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是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先祖伏羲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费氏图腾释义

【释义】费,“用去也”。指用去的钱财。在金文中费字下为贝,指金钱,表示钱财。上面由弗和立刀组成,表示将原本捆绑箭杆的绳索割断,使之散落之义。

【起源】费姓主要源自:嬴姓

1、源自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相传颛顼是黄帝孙,有裔孙伯益,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有裔孙大费,大费有子二人,其中次子名若木,因不得继承爵位而沦为平民,遂以父名为姓氏,姓费,以标明自己的血统所出,其后代相传姓费。

2、出自嬴姓。颛顼的裔孙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费(今山东费县)。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继承了他的爵位,次子若木没有得到爵位,就用父亲的封地名作为自己的姓,其后代以费为姓。

得姓始祖:伯益(顓顼裔孙)

始 祖 地:山东费县

郡望堂号:江夏、琅琊;念本堂、源述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21位/约51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65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廉氏图腾释义

【释义】廉,“侧边也。”本义是“仄”,是“广的反义”。堂屋的侧边也称廉,以石砌成,平整修洁,有棱有角。所以廉字的引申为清廉正直。

【起源】廉姓主要源自:嬴姓、子姓、芈姓

1、源于嬴姓,出自黄帝玄孙大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根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纂》的记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黄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子为颛顼,颛顼之孙名大廉。其子孙有以其名字命姓者,乃成廉氏。廉氏的出处在河东,就是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流域以东的一片地方。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氏。廉氏是一个非常古早的姓氏,也是正统的黄帝后裔之一。在史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篇,典型的历史代表人物就是廉颇,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神武大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上卿”。

2、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大臣飞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商纣王时期,有个鸟俗氏部落,也是大廉之后,却称为子姓。大概是商王所赐予的姓氏,有待进一步考证。鸟俗氏部落族人中有一个人叫飞廉。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就是著名的恶来,是个大力士、猛将,父子俩都是商纣王的亲信佞臣。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飞廉和恶来都被周武王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叫作季胜,是恶来的弟弟,后来成为赵氏的祖先。这在著名的东汉学者王符所撰著的《潜夫论》中,有比较详实的记载。

在飞廉、恶来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飞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廉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贵族斗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日强,在楚国军队中,有一名贵族叫斗廉,一直为楚军副帅。他骁勇善战,坚毅果敢,非常受楚国上下臣民的尊敬。周桓王姬林十九年(楚武王熊通四十年,公元前701年),楚武王为了分化瓦解汉江以东的各诸侯国,特派遣莫敖屈瑕领兵东行,以期与贰、轸两个附庸国会盟。贰、轸两国的邻国郧国君主闻讯后,认为楚国与贰、轸二国结盟将不利郧国,于是郧侯自恃是“汉阳诸姬”之首,为姬姓君主国,便策动了随国、绞国、州国、蓼国等诸国联合组军,以期截击楚国。

后斗廉生的儿子中有位著名的季融,因在楚国不得志而仕于陈国,却干出了一番事业。在斗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斗廉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斗氏、廉氏、季氏等。

得姓始祖:大廉(颛顼之孙)

始 祖 地:山西河津、河南淇县

郡望堂号:河东;信平堂、宗孟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27位/约2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66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岑氏图腾释义

【释义】岑,本义是山,小而高的山曰岑。

【起源】岑姓主要源自:姬姓

出自姬姓,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上古周朝时,周武王姬发将父王(周文王)异母弟姬耀封为岑子,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地(今陕西韩城),建立了岑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已经有了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关于岑氏源流,见诸于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书中记载:“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这两段考据文字,内容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认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后者认为是周武王所封。

得姓始祖:姬渠、岑彭

始 祖 地:陕西韩城

郡望堂号:南阳;绳武堂、章庆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13位/约55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67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薛氏图腾释义

【释义】薛为草名。即赖蒿。一种水生的蒿草。薛字字形从草、从丘、从辛。

【起源】薛姓主要源自:任姓、妫姓

薛姓,是中国一种姓氏。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国而得姓,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后人有以国名为氏。部分后裔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

1、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十二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任城),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左传》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薛侯曰:“我先封!”鲁隐公畏惧诸多任姓封国势力,派羽父对薛候说“不敢与诸任齿”,即不敢与诸任争论,表示敬服。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被大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创造者,受后人仰慕。车辆的发明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大禹赐封奚仲以薛(今山东藤州)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氏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枣庄薛城官桥镇,一说微山湖地区)。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有史可记的世次为:畛→初→厉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庄侯元→平侯贵→昭侯直→襄侯夷→桓侯辨→康侯安兴→定公箱→恭侯尚→景侯魏→宣侯伯勤→简侯文欢→惠侯夷黄→灵侯英→文侯俱→隐侯清→愍侯洪→薛公。到了战国末期以后,薛氏的地位日渐下降,最后变为一个村落。而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后以国名为姓氏,仿薛公子登,多称薛氏。

