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550年老祠堂上演龙舟大戏,看尽车陂端午景

广州千年古村车陂,龙舟文化和宗祠文化得天独厚,龙船竞技和宗族传统交织交融。行走在车陂村巷,这里依然保留着一个老城中村该有的一切气质:巷道蜿蜒、宗祠遍布、外来人口集聚。

但这里也从不乏新鲜事:“让车陂古村‘又有龙船又有戏’,这不仅是我们古老童谣的故事,也是对车陂未来的美好期待。”自此,车陂人要在老祠堂里搭台唱戏、要在车陂涌里办起国际龙舟艺术节、要在安置房建起一个龙舟文化展览馆。

550年老祠堂上演龙舟大戏,看尽车陂端午景

《车陂龙舟最有戏》的表演地,550多年的老祠堂晴川苏公祠。沿着热闹的车陂村公园走,远远望去,长了草的屋顶映入眼帘,古朴、沧桑感立马扑面而来,就到了晴川苏公祠。

这就是“龙舟剧·宗祠版”《车陂龙舟最有戏》的表演地。刻有《晴川苏公祠简介》和《苏晴川历史简介》的两块石碑立于祠堂前。祠堂门口,红纸上贴着不少告示,通知族人近日前来开会,讨论如何举办即将到来的龙舟赛盛会。门前广场右前侧有鼓台,用花岗石砌成长方体。

古色古香的门楼,青砖石瓦,古朴而美观。红色木质的大门上方有一块牌匾:晴川苏公祠。门口贴了对联:“武功伟业参天地,眉山翰墨贯古今。”

祠堂坐北向南,总面积3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墙体用古时岭南通用的大青砖砌成,结构为三进两廊,东西侧各有三个厢房,二进名为“式敬堂”。

据悉,苏公祠最开始并非三进,明朝时只建了一进,也就是祖堂,清朝时才又建了两进。500多年下来,祠堂历经了四次修缮。第一次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700年),维修中座天面。第二次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座拆建,换上新的右匾。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重新收回祠堂后。第四次则在2013年。

1991年,苏家后人筹建了晴川苏公祠理事会。当时理事会积极与建筑队协商,并向村委提出恢复祠堂的申请,1993年,祠堂终于回归苏家后人,并于当年筹款进行了局部修缮,后向村人开放,成为村里一大活动中心。虽修缮了几次,但苏公祠的总体格局、建筑风格,基本都保持着初建的原貌。祠堂里,很多旧物都留存了下来。

苏公祠历代都是车陂村的文化中心。办过私塾、学堂、学校。苏公祠以前是车陂小学的旧址,当时也是村里唯一的小学,在此就读的不仅有苏姓族人,也包括四邻异姓的孩子们。车陂小学1965年搬往新址,祠堂成为建筑队存放材料的仓库,曾荒废二十多年。

车陂扒龙舟非遗传承人苏应昌介绍,车陂龙舟文化和祠堂文化紧密相连。“郝姓、黄姓、简姓、黎姓、梁姓、马姓、麦姓、苏姓、王姓九大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如今村里30多座祠堂遍布,也记录着每个家族的发源、生息、荣衰和升沉。

550年老祠堂上演龙舟大戏,看尽车陂端午景

550年老祠堂上演龙舟大戏,看尽车陂端午景

550年老祠堂上演龙舟大戏,看尽车陂端午景

6月5日,农历五月初三车陂“招景”日,以"龙"会友的车陂涌热闹非凡。

出了晴川苏公祠,映入眼帘的就是贯通村落的车陂涌。

据悉,车陂先贤王道夫祖籍在山西太原,但却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在新会崖门海战中,因抗击元军宁死不屈,为国捐躯,名垂青史,成为后世传颂的宋末贤臣“三忠五烈”之一。

之后,他的后人就隐居在现在的车陂村,其中一位名叫龙溪的王道夫裔孙,为村落建设尽心尽力,深得村民爱戴。后人为纪念王龙溪的功德,便将流经村中心的河流“车陂涌”取名为“龙溪”,龙溪村也由此得名,指的就是现今的车陂村。

龙溪横贯车陂村,最终直入珠江,这条河涌早已成为车陂人心中神圣的符号。在“龙舟剧·宗祠版”《车陂龙舟最有戏》里,几十个年轻演员用船桨、龙头、龙形拳等道具和表现形式,为观众还原了不少车陂赛龙、招景的真实场景。

“车陂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全村目前有超过50艘传统龙舟,在数量上是广州自然村之冠。”苏应昌介绍,村中龙舟活动保留了传统的起龙、采青、赛龙、藏龙、散龙等传统步骤,以斗标、招景、吃龙船饭等形式举行。“尤其是斗标和招景,那是我们车陂人的盛事。”

