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正是国内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刚刚通过大生产,度过了饥饿的八路军又即将面对日寇惨无人道的大扫荡,这就是后来被史学界称为最惨烈的“五一大扫荡”。
日军对根据地百姓实行大规模“三光政策”,同时不断突袭八路军总部,希望消灭其有生力量,根据地形势愈加严峻。
在八路军总部有一位年轻的父亲,他叫左权,说他年轻,其实他已经37岁了。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的确确“资格尚浅”,两年前的五月,他才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一个可爱的女孩,也是他的心头肉。
但他没有时间与妻女待在一起,因为国家和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痛苦煎熬。就在这一年的5月15日,形势的不断恶化使左权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妻子爱人:
“形势有变,你可以任意处置太北。”
什么叫任意处置呢?是指可以舍弃这个孩子或者是送给老百姓抚养。“太北”就是他唯一的孩子——左太北。
是太北的爸爸不爱这个女儿吗?并不是,就在百团大战前夕,左权于百忙之中抽空看望了太北母女俩,作为一个父亲他亲自给女儿到河边换洗尿布,端起碗来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喂米汤,那样子谁见了都不会说,这个父亲不爱他的女儿。
可在那个时代战士们为了祖国和民族,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抛却,又怎么能只顾自己的女儿呢?
那时只有两岁的左太北也想不到,就在父亲写下这份“绝笔信”后的十天,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同志就牺牲在了战场上,从此,左太北成为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可她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女儿。
本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左权烈士之女,左太北的人生。
只有两岁的左太北还在牙牙学语时,父亲就已经牺牲。当噩耗传到延安,母亲刘志兰的泪水常常打湿家里的床单被褥,那时的左太北还小,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母亲如此悲痛,甚至幼年时的记忆也只剩下几幅定格下的画面而已。
痛苦地刘志兰当时下定了决心,要为左权将孩子拉扯大,也绝不再嫁。可当时才二十五岁的刘志兰还有漫长的人生道路,当时许多战士牺牲了,组织上都会出面帮助他们再组成家庭。
一开始刘志兰并不愿意,可经不住组织的再三工作,也为了更好地使左太北成长,刘志兰就与左权的秘书也是好友,陈守中一起组建了新家庭,二人对左太北竭尽全力照顾,陈守中对老首长的孩子也是视同己出,无微不至。左太北就在条件上艰苦,但精神上富足的家庭茁壮成长。
在那个战争年代,到处是纷飞的炮火和硝烟,孩子与父母分离是常态,尤其是这些革命者的孩子们。左太北常年住在延安保育院,刘志兰夫妇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伴她,这样的时间是寥寥无几的。
但她也并不孤单,保育院里有许多军属、烈士子女,例如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澎湃之子彭士禄、邓小平的女儿邓林等人。
除此之外,左权的战友们也格外照顾左太北,彭德怀夫妇、朱德夫妇、刘伯承夫妇只要到了保育院,就一定会带着左太北一起读书、学习、玩耍。
这其中,尤其是彭德怀夫妇最为喜欢左太北。就连左太北的名字都是彭德怀起的,在左太北出生的时候,左权和彭德怀等人在一起,据《开国将帅往事》中记载:
“彭德怀俯着身子,看着呱呱坠地的女婴,嘴里嘀咕着,这孩子可真可爱,像极了老左。”
左权让彭老总帮孩子取个名字,因为她出生在太行山的辽县,又叫太北区,而且刘伯承的孩子已经叫“太行”了,所以为其取名“太北”。
彭德怀同左权不论是工作关系还是私交都很好,而彭老总的妻子浦安修同左权妻子刘志兰是同学兼至交好友,又并称“延安三美”,因此,二人将左太北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彭德怀将其收为养女,十分喜爱她。
在刘志兰还未再嫁时,彭德怀给她住所安排到了离自己很近的地方,有时候,刘志兰工作忙,就直接把孩子放在彭德怀家里,由浦安修照顾。
每当彭德怀从前线回来都会给窑洞里的左太北说故事。在不忙的时候,还常常亲自骑马带只有4、5岁的左太北驰骋在延河两岸、领略宝塔寺的风光。
这和人们印象中,彭老总的性格大为不同。大家都知道这位八路军司令员性格“严肃”,生活上十分清贫,作为八路军最高军事指挥员津贴不比普通战士多多少,吃饭也只吃大灶,可他含情脉脉的样子,可真是令人意想不到。
