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大前天写了《1980年,邓小平对记者说:建毛主席纪念堂,那是违背他本人意愿的》一文,文中讲述到了在1954年12月,志愿军总部准备将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却被毛主席阻止了的事。
因为该文只是一笔带过。
所以,今天专门写这篇文章来细说一下。
说起来,毛岸英真是个苦孩子。
老覃在去年写过《毛主席苦寻杨开慧的遗信不获,半个世纪后被人发现,字字俱是血泪》一文,文中讲到,1930年10月,8岁的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和杨开慧一起在板仓被捕了。
而在另一篇题为《毛主席见到了阔别30年的陈玉英,百感交集:见你就像见到了开慧》的文章里详细讲述了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在杨开慧牺牲后的脱困过程。
陈玉英从狱中出来后,回到了宁乡老家务农。
毛岸英则和两个弟弟岸青、岸龙一起由外婆向振熙抚养。
上海牧师董健吾是我党秘密从事特科情报工作的地下工作者,他在1930年以基督教“互济会”的名义,用上海党组织筹集来的资金成立了一个由地下党领导的大同幼稚园,安置救济和培养革命烈士和领导人的子女。
这种情况下,同样的上海工作的毛泽民就让向振熙老太太把三个孩子带到了上海。
可是,1931年夏天,顾顺章叛变,上海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幼稚园被解散,毛泽民又已经赶赴中央苏区工作,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只能流落在上海街头。虽然董健吾后来把他们三兄弟带到了自己前妻家里,但他的前妻生活境况也很惨,最终,毛岸青的头脑被打坏,哥仨重新过起了流浪生活。
在朝不保夕的流浪生活中,毛岸龙意外遗失。
直到1936年6月,张学良的部下李杜赴西欧时,才把岸英、岸青带到了苏联。
在苏联,毛岸英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毛岸英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被授予苏军中尉军衔。
毛岸英回国的时间是1945年12月初。
当时,他跟随苏联医疗专家阿洛夫和米尔尼柯乘坐飞机回到了延安。
毛主席为了锤炼他,让他到延安劳动模范吴满有家蹲点,当农民,并要求他两手长满了茧子才能回来。
老覃在另一篇文章《厂副书记牺牲了,工友无比难过,得知其父是毛主席,半天回不过神》里写,新中国成立后,即1950年春,毛主席又让刚刚结婚不久的毛岸英到北平机器总厂从事工业生产。
毛岸英在工厂只工作了八九个月,在1950年10月,就调离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他是去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了,并且,在入朝后一个月,即在1950年11月25日就壮烈牺牲了。
关于毛岸英的牺牲过程,老覃在前年写的《岸英牺牲,主席劝慰众人,25年后,人们才知他把丧子之痛埋这样深》中有过详细的诉说,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关于毛岸英遗体的安葬问题,“外籍上将”赵南起回忆说,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做法:师以上的干部牺牲以后一般运回国内,不留在异国他乡。
志愿军总部一开始是倾向于运毛岸英的遗体回国内的。
但是,彭老总认为,绝大多数牺牲的志愿军战士都安葬在了朝鲜,毛岸英已经牺牲了,不应该脱离其他烈士。
老实说,中国当时太穷太苦,“就地掩埋”是我们在战争年代的特殊背景之下,不得已的选择方式。
毛岸英因此被“就地掩埋”在他所牺牲的大榆洞。
毛岸英牺牲后,彭老总整整一天一夜不吃不睡,思考了很久很久,以志愿军司令部名义给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报告了这个噩耗。
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收到电报后,全身冰凉,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把电报交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看了电报,也吓了一大跳,赶紧找刘少奇和朱老总商议。
三人最后决定先把这个事情隐瞒下来。
到了1951年1月2日,第一次战役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周总理才让叶子龙把电报送给毛主席。
这个时候,毛岸英已经牺牲38天了。
毛主席看了电报,虽然嘴里说“战争总会有人牺牲的……”,但叶子龙回忆,主席当时的脸色非常难看,内心一定是痛苦无比。
老覃在《曾救林彪于生死存亡间的金日成,曾说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不必要》一文中还摘录过杨尚昆的一段回忆:毛主席受到的打击太大,“一度有下乡休息之意”。
但是,伟人毕竟是伟人。
