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库全书》提要中,有这样一段话,“徐太拙诗稿,国朝徐振芳撰。振芳字太拙,山东乐安人。是集凡分三种:一曰《雪鸿草》、一曰《三素草》、一曰《楚萍草》。所作奇气坌涌,时出入于李贺、卢同之间,而竟陵公安之余习未尽湔除,故往往失之纤仄变微之声,酸吟激楚,其学谢翱而未成者欤。”
其中提到“徐振芳”,字太拙,广饶县(原乐安县)稻庄镇段河村人。生于明朝万历丁酉年(1597年),卒于清朝顺治丁酉年(1657年),在世整一个甲子。
徐太拙身处明清两朝交替之间,虽然饱学多识,但仕途坎坷,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无奈之下,只能以诗明志,寄情于山水,创作出了酸吟激楚、音节悲壮的诗篇,成为当地文学宝库的遗产。
徐太拙的祖父徐凤清,为明朝太学生;其父徐详,曾作过太常省察。
徐太拙天资聪敏,13岁时,姻亲李中行考中进士,归家祭祖,太拙随同前往助祭。在诵读祭文时,声音洪亮,朗朗成诵。当时祭文例用旧文,太拙边读边改,内容格调皆合时宜。来宾皆称羡其年少有才,公认自李愚谷(李舜臣)之后乐安只此一人。
徐太拙19岁时,考中庠生,屡以文章秀拔,深得督学李乔、汤道衡的赏识。明朝天启丁卯(1627年),30岁的徐太拙参加乡试,经义文章被选为优等,只因在试策中有“禁中安得有颇牧”句,得罪了宦官魏忠贤,考官张豢、陆一祺,逐将其置之副榜。
之后,徐太拙在庚午、癸酉两次应试,不幸两次落第。他郁郁自叹:“我县自昔称文学之地,欧阳、倪宽、任彦升后,仅有愚谷、二水(李中行)先生,何今不如昔若是!”仕途的坎坷,使太拙发奋诗学,与李焕章兄弟结成诗社,致力于古文诗词的研究。他们远以唐朝太白(李白)、少陵(杜甫),近以明朝空同(李梦阳)、沦溟(李攀龙)为师,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倡摹拟复古。所以,他的诗文,刻意仿古,多摹拟古人,成为当时较有名气的诗人。
庚午年他应试落第后,曾题诗龙山驿馆,兵备道吴廷简见诗大惊,对随从说:“古人未易有此者,且墨迹似有得于逸少者。”于是,吴廷简派人寻找题诗之人。当时,徐太拙为避宦党之祸,寄居淄川。吴廷简到淄川得知太拙即龙山驿舍题诗之人,察明其被陷害之由,皆属凭空捏造,其宦党之祸遂解,与之交往甚密。时值天气大旱,吴廷简在苍龙峡祷天祈雨,徐太拙为其作《祷雨辞》,数千言一气呵成,文词通达,气势非常,吴廷简对其非常器重。
崇祯十年(1636),徐太拙补遗才,试赐题宫扇表,其中提到“虞廷风动,俄消酷署于南熏,汉殿霜回,用散清凉于北阙。分取一天湛露,素影团团,携来两袖空香;冰姿皎皎,团栾似月,永照万屋之流亡 ”。督学汪渐磐将其拔为第一名,并刻其表以传世。当时山东巡抚邱祖德、总兵刘泽清、副将邱磊等人,慕其才名,邀入抚署衙门,待以上宾,持金樽祝酒。太拙酒酣,奋笔淋漓,顷刻间作诗数十首,精思涌发,奇句迭出。席间提剑起舞,激昂悲歌。当时,官兵正在讨伐梁山泊聚众反叛的吴汉华,太拙在《露布赋》中有“蛙怒子阳终井底,花飞金谷坠楼头”等诗句,三公击节称叹。
徐太拙一生功名未就,进士不第。但对明王朝是忠贞不二的,表现了一个文人的忠君爱国。当李自成进军河南,明王朝濒临灭亡的时候,徐太拙曾赶到北京,向皇帝上疏治国安邦之策,因权臣阻止而不能入。他大声疾呼:“大势去矣!”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他亲往南京拜见史可法,建议学习唐肃宗灵武故事,恢复明朝统治。史可法认为此策很好,但终因历史规律,他的这一政治抱负是难以实现的。
当初,徐太拙与邹平邱磊相友善,后来邱磊因战功升为总兵,聘太拙为参军。清兵入关后,徐太拙以邱磊图谋抗清,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了“申包胥在终复楚,鲁仲连生不帝秦”的诗句。
这是他在淮上招募义旅时写下的抗清诗句,为世人广为流传。后来,由于各路总兵在大敌当前之时,互相争权夺利,彼此怨仇极深,不以国事为重,邱磊为刘泽清杀害,他的夫人和子女均被监禁。徐太拙极力进行解救。刘泽清为此大怒,下令将徐太拙下狱,太拙慷慨对人说:“生与交,而死背之,何以为人?”刘泽清闻之,对幕僚们说:“我早就闻知徐公贤明义气,现在看来果然如此。”遂将邱磊妻、子释放,其余不问。
明亡后,徐太拙因有清廷猜嫌不能在家安居,隐居江苏省涟水县国屯村,效仿杜少陵作秋赓诗以明志。鄢陵中丞郑二阳曾称赞徐太拙说:“乐安以小邑濒海,奈何有徐太拙?”南昌孝廉伍达行,是天下名士,有“几日徐夫子,于今始及门”句,极力推崇为人。
