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
穿越北纬31°的这些城镇与村庄,2008年5月12日,承受了最为沉重的关注与哀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2018年3月下旬起,澎湃新闻沿着北纬31°那些触动心弦的地名行走,寻访一个个家庭的故事。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度尽劫波再回望,为不负逝者,更为不负生者。
北川县老县城茅坝校区遗址上,只剩下一根旗杆和一个篮球架,成兴凤在儿子遇难的地方十年里连续更新挂横幅。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摄
贺川遇难已经十年了,母亲成兴凤还没有放下。
5.12地震中,北川县城背后的景家山瞬间崩塌,倾斜而下的巨石吞没了山下的北川中学茅坝校区。当时,刚满16岁的初三学生贺川与老师、同学们被埋其中,整个校区只剩下一根旗杆和一架篮球架。
当年7月13日(贺川的生日),成兴凤到遗址挂了条白色的横幅,祷告儿子在天之灵,“话到嘴边我说不出来,就像写了一张纸条,写给天堂的他。”
此后十年里,每年过年、5月12日和7月13日,成兴凤都要到废墟遗址上挂横幅,每年3次,她坚持了10年。
“回忆这十年来,我觉得前七八年过得特别漫长,从2016年开始,感觉时间走得快了些。”4月21日,在北川县安昌镇竹林诗街成兴凤开的店铺里,她向澎湃新闻(日,还是要去挂横幅。
北川县老县城废墟。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摄
思念横幅
走进北川老县城里,房屋东倒西歪,公路两旁的废墟上挂上了白色菊花。
在核心区的公墓前,清明节期间人们祭奠的黄色菊花摆成一列,安魂曲伴着参观、悼念的人走进庄严肃穆的地震遗址。
公墓的后侧,一条白色横幅已经脱色,尤其显眼。横幅长约7米,宽约1米,上面有一张学生遗像,后面写满了字:“亲爱的儿子,你好吗?妈妈好想你!又过一年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瞬间你离开家十年了……”
横幅挂在废墟里一个倒塌的塔吊架上,不远处是一个篮球架和一根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旗杆。近看,横幅层层叠叠,就像不断更新的补丁一样,底层的越加陈旧、掉色明显;横幅前面摆放的一个小桌上,放着一个脱色的小汽车,一个空碟子和空碗,未打开的一罐牛奶和一瓶核桃乳上沾满了泥巴。
这里原本是北川中学茅坝校区。背后的景家山上,巨石张牙舞爪,似乎随时就要滚下来一样。5·12大地震中,瞬间崩塌的山体掩埋了这所学校,上千名师生几乎全部被埋。
横幅中的学生遗像是当时16岁就读初三的贺川。2008年7月13日,贺川的母亲成兴凤制作了一条横幅,挂在了儿子遇难的地方,“我去那儿,想说的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就像写了一张纸条,写给天堂的他。”
成兴凤记得,第一次挂了横幅后,没过多久就不见了。为此,她几乎找遍了北川县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最终找到抗争救灾指挥部时得知,清理废墟打扫卫生时被取走了。
北川县老县城景家山废墟。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摄
担心挂横幅违法,成兴凤还专门咨询了律师。得到否定答案后,她开始前往地震遗址上挂横幅。2012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四周年,有媒体捕捉到了她挂“横幅”的镜头,从此被外界知晓。
“贺川,妈妈这十年的煎熬是无法用言语表答(达),今天又来看儿子,每次来到这里都要鼓足勇气,有好多心里话想给儿子说……”这是她最新的一条横幅内容,2018年春节时,成兴凤挂在废墟上的横幅标题是“沉痛悼念全校师生”。每年过年、5月12日和7月13日(贺川的生日),写有类似文字的横幅会准时出现在北川中学茅坝校区废墟上,坚持了10年。
成兴凤说,她每次去之前,都会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拿到广告店铺打印好,再去挂。“有时候,我一个人去挂,有时候我老公、妹妹(女儿)也都去,今年5·12还要去挂。”
轻生念头
2008年5月12日,成兴凤等7兄妹一起,回陈家坝乡马鞍村老家给妈妈祝寿。
地震发生后,她跟家人们往北川县城赶。“下午两点多开始走,晚上12点还没到,路断了,走不了,”成兴凤记忆犹新。从路上断断续续打听到的信息中得知“老北川垮完了”。
这条横幅是今年春节期间挂上的。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摄
想到16岁的儿子贺川和11岁的女儿贺东梅在县城读书,虽然道路中断无法通行,但成兴凤依然不敢耽误走路。她说,他们翻山越岭绕道走到了江油,从江油到绵阳,再从绵阳赶回北川,路上从亲戚口中获知,“说是电视画面里看到了我女儿,我当时就觉得女儿没事,只担心儿子。”
成兴凤记得,赶到北川时,交通已管制,重灾区只能出不能进,“我跪在一辆救护车前面,救护车把我拉进去了。”
好不容易赶到县城的成兴凤和家人傻眼了:眼前一片废墟。稍欣慰的是,在茅坝校区旁就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贺东梅,其所在的班级刚好在3楼,教学楼坍塌了两层,女儿无大碍。
