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育俩总理,生养仨将军)
靳开瑞喜结连理,娶妻邱氏。邱氏女虽非出身豪门,却也是殷实人家。她日常除学些纺织针线,也略读诗书,颇知忠孝礼仪。邱氏进门后,待公婆如亲生父母。二老心里甚是欣慰,整天的笑容挂在脸上,逢人就夸儿媳妇贤惠孝顺。
靳开瑞完婚一年多,便喜得贵子。其父母二老添了接辈人,乐在心里,笑在脸上,打酒买菜,摆了酒席。亲友邻居都来贺喜,着实地热闹了一番。在给孩子起名时,邱氏想到了“壮志凌云,鹏程万里”这两个成语。于是给儿子起名叫云鹏,其意是:凌云之鹏,前途无量。公婆二老虽不解字义,但是觉得这名字大器,非常乐意。
时隔不久,捻军入境与官军交战。靳开瑞夫妇扶老携幼,随乡亲们逃到了峄山,钻进了大山深处的山谷里。邱氏举目望去,山谷里黑鸦鸦全是逃难的百姓。上有弱老,下有幼婴,甚是可怜。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人们携带的食物越吃越少。为了不让公婆挨饿,邱氏一连四天不吃粮饭,只喝点山泉水度日。公婆见儿媳日渐羸瘦,昏昏无神,都苦苦相劝。婆婆说:“孩子,人饿七天自死,你已经四天未进粒米。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饿死,撇下这个没娘的孩子,那还不如我们死了安心。你要再不吃,我们也不吃了,一家人等死算了!”老人说着竟流下泪来。邱氏无奈,只好吃上几口,敷衍一下。时值秋末冬初,天气渐寒。山谷里阴暗潮湿,更兼风雨侵袭,不少人因感风寒,病倒不起。再加上粮饭缺乏,致使病饿相加,不断有人撒手而去。山谷里也不断传出凄惨的哭声。邱氏看着一块进山的人们相继倒下,触目惊心;听着凄惨的哭声,不寒而栗。但是又无力救助,无可奈何,只有不时地对天长叹。
兵乱稍定,邱氏一家又回到了家乡——济宁城北,持家度日。后来又生下了次子云鹗,三子云鹤。邱氏相夫教子,侍奉二老,勤劳持家,节俭度日。长子云鹏入学后,略懂世事,常发忧国忧民之感慨。邱氏循循善诱,告诉他说:“男子汉志在四方,报国恤民这是大义。空有抱负,没有本领,也难有作为。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你现在年龄小,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机。时下只有发奋读书,学识在胸,将来才能承担重任。云鹏听了母亲的话,甚解其意。从此后,他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更加勤奋学习。
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陆军。靳云鹏辞别了父母,前去投军。袁世凯见云鹏仪表堂堂,谈吐文雅,甚是钟爱,收留在军中。经过严格的训练,云鹏门门成绩俱优。袁世凯甚喜,特派往济南任职。
云鹏有了薪俸,邱氏照样纺线织布,添补家用。邱氏的织房里,一边是织机,一边是书案。次子云鹗、三子云鹤,白天在塾馆里读书;夜晚在织房里温习功课。织房里,一边是朗朗的读书声,一边是唧唧的织布声。可谓是有唱有和,甚是悦耳。日日如此,兄弟俩在学业上不敢有半点怠慢。
靳云鹏升迁,到云南做官。临行时,母亲邱氏再三叮嘱云鹏:“孩子,都说是千里做官为的吃穿。但是做官的谁忧衣食?饱暖思淫欲,要把握住自己,不骄横一方,不贪图钱财,不奢侈糜烂。凡事想着国家安危,想着百姓疾苦。这才是一方的好官,也是母亲心中的好儿子。”云鹏听后点点头说:“母亲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您老的期望,做一个好儿子!”
云鹏到任后,时时谨遵母训。事事为百姓着想,积极革新除弊,深受属下和百姓爱戴。
有一次,云鹏思母心切,凑公务稍暇之际,告假省亲。云鹏来到家里,一家人非常高兴。靳母特地做了几个云鹏爱吃的家常菜。吃饭时,云鹏谈起了国家大事。他说:“唉,又要天下大乱,我来时武汉正打着仗呢。”“谁和谁打的?”靳母急切地问。云鹏放下酒杯说:“南边是革命党的军队,北边是朝廷的军队。”“他们为什么要打?”靳母又跟问了一句。云鹏叹了口气说:“唉,一言难尽,朝廷这边政治制度落后,官场腐败;革命党那边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要的是民主、民生,天下共和,坚决推翻帝制。双方水火不能相容。在武汉打了几仗后,双方谈判议和。南方国民政府提出四条:一,清帝退位;二,实行民主政体;三,给清帝年薪;四,量恤旗民。这四条朝廷那边拒不接受,就是不愿意退位。”靳母听完,沉默了一会说:“唉,每次改朝换代,战乱绵延十多年,百姓苦不堪言。当年捻军入境,在逃乱中,多少人眼睁睁地病饿而死。山谷里倒下的尸体到处都是,至今想来,还叫人心惊胆战。现在,大清朝的气数已尽,天下之乱才刚刚开始。如果能促使清帝退位,实施民主、民生的政体,平和地进行改朝换代,可谓天下苍生之福。这救国救民之大事,孩儿若能做其点滴,应速速前往。不要挂念父母、家庭,这是个人小事,要以大义为重!”云鹏听了母亲的话,感到非常有理,连连点头称是。夜里,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寻思着怎样才能承担起母亲说的大任。
第二天,云鹏辞别了父母,前往合肥拜见皖军统领段祺瑞。此时段祺瑞正指挥着武汉的皖军与革命军作战。虽然也打了胜仗,但难免损兵折将,因此,段祺瑞从心里也不想再打下去。
段祺瑞召见了靳云鹏,见礼后靳云鹏单刀直入,向段祺瑞陈述了自己的想法:“段公可知,现在议和中止,清帝不能退位,皆因段公兵强马壮,能征善战。隆裕太后有恃无恐,因而不接受议和条款。若段公发起,联名上书,恳请清帝退位,实行民主共和。将如同釜底抽薪,大事可成。此举息战事、安天下、救黎民,功高盖世。段公定会流芳青史!”
