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中国民俗文化村,中欧合作——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前景研究示范村,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百景之一。众多称号源于她良好的生态、悠久的历史和醇厚的民风民俗。
晓起,为大畈中元公后裔。六十二世延贵迁岭南,唐末七十一世万五由岭南迁居于此建村,世代繁衍生息,人才辈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因而造就了今天的晓起。
(左起:汪湧,汪萍俊,汪国生,汪元亨,汪晓鸿,汪淦峰,汪海涛)
近日,汪湧、汪海涛、汪国生受邀来到晓起村,拜访村中汪氏能人志士,听他们讲述晓起汪氏一族的辉煌过往。
晓起村历史
据村史记载,晓起,古称晓川,始建于唐末,唐符年间(公元874879年),有州深人汪思胜(又名万五),因“黄起义”,避战乱,迁居于此。时天刚破晓,见青山环绕,绿水回澜,便搭革棚、起炊烟,定居下来并将此取名“晓起”,寓“拂晓而起”之意。后有江氏、洪姓又建村于溪流上游一公里处,遂有上、下晓起之分。村庄现有258户,700余人,以汪氏为主,另有江、孙、余姓氏。
商仕报国,耕读传家,汪氏在晓起默默守护着这块土地,在这个古老而静谧的村落留下了许多的故事和繁华。
晓起村头有一座石桥,叫嵩年桥,桥上建有文昌阁。关于桥与阁,晓起宗亲汪萍俊讲述了其历史渊源。
汪萍俊介绍,据碑记载,早年这里应该是一座木桥,方便商旅、村民往来。清康熙年间,年年因水患而损坏甚至倒塌,彼时在杭州做茶叶生意的族人汪继蕃在过年前回到家乡,得知此事后,便和族长等人商议说,自己一人出资重修此桥。后来,其妻洪氏在桥左侧建“眷桥庵”,并捐出田地十亩,作为茶资,给来往商旅路人布施茶水解渴、歇脚。
重建文昌阁
在嵩年桥上还有一座文昌阁,为后人增建,砖石砌墙。因年代久远,文昌阁失修,直至现在瓦砾无存。
下晓起村长汪晓鸿说,看到没有了文昌阁的嵩年桥,大家心中难免失落,就想着重建文昌阁,他说:“文昌阁不仅是汪家人的文昌阁,也是晓起的文昌阁。”于是,他带头捐资2万元,发起重建文昌阁的倡议,跟着,村中95%以上的家庭都捐资支持,文昌阁再现嵩年桥上,从原来的砖石结构改造成现在的木制结构,今年年初全部完工,仅主体就花费了40多万元。
(汪晓鸿,汪萍俊在嵩年桥旁)
(左起:汪湧,汪萍俊,汪元亨,汪国生,汪晓鸿,汪有为,汪淦峰,汪海涛)
文昌阁重建后,汪萍俊受村中委托,书写了重修碑记,与捐资功德榜一起刻于石碑上,立在嵩年桥右侧,告知后人这一段历史。
晓川文昌阁重修记
晓川旧有嵩年桥,为康熙八年汪公继蕃为解商旅病涉并祈母寿而独资捐建。后有村人为昭晓起郁郁文气,增建文昌阁于桥上。沧桑历尽而岁久残剥,日渐倾颓至瓦砾无存。惟余石梁,横于晓溪。欣逢盛世,政通人和;众安道泰,国富民强。戊戌仲秋,村长汪晓鸿、汪松华及全体村民代表为敬先贤、励后人,乃重建文昌阁。倡议全村,集资并动工,增其旧制。历三年,于庚子腊月完工,复勒碑于其右,记其盛而系以歌,歌曰:朱峰拱秀,渌水回环。□风和畅,樟枫流丹。得几山之灵脉,揽清溪之回澜;锁燕嘴之烟霭,收后龙之霞岚。上出云霓,廊檐承乎夕露;下临碧水,飞拱映乎渊潭。画阁千寻而护兹乐土,溪云五色而归此,苍峦。造物之文与人物之文并臻其胜,未必非得此阁之一助也。是为记!
辛丑孟春汪萍俊薰沐浴
古建筑群落
汪家人在外发家致富,始终不忘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不仅古人如此,现代亦是。汪晓鸿等人不仅带头重建文昌阁,他还出资修缮村中的汪氏祠堂,他说:“祠堂如果没有了,我们的祖宗该到哪里去?”
如今,修缮好的祠堂已经成为晓起村史馆。里面不仅保存着旧时的农具、家具等老物件,还留下了汪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晓起村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清古宅、宗祠、古桥和古驿道等,这些极具徽派风格的古建筑,华丽而典雅,静静地诉说着悠远的传奇与辉煌。
特别是古民居,多是三进两厅的建筑群,其中的礼耕堂、振德堂、继序堂等建筑群尤为显耀。走进这些古民居,能感受到汪氏一族在晓起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其中又以汪莲石、汪禹臣、汪英宾、汪晋和等翘楚为显。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832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考研英语简单词汇lis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