2、源于妫姓,出自虞舜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齐宣王田辟疆九年,公元前310年)出任齐国宰相的田婴,他曾被齐威王田因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也就是故薛国之地,因此他也被称作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田婴逝世后,田文袭封,仍以薛地为食邑。后田文病逝,无能的诸子们争位,乱成一团,结果被齐、魏两国联手共灭之。至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薛国故地被秦国设置为薛郡,田文的后裔彻底失却封地,子孙分散各地。汉朝以后,直至魏、晋时期均设为薛县,最后到隋朝时期被废黜,成为滕县领属之地。西汉初期,田文之孙田国、田陵迁徙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居住,并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为薛氏。

得姓始祖:奚仲(造车鼻祖)

始 祖 地:山东滕州、江苏邳州

郡望堂号:河东、新蔡、北平;忠谏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77位/约76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68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雷氏图腾释义

【释义】雷,即雷电。

【起源】雷姓主要源自:姜姓、子姓、姬姓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裔孙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叫雷。在黄帝率领炎黄部落联盟战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镇,方山古亦称龙山,是华夏民族,华夏族裔生息繁衍的发源地),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团(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国为姓氏,复姓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在方雷氏的后裔子孙中,后省文简化分衍为两支,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雷氏,也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方氏。

该支雷氏、方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他们共尊方雷为得姓始祖。

2、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殷纣王宠臣雷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在殷商王朝时期,纣王身边有一个宠臣叫雷开,对纣王忠心耿耿,尽教唆纣王肆意欢乐。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后,在雷开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雷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远古时期有个人叫雷公,他精通医术,是一个名医,被任命为“巫”,即医官,掌管天下巫医。他还曾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理论。

在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即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方雷

始 祖 地:方山(河南禹州)

郡望堂号:冯翊、豫章;谦让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79位/约39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69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贺氏图腾释义

【释义】贺,加财、加物之意。以礼物相庆贺。

【起源】贺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1、源于姬姓。

三国时谢承的《会稽先贤传》对贺氏的起源作了明确的记载:“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渡淛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伪也。安帝时,避帝本生讳,改贺氏,水亦号贺家湖。”该观点认为专诸刺王僚时,王僚的庆忌正出使郑国和卫国,后来庆忌逃到了卫国,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则渡过浙江,逃到会稽山傍隐居下来,当时那儿是一片沼泽,沼泽中有些高地可以耕种,越人就把这些高地给他们耕种,称他们为庆氏,把他们种田的沼泽湖泊地区称为庆湖。该记载认为会稽贺氏起源于庆忌。另外,北宋著名词人认为会稽庆氏起源于庆忌曾经记载于唐以前的官谱中。

2、源于姜姓

据史籍《姓纂》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又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庆氏。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史称庆父。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在齐景公姜杵臼继位之后逃往吴国。到了东汉时期,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令(今安徽合肥、涡阳一带)、会稽人庆仪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追封的汉庆宗、汉孝德皇帝),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

谢承的《会稽先贤传》

是关于贺氏来源的最早的记载,比后来的《元和姓纂》的记载早近600年。

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贺纯(庆纯)

始 祖 地:江苏丹徒

郡望堂号:会稽、河南、广平;四明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84位/约29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70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倪氏图腾释义

【释义】倪,“小也”。倪字的本意是弱小。在甲骨文中,倪的“儿”部是一个十足的“婴儿状”。

【起源】倪姓主要源自:曹姓

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念ní,不简作“儿”),再后又以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汉初有御史倪宽,其先即为公子肥后裔。倪国变迁和相关倪姓又来如下:

小邾国地处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到春秋时代的中后期,各大诸侯国要挟小国连年结盟征战,小邾国终因国势衰微被灭亡。楚宣王在位时(公元前369——前340年)灭邾、小邾,掠走了“二邾”的遗民南迁邾城,故址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十里,见何光岳《楚源流史》,此后,这里的遗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支族。小邾曾一度复国,不久又被鲁国所灭亡。邾古称邾娄,小邾古称小邾娄,鲁穆公在位时(公元前372——前289年),依据“邾娄”的合音拼为“邹”,始改邾为“邹”,改邾绎山为“峄山”(见《汉书》)。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

