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寻觅北京的“春”地名

免费算命 宝宝起名 2022-04-02 3 0

寻觅北京的“春”地名

寻觅北京的“春”地名

寻觅北京的“春”地名

绘图/张维志

寻觅北京的“春”地名

寻觅北京的“春”地名

◎户力平

明媚的三月,又是一年春来到。在数以万计的北京地名中,嵌有“春”字的多达数十处,包括胡同、街区、道路之名,如春雨胡同、春风胡同、阳春胡同、早春胡同、万春胡同、迎春里、知春里、畅春园、展春园、春秀路、春华路、春泽路、青春路、长春桥等,无不充满春的气息。溯其渊源,多有趣闻与掌故。

以“春”字命名的胡同

春雨胡同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西侧,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该胡同北起新开路胡同,南止建国门内大街,东侧有春雨一条、春雨二条。清宣统年间称“火神庙”,因胡同内有一座火神庙得名,民国时沿称。1949年后称“火神庙胡同”。火神庙供奉火官重黎,俗称火神、祝融、赤帝,人们期望通过对火神的崇拜来消弭火灾。因庙宇多为木质结构,容易遭受火灾,为避免火患,以五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之说,改称“春雨胡同”,意为以雨(水)降火,祈望平安、吉祥。

春雨一巷东起朝阳门南小街,南止南衣袍胡同。春雨二巷西起春雨胡同,东不通行。乾隆时称象鼻子胡同,宣统时称象鼻子坑。据传此地曾为皇宫养象之地,设有大象洗澡的水坑。1947年分称象鼻子前坑、中坑、后坑。1965年将象鼻子前坑、中坑改称春雨一巷,将后坑称春雨二巷,皆因西临春雨胡同得名。而今该胡同南段及春雨一条、春雨二条被拆迁,中、北段尚存。

春风胡同位于西城区南部。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该胡同西起牛街,东至小寺街。清代称“王乡老胡同”。民国以后改称“王老师傅胡同”。“乡老”为回族特有的称谓,凡热心清真寺事务的虔诚穆斯林均可以此称之。“老师傅”也是回族对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统称。胡同由来,一说因前明时王敬一(伊斯兰教掌教阿訇)居住于此得名。另说宋朝时,朝廷曾让一个王姓的阿訇掌管清真寺,因其居住在此而得名。1965年更名为“春风胡同”。1991年对这一地区进行改造,兴建了“春风小区”。

春松胡同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北起小雅宝胡同,南止盛芳胡同。1947年称“礼拜寺胡同”,因胡同内有一礼拜寺得名。1949年后称“礼拜寺”。因该胡同东与松树院相接,据说院内有一直径一米左右的古松,郁郁葱葱,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春松胡同”。其南口有法兴寺,建于明代,为正德年间权宦刘瑾家庙,以壁画闻名。2000年此地开发时采取部分落架迁建方式,将该庙由原址平行东移300米。而今随着该地区改造,胡同走向有所改变,分东西两段。东段北起小雅宝胡同,西段北起禄米仓胡同,南侧均至金宝街。

阳春胡同位于东城区北河沿大街东侧,呈南北东西直角状,北起地安门东大街,西止东黄城根北街,曾称小苏州胡同。该胡同南面的大取灯胡同,清代有諴亲王府,即康熙帝最小儿子胤祕府第,后降为贝勒府,到了同治年间降为贝子府,由于此建筑规格“超标”,故将规模缩小,将北部房屋拆除,划归出去,渐成居民区,并形成小巷。据传有来自苏州的工匠居住于此,故称“小苏州胡同”。因长安街北侧南池子也有一个小苏州胡同,为了避免重名,将其改为“阳春胡同”。“阳春”即温暖的春天,引申为太平盛世,典自唐朝诗人李白《梁甫吟》:“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向春胡同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呈东西走向,东段曲折。东起北总布胡同,西止宝盖胡同,原称“小椿树胡同”,因胡同内多植椿树得名。1965年取向往春天之意,以“椿”谐音为“春”,称“向春胡同”。

万春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偏南,西起广安门北顺城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因胡同南口有“万春堂”药铺得名。清同治年间有山东杨姓郎中在此设“万春堂”药铺,坐堂行医。因其医术高超,不久便在南城小有名气,慕名求医者甚多,由此本无名的小巷,因药铺而称“万春堂夹道”,后称“万春胡同”。清末“万春堂”迁至内城,胡同之名沿用。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厢道路的改造和广安门立交桥的建成,该胡同消失,只剩下一棵古槐树,大致能寻到胡同所处位置。

早春胡同位于丰台区南苑,三营门大街东侧。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该胡同南起东南大道,北至南苑东路。这里原有枣树和椿树,故名“枣椿胡同”。1949年后为书写方便,谐音为“早春胡同”,胡同两侧均为居民区。随着三营门地区改造,该胡同已消失。

