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与地方史研究
湖北鄂州兴公与谷祥公后裔世系分析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湖北鄂州的谷祥公后裔与湖北鄂州的受山公(民国二十六年把道光多篇谱序记载的受山列为义六长子“寿二”;义六生子二:“寿二”、“寿九,见P318照片1200239”)后裔,历史上多次合修族谱。
为了直观分析方便,我把几个世系进行分析对比:
(1)湖北阳新谱记载世系①(略,本文未全部摘录):“谦----1熹----2珪-----3屵(上山下廣)---4团---5信----6秀(石字旁加秀)----7艺卓----8桂----9大佑---10辐(生子荣龙、显龙;显龙生子一:仲戒)、辕---11世龙、玉龙、成龙(生子四:见后世系)----12仲戒、仲咸(生子一:福一)、仲式、仲威。
(2)湖北阳新谱记载世系②:“谦----1熹----2珪-----3屵(上山下廣)---4囿---5伉----6贤(石字旁加贤)----7艺能----8昌隆----9国文(字仲华,由江西武宁修坡大边迁兴国州宣化里,因孙寿九公中出现元秀,依据上下文“元秀”应该是“国文”公,或是国文公称石 秀)---10义六(生子一:寿九)、智六(生子宗一、字肇隆。宗一公由长乐源迁荻田平地畈居焉生春三。)、信六(生子原十字添一,原十生子二:思忠、思贤)---寿九(元秀由武宁修坡迁兴国州沙塘庄转迁银炉山,复迁丰叶里六甲荻田桥即寿户肇迁祖也。明武宗辛亥年九月十四日酉时生,殁葬银炉山信庄下首青龙嘴西向。妣程氏,葬同夫茔。生子三:荣七、荣九、文玉)。
(3)鄂州政户民国谱世系(略,本文未全部摘录):“谦----1熹----2珪-----3屵(上山下廣)---4囿---5伉----6贤(石字旁加贤)----7艺能----8昌隆----9国文---10义六----11青山、寿二(受山)、寿九。
(4)鄂州志龙宗亲新序世系(略,本文未全部摘录):“谦----1熹----2珪-----3屵(上山下廣)---4囿---5伉----6贤(石字旁加贤)----7艺能----8昌隆----9国文---10仁----11从胜、得胜(胜一公,名得胜,字高升,辉十三)、谷祥。
(5)鄂州政户道光谱世系(略,本文未全部摘录):“谦----1熹----2珪-----3屵(上山下廣)---4团---5信----6秀(石字旁加秀)----7艺卓----8桂----9大佑---10辐---11成珑----12仲戒----13臣远(译文标注“成远”)----14兴----15受山----16道政----元鉴(生子四)、元旭、元龄---永琦、永环、永连、永寿。
一、鄂州道光年间修谱以来,误把兴公作为明史名望的兴公,造成错乱
明史载,《卷一百0七 ·表第八·功臣世表三》:“海宁伯,董兴,天顺元年正月己丑封,禄千一百石,世袭。成化十二年十一月卒,除。”;《列传第六十三》记载:“董兴,长垣人。初为燕山右卫指挥使,累迁署都指挥同知。正统中,新建伯李玉等举兴将才,进署都指挥使,京营管操。复用荐,擢署都督佥事,充右参将,从宁阳侯陈懋讨邓茂七,破余党于建宁,进都督同知”;《列传第六十五》、《本纪第十一·景帝》、《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等皆记载其为左副总兵、海宁伯等。但世系与迁徙都与鄂州的董兴公记载悬殊,产生矛盾,故为同名同姓。
鄂州也有个明朝同名同姓的董兴公,于是出现修谱谱序为:道光三年合族敬撰《董氏宗谱源流序》:“忠戒子臣远;远生子兴,为明都督,剿广州贼寇,敕封海宁伯,后嗣漕船,兴名未改,兴生受山。” ;光绪二十七年裔孙耀保敬撰《董氏宗谱序》:“为都督,因平广州贼,累擢为海宁伯。吾族领漕运,列军籍,于此公始焉。”。 这是当时误认为兴公为同一人导致的失误与偏差。