段祺瑞听了非常高兴。他心想,若能促使清帝早日退位,既保全了自己的兵马,又为国为民做了一件大事,还能提高自己的声望。此举我怎能不为?于是他把靳云鹏视为知己,设宴款待。随后,他联络了四十二名将领,联名致电朝廷,恳请清帝退位,以平息战乱,安定天下。隆裕太后见致电上书的四十二名将领,大多数正在参战。若不依他们,他们倒了戈,连谈判的资本也没了。无奈,只好表示退位议和。并授总理大臣袁世凯特权,电告民国代表伍廷芳,商议优待清室的条件。
袁世凯本来主张清帝退位,隆裕太后迟迟难下决心。段祺瑞联名致电上书,促成清帝退位。致使袁世凯揽得了国家大权,他把助他一臂之力的段祺瑞视若股肱。段祺瑞名利双收,自然忘不了献计献策的知己兄弟靳云鹏。段祺瑞后来掌管北洋政府,靳云鹏也身居要职。两个弟弟在军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云鹏在北京做官,父母一家人也都搬到了北京。儿子高官厚禄,一家人本应食肥饮甘,锦衣玉佩。但是,靳母把持甚严,日常生活节俭,遇事更不铺张浪费。
她常对儿媳、孙子们说:“当年捻军入境,我四天粒米未进,饿得我头昏眼花,无神无力。眼睁睁地看着人们病饿而死,想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俗话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豪之家让酒肉臭掉,那是暴殄天物;看着穷人饿死街头,不去搭救,那是造孽。咱靳家人可不能做这缺德的事。”
每年入冬后,靳母就叫人到粮米店、制衣店去定制购物券。靳母扮成普通百姓,亲自到贫民巷里走访。凡遇孤儿寡母、产妇育婴、残疾失养、流落街头者,靳母就把购粮券、购衣券发给他们。以解贫困之急。
靳母常对云鹏兄弟说:“家有余钱要捐给世上最需要的人,做些善事。积德行善,日后到能庇佑子孙。若是把过多的钱财留给儿孙,他们必将吃喝玩乐,平庸无志,一生碌碌无为,如同那些八旗子弟。最终坐吃山空,贫穷潦倒。却是害了他们。一次天津南开大学要扩建校舍,在报纸上登文,向社会募捐。云鹏看到报纸后,倾囊而出,捐赠了一万块银圆。
靳家人居高官,住北京,却不忘家乡父老。他家出钱在邹县望云村置办了田产,修建了房舍,作为义庄。靳氏族中,家庭贫穷、生活困难者,前去居住耕种。还为族中子弟购书、聘师,让贫家的孩子都能读上书,让靳氏子弟都能有出息。
老家济宁只要有善事活动,靳家都积极参与,不惜重金。还倡导在京的济宁籍人捐款。比如,民国十五年,续修《济宁直隶州志》。全济宁州共捐款一万多块银圆,靳云鹏就捐了两千块。一个济宁籍的省长才捐了二百块,再少的是几十或几块。可见靳家的仗义和慷慨。
靳母对上是贤媳,对下是良母。在她的管教和影响下,儿子们个个都有一番作为。大儿子靳云鹏,字翼青,在北洋政府中历任国威将军、陆军上将、陆军总长、国务总理。养子潘复(吃靳母的奶水长大),先做财政总长,后做国务总理(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总理)。二儿子靳云鹗,历任骄威将军、陆军十四师师长、陆军总司令。三儿子靳云鹤,历任陆军总部司员、陆军二等军需正。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儿子们皆身居高官。他们身处乱世,难以历史地评价他们的功和过。然而,他们能跻身社会上层,虽缘于时局的变动,更取决于靳母的教诲。可见母贤子贵!
仁者长寿,在民国十五年,编写《济宁县志》时,靳母八十多岁高龄,仍然耳聪目明,乐享天年。
昔有孟母断机,岳母刺字。民国时期的靳母教子,也不逊其色!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504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烟台故事丨甲骨文之父
下一篇:【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