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后裔考
——《明·开国大将军傅友德传》附录二
傅友德殁后,除长子傅忠和寿春公主之幼子傅瀞(字彦名,年5岁)准允留居应天(今江苏南京)外,其余族众悉发配云南、辽东。
一、傅友德长子傅忠(字政藻)一脉
傅忠与朱元璋九女寿春公主于洪武五年(1372)成婚,生二子:长子傅荣(字龙庵)、次子傅瀞(字彦名)。
傅瀞留居应天,任金吾卫千户。后娶妻李氏,生子傅元;傅元生子傅瑛,为傅友德五世孙。明弘治十二年(1498),晋王朱棡第五世孙、晋庄王朱钟铉在重病之际,上书明孝宗朱佑樘,为傅瑛援六王例(指明朝6名死后被追封为王爵的开国功臣,分别为徐达、常遇春、邓愈、李文忠、汤和、沐英),求袭封傅友德颖国公之爵位,但未得朱佑樘允准。傅瑛才兼文武,屡立战功,官至陕西都指挥使、骠骑将军。傅瑛生三子:长子傅昭、次子傅铎、三子傅锺,皆入军中效力,统兵于山西、甘肃、陕西、宁夏边陲。他们继承了先祖“骨鲠刚正、急峻明快、崇德尚武”的风格,以武传家,子孙后代遍及西北各地。但由于“罪臣之后”的身份,文事少理,后世资料难考。
傅荣得祖父、父亲遭难之消息,在家中忠仆保护下乘船逃出应天。船过黄浦江时,突起大风,所乘之船翻沉于江中。所幸,傅荣寻得一船板残木,沿水漂流,在浦东六灶镇被当地陈姓所救,时年不及弱冠。此后,傅荣娶陈氏女为妻,定居六灶。傅荣生五子:长子傅璇、次子傅玑、三子傅玉、四子傅珍、幼子傅琦。为免家人受到连累,傅荣对自己的身世始终三缄其口,从不透露。只在临终之际,才告知家人自己乃大将军傅友德之后,遗训子孙必须“勿谋仕进”(不要进入仕途)。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傅玉五世孙傅心鲁执笔编撰六灶第一部《傅氏家谱》。也许是年代久远,也许是子孙口口相传有误,将六灶始祖傅荣记为“傅友德之长子”,言傅荣在傅友德去世时已位居将军、统兵在外,得父难而逃亡——此与史实不符,疑问颇多,应再行考证(其一,若傅荣为傅友德长子,年龄必长于傅忠。而洪武二十七年(1394),傅忠已43岁。如此,至少44岁的傅荣在以后的岁月里“生五子”的事情便有些牵强。其二,若傅荣当时已“位居将军”,为何却在明史及其他各类史料包括傅氏文化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记载?明清乃“著史盛世”,作为颖国公傅友德法定继承人的长子、又是军中大将的傅荣,无片言只语之述,实不可想象。同时,通过自明清以来留存下来的六灶《傅氏家谱》可以认定,六灶傅氏为傅友德直系后裔确凿无疑。因此,傅荣为傅友德长孙、傅忠之长子方为史实)。自傅荣五子之后,六灶傅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但因傅荣“勿谋仕进”之遗训,多为布衣。如明末傅廷彝,乃董其昌(上海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明崇祯年间官至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大家)的入室弟子,诗文、书法造诣颇高,被誉为“草书大王”,与莫秉清、曹思邈和瞿然恭合称“云间四家”,但至死不求仕进。时至今日,六灶傅氏居于上海多地,已传20余世,人数达1万余众。
二、傅友德次子傅正(字政文)一脉
