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

【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 一直对地名很感兴趣,一般而言,地名可以反应历史或者地理的很多东西。譬如说羊山各行政村的地名有诸多的“楼”,也是本地一大特色。在此将我镇各村名录誊于此处,欢迎各村达人将各自村名由来介绍一二,也算为我镇乡土普及作一贡献。

【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

【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708281 01:~200 121东三村 ~201 122东一村 ~202 122东二村 ~203 122东四村 ~204 122西街村 ~205 122西阁村 ~206 122葛 山村 ~207 122高庙村 ~208 122山西杨 庄村 ~209 220孟营后村 ~210 220孟营 前村 ~211 122崮子村 ~212 122北李庄 村 ~213 122满庄村 ~214 122前周村 ~ 215 220白衣堂村 ~216 122后周村 ~217 122王小山村 ~218 220小屯村 ~219 122 王举楼村 ~220 220仇庄村 ~221 220北 胡村 ~222 220苇子坑村 ~223 220西周 楼村 ~224 220韩楼村 ~225 220东王村 ~226 122沈庄村 ~227 122北李堂村 ~2 28 220欢德营村 ~229 220沙沃张村 ~23 0 220张庄村 ~231 220杨早村 ~232 220 任庄村 ~233 220东周庄村 ~234 220东 苏庄村 ~235 220徐楼村 ~236 220葛庄 村 ~237 220靛池王村 ~238 220南杨楼 村 ~239 220苏庄村 ~240 220南胡村 ~ 241 220东袁庄村 ~242 220王井村 ~243 220赵楼村 ~244 220后李楼村 ~245 220 王牌坊村 ~246 220北薛庄村 ~247 220 前刘楼村 ~248 220孟楼村 ~249 220鹿 湾村 ~250 220高洼村 ~251 220杜楼村 ~252 220邱官屯村 ~253 220武坑村 ~2 54 220葛针庙村 ~255 220杜庄村 ~256 220李小楼村 ~257 122五所楼村 ~258 1 22前刘村 ~259 220巩堂村 ~260 220后 刘村 ~261 220江庄村

【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

【羊山村名分析】据岛主统计,现依据手头资料,我镇现有行政村60个,自然村93个。我镇村名由来主要为以下几类:

1、姓氏得名:如韩楼、赵楼、杜楼,陈庄、胡庄、陈庄等。很多同姓村庄名字相同,于是使用方位或者大小来加以区

分,譬如前周村、后周村,西周楼、东周庄等。

2、历史典故得名:如欢德营、靛池王、白衣堂等。这些村名都有些故事,了解一下很有意思。

3、自然风光得名:譬如苇子坑、高台子、鹿湾、柳园等,可以让我们想起不同的风光,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4、方位得名:东一、西街等村得名于此,很多姓氏得名的村子也往往会有方位相辅。

【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

【村名分析】前面提到羊山的村名中“楼”比较多,据数据统计,我镇有14个自然村有“楼”字,占全镇15%的比例。而我镇最多的还是“庄”,有33个,占全镇的36%,超过三分之一!

