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宝鸡市南指挥所村的一位赵姓村民,到村外的一处荒地取土,修补自家的院墙,挖出的土里带出一些奇怪的土块,颜色有黄有红,非常坚硬,明显和周围的黄土不同。
南指挥所村是秦国故都雍城所在地,秦国在此建都超过300年,地上地下分布着众多的文化遗迹,这里常年都有考古队驻扎。耳濡目染,赵姓村民立即意识到这是古墓的夯土,由此拉开了秦公一号大墓的考古挖掘。
秦公一号大墓的规模非常巨大,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深度相当于十三层楼,考古挖掘前后持续了整整十年时间。
在考古挖掘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先后清理出247个不同时期的盗洞,大墓已经被盗一空,但考古学者还是通过墓室里一件石磬上的铭文,判断出墓主人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
根据考古挖掘的结果,可以总结出秦公一号大墓的几个鲜明特征:
惨烈的人殉制度,先后发现了186具殉人尸骸;中字形大墓,全长300米,有东、西两条墓道;西首而葬和屈肢葬,整座大墓、包括墓内殉人的棺木,都呈东西向摆放,而且,均为屈肢葬;黄肠题凑葬具;大墓虽然没有出土任何有价值的文物,但通过大墓形态分布上的这些特点,还是能够窥探先秦时期人们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以及墓葬形式。
秦公一号大墓
人殉制度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缺乏对自然的基本认识,做梦梦见已经死去的人,就认为是死人的灵魂在给自己托梦,便开始相信人死了,只是肉体的消亡,灵魂仍然生活在地下的世界。
这就是灵魂不灭的认识,人的死亡只是肉体和灵魂的分离。汉字的“家”和“冢”也能形象的解释古人的这种观念,点代表人,在上就是活人居住的家,在下就是死人居住的冢。
家和冢的区别
随之,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生前拥有的地位和财富,在死后居住的世界里,也要拥有,包括生前常用的物品、珍宝、服侍自己的奴仆、部下、喜爱的女人,统统陪葬到自己死后的墓葬里。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史前文明时期,人殉制度就已经存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都发现了人殉现象。
齐家文化出土的殉葬坑
到了殷商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进步,血腥的人殉制度不但没有废除,反而发展到鼎盛的阶段,被作为一项丧葬制度固定下来。殉人数量是身份等级的象征,有严格的规定。
《墨子·节葬》记载,“天子、诸侯杀殉,多者数百,少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少者数人”。
殷商妇好墓
1976年,在河南安阳挖掘的妇好墓,墓主人名字叫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妃,在墓室四周的壁龛内整齐的摆放着十五具殉人尸骸。历史的诡危就在于,3000多年后,殉人的尸骸还完整的沉睡在地下,而墓主人的尸骨早已荡然无存。
周王朝建立后,周公制礼,将古代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人殉作为体现阶级等级的制度,依然被完整的继承了下来。
《史记》中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死后,殉葬七十七人,其中包括秦国有名的贤者,子车氏奄息、仲行、针虎三兄弟。秦人创作了《诗经-黄鸟》,以此怀念子车氏三兄弟,也是表达对活人殉葬制度的极度不满。
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史记》
《诗经-黄鸟》
秦公一号大墓的殉人棺木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人口成了国家最主要的财富,各诸侯国陆续废除了惨烈的人殉制度。
秦国从秦献公开始,明确禁止了人殉制度。
没有了人殉,王侯贵胄死后,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谁来服侍呢?一项伟大的发明应运而生,用陶俑替代人殉。考古挖掘的秦汉时期大墓里,普遍发现了数量巨大的陶俑,这些陶俑就是替代人殉制度的产物,最著名的就是气势恢宏的秦始皇兵马俑。
汉代至宋代,人殉已经很少发生,只有零零星星的人殉事件,而且殉葬人数也非常少,史料记载,唐武宗死后,王才人殉葬;宋高宗赵构死后,有两位妃子殉葬。
但到了明代,人殉制度又死灰复燃,朱元璋首开明代殉葬恶例,明朝后世历代帝王、藩王死后,皆大兴人殉,朝鲜《李朝世宗实录》中记载了明成祖朱棣死后,逼迫宫女嫔妃殉葬的悲惨情景。
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李朝世宗实录》
直到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对人殉制度深恶痛绝,下令禁止活人殉葬。从此之后,人殉制度正式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中。
竖穴土坑墓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直接向下挖一个土坑,这样的土坑就叫“竖穴土坑”,将人的遗体放入土坑中,再将泥土回填,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竖穴土坑墓。
新郑西亚斯东周墓地(竖穴土坑墓)
竖穴土坑墓是古代最普遍、分布最广的墓葬形式,流传至今。
穷人家直接挖个坑,用草席裹着遗体,就把人埋了,当年朱元璋的父母去世时,朱元璋就是这样埋了父母。
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会先将遗体放入棺材中,然后再将棺材安放到土坑中,回填掩埋。
到了社会的顶端,金字塔尖的那拨人,虽然也是竖穴土坑墓,但讲究就多了,既要体现身份地位,又要受到礼制的束缚。
统治阶层使用的竖穴土坑墓分为亚字形墓、中字形墓、甲字形墓,流行于商、周时期。
湖北随州东周曾国国君大墓(亚字形墓)
亚字形墓,就是墓葬的形状像一个繁体的“亞”字,由此而得名,通俗的解释就是一个方形墓室,四周各有一条墓道。
中字形墓,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方形墓室,在两个方向上各有一条墓道,形状上像一个“中”字,秦公一号大墓就是中字形墓。
秦公一号大墓示意图(中字形墓,东、西方向各有一条墓道)
甲字形墓,最为简单,一个方形墓室和一条墓道,看起来像一个“甲”字而得名。
甲字形墓结构示意图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都受到礼制的约束,包括什么等级的人死后用什么形式的墓葬。
一般来说墓道越多,墓葬等级越高,也就是亚字形墓高于中字形墓高于甲字形墓。
亚字形墓是最高等级的墓葬形式,只有天子可以使用,列候使用中字形墓,卿大夫和其它贵族使用甲字形墓,不可以越级使用。
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君僭越礼制,开始使用亚字形大墓,像秦东陵秦昭襄王墓,已经探明为亚字型墓,已经挖掘的秦始皇祖母夏太后墓,也是亚字形墓。
秦始皇祖母夏太后墓(亚字形墓)
到了魏晋时期,砖室墓开始出现,统治阶级使用的亚字型墓、中字形墓、甲字形墓逐渐被弃用,但土坑竖穴墓并没有消失,一直流传至今。
西首而葬和屈肢葬现代人买房子,如果选不到南北通透的户型,那最起码也得要纯南户型,这是为什么呢?