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邾国、小邾国一起被楚国灭亡,族人为避殃杀,遂改为儿氏,战国后期又加“亻”偏旁改为倪氏。

得姓始祖:倪宽

始 祖 地:山东滕州

郡望堂号:千乘;安乐堂、敬业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16位/约19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71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汤氏图腾释义

【释义】汤的本义是热水。从字形上看,汤从水、从易,说明是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容易受到欢迎,特别是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天。

【起源】汤姓主要源自:子姓、风姓

1、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夏朝末期,帝桀为君。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国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帝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2、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镇压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遗贤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负责治理部分商商遗民。微子启逝世后,传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传之子宋公稽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时在西周初期。到了秦厉公嬴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大举出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当时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被迫南出赐支河(今青海境内黄河河曲),西徙数千里进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谓发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称“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有“大蕃国”,汉音译为“大亳国”,就是后来在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民族。到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汉史音译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的藏译为“羊”,“萨”的藏译为“土”,全译就是“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萨又称“汤杜”,显然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唐(汤)杜氏,而汤(唐)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唐)”。汤(唐)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汤(唐)古特”,或“汤(唐)兀”、“汤(唐)兀惕”等。因唐与汤同音同义,所以吐蕃唐氏音译即为汤氏。到了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著名的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历史名人;在明朝时期的史籍记载中,藏民族中就有汤汤部族,因而汤氏一直为后来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则大多通译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压政策所至,只有少数族人一直沿用汤氏至今。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读音皆作tāng(ㄊㄤ)。

得姓始祖:商汤(子履、成汤、帝乙)

始 祖 地:河南商丘

郡望堂号:中山、范阳;掬星堂、玉茗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99位/约26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72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滕氏图腾释义

【释义】滕,“水涌也”。滕的本义是水往上涌。在金文中,滕的字形是以火为图腾,从联,从火,不从水,。

【起源】滕姓主要源自:姬姓

1、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滕”字在上古为“塍”,即田埂的意思。因“滕”与“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水足田广的膏腴之义。该支滕氏是黄帝后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与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于古滕州一带。

古代滕州(今山东滕州)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仍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2、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 的封地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东滕县)成为商朝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乌鸦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该处。据史籍《万姓统谱》、《广韵》等的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后的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子姬绣(字错,史称错叔绣或滕错叔)于滕(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滕国,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公元前1046年~前?年待考)。在历史文献《滕县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直到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年(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弟子偃(戴偃)将兄长驱赶到齐国,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自称宋王偃。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宋王偃自立为王,称宋康王,史称宋末君。这位宋康王十分好战,当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他四处用兵,八方征讨,在期间一举灭了滕国。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宋康王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滕国灭亡的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期望考古的新发现。末代滕国君主称滕伯,名叫姬文。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后来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为复姓滕叔氏,也有的改为滕氏。滕叔氏后来仍旧省文简化为单姓滕氏。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不分彼此。

得姓始祖:错叔绣(周文王之子)、滕文公

始 祖 地:河南新郑、山东滕县

郡望堂号:南阳、清河;南阳堂、清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75位/约10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73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殷氏图腾释义

【释义】《说文》:“殷,作乐之盛,称为殷”。殷字的左边为“身”的原字,表示身体的旋转,为舞者之容。殷字的右边为“殳”,表示手持木棒,为乐者之器。

【起源】殷姓主要源自:子姓

1、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嫡子殷偰(契古写作偰读偰xie)之后裔。

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朝君主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故称“殷”或“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称殷(依)氏。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

,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2、源于子姓,出自北殷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世本》记载,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称北旄氏。商朝时,有一支崆峒族,居于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臣服朝贡于商朝。商人是东来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史称殷戎、戎殷、戎商。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史载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这种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灭商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称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

得姓始祖:殷契

始 祖 地:河南安阳

郡望堂号:陈郡、汝南、琅琊;东海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14位/约20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74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罗氏图腾释义

【释义】罗,本义是捕鸟的网。罗字的甲骨文顶部是一只飞鸟,下部是一个人,双手张开网状,表示鸟被网扣住了,有翅难飞,可见是一个会意字。

【起源】罗姓主要源自:妘姓、姬姓

源于妘姓,出自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河南罗山),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罗国(河南罗山)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河南鄢陵)。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宾一带),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汩罗地区。

得姓始祖:火神祝融(颛顼帝之孙)