【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

【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

【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

【乡镇地理】羊山镇村名由来探究

【羊山】羊山:东西走向,因处在鲁西南群山之阳而得名 阳山;又因其形像一只仰卧的山羊,后改为羊山 。羊山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左传 》、《汉书》中记载,羊山是夏朝诸侯国有缗氏 所在地,也是汉朝名将彭越的故里,又是汉代以 来文化活跃地区,而且有学者提出三星堆文化的 一个重要来源很可能就是有缗氏带来的中原文化 。羊山山北是汉墓集中地,地下埋藏着无数古墓 ,层层叠叠,几米至十几米深度不等,有单墓、 双墓,也有多室墓,出土文物有陶盆、俑、马、 羊及青铜器、壁画等。羊山宗教文化活动场所密 集,境内有大小火神庙5个,其他庙宇寺院若干 。最大的数东南隅(老公社院内)的火神庙,庙 宇高大整日香火不断;最小的就是无梁庙,是由 五块巨石雕刻而成,传说是汉代建成,汉代雕刻 ,正面有火神爷像,内设石香炉,因距尚庙很近 ,颇受香客们向往,所以香火不断,远近闻名。 羊山规模最大的庙宇就是尚庙,它占用尚家宅院 建成,南北走向,四进院落与戏楼天桥南北一体 ,气势宏伟,神像逼真,是鲁西南著名的香火圣 地。羊山西寺建于羊山山腰阳坡,占地百余亩, 有神庙、钟楼及大片碑林,是供奉西天活佛的圣 地。在羊山西阁门里有一座葡萄奶奶庙,里边塑 着整架葡萄,有青有紫、晶莹透亮,如真葡萄一 般,门傍是著名的商家茶馆。另外,还有龙王庙 、奶奶庙、土地爷庙、财神庙、娘娘庙等。【东一村】东一村[辖东一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 地为东一。 东一[]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1.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 ,东西街4条,265户,1218人,耕 地面积784亩,主产大蒜、棉花、小 麦、玉米。明朝洪武年间,李、侯、 吕、王等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 ,因该村位于山下,这座山像一只卧 倒的绵羊且此地又成集市,故名羊山 集。民国十二年,以古路沟为分界线 ,将羊山集分为东街和西街,建国初 期,羊山东街建为羊山镇东街村,19 51-1960年间,东街村改建为羊山人 民公社曙光大队,1961-1980年称羊 山人民公社东街大队。经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1980]2 8号文》文件批准,将羊山人民公社 东街大队分建为东一、东四4个大队。,东一大队更名为东一村,沿用至今 。农历3、8逢集,是羊山镇经济、文 化、政治中心。现有学校1处,卫生 室1处。

【葛山村】葛山村辖葛山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 地为葛山。 葛山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 ,东西街3条,356户,1597人,耕 地面积1887亩,主产大蒜、棉花。

三国时期称葛坡。相传有葛素文占据此 山为王,而得名葛山。因此村在山的 北面,故名葛山后村。解放后更名为 葛山村。现有卫生室1处。

【高洼】高洼村辖高洼、豆腐李庄2个自然村 ,村委会驻地为高洼。 高洼位于县城西北16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东北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 ,东西街4条,360户,1060人,耕 地面积2270亩,主产大蒜、棉花。清 朝乾隆年间,高姓由巨野县谢集镇北 高楼村迁此建村,因姓氏为高,地势 低洼,故取村名为高洼,并以诗为证 :“高山流水明古渡,洼地长草大文 章”。现有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1处 。 豆腐李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南12公里,村内南北街2 条,东西街2条,93户,302人,耕地 面积56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 、棉花。明朝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 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李庄, 后因李家以做豆腐为生,故更村名为 豆腐李庄,沿用至今。

【王小山村】王小山村辖王小山1个自然村,村委 会驻地为王小山。 王小山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1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 东西街3条,270户,900人,耕地面 积1100亩,主产棉花、大蒜、玉米、 小麦、洋葱。据史料及《王氏家谱》 记载:此地本名吴山,明朝洪武年间 ,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村名 改为吴山王,后吴姓迁出,王姓在此 居住至今,遂更村名为王小山。现有 学校1处,卫生室1处。

【鹿湾村】鹿湾村辖鹿湾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 地为鹿湾。 鹿湾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 西街2条,148户,478人,耕地面积 739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 蒜。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 年间,张世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 村,因村头有条弯路,故得村名路弯 庄,后演变为鹿湾至今。

【邱官村】邱官村辖高台子、邱官屯、岔楼,江庄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 为高台子。 高台子[]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西南8公里,村内南北街4 条,东西街4条,51户,310人,耕地 面积868亩,主产小麦、棉花、大蒜 、玉米、大豆。据《张氏家谱》记载 :明朝末期张氏由邱宫屯分居到此建 村,因村落地势较高,故取名高台子 。 邱官屯[]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西南8公里,村内南北街8 条,东西街3条,112户,516人,耕 地面积861.7亩,主产小麦、棉花、 大蒜。原名关坑,据传以前邱姓居住 ,取名邱官。据《张氏家谱》记载: 明朝永乐二年,张姓由莱州府城关镇 带兵南下,立功授臣,安家到邱官。 张家取屯之字,故改名为邱官屯。 吕庄[]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南7.5公里,村内南北街1 条,东西街2条,20户,80人,耕地 面积320亩,主产小麦、棉花、大蒜 、玉米、大豆。据《吕氏家谱》记载 :明朝中期吕氏由曹州府吕屯迁此建 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吕庄,沿用至今 。 岔楼[]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南7.5公里,村内南北街1 条,东西街2条,48户,172人,耕地 面积481亩,主产小麦、棉花、大蒜 、玉米、大豆。据《张氏家谱》记载 :清朝乾隆年间,张姓由单县南关迁 至此建村,在村四角各建一座岔状小 楼,故取村名岔楼至今。

