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梁再冰的童年、青年时代虽历经战乱,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一直留在父母身边长大。一家人虽数次颠沛流离,几度无家可归、贫苦交迫,也几次濒临绝境,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教养常伴梁再冰身边,使得她成为了一个热爱诗书、自信开朗、聪明坚毅的女孩儿。父母乐观开朗的性格也影响了她,梁再冰回想儿时这一路西迁,遭遇巨变,很少见到梁林愁眉苦脸,他们依然勇敢乐观。少见父亲落泪,却因为听到七年的学社考察资料在天津被大水淹泡损毁,才失声痛哭。

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永生难忘的时刻,对于梁再冰来说,其中一个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家人终于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回到古都北京。一天她与母亲林徽因在城中闲逛,享受战火间隙短暂的平静时光。“经过北海前的团城,当我们从西向东过‘金鳌玉蝀桥’时,在我后面的妈妈突然向我大喊道:‘梁再冰回头看!’我回头一看,刹那间恍若置身于仙境。恰好那时是傍晚,夕阳西下,阳光下五彩缤纷的‘金鳌玉蝀桥’同半圆的团城城墙高低错落有致,美丽极了!只可惜我当时没有一架摄像机能将这一画面永远留下。”梁再冰在新书《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中将这件事记录下来。

当人生暮年,92岁的梁再冰先生再次“回头看”,虽然景色和人都不在了,但当时的美景和心境却深深刻在17岁的梁再冰心中,直到今天。当人生暮年,梁再冰再次“回头看”时,父母亲人、青春岁月、祖国河山尽在眼前。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梁思成与林徽因

写梁林伉俪的书不少,但这本书却与众不同。《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的责任编辑易娜看来,梁思成先生自不必说,一生穿着铁背心,凭着热爱和坚持带着营造学社寥寥几人,一辈子完成了别人几辈子不能完成的事业——2800多栋古建筑的测绘和考察;林徽因更是女中豪杰,莫宗江先生回忆说,无论再艰苦的地方,只要他跟梁先生敢爬敢上的,林先生就敢上。而这本书,又让我们全面认识了他们二人是一对多么有耐心、有方法,又负责任的好父母。

梁再冰老人的女儿于葵告诉笔者,因为老人最近身体状况欠佳,不得不将采访推迟,笔者读完这本新出版的书,被书中精彩温暖之处多次打动,故写此文向读者朋友们介绍。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林徽因望着襁褓中的女儿梁再冰

北总布胡同的平静时光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去世,此时的梁思成林徽因新婚燕尔,双双投入到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中,惊闻噩耗,悲痛欲绝。那时梁思成不到28岁,林徽因未满25岁,西洋学成归来,正值事业开端。梁思成为父亲献出了学成归国的第一件建筑设计作品,亲手为他设计了墓园和碑亭,就是今天位于北京香山卧佛寺东、北京植物园裸子植物区的梁启超墓。

1929年8月,梁启超去世半年后,梁再冰在北京出生,梁林夫妇为第一个孩子取名“再冰”,以此纪念梁启超这位“饮冰室老人”。1930年,林徽因因为患上肺炎,东北局势又动荡不安,梁林一家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在东北,梁林创办了第一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这是第一个国内大学建筑系,培养了一批国产建筑大师。次年秋“九一八事变”发生,梁再冰在东北的第一个家“整个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也不知去向”,虽然那时她还在襁褓之中,可听父母后来描述,这段匆忙的撤离让多年来父母积攒的书籍、笔记、测绘记录荡然无存:“那是爹爹妈妈建立的第一个家,也是我的第一个家,就这样在一夜之间失去了。”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1929年,梁思成与女儿梁再冰在东北大学

回京后,梁思成林徽因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差不多与梁再冰同岁,是梁林二人哺育的另一个“孩子”,一家人的生命轨迹从此与之休戚相关,梁再冰也对这个与她家庭密不可分的中国营造学社有着特殊的感情。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的六年,梁再冰在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院住了六年。“这是爹爹妈妈建立的第二个家,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家,我在这个房子度过了2岁到8岁的童年时期,这也正是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梁再冰说,“那时候许多温馨美好的琐事,直到几十年后也还记忆犹新。”1932年,弟弟梁从诫出生,一家四口在北总布胡同的时光是生活相对稳定宽裕的时光,父母年轻、身体健康、暂时还没有受到战火波及,亲朋时常能聚在一起,可能当时年幼的梁再冰并没有意识到,后来许多人即将离去。年幼的梁再冰很依赖母亲,她在书中写道,生病时“只要妈妈在身边就会很安心,知道她会尽一切办法减少我的痛苦,她不在身边我就会觉得很紧张、很委屈”。在家中,梁思成特意为梁再冰设计了“儿童房间”,书柜书桌等家具都是梁思成亲手制作。梁思成教梁再冰折纸,父亲“随手折出的纸都精美无比”,父母给梁再冰养了一只猫叫“明儿好”,一条狗叫“冰狗”。“依偎在爹爹身旁一起作画,那幸福的情景,多少年过去了,依然还是这般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梁再冰写道。父母时常带她游玩,故宫、天坛、中山公园、太庙、北海、香山、卧佛寺……一家人去北戴河,梁再冰第一次见到大海,被高风急浪吓得放声大哭,“爹爹和妈妈二人被逗得一起哈哈大笑”。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林徽因与孩子们在北总布胡同三号家中

