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一代伟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有过辉煌荣耀,也有过浮沉与落寞,经历过硝烟战火的战争年代,又亲手创造了一个和平伟大的盛世。
幸运的是,邓小平在经历这些跌宕起伏时,始终有一个女人陪他度过,无论是困难的险境,还是荣耀的光辉时刻,她始终陪在邓小平的身边。
邓小平
她就是邓小平的妻子卓琳,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姻之中,他们一共孕育了5个子女,5个孩子在邓小平的培养下,都成长为了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抱负的人。
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是一个真正的名媛闺秀,她的父亲是中华民国的少将,闻名于天下的宣威火腿的创始人——浦在廷。
优越的家庭条件,让卓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6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北平女子中学,后来又考入了北京大学。
她是云南女学生考上北大的第1人,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她原本可以舒舒服服的做一个大小姐,但眼看国家衰微,民不聊生,她想要走实业救国的路,于是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
然而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沦陷之后,她毅然投身到革命的道路中。
经过7天7夜的奔波,她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也就是在那里,经人介绍,卓琳认识了邓小平同志。
1939年8月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结婚
1939年8月,两人正式相识,在当月就举行了婚礼,之后卓琳随着邓小平一同赶赴抗日前线,他们是伴侣,也是战友。
长女邓林——国家一级画家在1941年,卓琳生下了他们的第1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长女邓林。
邓林不到4岁的时候,父母托129师政治部副主任蔡树藩之妻陈书莲把她送到了延安托儿所,当时许多人为了家国前途,无暇顾及孩子,很多抗日战士的孩子都是在延安托儿所长大的。
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邓林才被送到了父母的身边,当时的延安条件艰苦,她被接到父母身边时,身体严重营养不良。
邓小平后来遭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邓林也只能陪着颠沛流离,养成了敦厚朴实的性格。
邓小平,卓琳与孩子们
身为长女,邓林十分懂事,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在母亲的影响下,她爱上了国画。
1962年,在中央美院附中毕业之后,她考入了中央美院国画系,在她喜欢的领域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邓林所作的《红梅松图》参加过北京画院“迎春画展”,1998年,她还参加了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情系井冈——写生创作展”,并且出版了画册。
身为伟人的长女,她并没有借助伟人在政坛的影响力而顺势进入政治领域,而是选择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并为此倾注努力,最后成为了为人民、为历史创作的人民艺术家。
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大女儿邓林
除了绘画之外,邓林还担任了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副理事长,常任理事,用笔墨促进国际关系的友好交流。
长子邓朴方——邓小平最心疼的儿子1944年4月,邓朴方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村,这个村子在地理位置上或许并不那么重要,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却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太行山“小延安”。
那时是抗日战争最为重要、最为严酷的时刻,日本战败在即,更加的疯狂与肆意,邓小平的工作也更加繁忙,卓琳身为邓小平的秘书,自然也无暇顾及孩子,只好把不到三岁的邓林送到了延安后方,把刚刚出生的长子送到了当地一户农家。
这个孩子在革命圣地长大,在炮火连天中茁壮成长,周围人都叫他“胖胖”,孩子快两岁了,也该起一个大名了,邓小平想给孩子起名“邓太行”,纪念太行山的这段历史。
1945年,邓小平、卓琳、刘伯承、汪荣华和他们的孩子在河北武安县留影
但当时刘伯承的孩子已经用了这个名字,于是刘伯承给邓小平的长子取名“邓朴方”,去“朴实方正”之意,邓小平和卓琳对这个名字都很满意,于是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邓朴方出生在战火岁月,年幼时就跟随父母南征北战,这让他养成了十分坚韧的性格,这种性格也让他可以坚强的面对之后遭遇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之后,邓朴方跟随父亲进入了北京,1962年考入了北大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人才,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可命运的绝情之处在于顺境之中突然横生变故,他还没来得及在所热爱的科学领域之中做出贡献,历史的车轮就辗转走到了1968年。
1968年9月,邓朴方失去了健康。
邓朴方
他的妹妹邓榕在所写的《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一书之中,对于当时的情况记载如下:“他从北大物理系教学大楼3层的一个窗口跳了下去,重伤后,他失去了健康。”
由于当时混乱的时局,并没能及时医治,最后眼看着病越拖越重,才被送到了北医三院,一个人在医院之中做完了“保命”手术,这让他落下了终身残疾,出院之后,他被送到了北京清河镇社会救济院。
但当时邓朴方的家人并不在身边,他一个人挺过了那些黑暗而又绝望的日子,最后还是在周总理的帮助下,才把邓朴方送到了父母的身边,此时邓小平已经60多岁了,人到晚年,突逢如此变故,长子变成了残疾人,他几乎一夜间白了头发。