彭老总自己很少买东西,一件旧衣服穿了十几年,可他对左太北却十分大方,陕北老乡集会时,左太北看中了什么精巧的玩具,彭老总说买就买,有时候左太北耍起了小性子,性格严肃、认真的彭老总也不生气,只哄着她,除非闹得实在太厉害了,才“威胁”她要将其关进小黑屋。
左太北在晚年曾回忆道:别人都说他(彭德怀)严肃,总喜欢板着脸。但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都是慈祥和蔼的。
有了彭德怀等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左太北生活的一直很好,逐渐成长的她不论是性格还是外貌都和左权越来越像了。
随着时间的成长,左太北父亲一生最大的心愿——民族独立,国家自强也终于实现了。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预示着东方巨龙即将再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这时的左太北也从一点点长大的“小娃子”,长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了。解放后,左太北进入了北京八一小学。
这所小学前身是“荣臻子弟学校”,而后改名“华北八一小学”,最后迁入北京,成为首都第一所寄宿制学校。这所学校里的同学大多数都是烈士、前线军人的子弟,常常会宣传那些解放战争中对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烈士们,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左太北的父亲——左权。
此时,已经会读书写字的左太北真正对父亲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她对自己烈士父亲的敬仰和崇拜也随之越来越强。
左太北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自己父亲的事迹,她自小在叔叔伯伯们的照顾下,生活的比较幸福,可当她知道爸爸小时候没吃的和奶奶一起要饭时,她不禁流下了眼泪。
而当她读到父亲虽然遭受王明“左”的错误打击,还一直努力为革命事业做贡献时,她又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自豪;当她读到,毛主席称赞她的爸爸“左权同志两个杆子都硬”(枪杆子、笔杆子,指政治、军事两头挑)的时候,她也下定了决定,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1951年,“六一”儿童节那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八一学校的七名学生代表,询问他们进城以后生活的如何,学习怎么样等等,而这其中领头的就是左太北。
毛主席看着这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眉眼间有些熟悉,但又不敢确定,于是,毛主席亲切地询问左太北的家人是谁。当毛主席听到“左权”两个字的时候,恍然大悟了,他拉着左太北的手询问她家里如何,妈妈等人身体还好吗。左太北都一一回答。
不但如此,毛主席还单独与左太北照了一张相片,平日里素来豁达、率性的毛主席特意摸了摸领子、将洗了许多遍的衣服整理了一下,认认真真地与左太北留了一张合影。或许,毛主席是在左太北的身上看到了那个踏实、忠厚的“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影子吧。
而与毛主席的这张单独合影,也是左太北人生中最开心的事情之一。
眨眼之间,左太北已经长成一个大姑娘了。因为住在北京,她得以考上享誉全国的北师大女子附属中学,可烦恼随之而来,刘志兰夫妇因工作需要被调去包头,上北师大女中的机会又十分难得,那孩子该怎么办呢?
思前想后,刘志兰决定找自己的老同学兼好友浦安修,也就是彭老总的爱人。她把左太北托付给彭德怀夫妇十分安心,她对彭德怀夫妇说:
“组织上将太北的继父派去包头,而太北又上了这个好学校,要是我们都搬过去了对她来说是极大的损失。所以我打算把太北托付给你们,让她在这里有个家,有个依靠。”
当时的彭德怀老总刚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听了刘志兰的话,他立马就说:
“办什么寄宿,住在我家里就行,正巧我家离她们学校也不远,我侄女彭钢也在家,让他们两个姑娘做个伴也好”
就这样,左太北住进了第二个爸爸“彭爸爸”的家里,为此,彭德怀还特地让彭钢搬到了隔壁书房,让左太北住进了原来彭钢的屋子。
在彭老总家里的日子更加幸福了,彭德怀平时很忙,但只要在家里对左太北的照顾就无微不至,浦安修工作也十分繁忙,可有一次左太北没能将早饭吃完,彭老总就责骂了浦安修一番。
从此以后,左太北再也没有不吃早饭过了。住在彭德怀家里的时候,左太北一次与彭德怀一起散步,彭德怀向她讲述了她父亲左权牺牲的真实场景:
“他一路摸爬滚打,能不知道第一颗炸弹后面还会有更多嘛?他本来可以独自进行隐蔽动作的,可他舍不得十字岭上的战友、同志们,他是死于对党、革命的无限忠诚的啊!”