于是,在民国二十六年修谱,不再把迁徙祖误作明都督,而是以受山公(改寿二公)为顶军。修文谨撰《续修宗谱序》:“但金湖肇基之我祖寿二公,由兴国修静里顶军出居,始迁扬湖堡,继移古塘堡,终徙换涤堡之董家坡。寿二公生道政公,道政公生鉴、旭、龄。……近稽南乡各庄大成谱注明,寿二公与寿九公为兄弟,董家塘黄珠林硚有寿九公支祠,仲华公亦寿二公前两代祖也”。民国修谱基本不提董兴公,也不提兴公的“伟业”了,毕竟那是不同的一个人。但道光以来谱序确定是泉溪派后裔,故到兴国寻找。
二、民国谱的错误连接,导致新修谱认可民国谱的可信性
依据鄂州民国谱,以受山公为寿二公,与寿九公为兄弟并列,虽初看似乎吻合,但从字方面不符合;其次,从迁徙来看,应该以“国文”公,否则就成为“国文”公与“兴公”同代迁徙的矛盾。再从兴公字肇启,智六公之子宗一公字肇隆,“字”基本一致起“肇”,而宗一为名,有理由认为属于“一字辈”,故兴公,新谱为“兴一”公。(同样,鄂州胜公,为“胜一”公,下详解)。这是民国鄂州族谱错误导致,也因此没有仔细核对所造成。
但此因同族谱有世系可循,主要是道光三年的谱序与谱序。应对民国谱系与新修谱系予以纠偏回归“兴公”。理由依据是:
湖北阳新谱记载世系①(见上文):“10辐(生子荣龙、显龙;显龙生子一:仲戒)、辕---11世龙、玉龙、成龙(生子四:见后世系)----12仲戒、仲咸(生子一:福一)、仲式、仲威。仲戒四兄弟仅记载仲咸后裔。
湖北鄂州谱记载世系(见上文):“辐---成珑----仲戒----臣远(译文标注“成远”)----兴----受山----道政----元鉴(生子四)、元旭、元龄---永琦、永环、永连、永寿……”。
从阳新谱到仲戒公名字以后,没有记载世系了。却同时出现两个“仲戒”,然成龙子生子四:仲戒、仲咸、仲式、仲威。成龙的堂哥显龙生子一:仲戒。可见,成龙长子仲戒已继嗣为显龙之子。以致出现两个仲戒。虽然,鄂州谱却在仲戒父亲上记载为成龙(成珑),但谱系是基本准确的。
因此,鄂州董兴公世系准确应为:“谦----1熹----2珪-----3屵(上山下廣)---4团---5信----6秀(石字旁加秀)----7艺卓----8桂----9大佑---10辐----11显龙----仲戒(堂弟成龙公的长子过继)----12臣远(译文标注“成远”)----13兴----14受山----15道政(迁徙董家坡)----16元鉴(生子四)、元旭、元龄---永琦(迁徙竹林庄、后裔扩散至董吴卢庄)、永环(迁徙湖北江夏)、永连(迁徙董家庄屋)、永寿……”(注:政户永字辈同兄弟的永银公迁徙董家桥。)
三、鄂州谱的仲戒公是成龙公的长子过继继嗣为显龙公之子
(一)鄂州谱记载的“兴公”世系是属实记载
在道光三年(1823年)修谱中,当时比较有文化的鉴公十世孙天衢公等人修谱,都以“兴公”记载:
(1)合族敬撰《董氏宗谱源流序》明确世系(略,本文未全部摘录):“谦----熹----珪-----屵(上山下廣)-----团---信----秀(石字旁加秀)----艺卓----桂----大佑---辐---成珑----仲戒----臣远(译文标注“成远”)----兴----受山----道政----元鉴(生子四)、元旭、元龄---永琦、永环、永连、永寿……”(照片IMG20211102-145425jpg);
(2);鉴公十世孙侯县左堂天衢敬撰《受三公源流序》:“由谦而三传至熹,后唐天成征为武宁令,转升临川太守。熹子珪,遂留家于武宁泉溪(鄂州族谱写“武宁流坑”应属于笔误)。……皆导源于江右也。至我远公(译文同上标注“成远”)生子兴,职列都督,兴则由江右而迁富川之祖也。兴公生子受山,又由富川重迁金湖之祖也……”
