱和家谱的地方。祠堂四梁八柱、雕龙刻凤、气势宏伟,门两侧竖旗杆两根,属典型的北方祠堂建筑风格。这座凝聚了砚池赵氏宗亲的心血和智慧、见证了历史沧桑巨变的祠堂,在历经四百五十多年的雪雨风霜后,已破败不堪,清嘉庆二十四年,族人们在原址上进行了翻建,并刻文立碑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至八十年代初,祠堂曾作村卫生室用。公社解散后,村医回自家行医,祠堂便锁门闲置起来。二零一二年,因年久失修,祠堂被拆除新建,重新作为村卫生室使用。
重建于大清嘉庆年间的祠堂(2012年拆除)
鉴于村中央的祠堂地方窄小、房屋陈旧,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原址以西约百米远的南丁老爷庙北侧建新祠堂一座。该宗祠迁建于战火纷飞的岁月,见证了民族的衰微,最终毁于日本侵略者之手。上世纪五十年代,族人又在此修建了门楼和几间瓦房,以供奉列祖列宗。后被改作村办小学,成了赵氏后人诗书礼乐的发祥地、少年儿童摆脱愚昧的启蒙地,一代代后世子孙在这里接受教育后进入更高学府,而后奔赴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二零一七年誊刻的新碑(存放于新宗祠院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村里将小学破旧低矮的房屋拆除,改建为教学楼。本世纪初,受全国各地“撤点并校”政策的影响,学校被撤并,教学楼闲置起来。
二零一七年,在十九世孙赵柱山、二十世孙赵建强、二十三世孙赵计存等宗祠委员会成员的主持下,这里又恢复为赵氏宗祠,只不过由原来的砖瓦房变成了二层小楼。二零一八年,族人们自愿集资,对宗祠进行了修缮,新建了祠堂门楼和照壁,重新订立了祖规、祖训,于北砚池村东的祖坟上立下了墓碑,祠堂院内立下了后世子孙捐款的功德碑,并确定每年腊月二十八日举行家族祭祖仪式。
二零一八年赵氏宗祠内新建的照壁
俗话说:“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今人不修谱,子孙寻根苦。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
南砚池赵氏最早的家谱已无处寻觅,现存的家谱是清朝嘉庆年间族人誊写的。建国后虽历经四清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但家谱仍被族人精心保护了下来。据说,“文革”期间,家谱曾被以“封、资、修”的罪名从十九世孙赵文入老先生家搜走,后有幸被赵氏二十二世孙、中砚池的赵保连找到并保存了下来,免除了被焚毁的劫难,确保了砚池赵氏六百余年的家族信息得以延续。该家谱现保存于二十二世孙赵竹林老师家中。
七十年代末,族人根据家谱记载的信息重新修缮了祖宗轴子,誊写了已故先人之名讳,同时制定了族孙十二岁上家谱的规定。
近年来,先后有鸡泽县的孙堡营、范村、南段庄、东双塔、小寨、刘马昌、东臻底,以及邯郸市主城区、永年区、肥乡区的赵氏后人前来寻根问祖,经双方慎重甄别,大部分已续上家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重新修缮的祖宗轴子
遗憾的是,我们砚池赵氏族人几百年来仍在苦苦寻根,一是想寻找与唐山遵化石门镇召(邵)氏宗亲的联系,二是想寻找继续南逃的老祖爷爷后人的消息。因为据说,在被奸臣陷害、官兵追杀至砚池村附近时,为留下血脉,老祖爷爷让诰命弓氏下马车携婴儿避难,他携长子继续南逃了。据村里健在的八旬老人讲述,上世纪四十年代,有河南江湖艺人来到村里,自称是南逃的老祖爷爷的后人,奉族人之命前来寻找召(邵)氏后人。不知何故,我村赵氏族长未让对接。这几人晚上寄宿在老祠堂里,离开时竟把祠堂里的家谱给拿走,后来又偷偷还了回来。据老人们回忆,这几人好像是河南清丰或南乐一带的邵氏,亦或是河南其它地方的邵氏。还有一种传说,当年我们村里几个人去河南拉煤,晚上借宿某村一邵姓人家,闲聊时听我们这的人说是来自广平的砚池村,改召为赵,他们都非常激动,自称是我们老祖爷爷南逃后那一支脉的后人,添酒加菜,招待格外亲热。上述说法,传了几代人,真实性有多少,已无从考证。但我想,这些都寄托了历代赵氏族人们思念亲人、盼望骨肉团圆的美好心愿吧。
“乱世藏金,盛世修谱。”当今之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之后,想要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的欲望日趋增强,尤其是在春节举家团圆、祭祀祖先、宗亲相聚、相对清闲的时间,人们更想与那些无限遥远的亲人对话,更想让躁动的心灵停泊到宁静的港湾,更想让游离的灵魂回到温馨的家园。
寻根的愿望也许永远无法实现,但我们心中将长留那份期盼!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743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