6月一过,车陂涌旁便是人潮涌动。郝姓、黄姓、简姓、黎姓、梁姓、马姓、麦姓、苏姓、王姓等9大姓氏命名,组成12个龙舟协会,分别代表各自的姓氏宗族参加一年一度的车陂龙舟赛。车陂涌横穿村内,有一段长300多米的河道,往来600多米。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冠军可获得奖杯、奖金和烧猪等奖品。赛后,所有龙舟队健儿和村民一起吃龙船饭,其乐融融,友谊与竞技共存。

紧跟着赛龙的就是招景。每年五月初三是车陂“招景”日,车陂涌上迎来从各地赶来“趁景”的两百多条龙船,一河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声爆竹声响彻云霄。在微信、电子邮件盛行的今天,亲自登门派、收龙船柬,仍是车陂龙船景中“打头阵”的环节。在车陂招景日当天,车陂公园的“车陂龙船接待处”贴满了一墙访客的回柬,红彤彤颇有一番韵味。

招景正热闹,循着饭香过了车陂村公园,洗刷声、流水声、刀刃敲击木墩案板的声音不绝于耳……车陂村的祠堂后头,几十个师傅有条不紊,食材在他们手下变着花样搭配;车陂村的祠堂前头,十几张大圆桌子气势十足,桌边已经有不少村民食客在吹水。

这是车陂村的龙船饭。鸡、鸭、鱼、肉此起彼伏地在后厨房亮相,白切、淋汤、爆炒、清炖,龙船饭的师傅以最传统的做法,唤醒食材最为原始的醇厚滋味。除了传统龙船赛,和比赛分不开的就是令村民游客垂涎欲滴的龙船饭。来自南沙的梁志勇是每年车陂龙船饭少不了的“大人物”。

“带上几十个师傅,有人切肉有人煮菜,每年都来车陂做龙船饭,一年到这时候都特别热闹。”勇记饭馆的老板梁志勇介绍,每年的龙船饭都需要提前半天准备,去购买原材料、定制菜单。“今年这桌饭,加上主食和果蔬,一共12道菜,等中午11点肯定上桌。”

松茸煲鸡汤、鸿运大拼盘、香滑白切鸡、腰豆扣海参、满堂笑哈哈……每道菜都取5字菜名,菜单一直排开颇具特色。梁志勇说,今年一桌饭大概700块钱,比往年稍涨一点,差不多能做60多桌菜,持续几天时间。“车陂这桌菜,最重要的就是东坡香芋扣。”这道“意头菜”,用流油扣肉搭配粉嫩芋头,以“东坡”为名,取“家肥屋润”的美好寓意。

“这些都离不开这一条河涌,今年的车陂龙舟赛,也正式拉开了2019尚天河文化季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的序幕。”作为村子里文化保育的领头人,苏志均坦言,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是车陂的一次新尝试。

文化艺术节以龙舟为主题,贯穿端午假期,历时8天。内容包括“龙舟剧·宗祠版”、市集嘉年华表演,以及系列互动活动,包括汉服巡礼、至in水乡市集、水上花市等。赛事方面也精彩纷呈,除了端午期间的传统龙舟竞渡外,9月份还有“一水同舟”杯国际龙舟友谊邀请赛。

在端午节的6月份里,车陂还为全球游客提供了扒龙舟体验、龙舟拔河趣味赛、宗祠游赏、宗祠城际穿梭、龙舟文化展览、龙船饭体验、文化剧表演、文创嘉年华、亲子研学、摄影采风、文化课堂等一系列活化乡村文化的文旅产品项目,带来一场丰富而浓郁的文化盛宴。

剧里看不够的精彩瞬间,车陂人把他们存进了一间村子里的博物馆。

去年年底,广州第一个以村级为单位的车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正式“开门迎客”。

一间“龙舟博物馆”里有啥好看?坐落在回迁安置小区,展厅共分六个馆区,内容分为三大单元,共计九个部分。以车陂的宗祠和龙舟为主题,通过各类手工艺品、特色服饰、油画、情境再现等手段,辅以文字和解说,将龙舟习俗、龙船制作、车陂民俗等一一道来。值得一提的是,在龙舟文化展览馆的中央位置,还摆放着一艘“一比一”还原的实体龙船模型。

苏志均介绍,作为广州首个以“龙舟”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保育展馆,车陂村民成了此次登台亮相的“主角”。“馆内的所有展品,其实都是由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动员全村村民、龙舟爱好者、龙船会等各方各面,共同捐出来的。”苏志均向记者介绍。“两年前,我们有了建馆的想法。这里的回迁安置房,大都住着车陂村的村民。我们也想把这个空间好好利用起来。”

“从最开始的自发申请,到后来的集体表决。村民们主动捐展品,把乡愁记忆收集起来。两年时间,共建一馆,成了每个村民自己的事。”由此,全市第一个以村级为机构单位的龙舟文化展馆正式落成,也成为了不少车陂人乡愁和记忆的承载之地。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 通讯员 孔剑锋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783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