傅友德遇难时,傅正年37岁,时任普定屯田卫指挥使,领扬威将军衔。傅正娶妻魏氏,生子傅敬。得父难之音信,傅正弃官带全家人遁隐于云南曲靖(因其曾在傅友德南征时任职曲靖守将两年有余,对当地情况较为熟悉)。傅敬生二子:长子傅庸、次子傅乔。傅庸生子傅本,在云南沾益县断江镇大树屯安家;傅乔生子傅镇,移居于云南曲靖。此后,子孙渐旺,在曲靖地区繁衍为一个大家族。时至今日,傅正之子傅敬被作为云南曲靖绝大多数傅氏之共祖,已传24世,人数近10万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据多方考证,傅友德生五子一女,四子名曰“敬”(字天锡),然其墓葬位于今贵州盘县东北之格孤山(又名“故故山”),因其在平定贵州土夷叛乱中阵亡于此。傅敬战殁时的官职为“大理知事”,“扬威将军”则为其二哥傅正之衔。所以,现位于云南曲靖沾益大树屯之“皇明诰授扬威将军讳敬傅公大人之墓”(立墓碑者为“孝男傅庸,孙傅本、傅镇”),当为傅正、傅敬父子的墓葬相连之地。也许是由于“罪臣之后”的顾虑,子孙未敢为傅正立碑;但又不忍先祖之威名埋没,于是在傅敬去世后,假托傅敬之名,而立起了这座“扬威将军”墓碑。至于傅正为何为其子取名为“敬”而讳叔父之名,也不难理解——当为混淆明朝廷视听,以卫护四弟傅敬吧。
三、傅友德三子傅茂(字惟椿)一脉
傅友德遇难时,傅茂年33岁,时任昆明都指挥使。傅茂娶妻童氏,继配张氏,生三子:长子天爵、次子天周、三子天禄。得父难之音信,经与同在昆明任职的四弟傅敬(字天锡)商议,决定由傅敬继续留在云南以应朝廷(因傅茂已过继给傅友德二弟傅友仁,在友仁身故、举家逃亡的情况下,傅茂一身系两脉,肩上的担子更加重要),其则率全家逃离云南,回砀山老家安身。
傅茂率全家出云南进入湖广地界,路过武冈州(今湖南邵阳)时,见岩山一地山水秀丽,土地丰沃,遂决定在岩山安家(今湖南邵阳洞口县岩山乡)。傅茂落户岩山后,耕读传家,忠孝课子,子孙渐显达。其次子天周迁居湖南芷江与贵州天柱县交界的壶瓶洞、北林一带(傅友德曾在此驻军平定蛮夷叛乱),其三世孙傅道济迁居于湖南怀化、傅道蕴迁居于湖南常德,四世孙傅久州迁居于湖南新宁。时至今日,傅茂(傅惟椿)被湖南邵阳、常德、怀化、绥宁、武冈等地傅氏族人尊为开基祖,自其以下已传30代,人数达3万余众。
四、傅友德四子傅敬(字天锡)一脉
傅友德遇难时,傅敬年33岁(与其三哥傅茂同岁,一为傅友德正妻杨氏所生,一为傅友德妾室孔氏所生),时任大理卫指挥佥事。得父难之音信,经与三哥傅茂商议,决定继续留在云南,一方面分散朝廷的注意力,为其他兄弟的隐匿和逃遁争取时间;一方面使发配云南的族人有一个依靠。傅敬娶妻余氏,生五子:长子傅恭、次子傅宽、三子傅信、四子傅敏、幼子傅惠。为保护家人,傅敬仅留次子傅宽在身边,令其余四子在亲信护卫下于云南、贵州、四川境内择地隐匿。
朝廷使者押送傅氏族人到云南后,经沐英之子沐春斡旋,准予傅敬除官居永平(今大理石永平县),其余傅氏族人被分至保山、大理、红河、昭通、镇雄等地屯田。未几,麓川(今云贵高原西南部、缅甸中北部的傣族聚集区)蛮夷叛乱,沐春统军平叛,起用傅敬随征。凯旋归滇后,以功授傅敬永平知县,不久擢升为大理知事。后普安土夷叛乱,傅敬受命出征,战殁于贵州盘县。傅宽携其母余氏居永平。
傅宽娶妻朱氏,生三子:长子傅瑛(有资料将晋王朱棡第五世孙、晋庄王朱钟铉上书朝廷为傅瑛求袭封傅友德颖国公之爵位一事,记为此傅瑛。实为张冠李戴:其一,此傅瑛为傅友德第四世孙,史书明确记载求袭封的乃傅友德第五世孙;其二,袭封爵位的一般应为长房长子长孙,时傅友德长子傅忠之嫡孙、亦名叫“傅瑛”的就在京师,袭封者当然轮不到远在云南的“傅瑛”;其三,上书求袭封者是晋王,而傅瑛当时正在其军中效力,可以肯定的是,晋王不会舍“此傅瑛”而就“彼傅瑛”)、次子傅琪、三子傅瑄。