(3)鉴公十世孙耀起敬撰《谱序》:“接以受山公,历世十有余矣!”;
(4)十一世孙耀广、董沐敬撰《道政公记》:“三世祖讳道政,受山公之子……生子三:曰鉴、曰旭、曰龄。”。
(5)光绪二十七年裔孙耀保敬撰《董氏宗谱序》:“历数十传而至明兴公(注:明朝兴公实为兴一公),……公先由豫章迁富川,家于黄桔林桥。一传受山公,由富川迁铁冶之古塘堡,再传道政公,由古塘迁换涤,即今坡庄是也。政生子三:曰鉴、曰旭、曰龄。”。
从道光、光绪两次鄂州修谱可以确定,①此支系属于泉溪派世系;②属于从江右(武宁泉溪)迁徙兴国(今阳新)再迁大冶;③属于臣远公之子兴公,为迁徙始祖;④鄂州把兴公错作明史记载的董兴,列为都督,是错误的记载。⑤泉溪派董氏政户,是以“受山”为始,从名字而言,是从受山公之子道政公命名,虽世系某一片段的错误,都无法撼动“泉溪派政户”的全部世系,故予以认定。
不可否认,泉溪派董氏也有兴一公:可纬----应瑗----惟山、惟山(迁徙四川)----啟乾---太义----兴一、兴二(两公迁徙河南,P359)
五、鄂州谷祥公后裔世系与受山公后裔至湖北鄂州后的排辈一致
(一)、鄂州胜公后修谱采用“胜,讳十三,生子谷祥”的道光谱序
清道光三年,谷祥公十三世裔孙耀文思醇敬撰《谷祥公支下序》:“……传至我祖胜,讳十三,始顶军籍,生子谷祥。祥由兴国而迁居大冶,相阴阳,观流泉,盘根错节,拮据经营,则祥公为我开基之始祖也。维时,创业虽隆而事务宜乎旁忝。迨九世至加启,加祥二公,将祖胜公所遗屯业,平分管业,各半顶差。但我祖启公生子五:长应明、次应文、三应武、四应时、五应忠。……”。鄂州胜公(胜一公)后裔二十三世孙子志龙谨撰《胜一公世系简介》认可采信:“胜一公,名得胜,字高升,辉十三”。
因此,湖北鄂州胜公后裔世系为:胜----1谷祥----2道宽-----3元景----4永银(迁徙董家桥)----5----6---7---8----9加启(生五子)、加祥-----10应明、应文、应武、应时、应忠。
也就是明确湖北鄂州有一支系为谷祥公后裔。
(二)胜公生子谷祥公,其后裔世系与鄂州受山公后裔排辈一致
从鄂州谷祥公后裔字辈,与泉溪派衍至受山后的字辈出现惊人的一致:谷祥----道字辈-----元字辈----永字辈;受山-----道字辈-----元字辈----永字辈-----廷字辈----大字辈-----克字辈;在没有修谱前几乎一致,必有缘由。也为胜公是否为不同胜公埋下伏笔:是否为同一胜公?是否为不同胜公?从迁徙路径几乎一致,而谷祥公谱序世系,为何在新修谱中予以认可同一?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当然,撇开各种主观冲动的歧义,我先论谷祥公之父胜公,则出现四种可能:
1、是同一泉溪派不同支系,世代相同,则需要定位谷祥公父亲的谱系位置连接点。当然从探讨上分析:
第一方面,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国文生子三:义六、智六、信六。族谱没有发现其他。按照正常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缺少仁、礼。而国文公生子三,应该是缺记载的;
第二方面,鄂州胜一公前十世“荒谬无稽”,已经两次修谱论及,那以胜公父辈仁公,也是与“国文公”后裔的起名吻合;
第三是迁徙位置与路径,也与其他泉溪派世系迁徙记载吻合,谷祥公后裔以及鄂州胜一公后裔谱序,迁徙路径一致为从豫章至兴国,后迁大冶。