【苏庄村】苏庄村辖柳园、苏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柳园。 柳园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 东西街2条,157户,600人,耕地面 积1400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大蒜、大豆。据传此村历史悠久,大 约建于2800年前,原名山羊村,后改 为戊戌村。后因洪水成灾,全村人逃 往外地数年后返回时,村周围长了许 多柳树,故取名为柳园至今。现有幼 儿园1处,村办项目1处。 苏庄[]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东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 ,东西街2条,71户,260人,耕地面 积360亩,主产小麦、玉米、谷子、 棉花、大蒜。清朝初年,苏姓由金乡 城西苏楼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苏庄 。沿用至今。

【王牌坊村】王牌坊村辖王牌坊1个自然村,村委 会驻地为王牌坊。 王牌坊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7公里,村内南北街2 条,东西街2条,183户,776人,耕 地面积1560亩,主产小麦、玉米、棉 花、大蒜、洋葱、瓜菜。明朝王姓由 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在村西南建 一牌坊,故而得名王牌坊。沿用至今 。 邵姓在约两三百年前自柳园村迁移至此,现该村只存邵,王两姓。

【欢德营村】欢德营村辖欢德营、陈庄2个自然村 ,村委会驻地为欢德营。 欢德营位于县城北12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东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 ,东西街2条,347户,1607人,耕 地面积3012亩,主产大蒜、棉花、小 麦、玉米。据《碑文》记载:明朝燕 王征北时在此安营扎寨,作战取胜, 军民皆大欢喜,由此得村名为欢德营 。沿用至今。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 处。 陈庄[] 位于县城北12公里,距所属乡 镇驻地东南6公里,明朝洪武年间, 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 为村名,后部分陈姓居民外迁,现仅 剩4户,10余人,耕地面积约23亩。

【孟楼村】孟楼村辖孟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 地为孟楼。 孟楼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西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8 条,东西街3条,98户,404人,耕地 面积587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 、玉米。据传明末清初时期,孟氏兄 弟由山西洪洞县逃荒至此建村,后生 活过的很好,并建起楼房,遂将村名 取为孟楼,沿用至今。

【靛池王村】靛池王村辖靛池王1个自然村,村委 会驻地为靛池王。 靛池王位于县城东北7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东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 ,东西街2条,286户,917人,耕地 面积154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 、

洪武年间,王世祖由山西洪洞县老鸹 窝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王庄。相传 后来因种植可以染布的靛树并建有水 池,故得名靛池王。沿用至今。现有 学校1处,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1处 。

【杨早村】杨早村辖杨早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 地为杨早。 杨早位于县城东北7公里,距所属乡 镇驻地东南10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 ,东西街2条,73户,314人,耕地面 积552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 玉米、枣。明朝永乐年间,杨姓由山 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此建村,因村内栽 了许多(枣)树,取名杨枣庄,后演 变为杨早庄。现有村办项目1处。

【王井村】王井村[]辖王井、鲍庄、胡寺、歇马 亭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王井。 王井[]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东南9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 ,东西街1条,63户,283人,耕地面 积36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 玉米。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洪 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定陶 一枪王,王姓二世迁至巨野县王楼, 以姓氏取名王庄。后分支迁此建村, 取村名为王庄,后更名为王井。 鲍庄[]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东南9.5公里,村内南北 街1条,东西街1条,43户,473人, 耕地面积262亩,主产大蒜、棉花、 小麦、玉米。相传鲍姓由南京乐陵为 逃避战争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鲍庄 。沿用至今。