幼年的梁再冰已经发现,父母身边总是能聚集一帮朋友,谈笑有鸿儒,“梁家周末下午茶聚会”已经小有名气,每到周末下午,亲朋好友、清华北大的教授们就来家中喝茶谈天,交流思想,晚上一起出去吃饭。林徽因作为女主人,确实有着不同一般的人格魅力,梁再冰时而在旁旁听,她看来,母亲“急切地表达自己的所知所学,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聆听者”,这些来访的朋友后来都成了一家人的终身好友,梁再冰比较熟悉的有张奚若、钱瑞升、金岳霖、周培源、陈岱孙、叶企孙、吴有训、邓以蛰、陶孟和、李济、沈从文等伯伯。“战前他们参加高朋满座的下午茶聚会,抗战时期风雨同舟,解放后一起迎接新生活,那时只要爹爹妈妈在家,我们家里就会很热闹,我的情绪也特别好,他们一外出考察,家里就很冷清,我也会特别想念他们。那时候,父母总是外出考察,我常常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北总布胡同三号的院门口,焦急地等待着野外考察回来的爹爹和妈妈。每次他们野外考察回家后,总是特别亲近我们,我和弟弟的童年过得十分愉快温暖,他们对我们非常爱护关心,但是我总觉得他们有一个比我们更广阔的世界,比我们这个小家要大得多的世界。我很小就有这个感觉,我们这个家只是他们那个很大的世界的一个角落吧。”关于梁林一生的挚友,梁再冰写道,“我同他们的子女也是童年时代的朋友,现在大家都七老八十了,仍时有来往。”这段时间,梁林二人时常一起去河北农村考察古建筑,绘制了一大批图纸,也是这段时间,林徽因写下了那首喜悦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离开北平去南方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此时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正沉浸在发现五台山佛光寺这座唐代建筑的兴奋中,并不知道北平已遭战火。7月12日,两人骑骡子走出五台山后,才知变故,“他们闻讯即刻出雁门关,那时交通都已不通,他们只得绕道大同取道平绥铁路。”路上,心急如焚的林徽因给梁再冰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尽量用小孩子看得懂的语言描述了他们的行程,还画了两张详细的地图,说明他们回京路线。“这封1937年7月用钢笔写在毛边纸上的信,奇迹般地保留到了今天。”梁再冰说。此书出版时特意制作还原了林徽因手绘的地图和长信,信中林徽因写道:“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的讲给你听。”林徽因在信中讲了“八件事”,其中同梁再冰解释“七七事变”时她写道:“现在我告诉你这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的,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一点小事,就出兵打我们……我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们就守在北平,等打胜了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林徽因在信中叮嘱8岁的梁再冰:“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要好,读书要好,别的不用管。……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林徽因给梁再冰所写信中的手绘地图

梁再冰完全体会了母亲的用心,她说:“在那个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之际,妈妈走过雁门关,回望那硝烟滚滚的古战场,想起当年杨六郎跃马横刀,以数百奇兵,杀退倍数于自己的辽兵。今天再读妈妈这一行提示,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妈妈当时的心情和用意,如她信中所言,她鼓励我或也是对她自己说,要勇敢面对迫近的危机。”梁再冰写道,这时北平还在中国守军手中,梁林一家同北京知识界的许多朋友集中在北总布胡同家中,家门口挖了战壕,“爹爹、妈妈和他们的朋友们这时决心‘与城共存亡’”,买了罐头等物资,等待战事。但过了几天,外面寂静一片,大家才发现原来中国军队已经撤出,日本军队开进了北平。

北平沦陷后,许多人不愿活在侵略者的铁蹄下,选择了南迁,梁林一家也踏上了去昆明的漫漫长路。“这是妈妈和爹爹继在东北大学后,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梁再冰写道,那时梁思成林徽因正处在古建筑考察事业起步时,他们年轻蓬勃,充满干劲,却“毅然背起背包,踏上了极为艰难困苦乃至贫病交加的抗战西南迁移之旅”。