傅瑛生子傅进。傅进生子傅梁。傅梁生二子:长子傅恕、次子傅恩。傅恩生子三子:长子傅应元、次子傅应科、三子傅应成;傅应成迁居昆明。傅应元生三子:长子傅攀龙,次子傅攀凤,三子傅攀桂;其中,傅攀桂迁居云南红边门火烧寨(今云南曲靖麒麟区)。傅应科生三子:长子傅攀麟、次子傅攀魁、三子傅攀銮。此后,子孙繁盛,枝繁叶茂,时至今日已传30世。
傅琪生二子:长子傅延、次子傅澄。傅澄迁居昆明,生子傅良弼。傅良弼生二子:长子傅训、次子傅赟。傅训生子傅新德,傅新德生子傅宗龙。此傅宗龙,即为明崇祯年间兵部尚书、三边总督的“忠壮公”。傅宗龙系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先授铜梁知县(今重庆铜梁区),调巴县(今重庆市中区),因政绩显著入京为户部主事,又升任御史。明天启四年(1624),任贵州巡按,平定了以安邦彦(明水西宣抚司土司)、奢崇明(四川永宁宣抚使)为头目的波及贵州、四川、云南、湖南等地的大叛乱。崇祯三年(1630),以兵部右侍郎衔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崇祯十四年(1641),任陕西三边军务总督,由陕入豫,与保定总督杨文岳合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兵败被俘。闯军挟持傅宗龙至项城,欲以傅宗龙赚开项城城门。傅宗龙愤然挣脱,大呼道:“我乃三边总督傅宗龙,不幸落在贼兵手里,众将士不可上当!”闯军计谋失败,恼羞成怒,乱刀斩傅宗龙于城下。崇祯帝闻傅宗龙死讯,感叹道:“宗龙如此,真可谓朴实、忠诚啊!”遂加官太子少保,谥“忠壮”,荫封子孙世袭锦衣百户,并对其予以公祭、公葬。傅宗龙之壮烈之风,与先祖傅友德一脉相承。傅宗龙生子傅昌明,袭锦衣卫百户。后清军攻陷昆明,傅昌明与其妻陈氏、儿子傅绩皆自尽而死。傅绩子傅胤孙于永历年间为南明太仆少卿。南明亡,隐遁昆明。此后,其子孙世代居于昆明县傅家营(《昆明市地名志》记载:“傅家营,在昆明南郊,普自村西南,距市区12.5公里,海拔1888米,属官渡区矣六办事处普自乡傅家村。地处平坝,明代设兵营,为大将军傅友德后裔所居,是兵部尚书傅宗龙故里,故名。”),子孙相继,已传29世,人数达1700余众。
傅宗龙题昆明西山盛景的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阴。”
此联于民国初期被国民党元老、陆军上将李根源命人镌刻在昆明西山的罗汉崖峭壁上
傅瑄生子傅证。傅证生二子:长子傅龙、次子傅凤。傅凤生子傅贤,后迁居贵州毕节王丰屯。傅贤生子傅兴府。傅兴府生子傅纪。傅纪生五子:长子傅阑、次子傅问、三子傅闯、四子傅阖、幼子傅闲。傅阑生三子:长子傅纶、次子傅纲、三子傅万珠。傅闯生三子:长子傅洲,后迁居贵州毕节;二子傅洋;三子傅沾,过继给二伯傅问。傅阖生二子:长子傅铭、次子傅铨。傅闲生六子:长子傅雷、次子傅霄、三子傅儒、四子傅雳、五子傅电、幼子傅霍。傅雷迁居毕节大屯迁德沟,生二子:长子傅天祥、次子傅仪正。傅儒迁居云南镇雄大坪坝,生四子:长子傅国仁、次子傅国光、三子傅国先、四子傅国政。傅雳迁居四川锅厂坝(今四川泸州境内),无考。傅霍迁居云南曲靖。傅霄娶妻郝氏、贺氏,生九子:长子傅良椿、次子傅良栋、三子傅良翰、四子傅良材、五子傅良相、六子傅良弼、七子傅良知、八子傅良助、幼子傅良斌。