胡寺[]位于县城北12公里,距所属乡 镇驻地东南10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 ,东西街0条,21户,71人,耕地面 积11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 玉米。宋朝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 村,因村中有寺院,故以姓氏取名胡 寺。沿用至今。

歇马亭[]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东南10公里,村内南北街 1条,东西街0条,38户,132人,耕 地面积175亩,主产大蒜、棉花、小 麦、玉米。据传宋朝时期穆桂英带领 官兵向洪州进攻,在此歇息。后杨姓 迁至此建村,为了纪念穆桂英,取村 名为歇马亭。沿用至今。

【北李庄村】北李庄村辖北李庄1个自然村,村委 会驻地为北李庄。 北李庄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西北1公里,村内南北街4 条,东西街4条,178户,768人,耕 地面积687亩,主产棉花、大蒜、小 麦、玉米、洋葱。相传明朝万历年间 ,李姓由金乡城西关迁此建村,以姓 氏取村名为李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 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 》文件批准以方位更名为北李庄。

【巩堂村】巩堂村[]辖巩堂、黄庄、陈庄、路口4 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巩堂。 巩堂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南2.5公里,村内南北街3 条,东西街3条,260户,1015人, 耕地面积1378亩,主产小麦、棉花、 大蒜、大棚蔬菜。明朝永乐年间,巩 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修一庙 堂,故以姓氏取村名为巩堂。现有卫 生室1处。 陈庄[]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南2.5公里,由于近年行 政村内统一规划,自然村分界已不明 显,整个行政村共设3条南北街,3条 东西街。现有居民34户,122人,耕 地面积159亩,主产小麦、棉花、大 蒜。明朝洪武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 县迁此建村,以姓为村名,延用至今 。 黄庄[]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南2.5公里,由于近年行 政村内统一规划,自然村分界已不明 显,整个行政村共设3条南北街,3条 东西街。现有居民56户,216人,耕 地面积293亩,主产小麦、棉花、大 蒜。明朝洪武年间,黄姓由山西洪洞 县迁此建村,以姓为村名,延用至今 。 路口[]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南2.5公里,由于近年行 政村内统一规划,自然村分界已不明 显,整个行政村共设3条南北街,3条 东西街。现有居民31户,107人,耕 地面积146亩,主产小麦、棉花、大 蒜。明朝洪武年间,路姓由山西洪洞 县迁此建村,因历史上邻近的陈庄以 北曾划为巨野县,陈庄与该村仅隔一 条路却为两县管辖,因此得名该村为 路口村,延用至今。

【沙沃张村】沙沃张村[]辖沙沃张、沙沃杨、寻楼3 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沙沃张。 沙沃张[]位于县城北1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 ,东西街2条,76户,386人,耕地面 积78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 玉米。明朝时期,张姓由济宁五里营 迁此建村,村名由地质和姓氏所得。 沙沃杨[]位于县城北1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 东西街3条,92户,343人,耕地面积 779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 米。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 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因庄西有一大沙窝,故以姓氏取村名 为沙沃杨庄。 寻楼[]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 ,东西街2条,79户,352人,耕地面 积81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 玉米。明朝时期,寻姓由山西洪洞县 迁此建村,因建有一楼,故以姓氏取 名寻楼。后寻氏外迁,但村名无变更 。

【葛针庙村】葛针庙村辖葛针庙1个自然村,村委 会驻地为葛针庙。 葛针庙位于县城西北17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1公里,村内南北街6条, 东西街5条,158户,610人,耕地面 积1180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大蒜。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洪 武年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 建村,因附近有庙,周围有许多葛针 树故取名葛针庙。后户姓迁入,村名至今无变更。现有卫生室 1处。

【高庙村】高庙村辖高庙、胡庄2个自然村,村 委会驻地为高庙。 高庙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 ,东西街2条,274户,1307人,耕 地面积1504亩,主产棉花、大蒜、小 麦、玉米、洋葱、瓜菜。据《高氏家 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高姓由山 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为角山村,后 改为高家庄。万历年间修五圣庙,故 更名高庙至今。现有学校1处,卫生 室1处,古庙2座。

