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虎年说虎:悠久绵延的中国虎文化

免费算命 宝宝起名 2022-04-03 3 0

虎年说虎:悠久绵延的中国虎文化

2022年,我们将迎来虎年。虎排在十二生肖之第三,地支为寅,称为寅虎。在我国,虎文化源远流长,流传甚广。自古以来,虎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更有美丽可爱的形象。围绕老虎演绎出的文化图腾、成语俗语和民俗故事十分丰富,令人印象深刻。

可是关于老虎的文化,你了解多少呢?本文从汉字结构、艺术文化、生肖等多个角度聊聊你不知道的虎文化。

字形演变:

虎年说虎:悠久绵延的中国虎文化

甲骨文的“虎”就像一只猛虎,有的画得很逼真,金文字形跟甲骨文一脉相承,也有少许变异,把身体简化成一条线,小篆字形开始抽象化与线条化,现代楷书的“虎”字是在小篆字形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而形成的,将篆文表示虎头与虎身的线条变为“虍”(虎字头),而将表示虎腿的“人”形写成了“儿”(旧体写法从“儿”)或者“几”。

甲骨文中的“虎”:

虎年说虎:悠久绵延的中国虎文化

《说文解字》卷五虎部:“虎,山兽之君。从虍,虎足像人足。象形。凡虎之属皆从虎。”

许慎的意思大致是:“虎”是山林的兽中之王。它的字形采用“虍”作表意偏旁,虎足有些像人足。它是一个象形字。大凡跟“虎”相关的字,都可以用“虎”作为表意偏旁。

古代中国老百姓对虎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的,并把它排进了民俗文化十二生肖里面,位列第三把交椅,在十二地支配属“寅”,取名“寅虎”,故一天十二时辰中“寅时”(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为啥叫“寅虎”呢?传说是因为古时凌晨三时到五时是寅时,这个时候老虎正是山间老虎最活跃的时期,出来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故为“寅虎”。虎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誉为“百兽之王”。

《诗经·鲁颂·泮水》中称勇武之臣为“娇娇虎臣”,《尚书·牧誓》称武王有“虎贲三百”,在中国历史上威猛的将军素有“虎将”之称,“虎”成为军队将领勇猛善战的象征。

虎象征着权力,国家用兵兵符,使节出国所持之节都以虎字名称为“虎符”、“虎节”。“虎符”用铜制成,分为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付外官,朝廷有事遣使持半符,到外官处发令,半符合则真,即发令,“虎符”代表最高军事权威。

虎年说虎:悠久绵延的中国虎文化

张善孖《虎》

在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中,老虎最初是以部落图腾的形象出现,随后又成为军事权力和战斗力的象征。但在民间工艺品中,虎的形象变威猛为活泼可爱,以凸显其辟邪保平安的吉祥功能。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虎形象,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出的用蚌壳摆塑出的龙虎图案。这一考古发现证明,龙和虎在上古时期都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物,是很多氏族部落的图腾。如良渚先民的族徽是“神人兽面图”,这个图案经常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其特征是一个戴羽冠的“神人”骑在一个猛兽上面,这个猛兽,很多学者认为就是老虎。

虎年说虎:悠久绵延的中国虎文化

《卞庄子刺虎图》(局部)

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朝、汉朝的石雕石刻以及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瓷器中,以虎为原型的艺术品的造型、纹饰更加丰富。

古时的老虎是正义的化身,所以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虎画在门上,不仅表达人们喜爱老虎的情怀,更起到驱除鬼魅的作用,后来演变为门神画。

在民间,人们以虎为原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用布缝成布老虎,装上桃木屑做成乖乖虎,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勇敢,保佑孩子一生平安;有时把鼻子做成瓶子状,因“瓶子”代表“平安”称为“平安虎”,希望老虎保佑家庭平安;有时把老虎做成元宝状,装饰鱼和铜钱,希望老虎帮其看护家财,有时加入朱砂放入家中,镇宅辟邪。

虎勇猛威武、雄壮有力,加上其嗜血凶残的习性,让人十分畏惧。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和俗语,如羊入虎口、骑虎难下、谈虎色变等,都反映了人类对老虎的畏惧。这种畏惧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对老虎武力的崇拜。比如,古代武器铠甲常以虎头、虎纹装饰,传递军令的信物称作“虎符”,讨论军事的议事厅称作“白虎堂”,英勇善战的将军被赞为“虎将”,勇猛彪悍的部队被称为“虎狼之师”等。沧州博物馆武术厅中展出的武术器械中就有一些虎头装饰,很多武术招式中也能看到虎的影子,比如八极拳中就有一式名为“猛虎硬爬山”。

新年了当然少不了贴春联,虎年怎么能少了“虎”字春联,这就给大家安排上:

四季春为首 群山虎作王

岁岁平安日 虎虎正气春

承牛年好运 展虎岁鸿猷

寅时呈晓色 虎岁振威风

人民气魄如龙虎 祖国江山似画图

人添志气虎添翼 雪舞丰年燕舞春

人间喜庆康平世 虎岁承欢幸福春

最后问一个小问题:你知道“虎”作姓氏的时候读什么吗?

答案是“māo”。在我国,人群中虎姓的数量极其稀少,主要分布在云南昭通和四川成都的新都区、郫都区,另外在甘肃、南京、贵州,也有虎姓人群存在。见到这样的姓氏不要读错啦。

手绘:王值

制图:胡雅澜

资料整合自中国日报网、沧州日报等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897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