这就论及“豫章”追溯,不是豫章就是南昌,也不是江右才认可江西。忽略唐前,溯至唐初,江西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管辖八州三十七县,建昌属之。武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分建昌设武宁县,县城仍在西安里,武宁县名自此始。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武宁复为豫宁,县城由西安里迁新县(今石渡新华)。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县城由新县迁玉枕山前(即老县城古艾镇)。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讳(代宗名李豫),豫宁复名武宁。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 分武宁八乡(高、崇、奉、武、仁、西、安、太)设分宁县(即今修水、铜鼓县),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武宁县南朱家山以南至铁门槛一部分划出,与建昌、奉新两县各划出之地设靖安县,均属江南西路管辖。 宋代(公元960―1279年),江西地区的州县分别属于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管辖,武宁属洪州,洪州属江南西路管辖。洪武九年(1376年)称“布政使司”,改路为府。龙兴路初为洪都府,后为南昌府,武宁属南昌府管辖。因此,以豫章认定南昌是受到后者昌盛诱惑。以主观的片面的武断是不可取的。总之,豫章或江右可以包括今日武宁等地。
第四方面,民国谷祥公后裔谱序在鄂州受山公支系确定世系一直溯源泉溪,仅在末节差异查找核对,却因当时谱载没有巨细。但不能因为兴公世系是泉溪派只是民国部分修谱错误,就否定全部错误。那就是谷祥公之父连接国文公之子的世系,真假都有可能。不能因为鄂州政户谱系变化,就一概否定。
2、是与鄂州受山公同一支系,因受山公之父为兴公,则胜公应该与兴公同世代。在连接“仁公”和智六公是相对准确的,毕竟智六公有子:宗一。
3、同属于泉溪派,支系不同,世代不一致,因一时无法连接,称呼兄弟,约定或跟随兴公后裔以相同字辈。如尚户大致世系的字辈为:仲斌(行奇十,尚户祖)----如彬(生子二)、如清(迁双港庄)、如海(迁长垅庄)----友全(迁门方寨,生子三:瓒、珎、珨)、友富(生子二:玙、琳);
4、不属于泉溪派,称呼兄弟,约定或跟随兴公后裔以相同字辈。
当然,以上所述是谷祥公支系与泉溪政户有历史渊源,重点考证。至于,鄂州胜一公支系,另行再单独论证。
六、鄂州董氏原谱与2014年志龙宗亲新谱序对谷祥公的记载
鄂州胜一公(胜公)后裔志龙宗亲在2014年新修谱,在《首届联宗谱序》有胜一公后裔志龙宗亲的单独作序对湖北鄂州市汀祖镇胜一公脉证实:“胜一公一脉原五续谱本;寿二公(受山公)一脉原四续谱本;应选公一脉原四续谱本”;同时,以胜一公二十三世孙子志龙谨撰《胜一公世系简介》:“胜一公,名得胜,字高升,辉十三。由江西历迁至楚之冶邑高峰山下谢家海乡,曰永丰里又名流水里。……生子三:理寿、道寿、谷祥。……家谱中首卷第七十四页中记载:胜一公由兴国州长乐园迁居新亭里,生子谷祥。”。可见,采用了清道光三年谷祥公十三世裔孙耀文思醇敬撰《谷祥公支下序》的记载。
至于鄂州胜一公后裔修谱的其他记载,不在本文重点阐述,留待专篇阐述论证。
草创于2021年11月13日22:38(初稿)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939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