哪里有儿子的身影?“我伤心,痛哭,连续7天米粒未进,5月19日晚,我头痛晕倒,醒来时已在医院里了。”成兴凤回忆,被医生抢救过来后,她绝望了,有了轻生的念头,但转念一想女儿还在,“我就这样走了觉得对不起女儿,太自私了。”
坚持下来的成兴凤时常会想,是她自己导致儿子的离去和家庭的一无所有。
1997年时,夫妻二人还在家务农,女儿刚出生,一家四口和两个老人一起住在陈家坝乡,“那时候条件差,从家里到乡政府走路1个多小时,我想着儿子上学太远了。”为了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夫妻二人搬进了县城,开始打零工筹钱为孩子上学,“那时候,工地上我一天挣12块钱,我老公挣28块钱,就这样凑,后来,老公在山西挖煤,我们凑了8万元钱在县城买了个小产权房。”
但一场地震,不仅小产权房成为废墟,儿子也永远地离他们而去,“我经常想,要是当初我没有来县城的这个决定,如果在乡里读书就好了。”
想起这些,成兴凤百般煎熬。
“我想感谢一个人,姓陈,见了我还认识,但十年里一直没找到。”成兴凤说,地震后,这个热心人在九州体育馆对濒临崩溃的她特别照顾。
成兴凤挂的儿子的照片和横幅内容。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摄
饭店风波
“两三个月不到,没想到惹了那么大的麻烦。”
2008年6月底,成兴凤夫妇二人到北京,欲开一家饭馆,取名“北川成凤饭店”。她说,这是因为想满足儿子生前的愿望——考上北京的大学,去北京看看。
但没想到,就此引发轩然大波。小饭馆开张不到一星期,一篇题为“北京出现‘北川成凤饭店’,老板冒充北川灾民”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因为当时不想让别人同情,别人问的时候,我说我们是重庆人。”成兴凤回忆,一个不经意的谎言,酿成了“事故”。
当时,承载着国人疼痛的“北川”二字,成了他们夫妇二人炒作的话柄。紧接着,话题引起京城媒体的关注,经成兴凤解释后,消除了误会。
除了这些糟心的事情,也有一些事让成兴凤至今念念不忘。2008年7月25日,一位白发老人与一小伙到了他们的饭店。二人询问了他们是否北川人、受灾情况、并查看了他们的身份证,离开约10分钟后,小伙折回时将一个塑料袋递给成兴凤的丈夫贺德志后离开。夫妇二人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鞋盒,装着一沓钱和一份落款为“一个中国人”的信。信中内容是希望他们夫妇二人将这10万元钱作为启动资金,用心经营。信末,还有一副对联,上联:贺北川重生,修德修志巴蜀雄起,下联:成凤凰涅槃,兴龙兴凤中华腾飞,横批:多难兴邦。
“我也不想要那个钱,在媒体的见证下我们把钱还回去了。”成兴凤说,据她了解,老人当时60多岁,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东北人。
老人至今是成兴凤的心结。她一直希望找到老人,但十年来再无音讯。
4月22日,在遗址前一名游客鞠躬。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摄
“伤痛成凤”
在北京开饭店不顺,当年7月底,成兴凤夫妇二人返回了绵阳。
从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他们在绵阳开了一家小吃店。“后来,饭馆生意不行,我们也未再继续开下去。”
2014年,成兴凤准备自己创业。她打算和丈夫贺德志回北川县陈家坝乡马鞍村老家养殖土鸡,经过对市场考察,他们返回了陈家坝。“县里有妇女创业可获取政策支持的项目,还可以贷款。”
但很快,这个念头被家乡的羊肠小道给阻断。“路很难走,村民们都是自己用骡马、摩托车驮着东西进出,这打破了我们原本的计划。”
此后,夫妻俩一直打零工,辗转在绵阳、新疆的建筑工地。“一想到自己没有房子、没有儿子,我就一边干活一边哭。”
北川县安昌镇竹林诗街上,成兴凤开的店面。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摄
学了三年舞蹈的女儿毕业后,到乐山市文工团当了一名舞蹈演员。“经常出国表演,有次出国坐国际航班回来说,途中飞机颠簸颤抖,她们都被吓哭了,我一听就不放心了,我让她回来,回来后在北川县文工团了,虽然在乐山文工团每个月能领3000多元,北川只能领2000多元,但我心里踏实。”成兴凤说,她再也不敢掉以轻心。
成兴凤没有放弃创业,她在北川县安昌镇竹林诗街开了一家“膏药铺”,专治颈椎、腰腿疼痛和风湿等。
“还专门去西安学习了近1年,”成兴凤说,自2016年国庆节她的店铺开张后,这是她十年里唯一满意的一件事情,“那些拄着拐杖走来的,或者被家人抬着来的,贴了我的膏药,看着他们一天天好起来,我也有成就感,虽然我无法彻底去帮助他们,但我给他们减轻了痛苦。”
成兴凤说,自2016年开了这家店之后,日子总算好过了。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摄
如今,他们已在绵阳市安州区贷款买了房和车。因丈夫不会开车,21岁的女儿每天下班后开车来接她,“这两天,我老公在学驾照,女儿有时候晚上表演,没人来接我,他要自己学会开车。现在我们也有车有房了,相信未来日子会越来越好。”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616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