《礼记》中说,“天子面南而治,三朝五门。”
这是古人根据大自然的地理环境总结出来的道理,南面为阳,所以要坐北朝南,古代宫殿建筑的正殿一定是坐北朝南,如果不明白,去故宫看看,一目了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到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在盖房子、建墓地时,也都采取了南北向,具体到死后下葬时,就是北首而葬,头在北,脚在南。
北首而葬是中原地区从古至今,普遍采用的墓葬形式,唐十八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都是南北向的帝王陵。
但是,秦公一号大墓却是东西向的西首而葬,头在西,脚在东;而且,已经挖掘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没有挖掘的秦东陵、秦始皇陵、以及甘肃、陕西一带挖掘的等级较低的秦人墓葬,大都是西首而葬。
也就是说,秦人上至君王,下到庶民,普遍采用了西首而葬的形式,完全和当时中原地区“北首而葬”的形式不同。
秦始皇陵(已经探明为东西向墓葬)
什么是屈肢葬?
屈肢葬是相对于仰身直肢葬而言的,主要特征是将遗体肢骨屈折,使下肢呈蜷曲形状。
仰身直肢葬,顾名思义,就和我们正常的睡觉姿势一样,仰身朝上,四肢自然垂直。
河南三门峡挖掘的秦人墓葬(屈肢葬)
陕西杨官寨遗址墓葬(仰身直肢葬)
从目前考古挖掘的情况看,仰身直肢葬是中原地区从古至今普遍流行的墓葬形式;屈肢葬和西首葬一样,是秦人特有的墓葬形式。
陕西、甘肃、河南三门峡一带,已考古挖掘的900多座先秦时期秦人墓葬,80%以上都是屈肢葬。
秦人为什么会采用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西首而葬”和“屈肢葬”呢?
目前史学界并没有定论,但在秦人起源的甘肃地区,挖掘的比秦人更早的文化遗迹,也许能为秦人采用“西首而葬”和“屈肢葬”提供一种解释。
新石器晚期的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就发现了“西首而葬”和“屈肢葬”,两者并存的现象,基本和秦人的墓葬形式相同;另外,甘、青一带发掘的古代羌族墓葬,也发现了这种墓葬形式。
是不是可以认为,秦人的“西首而葬”、“屈肢葬”和这一地区的地域信仰有关呢?
黄肠题凑“黄肠题凑”一词最早出自于《汉书-霍光传》,但根据考古发现,黄肠题凑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盛行于汉代。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汉书》
秦公一号大墓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听着既高冷又高贵,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作为最高等级的葬具,在礼制上,只有天子一级才可以使用。
“黄肠”是指抛光皮,露出黄心的柏木枋,是搭建“黄肠题凑”的原材料,也叫黄肠木。
“题凑”是指搭建的结构,通俗的说,就是在棺椁的外围,再用柏木枋围上一圈。
一套完美的黄肠题凑,在结构上具备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用黄肠木层层平铺、叠垒,不用榫卯;
其二,“木头皆内向”,即四壁所垒筑的黄肠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黄肠木的端头;
可见,黄肠题凑在工艺上十分讲究,有严格的要求。
黄肠题凑结构示意图
秦公一号大墓的黄肠题凑,是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黄肠题凑,既然是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最高等级葬具,作为诸侯国的国君,秦景公为什么可以使用呢?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已无力控制分封的诸侯国,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国君开始僭越礼制。
到了汉代,黄肠题凑盛极一时,除了帝王外,受到帝王恩赐的王公大臣都可以合法的使用。
北京大葆台1号汉墓的黄肠题凑
一套黄肠题凑通常要耗费一万多根柏木枋,经过周、汉两代近千年的肆意砍伐,到了东周后期,柏树资源已经枯竭,建造黄肠题凑的原材料也被迫从“黄肠木”改成了“黄肠石。”
河北定县汉中山简王刘焉墓的黄肠石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谁也没有精力去建造奢华的黄肠题凑了,自此之后,盛极一时的黄肠题凑,最终被历史淘汰。
先秦时期的墓葬形式大致如此,汉代的墓葬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呢?
旭哥是古墓葬爱好者,下一篇文章将会为大家带来汉代墓葬识别指南。
敬请期待!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611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