胡庄[]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距所属 乡镇驻地西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 ,东西街1条,80户,340人,耕地面 积310亩,主产棉花、大蒜、小麦、 洋葱。据《胡氏家谱》记载,明朝洪 武年间,胡世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居金 乡城,后分支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 名为胡庄。

【王举楼村】王举楼村辖王举楼、王举善2个自然 村,村委会驻地为王举楼。 王举楼[]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东1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 ,东西街3条,200户,701人,耕地 面积930亩,主产棉花、大蒜、小麦 、玉米。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 末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金乡城西 北吴山。明朝天顺年间,王氏分支来 此建村。因王家曾中两举人,建一楼 房,故得村名王举人楼。民国初简称 王举楼。 王举善[]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 属乡镇驻地东1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 ,东西街1条,47户,256人,耕地面 积290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大蒜。明朝初期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 居金乡县城西王海,明末分支来此建 村。有一举人长年积德行善,后取村 名王举善至今。

【白衣堂村】白衣堂村[]辖白衣堂1个自然村,村委 会驻地为白衣堂。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 地1.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 2条,120户,528人,耕地面积380 亩,主产棉花、大蒜、

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金乡城西北吴山 (现王小山)明末清初在村南修建“白玉奶奶”庙,于是村名改为“白玉堂 ”村,后经多人讹传,成为“白衣堂”村 。

【李小楼村】辖李小楼、高胡同、陈庄、徐庄、西王庄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小楼。

李小楼

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1.5公里,村内南北街11条,东西街3条,110户,385人,耕地面积795亩,主产小麦、大蒜、棉花。明朝末年,李姓由金乡城西大李楼迁来建村,在此盖有一所小楼,为与大李楼区分,遂以姓氏取名李小楼至今。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高胡同

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1.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204户,496人,耕地面积904亩,主产小麦、大蒜、棉花。明朝洪武年间,高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后孟姓、周姓、赵姓、侯姓陆续迁入,人丁兴旺,建很多住宅,形成多条胡同。因高姓居多,取名高胡同至今。

陈庄

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1.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45户,89人,耕地面积148亩,主产小麦、大蒜、棉花。清朝中期,陈姓由金乡城西小楼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陈庄。

徐庄

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1.5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5条,60户,346人,耕地面积609亩,主产小麦、大蒜、棉花、玉米。据传明朝末年,徐姓由本县城北大徐楼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徐庄至今。

现有村办企业2处。

西王庄

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1.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120户,432人,耕地面积860亩,主产小麦、大蒜、棉花。据传明朝洪武年间,王姓兄弟由山东诸城迁至此建村,兄弟分家后选址两处,东边为东王村,西边为西王村。现西王村已无王姓,但村名至今无变更。

【北薛庄村】辖北薛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北薛庄。

北薛庄

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62户,243人,耕地面积477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蒜。明朝后期,薛姓由曹州巨野薛家分支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薛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以方位更名为北薛庄。

【武坑村】辖武坑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武坑。

武坑

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11公里,村内南北街7条,东西街4条,117户,534人,耕地面积1120亩,主产小麦、棉花、大蒜、大豆、瓜菜。据《武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武姓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此建村。因地势洼有一深坑,得村名武坑。沿用至今。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赵楼村】辖邓楼、赵楼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邓楼。

邓楼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4.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89户,319人,耕地面积820亩,主产小麦、大蒜、瓜菜、玉米。据《邓氏家谱》记载:1480年邓氏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邓楼至今。现有卫生室1处。

赵楼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1条,108户,460人,耕地面积1200亩,主产小麦、棉花、大蒜、洋葱、玉米。1480年赵姓由本镇杨楼分支在此建村,因建一土楼,故以姓氏取村名为赵楼至今。

【苇子坑村】辖五庄营、苇子坑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五庄营。

五庄营

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1.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3条,50户,229人,耕地面积375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蒜、洋葱、瓜菜。明朝中期,李姓由山西迁至此建村,原名叫“户五庄”,李氏兄弟五人定居改名“五壮营”,后演变为五庄营。

苇子坑

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1.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70户,300人,耕地面积450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蒜洋葱、瓜果。据考查明朝中期,张姓由巨野县店子迁此建村,因庄前有一坑苇子,故而得名苇子坑。沿用至今。现有卫生室1处。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505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