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苏东坡:那些年,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雨

公元1101年的夏天,苏东坡终于获得大赦,可以结束流浪生涯,实现南渡北归的愿望。

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

他从偏远的儋州出发,计划中,是要回常州安度晚年的。

一路风尘仆仆,遭受各种艰险。

途经镇江时,游金山寺,看到自己当年的画像依旧在那里,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提笔写下《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谁也不会料到,写下这首诗时,这位名扬天下、漂泊一生的大诗人,离去世只剩下两个月。

二十四个字,高度概括其一生,有自嘲,也有自谦。

黄州、惠州、儋州,在这三处被贬之地,他差不多度过了自己的壮年、中年、暮年。

有人说,苏东坡这辈子不是被贬,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

品读他的诗词,可以在文字里追寻他走过的路,游过的山,望过的云,看过的雨。

当我翻开书卷,漫步在苏仙的诗词世界里,遇见很多场雨。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风声雨味,弥漫出不同的人生况味。

苏东坡:那些年,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雨

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

四十二岁那年,一桩乌台诗案让苏东坡遭遇牢狱之灾。

幸好死里逃生,之后就被贬谪到黄州。

黄州这个地方,“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不是宜居之城。

对苏东坡来说,或许称得上因祸得福,在这里,他可以效仿自己的偶像陶渊明,过上自食其力、归园田居的生活。

他带领家人建设家园,开坑荒地,筑水坝、挖鱼塘、种植树苗、培育蔬菜,农夫生活过得忙忙碌碌风风火火。

农闲时,他还钻研美食,自创东坡肉,给家人改善伙食。

又在大雪天盖房子,取名雪堂。

当地太守敬重这位大文豪,将“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的临皋亭赠予他居住。

每当闲来无事,半躺在亭子里,酒至微醺,看云来云往,江水悠悠,感受天地之美,实属人生一大快事。

苏东坡:那些年,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雨

元丰五年的春天,也就是来到黄州的第三年,有一天,苏东坡和朋友结伴出游。

当他们走到一个叫沙湖的地方,风雨忽至,同行那几个人,因为自己变成落汤鸡而感到十分狼狈。

只有苏东坡不觉得,始终泰然处之。

雨过天晴,灵感触机而生,他写下一阙《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灵不自由,做不到活在当下,促使我们错过很多风景。

若能心不为形役,若能境由心造,也就有了别样的境界。

黄州的这场春雨,让我想到汪国真的两句诗:

“心晴时雨亦是晴,心雨时晴亦是雨。”

管它是风,管它是雨,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东坡超越时代后的坦然与乐观。

苏东坡:那些年,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雨

惠州:每逢暮雨倍思卿

如果说婚姻是一场赌博,苏东坡三次都赌赢了。

他一生娶过三个女人,一个关爱他,一个崇拜他,一个懂得他。

这朵可遇不可求的解语花,便是第三任妻子王朝云。

有一天,苏东坡退朝回到家,吃罢饭,抚摸着肚腩试问旁人,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有人说是文章,有人说是博学见识,唯有朝云回答得俏皮——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东坡轼听闻此言,开怀而笑。

所谓懂得,就是两个人能在同一语境,能够想你所想。

当年在杭州任职时,苏东坡遇到朝云,她是才艺出众的歌伎,才十二岁,貌如春园。

王闰之将她买下,作为丫鬟。

从那之后,朝云就跟在苏东坡身边。

谪居黄州时,苏东坡纳朝云为妾,没多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遁儿。

苏东坡欢喜非常,还写下一首《洗儿诗》:

我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宦海里沉沉浮浮,苏东坡早已看透官场险恶。

他不指望孩子博取功名,只愿幼儿健康快乐,一生平安。

可惜,天不遂人愿,因为生存条件艰苦,遁儿不到一岁就夭折了。

苏东坡:那些年,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雨

后来苏东坡被流放到岭南,他只带了朝云,儿子苏过,还有两位老仆。

在岭南,他俩建放生池,一起访仙问道,苏东坡还在诗文里称赞朝云为“天女维摩”。

这对老夫少妻相差二十多岁,却是志趣相投的伴侣,追求一样的生活方式。

岭南偏安一隅,有机会品尝各种热带水果,又有红颜陪伴在侧,苏东坡越发随遇而安,还写诗调侃自己,“明年筑室做惠州人”。

果然,他在山顶筑白鹤居,又将书斋取名为思无邪斋,把大部分精力用来探寻性灵。

朝云病逝于惠州后,按照遗愿,苏东坡将她葬在岭南佛塔附近的湖畔,墓旁建有六如亭,亭上撰有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 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时候,苏东坡自己也已行至暮年,他对着眼前的潇潇暮雨,心中翻涌着幕幕往事,愁如海,思念亦如海。