这时的邓小平和卓琳被分配到江西南昌一家拖拉机配修厂监管劳动,工作十分的繁重,但他们还是把儿子接到了自己的身边,亲自照顾。
邓小平承担了照顾儿子最为重要的工作,每天都要为儿子翻身,搓澡,当时江西的天气十分的闷热,为了保持皮肤的干净和干燥,避免生褥疮和擦破皮肤,几乎每隔两个小时就要为儿子擦一次身。
为了儿子的身体着想,邓小平在夜里定好了闹钟,不管多困都能在闹钟的提醒下,起身为儿子擦身,直到天亮时才去工厂上班,就这样坚持了好久。
1980年,邓小平回到中央,当时正好美国的马克斯博士带领一个医学团队到中国访问,他给邓朴方做了检查,表示可以采取脊椎手术让邓朴方坐起来。
但手续费用十分高昂,邓家一门朴实,两袖清风,根本没有办法支付高昂的医药费用,马克斯博士一方面对邓小平十分敬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个医生的仁心,于是决定想办法帮助邓朴方。
不久之后,在马克斯博士的帮助下,邓家联系到了他的好友——当时在加拿大的著名脊椎外科专家阿姆斯特朗。
全国政协副主席邓朴方与特奥形象大使交谈
阿姆斯特朗是以医院的名义向加拿大政府申请得到了总理杜鲁道的批准,邓朴方才可以坐起来。
在多位国际友人的帮助下,邓朴方坐到了轮椅上,但他也只能被困于轮椅上,不过他并不因为命运的残酷而自甘堕落,而是立志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那就是帮助残疾人的事业。
邓朴方的后半生都致力于中国残疾人事业,创办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帮助数千万残疾人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他创办了残疾人基金福利会,退休之后依然为残疾人事业奔忙,担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
2003年,他获得了“联合国人权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个荣誉。
残联主席邓朴方观看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
邓朴方凭借自己的努力扼住了命运的喉咙,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强者,帮助了无数和他一样失去健康的人,余生虽然困于轮椅,心中却兼怀天下。
物理学学霸邓楠邓楠比她的哥哥邓朴方迟生一年,她出生的那一年,抗日战争胜利,原本以为会迎来一个和平的时代,结果内战爆发,父亲邓小平依旧忙碌在战场之上。
当时几个孩子都年幼,卓琳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在根据地,她把几个孩子教导的十分优秀,在这样一个家庭之中长大,几个孩子都分外喜欢物理,也坚持科技报国的理想和愿望。
1969年,邓楠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她原本可以进入所热爱的物理领域,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她遇到了一个不幸的时代。
邓小平的罕见全家福
刚刚毕业,邓楠就被下放到了乡下劳动,1970年到1973年之间,邓楠一直在乡下,她甚至不能和家人团聚,在陕西省汉中地区插队,一个满腹学识的柔弱女子,迫于时代的无奈,成为了一个农民,一个工人。
不过那时的她并没有心生抱怨,因为父亲的潜移默化,她变成了一个稳重踏实而又内敛的人,不幸的命运让她更加的发愤图强。
返回北京之后,邓楠一直在科技系统工作,她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等多个职务。
邓楠卸任之后,还十分关心国家科技领域的发展,她和父亲一样低调,谦逊,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不过在中国天眼在贵州建成之时,她还是以全国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率领中国科协高层去视察。
邓小平之女邓楠
那时的她已经年近70岁了,却始终关心国家科技的发展,她的坚持似乎也与哥哥邓朴方有关系。
哥哥原本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物理人才,但由于变故,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邓楠却让梦想生根发芽,承载着自己和哥哥邓朴方共同的梦想,为中国科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邓小平的史官邓榕邓小平的三个女儿之中,小女儿邓榕是知名度最高的,这和她从事的职业不无关系。
邓榕出生在1950年,那时新中国已经成立,稳定的生活让她免于奔波,不像哥哥姐姐一样要忍受战乱之苦,但父亲的工作更忙了,经常不在身边,邓榕的童年是和母亲还有兄弟姐妹一起度过的,但她却成为了陪伴父亲最久的一个。
左起:卓琳,邓质方,邓小平,邓榕
作为父亲最为心疼的小女儿,邓榕几乎一直跟在父亲的身边,陪伴他出访,邓榕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之后,担任过总政组织部副部长,也担任过驻美大使馆三秘。
而她在历史与文学方面也表现出了不俗的才华,她写下的那些书成为研究邓小平一生最有价值的资料,有人说,邓榕是邓小平政治生涯最好的见证人。
邓榕在父亲晚年的时候,始终陪伴左右,她是邓小平最为得力的助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时候,邓榕寸步不离的跟在父亲的身边,她担任了父亲的保姆和秘书。
她要照顾好父亲的生活起居,还要搀扶父亲去往各个重要场所,邓小平说话一直带有浓重的四川口音,众所周知,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差异较大,为了让群众和南方领导听得懂邓小平的讲话内容,邓榕就负责把四川话翻译成普通话。
邓小平次女及李先念之女当选政协常委
也有许多人把她称之为邓小平的史官,这并不是因为她担任什么很高的官职,只是因邓小平在晚年身体不好,外出走动时,需要有人陪伴,但又不愿意麻烦组织,所以毕业于医学院的邓榕显然是最好的人选。
邓榕将父亲的一生与跟随父亲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书籍材料,她所作的《我的父亲邓小平》这本书文笔细腻,感情深厚,深受读者的喜爱。
《我的父亲邓小平》这本书的卷首就写着邓小平那句广为人知的经典语录:“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本书生动地记述了邓小平同志政治生涯乃至整个中国政治历史中一段重要和艰辛的历程,对于研究邓小平理论和认识今天的中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邓小平所有的孩子之中,邓榕是唯一一个涉足政治领域的,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一直致力于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致力于祖国与国际上的友好往来,现在担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
