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看看新闻Knews

2021-04-07 08:05

甲午海战后,清王朝组建了一支经过改良的军队,史称“新军”。

时事激变,意在巩固清王朝统治的“新军”中,集聚起大批进步青年和革命党人。1911年10月10日,他们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起义,就是著名的“武昌首义”。但新军中的进步力量毕竟薄弱。在守卫汉阳的战斗中,一个年轻的炮兵手奋力地将炮弹打出去,炮弹落处清军血肉横飞,但终因没有后续部队,伤亡惨重,汉阳失守。这个炮兵手在这场战役中一只耳朵被震聋了。

这是1911年11月25日汉阳保卫战中发生的一幕。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后来就是这个一只耳朵失聪的炮兵手,在一个黑暗的年代里,用文字和文字后面的智慧引领了渴求进步和光明的青年,他叫萧树烈。而他更为人熟知的是他的笔名——萧楚女。

萧楚女和那个时代很多青年人一样,有着青年特有的纯洁真挚和炽热的青春光彩。他有不幸的童年,艰苦的少年,他没有上过学却手不释卷,他有哲学家的气质,鼓动家的热情,他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一件事:“溯长江而上,循金沙江而发现喀喇昆仑之源”!

这是著名的鹦鹉洲,如今不仅与陆地连成了一片,还成了武汉市的中心区域。一百年前,这里是长江一个木材交易运输中心。1891年,一个木材商人和他的妻子罗氏,在这里生下了他们的头生子,取名萧树烈。此后家中又添四个孩子,他仍然是唯一的男丁,于是孩子得到了加倍的宠爱。

当我年幼的时候,我的父母疼爱我,不免时时予我一种万分爱护、万分珍惜的暗示。出门时,总要叫老妈子跟着。走路多了,便再三埋怨——必使你坐轿或乘车,他们才心安。每天必好几次:“你可不要受了凉呀!”绒被絮,皮垫褥,三两床把你盖得紧紧的。吃一点贱价的食物,他们便吓得咋舌瞪目。——萧楚女《身心的锻炼与反锻炼》

但动荡的年代,个体的命运愈加脆弱。父亲的木材生意,在安徽芜湖遭受天灾,风浪打毁卷走了大部分木排。萧父没扛过这灾难,在当地一病不起,走了。这一年萧楚女10岁。

母亲无力抚养五个子女,忍痛把年龄稍大的长女和次女送给别人做童养媳,而幼小的萧楚女也开始谋生,当过木行的学徒,做了茶馆的跑堂。

萧多年后回忆说,他“从万丈高峰坠下了深壑”。但茶馆的跑堂,还远不是他人生严酷的经历。

家中的情况惨淡,家外面的情况更是堪忧。清王朝统治的最后几年,天灾人祸不绝,大批难民涌入城市,仅汉口就聚集了20万流离失所的人。不仅在读书人中间有着强烈的民族危机的忧虑,在社会底层的人群中也充溢着救亡图存的情绪。萧楚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了新军。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在新军中,萧楚女和一个叫郑希曾的青年成为好友。武昌起义十多年后,萧楚女回忆当年好友郑希曾,描述郑加入新军的心情,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写照。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1911年同盟会举义武昌,他这时正是20岁。他从未学过政治,当然不懂得什么叫做共和。他只知道这个天下是应当要改革;这个革命党是应当要赞成罢了!单纯的侠义不平之心,使他到了革命军中去当了兵。——萧楚女《烈士郑希曾传》

武昌起义给民心带来希望,老百姓送去了馒头、酒、肉等慰劳士兵。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这幕英雄剧却很快变了质。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或者是早已预备了他自己的功名。作恶的、下品的、无人心的湖北民党,遂利用了这种浅薄、卑劣,可耻的革命党心,来把青年做成他们的“商品”。那一年间,我们是梦然地为所谓国民党做着那“跑龙套”的工作!自然,这样的革命如何能成?大家闹乱中国,愈使吾民焦头烂额而已!——萧楚女《烈士郑希曾传》

民国初年,政党林立,总数竟超过三百。其中的多数,结党营私,即生即灭。萧楚女在这篇好友的传记中为当时的有志青年写照。

他那一向崇拜着的伟大的革命,乃从此被这瓢凉水浇了下来,他很茫然地哭了!他看见世上所谓“革命”,乃竟是这么一把交易……——萧楚女《烈士郑希曾传》。

萧楚女与郑希曾意识到国事已不可为。于是两个青年人都拿着退伍军饷报考了同一所学校——武昌新民实业学校,学习桑蚕技术。他们希望实业救国。

毕业后,为谋衣食他们“各自西东”。但在1914年8月,郑希曾在汉口被军阀抓去,杀死了。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这时,是段芝贵督鄂,酷用毒刑,逼取党供。据说有时将党人浑身乱打,打得血肉横飞,热血淋漓之时,便将生麻皮整块贴上,待干后,再一丝一丝地往下撕扯以取供。被捕的人,大概都受过很重的刑法。郑君虽在此严刑之下,除了直认他自己是反袁革命之外,其他却未曾供出一人。——萧楚女《烈士郑希曾传》