当他调弄琴弦,琴声淙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朝云,那个陪他走过风雨人生路、让他最有知己之感的红颜。

一句“每逢暮雨倍思卿”,既有雁失其侣的感伤,更有诗人对亡妻的深情。

一场冷冷清清的暮雨,一段情深义重的怀念。

惠州的雨,记取了苏东坡的儿女情长。

苏东坡:那些年,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雨

儋州:苦雨终风也解晴

公元1097年,苏东坡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他再次被党争浪潮席卷,贬谪至儋州。

现在的海南,是旅游版图上的天涯海角;那时的儋州,却是偏远的荒蛮之地。

苏东坡写信告诉友人: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反正是要啥没啥。

再艰苦的生存条件,也不能磨灭苏东坡的生活热情。

他很快融入当地百姓,和众人在椰树下席地而坐,谈天说地。

苏东坡:那些年,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雨

元宵之夜,当地老先生邀请他一起出游。

皓月当空,大家走街串巷,这里瞧瞧,那里逛逛,一路谈笑风生。

回来时已是三更,家人早已熟睡,他突然对人生得失有所领悟,自个儿放杖大笑。

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因地制宜搞发明,自创各种美食,还不忘写诗夸赞自己:

“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谪居儋州期间,在儿子苏过协助下,苏东坡除了完成对《尚书》的注解,编成《东坡志林》,还创作一百多首和陶渊诗,那是他与精神偶像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不论身处何地,哪怕穷山恶水,诗词书卷始终是一个人的精神避难所。

公元1101年,苏东坡谪居儋州的第四个年头,宋哲宗病故,朝廷党争掀起新一轮的风云突变。

风起云涌,载沉载浮,作为被打压的旧党派人士,苏东坡遇赦北归。

归途中,他回望自己这一生,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颠沛流离。

竟然还能活着回去,算是老天眷顾吧。

那是六月的一天,深夜,雨也停了,风也歇了,天上星辰闪烁,苏东坡站在船头,船在夜色笼罩下的海上前行。

兴奋,激动,叹息,他将心中百感付诸笔端: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开雾散,海清月明。

这是呈现于他眼前的自然风光,也暗喻澄清之后的官场环境,或许更是诗人雨过天晴的内心。

他调侃地说道,虽然差点死在那块荒蛮之地,但我无悔亦无恨。

现如今,回过去看,这段流亡岁月,乃是平生奇绝的历程啊。

一个人若能看透生死,苦中作乐,哪怕吹着终风,淋着苦雨,也能当下解脱,立地成佛。

这是苏仙的人生智慧。

苏东坡:那些年,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雨

雨,雨,雨,雨,雨……

漫漫人生路,苏东坡一生当中经历的雨,远远不止这些。

在杭州当官时,除了忙于公务,自然少不了游山玩水。

苏东坡:那些年,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雨

畅饮美酒,佳人奏曲,水波荡漾间,他领略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

在任赴湖州途中,船只遇上大风浪,让他有幸见识到“朝来白浪打苍山,倒射轩窗作飞雨”的气象;

五十岁那年,苏东坡被调往汴京担任翰林学士。

有一次,他在给友人画作题诗时流露出“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的归隐之心;

还有凤翔喜雨、江南烟雨、蓝桥暗雨、竹坞疏雨、杏花春雨、临平秋雨……

不同方向的风,吹在南来北往的路上。

不同色调的雨,落在漫漫时光里。

风里来,雨里去,雨这一意象,成为漂泊者苏东坡旅途的背景,浸润了他的生命底色,最终镌刻成带着湿意的记忆。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如果和自然、四季、雨、雪、山、谷那么接近,接受它的治疗,一定不会心思闭塞,具有封闭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这个人旅途所见的风景。

心有藩篱,天地狭小。

胸襟放开,风月无边。

苏东坡的无限魅力,不仅来自丰富豪放的诗词,更是源于多元而开放的人生观。

不管何时何地,不管何种境遇,也不管外面怎番风雨,他总能活在当下,圆融无碍,以出世之心,做着入世之事。

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活成了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人生风雨飘摇,他自一路逍遥。

作者 | 江徐,80后女子,煮字疗饥,借笔画心。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617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