那时梁再冰读完小学三年级,已经会读书写字。“路上爹爹教我看地图,辨认我们走过的路线,我就是从那时养成了看地图的习惯。”梁再冰说,妈妈给她买了日记本,让她坚持每天记日记,“她鼓励我任意写作,并不太干涉我写什么内容,只是偶尔会看看我的日记,给我改改错别字。”梁再冰按父母的要求,日记中写下时间地点,到什么地方去,发生了什么事,心情如何等等,事无巨细。幸亏留下了厚厚一本这样的童年日记,我们才得以在今天得知梁林一家人在南迁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为何直到今天梁再冰对许多事情都记得这样清楚。

湖南、云南、四川

全家人到长沙后,生活完全变了样,梁林二人开始完全操持起了全家的生计。好在一批知识分子朋友们也都来到了长沙,曾经的“北总布胡同下午茶”聚会又在他们租的小屋中开张了。“妈妈还是聚会的召集人和主角,亲友们在炮火硝烟中,挤在我们狭小的房间里,围在小炉旁享受着妈妈亲手烹制的饭菜。”梁再冰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聚会上父亲教我们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情景。”在梁再冰看来,生活虽然骤然变苦,但父母常常互相打趣调侃,家中有趣有乐。

然而世事难料,一个下午,日军突然轰炸长沙,炸弹正好落在一家人的房子附近,轰炸发生时,梁再冰与弟弟还躺在床上。“爹爹一进房间就把我抱起来,妈妈也立即把弟弟抱起来,一边搀扶着外婆往楼下跑。炸弹落下的瞬间,门窗瞬间被震垮,到处是玻璃碎片。”梁再冰回忆道:“妈妈被震倒,直接被掀下几个阶梯,滚落到院中,落地时弟弟还被她紧紧抱在怀中。等我们冲出大门跑到街上时,飞机再次俯冲,炸弹第三次呼啸而来,那时我们毫无经验,竟不知卧倒,一家人都呆在那里,以为在劫难逃了,但这批炸弹最后竟没有爆炸。”无家可归的一家人当晚只得暂时借住在张奚若家中,不久便离开了长沙,再往昆明去。

在去昆明的路上,林徽因肺炎复发,高烧一度到41℃。当时没有抗生素和特效药,林徽因陷入了昏迷,梁再冰感到紧张害怕,梁思成去各个旅店投宿,却都客满了,梁再冰说,“我们无望地坐在铺盖卷上,感觉今夜怕是要露宿街头了。”这时一家人忽然听到一家旅店传出悠扬的小提琴声,梁思成鼓起勇气去敲门,发现屋里住着八位军人,他们是第一批空军航校的学员,也正要往昆明撤退。梁再冰记得,他们都只有十八九岁,年轻帅气,即将成为战斗机飞行员。短暂交谈后,他们热心地将房间分出一块给梁思成一家住,林徽因的病逐渐好转。后来到了昆明,这几位飞行员又与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成为了好友,梁再冰叫他们舅舅,梁林二人还作为家长出席了他们的航校毕业典礼。梁再冰又艰难地回忆道,后来这八位“舅舅”都奔赴战场,然而在1939年以后不到两年中全部阵亡。“你们能想象什么是粉身碎骨吗?”前几年,几位“90后”来采访梁再冰时,她提到这件事依旧泪流满面:“每当收到他们的阵亡通知书,母亲总是痛不欲生,她说,他们自己无法亲赴战场,但至少和爹爹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家,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梁再冰与弟弟梁从诫在昆明林徽因改造过的家中读书

在这样悲痛煎熬的日子里,也偶尔有温馨宁静的时刻,尽管一家人在炮火中不断迁移,但梁林二人尽量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林徽因在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下,为孩子们讲解庄子《解牛篇》、《唐雎不辱使命》等《战国策》的名篇,梁再冰至今历历在目。梁思成去川西野外考察期间,每次都会给孩子寄回厚厚的一沓自己绘制的“考察连环画”,梁再冰记得自己和弟弟、妈妈一边看一边笑得前仰后合。在昆明期间,“下午茶”又时不时举办起来,梁再冰回忆,有一天诗人卞之琳冒雨来参加在昆明郊外、梁家自建农家宅院中的聚会,是梁再冰给他开的门,卞之琳即兴在她的小本上留下一首小诗,描述了当时他们生活的宅院环境,梁再冰也将小本子上的诗在书中影印了出来。

梁再冰儿时酷爱读书,整天捧着小说看个不停,林徽因看到此情此景,特意为她画了一幅漫画打趣,画上是一只戴着眼镜、捧着书的袋鼠,比喻沉迷读书的梁再冰,旁边还配了一段话,说“喜欢读书的你必须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金岳霖看到这幅漫画也在梁再冰的小本上留下一首打油诗,调侃道:“再冰脸面大且圆,月亮当前白日间。连叫几声听不见,声音尚未到脸边。”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林徽因所绘“调侃”梁再冰读书的漫画

