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祠堂,在绵竹城南二十里处。易姓源出于周朝,因周毕公封易水而得姓,世居太原,自晋朝后迁徙江西,后又自江西迁楚。绵竹之易姓先祖籍楚之麻城县孝感乡桐子园。明末清初由于当时政权更迭,时局动荡,有易吴学、易可学两兄弟随入蜀大军一路走来,终于在一平如镜,物产丰饶的绵竹城南二十里处的射水河两岸定居下来,分别娶张氏、杨氏为妻以此传宗接代,生生不息,人丁兴旺。为使长幼有序而制定了为40辈之族谱(学为桂元经,全泽绍芳兴,建固遵先志,光昭克显廷,世逢开际会,希象兆清平,宪懋祥时锡,书绵在守成),现已传至第十四代。
图注:祠堂
某日,易姓一智者,坐在射水河边,看见清澈的河里有鲤拐子、鲫壳子、鲢胡子、石巴子、来钻子、乌棒和白漂子各种各样的鱼在水中自由游玩、觅食,各行其事,互不干扰。但在食物短缺时,也相互为食,谓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有一群像香签签一样的小鱼,非常弱小,弱小得让人生怜,就是这样一群弱不禁风的猫猫鱼,在一条体型较大的头鱼带领下,游走风浪中,寻食生长,躲避天敌,遇有动静,马上率队钻入深渊,以此等技能和群体互护的方式得以生存下来。这位智者似有所悟,他马上把易姓族人召集拢来商议,议定后经精心选址,大家集资,易氏的一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
图注:河流
公元1851年清咸丰年间,易氏宗祠(易家祠堂)在绵竹城南二十里处风景优美,流水潺潺的射水河东岸巍然挺立。公议确认了祖坟,祠堂内供奉先祖牌位。院落三进,左右小花园四合厅,占地上千平方。房前中后植樟树八棵,株株高12丈,需四人方能合抱,方圆十余里处均能见其壮观。祠堂内四季花香馥郁,院外芳草依依,碧连天地。家祠的建立,藉此以凝聚族人,团结以御风险,集会以议族事,众议以决族难,敬天法祖,奉孝育后,遵法循规,族人自律,一方平安。
图注:祭祖
易氏第八代子孙易绍平,字保乐,是富甲一方的名绅。因其富有,且有思想,遇事善断,乐善好施,被族人公推为族长。膝下有一女,生于1903年,取名海芳,此女从小不谙女红,偏爱舞枪弄棒,只喜和男孩一起嬉戏玩耍,敢上房揭瓦,下河抓蟹,爬树掏鸟窝,翻墙钻狗洞,凡能想得到的玩耍乐子,她都敢率先领做。不管大小的男孩女孩都要听从她的调遣,不遵者拳脚伺候,被遵为孩子王。
有一天,易海芳率众到邻村玩耍,看见河边有一座茅草房,房顶大洞小眼,连南瓜都漏得下。小雨长飙大漏,雨歇屋内仍叮当作响。小茅屋在风雨中摇摇欲倾,小屋前有一排东倒西歪的竹篱笆。她领着群孩冲过去,你一足他一掌把篱笆弄得稀巴烂。正要冲上去推倒小茅房,忽然听到屋内传来一声苍老而揪心的呻吟。
图注:古装女孩
海芳不由得心里一痛,举起的手骤然停住。她慢慢地走进屋内,屋内昏暗潮湿,霉气冲天,见竹架架床上躺着一个胸背佝偻、满脸皱纹、一头银发、面目发青、骨瘦如柴的老婆婆,正一手按住胸口,一手抓住床沿,痛苦地呻吟着。
她二话不说,拔腿就跑到村里有名郎中家里,背起药箱就跑。
老郎中正在给一位病家把脉,见状,丢下病人就去撵这小孩。她在前面跑,郎中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小茅屋内。郎中在追的路上还想,是哪家有娘生没娘养的混小子,这样恶作剧,抓到一定把你勾子打烂。及至看到此情此景,老郎中潸然泪下,一把搂住孩子,抚摸她的小脑袋,嘴里喃喃地说“好孩子,好孩子。”
图注:民国风女孩
郎中毫不迟疑,马上用银针给婆婆扎针止痛,一面开方用药。这时娃娃们在破锅烂灶上把水也烧好端了上来。大家七手八脚的把老人家扶起,郎中把药给她喂下,一会儿婆婆的病得到缓解,脸上现出润色。老郎中长舒一口气,小家伙们欢呼雀跃。
海芳又跑回家,把家里的金银首饰偷了一些拿给婆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娃娃也学着海芳在各自家里拿来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婆婆千恩万谢,双手合十,祈求神灵保佑这些娃儿健康成长,将来成大器。
原来这个婆婆早年夫丧儿亡,苦哈哈的孤身挨到现在。若不是海芳他们闯见,怕只有等去西天了。后来族长易绍平知道了这事,心里倍感欣慰,不但不责罚爱女偷拿家里的东西送人,还出钱帮婆婆把茅屋翻盖一新,以后并在生活上时时周济,使婆婆晚年有了依托。
图注:老奶奶
为使爱女不再在外面野,易绍平为海芳延师聘教。请来方圆百里有名的老学究教她识文断字做文章,学礼仪,聘一名享誉一方的武师教她拳足枪棒功夫,以强身健体,防身御侮。此女资质聪慧,习文过目不忘,练武沾手就会。及至年方二八,已出落得如芙蓉盛开,牡丹怒放,那个水灵啊,真是人见人爱。另外,易海芳兼通诗词歌赋,门门谙熟,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她还双手打枪百发百中。为此,上门提亲的都把易家门槛踢断了。可此女自识甚高,无意顾此。
