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剑川白族先辈留下的五副经典对联值得分享

剑川白族先辈留下的五副经典对联值得分享

云南省剑川县白族群众喜爱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的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在这里,我想将滇西北高原剑川白族先辈留下的五副对联与大家共同分享,一起感受和品读家乡剑川博大精深、情有独钟的楹联文化。

其一:赵藩《攻心联》

赵藩(1851年~1927年),男,白族,字樾村,字介庵,晚年号石禅老人,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又名水寨)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光绪乙亥年(1875年)举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1920年辞职回滇,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蔡锷、李根源皆其门生。赵藩一生着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成都武侯祠著名的“攻心联”即为其所撰,现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为其手书。晚年致力于文化事业,总纂《云南丛书》等书籍。

“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深得世人喜爱、名扬遐迩。这副对联悬挂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所撰,字体有钱南园笔意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关键词是:攻心,知兵,非好战;审势,宽严,治蜀,深思。联语字面大意是:能采取攻心办法服人的,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其处理政事无论宽严都会出错,后代治理蜀地应该深思。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攻心联》寥寥数语、联意深刻,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以最少的语言、最精炼的文字,把用兵、治国之道阐述得清楚和明白。此联言简意赅,警示后人,不仅是成都武侯祠所有联语中位居第一的上品,而且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名联之一,得到后世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称道。

其二:张旭《座右铭联》

张旭(1912年~2001年),男,白族,剑川县甸南西中村人。1938年到陕西“安吴青训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战争。1943年,任云南日报社编辑主任。1949年,任怒江特区工委书记。1960年底,任中共中央西南分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1970年后,任四川省图书馆党组书记、馆长。1979年以后,曾任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大理州人大副主任等职。

张旭先辈将“不作文明始,恐将野蛮终”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多做好事,报效人民。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959年,在丽江行署工作的张旭出差路过家乡,发现剑川县西中大队虚报浮夸,交了过头粮,出现了水肿病死人的事件。在谁都不敢说真话道实情的时候,张旭同志挺身而出,为民请命,冲破重重阻力,连续口头、书面17次向公社、县、州、省反映西中大队发生饥荒和水肿病死人的严重问题,引起了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采取紧急措施,决定对省内所有灾区从第二天起实行救济,每人每天供应八两粮食,病号集中医治,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省委书记阎红彦说:“云南这么多本地民族干部,像张旭这样一再反映真实情况的不多,这样的民族干部难得”。在大跃进时期,云南的粮荒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水肿病人得到有效的医治,生产生活得到有效恢复,这除了与省委书记阎红彦坚持实事求是的真理和大力发展生产的超前决策有关之外,也与张旭同志置自己“乌纱帽”予不顾,冒着被打成右派的危险,敢于反映真实情况大有关系。

其三:杨延福《将军洞联》

杨延福(1923年~2006年5月11日),男,白族,剑川县沙溪镇北龙村人。

大理市将军洞又称将军庙、唐李公之庙、利济将军庙、本主庙,在点苍山斜阳峰麓,供奉唐将李宓。大理将军洞,始建于明末清初,是白族本主庙,本主神为公元754年唐天宝战争中阵亡的唐将李宓。至今流传着许许多多李宓将军战死后在当地显灵助人的传说,李宓将军从而被当地人尊为利济将军,是大理人民信奉的本主之一。整个建筑群具有浓厚的白族风格,主要有门楼、戏台、大殿、财神殿、娘娘殿、厢房等,其中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雕龙画栋,十分雄伟壮观。门前的榕树已有千年历史,枝叶繁茂,如同华盖。

1987年,下关将军洞戏台修复建成,布衣学者杨延福先生作了一副不署名的戏台联。联曰:“山鬼国殇,邓子龙题诗解怨;京观庙食,阁逻凤重义存恩。”

此联对仗工整,用典“龙对凤”两人名恰到好处,过往观众,无不击掌赞赏。尤可贵者,此联在戏台前撰成,马福民书。署名时,杨延福谢曰:“不足道,不必署名”。足见先生高风格,故马福民也未署名。最后落款只有:“剑川县沙溪古建队敬立”几个字。

大理州人大研究室原主任倪永华先生评价说:“《左传》渊源、屈原《国殇》、天宝战争、《南诏德化碑》、万人冢、千人冢、邓子龙题诗、将军洞等,全在里面,真是经典。”

杨延福先生此联用典贴切,内容丰富,是对联中难得精品和上品。

《九歌·山鬼》: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作品,是祭祀山鬼的祭歌,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又离奇的山鬼形象。

《九歌·国殇》: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诗篇抒发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中独树一帜。

明代云南总兵邓子龙题诗:“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惟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郭沫若在一九六一年秋题诗:“天宝何能号盛唐,南征一战太周张。万人京观功安在,千载遗文罪更彰。我爱将军诗句好,人传冤鬼哭声藏。糊涂天子殃民甚,无怪蒙尘到蜀疆。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庙食:谓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

重义存恩:《南诏德化碑》记载:“白日晦景,红尘翳天。流血成川,积尸壅水。三军贵衄,元帅沉江。诏曰:‘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亡大礼。’临遂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恩旧。”

其四:何可及《励志联》

何可及(1584年~1658年),男,字允升,号若溪,白族,剑川治城“三家村”(今金华西门街)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再登已未进士,官至太仆寺卿。

何可及天资敏慧,博学多才。青年时代决意仕途,颇以文才自负,尝以“何人不中何人中,不中何人中何人”为句,抒发自己求取功名的自信心情,足称明代剑川一介有理想、有胆识、有志气的白族青年。

长太息以掩悌兮,哀民生之多艰。崇祯三年(1630年),何可及退居剑川设塾授徒,倾力培育后生,颇多建树。崇祯十二年(1639年),剑川发生饥荒,灾民生活困难,何可及忧心如焚,身体力行地尽放家中储粮,想方没法救济饥民。

剑川虽然苦寒偏远,但儒学思想影响深厚,历来推崇经世致用之学,将功名利禄看得至关重要,放在突出位置。何可及这副《励志对联》,一直在家乡传为美谈,并激励着后生刻苦攻读,努力上进,金榜题名,改变命运。

其五:江长渡村《杨氏宗祠联》

剑川县甸南镇永和村江长渡自然村是白族聚居村落和鱼米之乡,村内建有杨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宗祠内悬挂一联:“三畏存心守古训,四知铭记正家风。”

《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之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懂天命而不敬畏,也不尊重大人,并轻侮圣人之言。”

大理一带杨姓白族照壁上写有:“清白传家”“清白家风”或“四知传家”。其来源为杨震“四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 “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一时传为美谈。

邓小平同志1957年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

重温邓小平同志“三怕”教诲,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崇文尚德的剑川白族杨姓,历来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其“三畏”思想和“清白家风”,与邓小平同志“三怕”名言,有共同之处和相通地方,将会指引和护佑杨姓族人世代平安、吉祥美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谨记“三畏”“三怕”,坚守“清白家风”,人生将会更厚重、更丰满、更和谐。

被誉为“文献名邦”的剑川,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光绪年间,登科及第者就有558名,其中进士17名、武进士4名,举人128名、武举人17名。有这么多的登科及第者,让人惊叹和佩服。因为剑川人文蔚起、文风昌盛,所以流传至今的优秀对联甚多,现仅从以上五副对联中,可以看到剑川优秀知识分子传承“立功、立德、立言”的志向和使命,敬天爱人、知行合一、满怀忠诚、心系苍生。

(作者:大理州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大理州徐霞客研究会会长 杨庆春)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753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