1657年夏天,徐太拙病危,临终前他的六个儿子守在病榻前。徐太拙从容地留下遗言:“死即死矣,更复何言,我未闻太白,少陵、空同、沧溟临终时,犹恋恋为儿女语也。”逝世后,葬于涟水国屯村。
徐太拙一生饱经忧患,在坎坷动乱中,他曾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足履大江南北,吟咏赋诗,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其中不乏传世之作。他曾放舟大江、浮游洞庭、览滕王阁,登黄鹤楼,题有“江声动地通夔府,烽火连天达夜郎”句。至黄州,题有“霸业三分争赤壁,文人两赋重黄州”句。他的诗作,分别收集在《雪鸿草》、《三素草》、《楚萍草》、《喝月草》诗集中。其中《喝月草》早已散失失传。其裔孙徐三曾,少壮时即留意搜集其诗作,积四十年存储,仅得五百余首。民国22年,经成荣光、成贤书等编辑刻印出版,定名为《徐太拙称生遗集》。
统观全书,其写作背景各有不同,内容、风格也因时而异。大概分为三个时期:《雪鸿草》写于青年奋发进取之时,当时太拙专力于诗,以古诗“十九首”为宗,折衷李杜,口无归唾,胸无俗韵,诗风雄奇豪放,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呈现瑰伟绚烂的色彩;《三素草》多出于明、清交替之际。当时天下大乱。太拙见大势已去,不复进取,隐居涟水。于是,剩水残山,供其点缀 ,人情世态,触其描写。所作诗赋,多抒发其政治抱负,伤时感事,悲愤苍凉;《楚萍草》写于国亡家破,遨游高山大川之后,道路关河,供其歌啸,宫阙陵寝,任其凭吊。所作诗赋,情调阴郁低沉,酸吟激楚,悲歌慷慨,风格一变。读过全诗,甚感苍凉悲壮,雄健浩瀚,虽相距三百余年,尚懔懔有生气。读其诗可想见其为人。太拙国难家仇时存胸臆,当其咏歌一出,充满亡国之恨,而恢复之志,也未尝稍挫。故英伟磅礴之精神,时现于笔端,此则较诸唐诗声律虽同而抱负不同。
徐太拙既精于诗,又善于书法,得王羲之精髓,有楷书“高王观世音经”行世。
徐太拙故居碑文
贫交行(徐太拙手稿)
附:据《徐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姓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迁至乐安县东部,与原居此地傅姓共立村,取名傅徐庄子。后因古运河从村中间穿过,将该村分为两段,取名段河。600多年来,徐氏家族耕读传家,名人辈出。明清两代产生科举名人数十名。
段河村历史悠久,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存。1940年,有傅姓人家在地里打井灌田,下挖两米处即与一古井重合,并从古井中挖出了精美的瓷器。清末同盟会会员徐廷勋改古庙“三官庙”成立“果育高小”,当搬神像填湾时,发现有壁内碑石,上刻明代重修事。庙前两尊石蛙,据传比庙的历史还长。村东数百米处,荆棘丛生,相传是古代村内24位科举名人墓地遗址。1960年代,改良土壤,曾从中挖出陶器、古兵器。
受及家族风尚影响,段河徐氏重视教育。徐氏家族的七世祖徐凤穆,明太学生,鸿胪寺少卿(四品),殁后葬于村东南高地上。原有墓碑一座,因修黄河被占用,1966年墓室被毁。其弟徐风清,太学生,授盐城典使,升凤阳仓大使,弟徐醇,任平凉知县。八世祖徐讱,拔贡,明大元帅邢玠帐下随营千总;徐诲,任典史;徐谏,钦赐把总;徐详,太学生,天启年间任太常寺省察。
近代,村中走出了民国将领延瑞琪,解放军空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徐林等人。另有徐宗元,著名学者、原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系章太炎弟子,才识渊博,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桃李遍天下。
【部分资料来自图书和网络】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820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留住乡愁759——昌乐县傅家河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