邓质方——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商海弄潮儿邓小平同志的小儿子叫做邓质方,相比于哥哥姐姐,邓质方似乎不大出名,他是邓家成员之中最为低调的一个,不过他也是邓小平的孩子中受到议论最多的一个。
所有的议论都来源于邓质方的儿子,也就是邓小平唯一的孙子邓卓棣的国籍问题。
邓朴方出生在1952年,16岁的时候就作为知青参加了上山下乡运动,到达了山西省山忻县奇村大队,在这里从事了七年的农业劳动,直到1975年,邓小平复出之后才回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之后,邓质方进入了北京大学学习物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邓朴方和妻子一同去了美国留学,进入了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攻读量子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妻子也在这所大学学习生物物理学。
邓小平与儿子邓质方合影老照片
在美国留学期间,邓质方与妻子刘小元生下儿子邓卓棣,按照美国法律,所有出生在美国的孩子均为美国公民,邓质方和妻子完成学业以后,就带着儿子回到了国内。
爷爷是一个老革命家,是开国元勋、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唯一的孙子却是美国国籍,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邓小平听到这些议论后说:“谁说我孙子是美国公民,他回到中国就是中国公民。”
后来邓榕对于这件事情做出了回应,她说:“邓卓棣确实在美国出生,但绝没有拿美国护照,而是出生后立即向中国大使馆申请护照,刚刚满月便被父母带回了中国。”
邓质方夫妇学成回国之后,在荣毅仁的邀请下,加入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直属的中信兴业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后来又担任了董事长,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批商海弄潮儿。
而他的儿子邓卓棣成绩优秀,从北大毕业以后也去过美国进修,回国之后到基层锻炼,2014年还担任过平果县县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严格家风成就不同的精彩人生邓小平的家风十分严格,作为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他对子女的教育也极为上心,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5个子女才能造成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邓小平十几岁的时候就投身了革命,战火纷飞的岁月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但也让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那就是自从参加了革命,他几乎没有回过家。
为了祖国与革命事业,他离开家乡40多年,一直没有机会回去看看,因为早年间离家的那份遗憾与欠缺,使他对家庭格外的重视,就算工作再忙,也没有缺席过孩子的教育。
邓小平卓琳与儿孙们在一起
邓小平一生沉默寡言,谦虚低调,在得知长子出事之后,他一封又一封地向中央写信,那是他一生中写信最多的时候,超过了其余80多年所写的信件的总和,只为了儿子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即便每日从事十分繁重的工作,但还是竭尽所能,精心的照顾身残的长子,他把爱都藏在了无声的行动之中,一点一点的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邓朴方后来回忆这件事情十分感动的说道:
“父亲不善言谈,当初他为我做的每件事都认真细致,以前他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导人,做大事很认真也没有时间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现在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做这种小事也非常认真,有时候我就会感到心里酸酸的。”
无论是建国初邓小平担任要职,还是后来遭遇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所有的苦难和不幸,他都可以一笑而过,可对于孩子,他总是藏着一种深沉的忧虑和教导。
邓小平与家人在烟台
邓小平复出之后,在中央依旧担任要职,但他的子女在他的严格要求下,都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受到任何特殊对待,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
邓小平知道,孩子们是因为他才会遭受苦难,他时常对自己的夫人卓琳感慨:“都是我连累了这个家,连累了孩子们以后我要对他们更好一点,更好一点!”
虽然他感到亏欠,但却从来不因为自己的职权为孩子谋私利。
邓小平的子女也深知父亲的苦心,并没有要求过父亲什么,他们继承了父亲坚韧朴实的精神和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所热爱的事业之中,无论是作为画家、作家还是科学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鞠躬尽瘁。
邓小平晚年罕见生活照: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邓小平晚年的时候退出了政治舞台,极少出现在众人的面前,他安心的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过得幸福而美满,严格的家教让这些孩子能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着不同的精彩人生。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924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