他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1951年2月,彭老总从朝鲜回到北京亲自向毛主席汇报毛岸英牺牲的详细经过时,毛主席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低沉着声音背诵起《枯枝赋》里面的句子来。
周世钊是毛主席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同学,老覃在《周世钊:和毛主席无话不谈的小伙伴,曾问毛主席是怎么认识江青的》一文中写周世钊和毛主席谈论毛岸英的事时,周世钊万分痛惜地说:“主席,岸英这么年轻就牺牲了,如果您不派岸英到朝鲜战场上,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毛主席向他坦开心扉,说:“我有儿子不派他去上战场,却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老年丧子,乃是人间至痛。
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料想到毛主席会把这份痛埋得这样深。
1976年深秋,中央警卫局在清理主席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装着毛岸英衣物的小柜子。
生活在毛主席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毛主席珍藏着这样一个小柜子。
试想想,从1951年到1976年,整整25年,毛主席搬迁过五次住址,但他瞒过了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让任何人经手这些衣物。
透过这个小柜子,回头再看发生在1954年年底的一件事,我们又可以看出毛主席情怀和品格是何其之伟大。
这件事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1954年12月24日,志愿军总部在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战斗英雄,以及在朝鲜牺牲的团以上干部遗体均已运回国内安葬的情况下,由赖传珠拟一电稿,提出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北京安葬。
彭老总从大局考虑,给周总理写信,建议还是埋在朝鲜,使之成为中朝千秋共好的见证。
周总理在12月25日将信呈交毛主席。
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毛主席视若珍宝,秘不示人。
即毛岸英的遗体如果能运回北京安葬,无疑是给了老人家一个莫大的安慰。
但是,毛主席还是站在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问题,认为彭老总的提议有利于中朝两国的交好,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话来对周总理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周总理于是在彭老总信上批示上了“同意”字样。
原先安葬在大榆洞山上的毛岸英遗骨,后来被迁葬到了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中国人民烈士陵园。
到了1958年,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和妹妹邵华一起向毛主席提出“迎岸英回家”的请求。
刘思齐哭着说:“把岸英的遗体运到国内吧,要不,我现在连祭奠他的地方也没有。”
毛主席沉默良久,最后才缓缓地说:“岸英留在朝鲜的意义重大,我知道你很难过,但你要祭奠他,在家里、在心里祭奠也是可以的啊。”
毛主席没有同意她们的要求。
刘思齐只好到桧仓烈士陵园,给毛岸英扫墓。
老覃另外写有《毛岸英牺牲后,他的妻子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再婚,给长子起名有深意》一文,在文中说了,在毛主席的劝慰和关怀下,1962年2月,刘思齐和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重新组建了家庭。刘思齐和杨茂之的长子出生后,刘思齐为了纪念毛岸英,给长子起名为“小英”。
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在朝鲜共有志愿军烈士陵园200多个,安葬有十多万中国志愿军战士的遗骸,而在韩国的中国志愿军战士遗骸估计也有1万多。
中央党校教授张琏瑰曾撰文称,美国人向来都不愿将自己牺牲官兵的遗骸安葬在国外,不管时经多少年,都会想方设法找到本国战士遗骸,送回国内埋葬,让亡魂得到安息。就连美国舆论争议极大的越战,他们也同样这么做。抗美援朝战争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志愿军战士的遗体未能运回国内安葬,是历史对烈士们的亏欠。现在,我们国家的实力变强了,我们就应该弥补这个亏欠。朝鲜政府经济困难,致使大部分志愿军陵墓都已荒废。我们应该以最大的敬意来推动对这些陵墓进行维护修缮,甚至将志愿军战士的遗骸分批次运回国内安葬,“这是中国对历史应有的交代。”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898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