乐春坊胡同,也称乐春坊,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南北弯曲走向,北起白米斜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民间称此地为“穿堂门”,因从地安门西大街穿过此街可以直达什刹海。“乐春坊”之得名,一说为私家苑囿。据传明万历年间有从南方来的李姓进士到什刹海游玩,遂在前海南岸建苑囿,景色宜人,颇有江南园林之趣。有文友即兴赋诗“乐在其中,春色满园,坊间传颂,意蕴深远”,遂以“乐春坊”作为园名。多年后李进士告老还乡,将苑囿转交他人管理。此后园主几经更换,最后废弃,渐变成胡同,仍以“乐春坊”相称。二说清末时,附近有一西式砖楼,名“乐春坊”。一楼为洗浴,二楼为娱乐之所。因其名声远播,其所在胡同故以此相称。民国初该坊废弃,逐渐形成街巷,初称“乐春坊胡同”,简称“乐春坊”。

以“春”字命名的街区

迎春里位于西城区南部,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胡同呈南北向,南起右安门内西街,北至北京人民印刷厂南墙。沿胡同西侧,共有四排工棚平房,每排六七户不等。1949年前,这里多为菜地、坟地、苇坑,后来建筑工人在此搭棚居住,建起一排排工人宿舍,当时称“右安门后身工棚”,后称住宅区。据曾在此居住过的老人回忆,1963年12月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发表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之句广为流传,1965年整顿地名时,引“飞雪迎春到”诗句,定名为“迎春里”,今为迎春里小区。

畅春园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为燕园街道所辖社区,因地处清代“三山五园”之一的畅春园旧址北侧得名。畅春园为康熙皇帝在明神宗万历皇帝外祖父李伟的清华园(俗称“李园”)旧址上建造,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有“京师第一名园”之称。历时六年全园建筑告竣,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

“畅春园”之名为康熙皇帝所赐,他在《御制畅春园记》中写道:“而以畅春为名,非必其特宜于春日也。夫三统之选建,以子为天之春,丑为地之春,寅为人之春,而易文言称乾元统天,则四德皆元,四时皆春也……体元出治,于时为春。愿言物阜,还使俗醇。畅春之义,以告臣邻。”可见康熙帝是取“四德皆元”“四时皆春”“六气通达”“八方来朝”之意命名御园的。

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将畅春园一并烧毁。此后废址失于保护,园内残存建筑在同治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复建工程,民国时期已成荒野。此后,遗址逐渐被辟为稻田和菜地,20世纪80年代被逐渐开发,建起畅春园、芙蓉里等小区。

展春园位于海淀区东南部,南临北四环路,初称暂安处。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称:“一说,清代一亲王死后暂时停放在该处,等候安葬,故称‘暂安处’。另一说,古代有位将军打仗凯旋,路经该处暂时休息,故称‘暂安处’。”第三种说法,“因曾是明代帝后灵柩送昌平天寿山(今十三陵)途中暂息之处的名。”

民国时这里多为乱葬岗子,是只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1949年以后村落逐渐扩大,附近多为农田和菜园。1981年至1990年有多个单位分期在此建设住宅区,共建有多层单元式住宅楼17栋。始建初期曾用“暂安处”之名,1987年正式定名为“展春园”,取“暂”字谐音,意为“展现春天美好景色的花园”。2001年修建北四环路时,在其南面兴建了“展春桥”。

知春里位于海淀区东南部,民国时期,这一带处于西直门外,经白石桥、海淀镇,至西苑(颐和园、圆明园)御道的东侧,附近有大泥洼、小泥洼等小村落,因地势低洼,下雨积水成洼,遂名“大泥洼”和“小泥洼”,后谐音为“大泥湾”和“小泥湾”。20世纪60年代初仍有农田及洼地,属东升公社。

1980年开始建设住宅区,1990年基本建成。此地因位于人民大学东侧,小区初建时拟称“文汇里”或“学苑里”,时为初春时节,最终确定称“知春里”。“知春”二字多有出处。唐代诗人王勃诗云:“鸟飞林觉曙,鱼戏水知春”;杜甫《春夜喜雨》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皆富诗情画意,尽显春意盎然之景象。此后所建小区有“知春东里”和“知春西里”之称。

以“春”字命名的桥梁

长春桥位于海淀区南部,是一座集水路交通于一体的立交桥,横跨于长河之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已有250年的历史。

长春桥初为木质结构桥梁,横跨于长河,仅能通行马车和行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奉乾隆皇帝之命,于长河西岸蓝靛厂另立教场,为外火器营并建盖营房,为了过长河方便而重建该桥。当年城里的八旗军政官员每隔几年要到桥西外火器营里的火器演武厅进行军事考试,考试这天大批人马都要从长春桥上经过,如有战事也要在长春桥以御酒为出征的八旗将士壮行。而每年的西顶庙庙会,不少进香的香客也经过该桥,谓之“过福桥”。

清漪园(颐和园)建成后,长河成为帝后往来京城与御园的水上御道。为便于龙船通过而改建成桥面可移动的吊桥,即有龙船经过时,桥面向两边移动,待龙船通过后,再复原成桥,以便人们通行。因长河两岸绿柳成荫,春意盎然,又称“长春桥”。