海芳喜欢看戏,小时候和小伙伴经常跑到县城去看。戏班到各乡镇演出,她也跑起跑起去看。女儿渐渐长大了,易绍平很不放心她再到处抛头露面。祠堂原也有一个戏班,但整得孬,于是干脆叫海芳去经管。她遍请梨园名角,同时招收新生,以老师悉心调教,喝、念、做、打,功底扎实,一招一式,正统规范,出场扮相男角威武,女角靓丽,亮相时“势口儿”(戏剧的程式动作)也扯得漂亮,拌之以字正腔圆的唱功,简直把戏演活了。加之易海芳艺德高尚,演出时人多人少一个样,演出场地好坏一个样,吹风下雨一个样,天寒地冻一个样,由此戏班名震当时,享誉川西坝。
图注:川戏
其时,什邡那边有一个叫谭正武的舵爷,歪得很,很有钱财,很有势力,很有资产,就连跨界的齐福煤矿都是他的,名噪一时,称雄一方。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叫“李家碾的坛侵(罄)不得,”就是敲不得惹不起的意思。他听说易家班戏演得安逸,就马上派手下去请,易家班应邀届时到场。人们听说有名的易家班来演戏,大家像过节一样扶老携幼,长路短路地跑来看演出,真是人山人海。演员看到这么多人,心里很高兴。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异地演出一显身手。
演出一开始,班主走上舞台,正要说开场白,一声“谭爷到”,全场为之侧目,屏息仰视。看到谭爷的跟班个个都背着梆梆枪,前呼后拥的阵势慌了神。班主本意是说从绵竹的“火烧堰”(广济)来到贵地“李家碾”(永兴)……一时神经短路,串词说成“火烧李家碾”,这一下咋个得了,惹了包天大祸,人们为之哗然。谭爷带跟班愤然离去,班主浑身筛糠,脸吓得刹白,不知所措,呆立当场,演出终止。
图注:袍哥
谭爷认为“剪了他的眉毛”,要叫易家祠堂的主事前来说个一二三。
为了平息事态,族长易绍平派了他的兄弟易绍久来转寰。绍久率随从携带了丰厚的礼品,并带了一床薄如纸张,轻如“灯影儿”,细如婴肤,柔如絹绸,做工别致精细的竹编凉席,捲得紧紧卷卷,捲的圈数都有定数有章法,献给尊贵的谭爷以示歉意。以此来赔礼道歉,可谭爷仍不依,要易海芳亲自去。
知信后,海芳骑着快马带着保镖陈世平并一干人众赶过来,老远就看到谭爷威严地坐在太师椅上。海芳翻身下马,保镖紧随其后,走上前正要打拱。
谭爷阴阴地说,既然大小姐到了,就给我跪下。顿时双方剑拔弩张,空气紧张得快要凝住。
图注:袍哥大爷
就在此时天上飞来一群大雁。突然,海芳一下从腰间把枪拔出,枪机在裤腿上一蹭,毫不瞄准,抬手举枪向天“砰”的一枪,手枪顺势向后甩出,保镖陈世平敏捷地一个跃步,单手把枪接住。这一拔、一蹭、一举、一甩就在人们毫无反应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般瞬间完成。紧接着天上掉下来两只大雁,真是一箭双雕,全场一片喝彩,掌声雷动。
图注:巾帼英雄
谭正武的师爷一看这气场,这身手,这架势,来者绝非善茬。再看谭爷,眼中似有英雄惜英雄之色,赶忙趋身向前,与谭爷附耳低言,只见谭爷频频点头。师爷来到海芳身边,一躬到底说,大小姐身贵,不宜屈膝。但此事贵方确实有错,可否请易家班义演一个月不收费来了结此事。
海芳断然拒绝,最后达成协议,只一天演出不收钱。海芳在强势面前,沉着机智,自如应对。既维护了自身尊严,又增添了易氏宗祠的声誉,不卑不亢地把此事平息。
突出:川剧
易家班凭演职人员高超的技能和出色的演艺,博得当地观众好评如潮,前后演出了一个多月,场场爆满,深受欢迎。最后名利双收,载誉而归。
海芳从小就心地善良,她与父亲商议以宗祠之名,发起对当地父老乡亲捐赠的善举。无论本族外姓,只要生活贫困,视其贫困程度,都予以资助。逢年过节,给鳏寡孤独的穷苦人家送油送米,送腊肉送银钱。另外,还给易家双碾子增添设备,把易家双碾子翻盖修葺,方便了方圆数十里的乡亲碾米吃饭问题。
易家宗族自海芳上下,诗礼传家,门风佳美,人才辈出。易氏这一分支自明末清初入蜀凡三百多年间,经过游历、迷茫、探索、追梦、奋进终成一方望族,建立了本族的凝聚地——易家祠堂。在祠堂的祠训族规引领下,全体族人为社会做了不少好事,为祠堂争得了荣誉,为易氏创造了历史。
图注:祠堂
易家祠堂在“破四旧”的浩劫中消亡,仅存山门墙基在无情的岁月中剥蚀,在萧瑟的寒风中哭泣,诉说着当年被毁的无奈,诉说着昔日宗祠旷世的辉煌。(唐章强/整理,图片源于网络)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892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