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抗战最艰难的阶段,也是梁再冰一家离开北平后最暗淡的时期。一家来到四川李庄后,林徽因肺病复发,梁思成也忍受着严重的脊椎痛,背驼得厉害。他们住在两间低矮陋室,没有自来水和电灯。面对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美丽的妈妈所有的好衣服几乎都送进了当铺”,而父亲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东奔西走请求资助,以养活一家人和让中国营造学社得以坚持下去。

回忆母亲,梁再冰说,那时她和弟弟及刘敦桢家的孩子们“整天在外面玩得昏天黑地,妈妈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回来就开始吃,这个也好吃,那个也好吃,我现在留下来的童年日记,每篇末尾都是‘我快活极了’!后来我想想究竟是谁做的这些呢?当然是我妈妈,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1938年,梁思成一家在昆明与友人周培源、金岳霖、陈岱孙、吴有训合影

再回北平

1945年,听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梁再冰一家庆祝:“我和妈妈一起再次诵读杜甫的诗句‘便下襄阳向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那诗中所引发的共鸣和激动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1947年7月,一家五口飞回阔别九年的北平。梁思成接受了清华校长梅贻琦的邀请,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然而日本人离去后的清华园满目疮痍,一家人先借住在了宣武门内的西南联大复原教职员工接待处。这是梁再冰回京后的第一个家,解放后成了新华社的社址,后来梁再冰进新华社做了记者,冥冥之中算是一段奇妙的缘分。

清华园修葺好后,全家搬进了新林院八号。梁再冰记得母亲兴奋地不住向友人感叹:“这是我很久以来有权使用的第一个完整的房子!能有这样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是很激动!”梁再冰与妈妈去旧家具铺子选家具,但在梁再冰眼中经过“神人”妈妈的搭配,房间布置得很迷人,也很有艺术感。但是不幸的是,林徽因的肺病扩散到肾脏和膀胱,日趋危重,需要做一次肾切除的大手术。在美国访学的梁思成匆忙赶回来,为了安慰卧床的林徽因,他专门为林徽因买了一辆小型劳斯莱斯汽车。“我们载着妈妈几分钟就到了金伯伯(金岳霖)的新家,随后爹爹又带着妈妈开车去了三姑梁思庄的新房子,后来还‘冒险’进城了,去看钱瑞升伯伯。”梁再冰写道,“这辆车型很小,很适合钻小胡同的小车,极大地方便了妈妈与朋友们的往来,非常方便。”

手术后,林徽因的身体有所好转,此时的梁再冰已18岁,与母亲的关系慢慢变成了好闺蜜、好朋友,开始为母亲承担家庭的责任。在手术前两周,梁再冰不忍心看到母亲情绪低落和烦躁,便找了一些北京大学的同学(梁再冰在北大读西语专业)陪母亲去颐和园。“这是妈妈最爱的地方,这次游览大获成功,夜雨之后,天气好极了,可以看到周围数里以外的地方。见到我们一帮年轻人前呼后拥地围着她,她高兴极了,她说她觉得自己简直被我们呵护得像个‘大贵族’。”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梁再冰带林徽因再游颐和园

北平和平解放后,梁再冰选择参加第四野战军的“南下工作团”,成为一名西野分社的新闻编辑,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当时同为记者的爱人于杭。这是梁再冰第一次离家,起初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三人大大辩论了一场,父母最终还是尊重了梁再冰自己的选择。

今年是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清华大学特意为此举办了纪念展览。这本《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是由梁再冰口述、梁再冰的子女于晓东、于葵执笔整理的,于晓东、于葵说,梁再冰在得知父亲的展览消息后,激动地拿出父母的书信手稿,捧着这些信件,读了一遍又一遍。做了一辈子记者的梁再冰非常想要再次亲自提笔,写下关于父母的更为详实的回忆记录,对此大家都热情地鼓励她,只是已经92岁的梁再冰现在视力已经无法自己读、写,行动也无法自理,但思维依旧清晰,记忆力惊人。“想起那些与外公外婆在一起的往事,犹如爱说话的外婆一般,讲述时也是激动不已,滔滔不绝……”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是她全力以赴为我们全家做了这一切

《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 梁再冰口述 于葵执笔 庞凌波 潘奕整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上最难以挽留的,也同样是最牢不可破的,比如时光,比如亲情,比如《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中那些令人会心一笑的细碎小事。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名人,在建筑方面有重要的贡献,本身又具有各种话题,身上背负着各种光环与误解,所以其子女后人往往感慨做名人后人的难,但梁再冰的笔下,只有母女之间、父女之间、父母之间、姐弟亲友之间的关爱和陪伴,尤其是母亲林徽因的温柔、聪慧、坚定跃然眼前——这就是普通而温馨的一家人——也正是如此,才打动人心。

(注:本文图片全部来自《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一书,感谢梁再冰女士提供图片)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619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