郑父闻讯震惊,十分地悲伤。郑希曾的父亲是有思想和主张的人,他办了个乡校,却是读书人中的“异教徒”——“不恭维儒者,不讲究礼教”。

郑希曾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所有关于他的故事是因了萧楚女在1924年为他立的传,才使他有血有肉地在一个世纪后仍能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郑君之婚,系幼时所定,及长,他那未婚妻,突然瞎了双眼。他的父亲要退婚,他岳父也不欲使他不快而愿退;他却坚持不肯。

他说:“一个人连着这样一个女人都不肯救,还说什么救天下人。一个人连这一点都不肯牺牲,还说什么为天下而奋斗”!——萧楚女《烈士郑希曾传》

写友人也是写自己。他们都是为“天下而奋斗”的人。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萧楚女已名扬大江南北,就因为他写得一手好文章。

他做了现实中国需要的一名战士。但萧楚女的文章被人传诵,竟引得许多青年学生、军官或职员误以为作者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频频写信求爱,愿和这位文采华美、思想进步的“女郎”交好。

萧楚女本名萧树烈,“楚女”是他在辛亥革命后改的名字,因为屈原有诗——“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萧楚女以文章立身。读他的文章都觉得他才华横溢,但了解他的人则感佩他自学的能力。他受正规学校的教育只有武昌新民实业学校那八个月,却自学了文史地理、哲学、数学等众多科目,完成了当时中学的全部理科课程。工作之余,他还到武昌中华大学旁听,结识了中华大学文学系学生恽代英。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当人们惊异于他的才华,却又常常忽略了萧楚女难以想象的学习条件,它不仅是物质的匮乏,更在于他所处环境的严峻和不易。

现在已不知道他是如何发表第一篇文章的,也找不到最初的文字了。今天能知道萧楚女最早的文字,是发表在1916年汉口《崇德报》上的。

1918年,萧楚女27岁。他赋诗“少年俊迈气,壮志未肯息! 及今蓬鬓改,三十不能立。”

他还不到30岁,但他已在问自己凭何而立。深秋时节,寒风冷雨将秋色的斑斓收拾殆尽。如何在凄苦的人世间和知识的海洋中不再飘零?

在艰难困顿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苦读,使萧楚女的阅读与求知总是联系着社会现实与劳苦大众的生存。他从长江流域到汉水流域,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贫民窟,人间地狱的惨状亲见、亲闻,而且感同身受。这些都促成他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宣传家和活动家。

研究者发现萧楚女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教育史,熟悉西方现代大教育家、思想家的观点和理论。

杜威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顶级的教育家,他揭示了一个人的经验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杜威的亲授学生陶行知把这一思想发展成“教、学、做合一”。而靠自学成才的萧楚女则将杜威的思想发展成做和学的统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爆发,浪潮很快波及湖北。6月1日,武汉学生开始罢课,此时的萧楚女已是日本人创办的《湖广新报》正式编辑,他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也由此开始研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带来的新知,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尽管萧楚女并不是五四时期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他的转变却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而牢靠的。

许多青年,都是经过了你现在所经过的这一些“得见天日”,然后才成为革命战线上一员的。我自己便是这许多青年中的一个…… ——萧楚女

五四运动就是这样影响了那一代有志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萧楚女“戒了连一分钟也不能离的纸烟”,认真地像革命一样去改造自己的身体。他脱下穿惯了的皮袄,希望和其他贫苦人一样用薄薄的夹袄去抵挡寒冬。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有朋友去他家里,“环顾其室,四壁萧然,唯书一屋而已。”萧楚女维持最低的生活而将所有的钱都去买了书。寒冬里,他染上了肺病。不幸的是,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这疾病始终折磨着他。

1920年春节, 恽代英和林育南等人在武昌横街开设利群书社。书社很特别,特别在它前所未有地以传播新知为目的。当时这家卖新奇书刊的书社,引起了很多探索真理的青年志士关注,施洋、毛泽东、萧楚女等都到过那里。从这时,他开始认识许多年轻有志的同道。

萧楚女和比自己小四岁的同道青年恽代英结下了终生的友谊。两人都是天生的演讲家,又同时投身于青年运动。

但恽代英出身世家,为人谨慎而自律,又受过系统严格的教育;萧楚女亲历底层社会的磨砺,热情豪放,不拘小节,学问靠自学得来。这品行相近又迥异的两个人,历史上被誉为中国青年运动双杰。