始 祖 地:河南罗山、湖北宜城、湖南湘阴

郡望堂号:豫章、长沙、襄阳;尊尧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0位/约140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75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毕氏图腾释义

【释义】毕,本义是田网,即古代狩猎用的长柄网。甲骨文金文上的毕字就像用树枝编织而成的长柄兜网。

【起源】毕姓主要源自:姬姓、任姓

毕姓,中华姓氏,主要起源于姬姓,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毕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如北京,天津,河北之沧州、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禹城、龙口、济宁,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广州花都和湛江吴川,云南之河口,贵州之盘州,四川之合江以及河南的不少地区都有分布。

1、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关于姬姓毕氏的渊源,许多史籍中记载得都一样。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毕公高之后”;在史籍《万姓统谱》上亦记载:“《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按史籍《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他负责处理那些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被称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姬发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北,渭水南北岸一带),他建立了毕国,为公爵,故而史书多称其为“毕公高”。三千多年前的毕国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西周初年,十分受到西周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毕原。姬高是周王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周武王病逝后,他为顾命大臣之一,与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后来事仕于晋国,乃封于魏地,其后代中有改姓为魏氏者,在战国时期成为著名姓氏。仍居于毕国者,遂以国名为姓,称毕氏。在两周的八百七十多年间,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并且历代相传,一直相传至今。毕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北部一带,史称毕氏正宗。到了汉朝时期,有一支毕氏族人远迁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2、源于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系自任姓所改。”任姓毕氏远早于姬姓毕氏,为任奚氏同祖。任姓的始祖,许多史籍皆考证位夏王朝时期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地(今山东济宁),故为任姓。禺阳的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称奚仲,出任夏王朝时期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工匠),后又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一度还迁于邳(山东徽山)。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有分迁居于毕原(今陕西咸阳)者,这个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改称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毕公高

始 祖 地:陕西咸阳

郡望堂号:扶风、东平、河南;河内堂、太原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31位/约15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76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郝氏图腾释义

【释义】郝,“大火也”。郝由赤字和邑部组成。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赤是由“大”和“火”组成的会意字,本义是大火。

【起源】郝姓主要源自:姜姓、子姓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赫胥氏也称华胥氏,属伏羲母华胥氏族,属于风姓的一支(伏羲氏族为风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个裔孙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亦称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所占有,成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边的北狄族人常来侵犯,周太王为了避免流血冲突,遂率部离开郝邑,向西南迁徙到歧山脚下(今陕西宝鸡歧山一带),在渭水平原地区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传到周太王之孙姬昌,成为殷商四大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晋国,郝邑归晋侯所有。

2、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赐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传其母因吞玄鸟(乌鸦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子氏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嚣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称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亡国后,在郝伯子期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郝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另有的则以国名为氏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郝氏被史称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为得姓始祖。

关于郝氏源流于子姓(古称好姓)是比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传说,反而为谬,那时候连赤字都不存在,何来郝之说,而那些传说的神话人物,经过后人杜撰,也多不可考。甲骨文记载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问“赤”这位先公会保佑商王吗?赤字甲骨文上为人或大或天,下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为火正,也称阏伯,商王氏族给后人取名有以齿序排列之规律,即给有贡献的王族或子孙赐以某位功业显著的先公之名的情况。先商时期商部族擅于制陶和冶铜,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铜器卖到周边许多方国,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谓,帝喾的”喾“其形与唐字极相似,喾字是后来演变。商太祖成汤甲骨文就称”唐“、”成唐“,子姓后人多尊为”赫“君,古谱有”赫赫成汤,我祖唯扬,世泽郝氏,千古留长“。

得姓始祖:康丁、郝子期

始 祖 地:郝乡(山西太原)

郡望堂号:太原、京兆;晒书堂、丰文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87位/约38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77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邬氏图腾释义

