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见面第一句话,一般也都会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姓氏是一个人的标签,也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姓氏文化传承了什么?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姓氏文化传承了千年在姓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史和姓氏文化。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下的名族世家,都会有家谱、家训、祠堂、图腾、故事传说等,这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般家族文化都包含:礼仪习俗、家谱、家祭、家法、称谓、门第、名号习俗、信仰、图腾等。
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无意的把这种无形的文化传递给子女。寻根也是寻求、探索家族文化的过程,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规范,寻根就是要找回在潜意识中隐藏的生命气息。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姓氏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姓氏不仅是为区分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差异而起拟的一个称谓,而且是象征家族起源和血脉相承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华夏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到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对姓氏文化的探究和传承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的美德,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
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出现姓氏寻根热潮,建设姓氏文化园、举办寻根祭祖活动更是将其推向高潮。在这样的社会情态下,我国姓氏文化类节目随即涌现,倾以更多的关注,给予中肯的考量,不论是对于创作出真正具有原创意义的电视栏目,还是增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都助益良多。
姓氏文化与家风传承
姓氏文化,渊源流长。据说源于太古,先有姓,后有氏。姓是血缘,氏是支脉。夏、商、周三代以前,女子多称“姓”,男子多称“氏”。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从女、从生,如姜、姬、姚、嬴、姒、妘、妫、妊上古八姓。如今大多数的姓氏,皆由其衍生而来,如姚姓衍生出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60多个姓氏。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盛行于西周的分封制,不仅是部族、宗支的徽号,也是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部落首领加上“氏”以示尊称,如神农氏、伏羲氏、轩辕氏等。可见当时“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后来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所以血缘由父系所确立。久而久之部落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志——姓,秦汉以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姓氏合一,沿用至今。
姓氏,作为血缘符号,一个姓氏理应是一个纯正血统的人员组成,但由于改姓、派别不同等原因,如皇帝赐姓、胡姓汉化、回避皇姓、躲避灾难等,产生大量同姓不同源的现象存在。尤其大姓更为明显,如王姓,他的分支不计其数,来源也数不胜数,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等等。
随着人类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聚居在一起,必须规范管理,才能振兴家族。以儒家“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宗旨,宗法、家法随之产生,家训、家规成为重要内容。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一般都会涉及以下这些方面: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是家训传承的载体。编修家谱的意义,元代大儒柳贯说得最为明白:“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北宋大清官包拯家训,短短37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诫子书》,全文86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柳永《劝学文》,全文88字:“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会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是这个家族经过数十代甚至上百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家风的形成,与这个家族的名人、事迹、品行、家训等紧密相连。注重家风不妨从重视家谱、学习家训开始,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传承家风,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不会明星吸毒,屡禁不止;官员失职,腐化堕落;奸商求利,良心泯灭;恶徒施暴,惨无人道……
现代家风的传承,要与时俱进,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建设新型家风,既要守护传统美德,又要适当吸取现代成分,如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进取精神、人生价值等。还应该站在现代文明的发展高度,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层面上谈家风;要融入现代精神,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成分,提倡发展与创新。
姓氏文化,因有内涵传承所以不应任性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17批共5件指导性案例,提到了《“北雁云依”诉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区分局燕山派出所公安行政登记案》这桩为小孩改名而起的纠纷。
据了解,2009年,山东省济南市吕晓峰、张瑞峥夫妇为刚出生的女儿取名“北雁云依”,办理户口登记时,济南公安局历下区分局燕山派出所以孩子姓氏必须随父姓或母姓为由,不予上户口。为此,吕晓峰夫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确认此行为违法。法院最终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近年来,给小孩起稀奇古怪名字的风气越来越盛,当引起关注。比如,不久前一位陕西的父亲给孩子取名“王者荣耀”,一名重庆的大学生在开学时被发现叫“黄蒲军校”。有一部分人呼吁社会对起名应该有更多的包容心,认为姓名只是一个代号,家人自己愿意,而且又没有对其他人造成损害,为什么不行?果真如此?前几年一江苏考生因名叫“是朕”,让其他考生大呼“给跪”了。还有一个王姓男孩取名叫“王子殿下”,估摸他爸妈就存心想让其他小孩叫他儿子“殿下”,你说,这样的起名没有对其他人造成影响?不仅如此,想起当年的赵C,因为他,很多系统都必须重新改程序,给办公带来了极大不便。中国虽然姓氏多,生僻姓氏也不少,但是自创姓氏这件事一旦开了先例,以后的姓氏库不得天天更新?
所以一个人的名字虽然属于自己,但需要使用它的却还有他人和社会。如果自己的姓名,导致他人使用不便,势必终将转化成自己的不便。
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人都随意取名,那中华民族传承了这么久的百家姓文化可能因此终止?虽然,“北雁云依”的父母可能是文艺青年,起的名字也好有诗意,但也要符合伦理常情吧。换做在古代,这是要以欺师灭祖论罪的,因为你连老祖宗姓什么也不知道!姓氏是代表一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姓氏甚至折射历史事件,反映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姓氏传承5000年,姓氏自有其内涵传承,不能因为赶时髦出风头而破坏。
正如最高法此次所言,“该案例旨在明确公民选取或创设姓氏应当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仅凭个人喜好和愿望在父姓、母姓之外选取其他姓氏或者创设新的姓氏,不属于民法通则、婚姻法司法解释规定的‘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若有创新精神动力,不妨放在其他地方,而有些事是神圣而庄严的,是不容胡闹的!希望此次最高法的表态能为近年来的稀奇古怪的起名之风一锤定音。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714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