从这个当年的八路军司令的口中,左太北知道了许多关于父亲细节,她也知道了,这个被外人认为是“铁面无情”的彭德怀对身边的战友,究竟怀揣的何等炙热的感情。
这就是那个大革命年代的战友情吧。
时间过得飞快,三年之后,左太北从中学毕业了,当时不像现在,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过上“幸福生活”。
当时,中国青年最向往的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又称“哈军工”(现在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这所学校不但是当时中国首等学府,而且招生极严,成绩普通的孩子想上都难。
但左太北不同,她是左权之女,又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爱,而且自身实力过硬成绩优异。按说太北想进哈军工并非难事,她的成绩也符合“哈军工”的招生要求,但她竟然被学校刷下来了。
这令她百思不得其解,当她去了解具体原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她在政审时把自己的二叔,也就是左权的弟弟左纪彰,也填入了亲属关系,而左纪彰曾做过国民党的飞行员。因此,左太北政审不过,被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拒绝了。
左太北心有不甘,她那样努力的学习就是为了能做一个像爸爸那样,为人民服务的军人,为此,她找到了时任“哈军工”校长的陈赓大将。
陈赓是黄埔二期,左权是黄埔一期,两人不但认识,感情还相当厚笃。当以幽默、爱开玩笑闻名的陈赓,得知左太北竟然因为政审不过而上不了“哈军工”时,不免哈哈一笑:
“想不到你因为‘政审’被刷下来了,好吧,这件事包在陈叔叔身上了。”
不久后,左太北果然收到了“哈军工”的录取通知书,她如愿以偿地走上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对左太北来说,有一个问题,让她的长辈们十分着急。那就是二十五岁的左太北还没有心仪的对象。要知道在50、60年代25岁,已经是标标准准的晚婚晚育了,这可急坏了家里人。
她在“哈军工”的同学知道后,就想尽方法给她物色优秀的男孩子,要政治可靠,忠厚踏实的。很快,她们就为左太北介绍了一个同样是老革命后代的男孩子——沙志强。
左太北第一次见到沙志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男孩子长得不错,高高壮壮的,话也不多比较腼腆,再仔细一看,他身上内层的衣服隐隐约约打了几个补丁,就像她的养父彭德怀一样。
这令她对沙志强好感大增,他们二人开始互相了解,沙志强是清华大学的,家里也是革命世家,自小也十分崇拜左权将军。于是两人顺水推舟的定情,结婚,成为了一对令人羡慕的小夫妻。
可好景不长,风雨飘摇的年代到来了,许多事情变得不太正常,他们二人也受到了冲击。但他们没有放弃立场,而是坚定于本职岗位,远离那些是是非非。
1982年,经历了种种变故,大起大落的左太北收到了母亲寄来的“神秘礼物”,这是父亲牺牲前寄给她们母女二人的亲笔信原件,这也是父亲留给自己的绝笔信。
这薄薄的信笺里有11封信,见证了这个伟大战士的慈爱,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满是对这个女儿的期待。但是在日军残酷扫荡的背景下,也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段文字:
“你可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一个有血有肉,却又忠诚于革命的父亲形象,鲜明地勾勒于年届不惑的左太北心里。这就是她的父亲——左权。
左太北在毕业之后,历任了许多部门,干出了不错的成绩,人人都知道她的认真负责。她先后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航空航天部等部门工作,退休前曾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计划司副司长。
虽然是干部,但左太北没有辜负她的名字,晚年时的她常常到太行山革命老区去帮助那里的人民群众,做了不少实事。为此,她和丈夫沙志强明明收入不低,可竟然连政府拿出的福利房都买不起,最后,还是靠借钱才在北京三里河的14层买下了一个小房子。
现在,那栋楼里只有左太北一家没有装“防盗门”,对来询问的记者她笑着说道:“我们家也没有什么可偷的东西啊。”
清贫简朴的左太北晚年一直在为父亲左权著书立传,因为左权同志虽然是八路军早期的主要干部之一,但由于牺牲的过早,许多史料不详。为此,也已经花甲之年的左太北开始穿行于祖国南北,收集关于父亲的资料,编纂成书,成为了《左权将军家书》。
2002年,《左权将军家书》顺利出版,已经62岁的左太北,摩挲着光滑的书皮,不禁留下了眼泪,这就是父亲的爱,父亲的一生。
2019年6月25日,左太北逝世,享年79岁。共和国为清贫了一辈子的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三任共和国总理为她进献了花圈,见证了她为共和国无私奉献的高尚一生!
借此文章,向革命先辈左权致敬!向烈士及烈士家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877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