二人之文,风格亦不同,代英绵密而楚女豪放,代英于庄谐杂作中见其煽动力,楚女则彪悍劲跋,气势夺人。其与演讲亦然。楚女之演词,有如进军鼓角,代英则有时嘲讽,有时诙谐,有时庄言,历二三小时,讲者滔滔无止境,听者亦无倦容。然雅俗共赏,刺激力强,则又为二人共同擅长。——形天(茅盾)《客座杂忆》

研究者常常将恽代英和萧楚女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他们两个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都拥有人生观最可贵的核心——为真理,为人类解放事业献身的志向。而且这志向热烈而真诚。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哪一个古今中外的伟人,哲士,贤者,英雄,不是逼视现实,直从罪恶丛中通过的?哪一个不是把自身做成一支蜡烛,为点起“为他”的爱之火,鞠躬尽瘁……——萧楚女《诗的生活与方程式的生活》

也是在1920年,受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邀请,萧楚女来到古城襄阳,这个茶馆跑堂出身的自学者,站上了学校讲坛。他教授国文、物理、哲学等课程。一年下来,萧楚女起早贪黑、辛勤浇灌;学生们勤奋刻苦、独立自治,学校拥有了“允许思想自由,以谋知识进化”的风尚。萧楚女传播的先进思想不但影响了学生,也改变了一些老学究的态度。

然而到了1921年5月,校长突然被撤换了,师生们强烈不满。最后师生只能集体辞校抗议。有的学生从此不读书了,有的老师从此不教书了。但萧楚女则看到了只有培养青年才能拯救这个危亡的民族。“谁得到青年,谁就得到胜利。”自二师的教育实践后,萧楚女就一直坚定自觉地引领着青年,可以认为,这是他日后成为青年导师的起点。

在萧楚女牺牲80年后,原襄阳师范二中的旧址上建了萧楚女纪念馆,讲解员全部由在校的小学生担任。

还是在1921年,萧楚女加入了恽代英和林育南创办的共存社。共存社取社会大同、人类共存之意。

1922年,萧楚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找到了解放劳苦大众的目标,找到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向,他立起来了。

家中年迈的母亲认为,男子三十早该成家立业。她总是向儿子探问着同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成亲啊?萧楚女总是沉默不语。

1920年,萧楚女发表了平生唯一一篇小说《卖水饺的恩爱》,短短几百字讲述了出身富贵的少爷,爱上了邻家的贫苦姑娘,打破重重阻碍,最后夫妇二人以卖水饺幸福地生活。故事简单朴实,结局圆满,映射了萧楚女的内心,但他最后也没能找到属于他的爱情。

这里是重庆市二十九中,解放前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院,萧楚女和张闻天、恽代英都曾在这担任讲师,传授进步思想,组织学生运动。

在那一个年代,传播新知,弘扬真理,多是靠口耳相授,口口相传。萧楚女讲学的地方多为高等学府,当时湖北、安徽、四川,广州和上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但是,接受新思想、投入新思潮的学生却常常被反动当局看作问题青年,等待他们的命运常常是被开除学籍。为解决进步青年的失学,萧楚女与几位进步教师,筹募了2500元,在重庆半边桥街的一间破房子里,建立了私立重庆公学。1922年11月,学校秘密开学。校舍虽简陋,却是培养自立谋生、爱国爱民的新人,充溢着对中国教育未来真正的梦想。

学校甚至没有设立校长职务,而是由学生民主管理,财务公开由审计委员会管理。然而这承载着高远理想的教育实验,两个月不到就被勒令关闭。

萧楚女没有停顿。在恽代英的推荐下,他担任了重庆《新蜀报》主笔,开始了报人生涯。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1923年《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他马上为该刊著文。第二年五月他来到上海,担任这份刊物的主笔。 他以平均每个月十篇文章的速度,一直写到1927年4月19日,他牺牲前的三天。他的文章没有离开过改善青年的生存状态,服务于他们人生健康成长这个主题。

我们做革命党员的人,根本上的职责所在,便是要牺牲自己一切享乐生活乃至性命而为“他人”(社会上一切被压迫者)去谋福利的---根本上便应该是无条件地做个社会主义者;所以我们对于个人主义这个东西,尤其要彻底研究明白。——萧楚女《个人主义之分析》

他的文章始终鞭辟入里,而且透出他的博大,但是,一切都是一个病躯所进行的战斗。但关于他的病很少有详细的记载,只有在他的文章中有时能感受到疾病对他的折磨。

改造社会,首先需要一个强健的改造者。锻炼身心,使抵于至坚极强,使成为尼采所期望的“超人”那样——是一个先决条件。我记得当我的慈母死时,南京有一个姓杨的朋友来吊唁,他叫我“要为敌人而珍重。”不就是我们所要改造的社会么?我现在自然不能藉口说我的身体弱了,便卸去我所应负的改造之天责…… ——萧楚女《身心的锻炼与反锻炼》