清高宗弘历《麦庄桥记》称:玉泉“折而南经长春、麦庄二桥,夹岸梵字颇丽”,并在《雨后延缘长河旋跸清禁观农有喜斐然成章》诗中赞曰:“跋涉曾无十里遥,兰舟舣待长春桥。顺流扬帆岂不逸,我欲因之聊习劳。”据传光绪年间,长春桥桥下有个小码头,是专为皇上和慈禧太后修建的。因为蓝靛厂街中有座西顶庙,庙的后面建有行宫,皇上、太后往来颐和园时多在此下龙船,上岸后乘轿来到庙中,先烧香拜佛,然后去往行宫净手喝茶吃点心。

民国时期,清代所建的长春桥已很破旧,但仍是附近村民往来东西方向的必经之路。当时已无龙船经过,故将桥面改为石板,并设有木质桥栏,长10余米,宽约5米,桥的两端用石块砌筑。每至春末夏初,桥的两侧仍是绿柳成荫。

20世纪60年代修京密引水渠时,将长春桥整体拆除,在其附近兴建了一座大桥,仍称“长春桥”。2005年随着远大路、长春桥路、蓝靛厂南路的改扩建,将长春桥整体拆除,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沿称“长春桥”,其东侧为新辟的长春桥路,向东通往三环路,西为远大路,向西通往西四环路。

长春桥东侧有个村落,因紧邻长春桥而称长春桥村。20世纪50年代初,“末代太监”孙耀庭从长河西侧蓝靛厂的立马关帝庙迁到该村居住过。他八岁净身,十五岁进宫,伺候过光绪的妃子端康太妃、“末代皇后”婉容和“末代皇帝”溥仪,亲历了溥仪大婚及出宫等重大历史事件。1957年夏,他从长春桥村移居到什刹海畔的广化寺。

以“春”字命名的道路

春秀路位于东城区东北部,工体北里东侧,北起东直门外大街,南至工人体育场北路,全长840米。清末东直门外已成较大聚落,在十字坡村东侧有南北向河渠,发源于左家庄南侧,向南经东大桥至通惠河。民国时成为污水河道,俗称“臭水河”,直到1949年以后才得以根治,改称“秀水河”。1981年将明河改为暗沟,上面筑路,两侧建起居民楼群,故取春天秀丽之意,又照顾原“秀水”之名,称“春秀路”。“春秀”典出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凡草木之华者》:“凡草木之华者,春华者冬秀,夏华者春秀,秋华者夏秀,冬华者秋秀。”本指春天抽穗开花,泛指春天盛开的鲜花。

知春路位于海淀区东南部,因临近知春里得名。东起学院路与西土城路交会处,与北土城路相衔接;西至中关村大街与海淀南路衔接。

此地元代为大都城肃清门的西北部,当时荒无人烟,直到元代中后期才有零散的住户,明初渐成聚落,但村域极小,周边多为京城西北郊外的乱葬岗子及农田。其间有多条狭窄的土路相通,民国时以京张铁路为界,东部属北京市郊七区,西部属郊六区,仍有大面积的农田。1980年在此始建居民区,村落及农田逐渐减少,1990年小区基本建成,定名“知春里”。与此同时,为迎接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该小区北侧,自东向西新辟一条道路,因紧邻知春里小区而称“知春路”。

北京称“春华路”的有三条,一条位于海淀区人民大学内,西起西门外万泉河路,东至东校门,贯穿于校园东西;一条位于朝阳区北京工业大学内,呈“J”形,北起银杏大道,西至科学楼南路;一条位于朝阳区西北部,西起北苑路,东至清苑路与朝清路交会处,皆取“春华秋实”之意得名。

“春华秋实”出自《汉书·叙传上》:“虽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犹无益於殿最。”其中“华”古同“花”,即指春天盛开的花,唐骆宾王《畴昔篇》云:“容鬓年年异,春华岁岁同。”也喻青春年华,少壮之时。唐李白《惜馀春赋》:“望夫君兮兴咨嗟,横涕泪兮怨春华。”

春泽路位于丰台区东部,北起临弘路,南至大红门西路。这里地处永定门外南苑路西侧,明清时沿通往南苑御道两侧形成数十个村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此设有多家企业,90年代以后被逐渐开发,其中在北京木材厂一带建成建欣苑,并自北向南兴建了一条道路,称“春泽路”。“春泽”即春雨,后比喻恩泽,典出晋代潘岳《西征赋》:“弛秋霜之严威,流春泽之渥恩。”

青春路位于怀柔城区西侧,北与红螺寺路衔接,南至南华大街,为怀柔城区繁华街区之一。原为高低不平仅能通行马车的土路,1971年以后多次拓宽整修,成为南北走向主干道,因地处城区西部,称“西大街”。1988年又向北拓建,当年全程通车。1984年初在该路东侧建成街心花园,称“西大街公园”。因园内南侧处矗立着一尊青春少女雕塑,又称“青春公园”。“青春”出自《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一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二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大街再次拓建,因紧邻青春公园而改称“青春路”。

供图/户力平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753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