【释义】邬,“地名也”。春秋有二邬:一在晋地,二在郑地。

【起源】邬姓主要源自:妘姓、祁姓、姬姓

1、源于妘姓

出自春秋时期陆终四子求言的封地邬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邬氏来源于封地,源于陆终第四子求言。在典籍《国语》中记载:“陆终第四子来言为妘姓,别封邬,望出南昌,抚州、崇仁。”妘求言,相传是帝颛项元孙陆终的第四个儿子,封地在郐(今河南新郑),当时自称为会人(郐人)。妘求言的别支郐人之后裔中,有子孙在西周时期被封在邬,称邬侯,并建立了邬国。春秋初期,邬国即被雄心勃勃的郑武公姬寤生所吞并,成为了郑国的一个邑地。在郑国语言文字中,“邬”字与周王朝的“鄢”字通假,因此,宋朝学者王应麟在编纂《姓氏急就篇》的时候,就将“邬”字按周语讹作“鄢”字。此后,诸多姓氏书籍遂皆称该“邬”为“鄢”。后来的周桓王姬林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熊通率军攻郑国,邬地被楚国所夺取,并改设为县。邬,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腹地许昌市的鄢陵县,实际上应称邬陵县。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在邬地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鄢陵之战”。二百九十六年之后的周赧王姬延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与楚国之间在邬地又爆发了著名的“鄢郢之战”。再五十五年之后的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灭楚国,邬地最终成为了秦朝之地。

在这一历史时期,有鄢陵之邬侯的后裔子孙以故国名位姓氏者,称邬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邬氏族人皆尊奉妘求言为得姓始祖,且不与祁姓邬氏合谱。

2、源于祁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邬臧的封地邬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是当年晋国重臣祁盈的家臣之一,原名叫祁臧。事由,则源起于史籍《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所记载的:“晋祁胜与邬臧通室。”“通室”,按著名西晋学者杜预的注释,就是“易妻”,古称“易内”,即交换妻妾淫奸,以求新奇刺激,是古代奴隶贵族们彼此之间的无聊游戏。如今世风日下,国内许多地方又泛滥起数千年前就已有的“换偶俱乐部”之类的淫秽机构。到了农历6月,晋顷公堂而皇之地杀了祁盈、杨食我、羊舌氏等人,灭了祁氏势力集团。之后,晋顷公赏赐祁臧的后代食邑于(今山西介休),其后裔子孙世称其祖先祁臧为邬臧。

在邬臧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邬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邬氏正宗。邬氏族人大多尊奉邬臧为得姓始祖。

3、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大夫司马弥牟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或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载:“邬,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在史籍《左传·昭二十八年》中是这样记载的:在晋顷公姬弃疾灭了以祁盈为代表的祁氏势力之后,晋国由魏献子执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鞋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当指司马弥牟被分封于原属祁氏家族的食邑之一的邬(今山西介休),亦或是指地为官称,只是去管理邬邑,并没有封予食地,因为邬邑已经封赏给祁臧的后代了。但无论无何,司马弥牟被封为邬大夫是历史事实。后来,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的大部分人仍旧复姓司马,而另有一部分人则以先祖受职之地名、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邬氏,世代相传至今。

著名的宋朝史学家郑谯在所撰著的《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按周朝各诸侯国以邑为氏的统计中,便将邬氏列入晋国邑,属于以邑为氏。

得姓始祖:妘求言(陆终四子)、邬臧

始 祖 地:河南偃师、山西介休

郡望堂号:南昌、太原、抚州;颍川、慎德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14位/约55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78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安氏图腾释义

【释义】安,安定、安静之义,会意字。甲骨文的“安”字,是一个房子里面有一女子,古人用“家有女子即安定”。

【起源】安姓主要源自:己姓

1、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亦称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黄老道家哲学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

2、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来洛阳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

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安清

始 祖 地:河南洛阳

郡望堂号:凉州郡、武陵郡;济世堂、中和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23位/约18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79位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五)

常氏图腾释义

【释义】常,衣也。古时与裳同为一字,从巾、尚声。后来,裳和常二字的用法发生了变化。裳仍保持原来的意思,即裙。而常却引申为常规、经常、永恒之义,又上升为专门指法典和伦常、纲纪等,代表古代帝王的旌旗称为“常”,是一面绣着日和月图形的旗帜,表示帝王的地位与天地日月同存永恒。

【起源】常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赢姓

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记载:“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来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也跟着大肆分封采邑。期间,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卫国,于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沦为魏国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为秦国大军所灭。

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邑为氏姓常者,史称常氏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氏。该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2、源于芈姓,出自赢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赵恒之讳,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南宋郑樵撰写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古代“恒”、“常”二字通义。恒氏,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称恒氏。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名赵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讳,改恒氏为常氏,此即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的:“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部沿海一带。

3、源于赢姓,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氏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纪》中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在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最早的常氏。清朝学者张满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

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氏出于河南。因此,常氏族人应该说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得姓始祖:康叔

始 祖 地:河南新郑、山东滕州

郡望堂号:平原、太原、河内;知人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98位/约31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80位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关注,小编将更加努力查阅相关文献,为家人们持续更新中华400多个姓氏图腾和起源

#国风大典##国学经典##国学##姓氏##人生#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644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