萧楚女不仅是一个内省、反观自身的人,而且他同样会热情地、没有任何保留地将自己的内心所得一一告诉年轻人。在那个黑暗的、革命的年代,他已经注意到年轻人身心两方面的健康问题。

我所说的我自己的病状,虽然是偏于生理的方面,但我希望朋友们预防心理的坏习,也和预防生理的一样——最好,是较预防生理的更甚些。而且我们尤当知道身心是相关的。

但若你习久了,或是身体已经不健康了,那么,生理的需求,还是会有时叫你的心理坏起来的。——萧楚女《身心的锻炼与反锻炼》

萧楚女惜时如金,他常常一边赶写稿件,一边与来访者交谈。他帮青年人修改文章,批阅日记却从不吝惜时间,相反十分地慷慨。凡青年的来信他都一一回复。

一份《中国青年》让萧楚女和恽代英成为年轻人的良师益友。除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外,他们开辟了《通信》专栏,回答青年人提出的各种人生困惑。

一位师范学院的学生萌生了遁世当隐士的念头,他来信道:“从我进了二师,到现在一直是整日地向堕落方面走。吃烟,打牌,我都学成了全的。你看还了得了不得? 我现在不愿意将我高尚清白的心地,再给恶社会的糟踏了——所以愿意回家过我自食其力的生活去!”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萧楚女回信:你现在既有了自食其力的觉悟,即是已经开始打破世俗的虚荣,顺此而往,自有一种新的生活意义,在你的身心两方面伸展起来,更何必一定要回家,然后才算能避去罪恶,保全人格? 真正君子,不怕犯罪而避开罪恶的人,乃是当着罪恶中,而不犯罪的人。朋友,你若要历练你的人格,使你的人格高尚——只有在社会的奋斗生活中,为人类而生活的入世宏愿里去获得!——萧楚女《隐居与避恶》

这是人格的启蒙,对在黑暗年代里摸索前行的年轻人无疑是一种光亮。或许,他们未必都成为改造社会的革命者,但是至少启迪了他们在那时怎么样做一个好人。

1926年1月的广州,天气还未转暖,萧楚女在恽代英的推介下,来到广州东山区庙前西街,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里安顿了下来, 同住的还有沈雁冰(茅盾)。那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许多共产党人以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毛泽东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毛泽东欣赏萧楚女的宣传家的个性,还特地任命他为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员。萧楚女的影响力和出众的演说引得各界的注意。在黄埔军校,他被聘为政治教官和宣传委员会政治顾问,协助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工作。

军校学生听楚女课者,凡二三千,大礼堂亦不能容,则在操场中授课。第一次上课,讲未多时,值日官请楚女“再高声些”。楚女嗓子本颇洪亮,然因在露天,人数又多,后排者尚不能听清,于是楚女运气高呼,不意用力太猛,裤带崩断,幸纽扣尚固。

萧楚女称“此为平生第一次窘事”。——形天(茅盾)《客座杂忆》

重病缠身仍坚持演讲写作!萧楚女将人生比作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

但声音洪亮,激情奔放的萧楚女仍然重病缠身。每天的上课、演讲、写作,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人也急剧消瘦。北伐起兵,萧楚女因病不能从军北上,他留在广州继续不知疲倦地授课、写作。毛泽东下令把他送进东山医院治疗。

短暂的治疗后,他出院继续讲课撰写文章,以平均两天一篇的速度在《黄埔日刊》发表文章,把自己要说的话讲给他最关心的青年听。他似乎在做生命最后的冲刺。

人,是不容我们去问他究竟应不应该为善的。人这个字,本来就是宇宙的向上伸展,生物的“究竟觉”“善”之完满的表现的象征。在伦理学上成为问题,只是人应该怎么样去为善。要晓得世界所以能够有时代的变换,显出他的进步成绩的缘故,唯一的便是由于像我们这样的青年,能够“尽其在己”地无条件地去为好人。——萧楚女《我们应无前提地做好人》

1927年3月22日,肺病反复发作的萧楚女又住进了东山医院,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但是夺取他生命的并不是病魔。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月中旬广州反革命政变爆发,萧楚女从医院的病床上被捕。

4月22日,在国民党广州公安局进行短暂的关押和审讯以后,他被迅速转押往南石头监狱执行枪决,牺牲时,年36岁。

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过他课的学生回忆,当他的肺病发作时,他咳嗽吐血,学生们纷纷地请他休息,他却说了这样的话:“做人是利他的。做人要像火,给人以光明,以温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至少应该像一支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一支蜡烛,如果没有风吹,可以多亮些时间,如果遇到风吹,就要缩短照亮的时间了。但是在熄灭之前,应该努力发光。这就是我的人生观。”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880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