九子后裔相继迁徙云南昭通、曲靖,贵州贵阳、安顺等地。傅电迁居贵州普安,生子傅培。傅培迁徙到江苏徐州睢宁县,娶妻李氏,生子傅应芳。傅应芳少学武,又工诗文,闻名乡里,明嘉靖年间被起用为睢宁都司,又被派往平越府(今贵州福泉)为官,遂举家迁至平越卫右所中堡(今瓮安县银盏镇)。傅应芳生子傅大友。傅大友生五子:长子傅宪、次子傅配、三子傅念、四子傅亮、幼子傅仪。傅配生二子:长子傅乾、次子傅坤。傅乾生八子,陆续迁至开阳、仁怀、桐梓等县及瓮安境内各乡屯。傅坤少年从军,至云南镇雄大海子驻扎,遂落业于此,成为大海子一支的始迁祖;生二子:长子文魁、次子文举。其后裔又迁移分布至云南镇雄、威信和贵州修文等地。此后各支皆在居住地安居乐业,时至今日已传30世。2018年,云、贵两省傅电后裔共修《中华傅氏通谱平越卷·傅电后裔族谱》,成为贵州傅氏宗亲的一大盛事,进一步证实了自身确为傅友德直系后裔的史实,也为傅友德后裔的考证提供了诸多可靠的史料和依据。
另外,在傅敬(天锡)的后裔中,还有一个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子、李颙、颜元并称为“清初六大家”的傅山,傅天赐被记为其六世祖。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两汉人名韵》《傅氏女科》《傅氏男科》《青囊秘诀》等传世之作,有“学海”“医圣”之名。傅山早年,作为山西学生领袖,为昭雪平反袁继咸冤案(明崇祯七年,即1634年,时任山西提学佥事的袁继咸因刚正不阿得罪了宦官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张孙振便伙同阳曲知县李云鸿等人给袁继咸捏造了19条罪状,诬告袁继咸。朝廷听信了张孙振的一面之词,下令将袁继咸革职查办、押往京师问罪。此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袁继咸冤案”)、反对腐朽的宦党和黑暗的暴政,带领100余名生员进京请愿,持续达半年,终遂所愿,成为中国历史上早期学生运动的先声。中年,他坚持从事秘密反清活动20余年,在49岁时被逮捕下狱一年有余,几经严讯,备极拷掠,抗词不屈,绝食9日,抱定必死之决心,坚持斗争,终于获释。晚年,他著书立作,为后世子孙确立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治学风格,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艺术和医学典籍。他始终保持着高贵的民族气节,在其73岁高龄时,被山西阳曲官员强制入京,逼迫其参加由清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的“博学鸿词科”特别大考。傅山决不应试,装病卧床达半年之久。康熙慕其才华,在他没有参加考试的情况下,仍下旨封其为“内阁中书”,但傅山拒不接旨。即便当时的吏部尚书冯溥派人把他强行抬到午门,逼他向康熙皇帝下跪谢恩时,他宁肯匍匐于地,也绝不向康熙磕头。康熙皇帝被傅山“宁死不称臣”的耿耿风骨所折服,不但没有杀他,还送给了他一副亲笔所书的“风阁蒲纶”牌匾。面对皇权,他以“死而后已”的勇气,塑造了那个历史年代超然世外、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几百年来,他始终都是傅氏族人乃至整个华夏子孙赞颂和学习的楷模。
山西太原傅山博物馆的傅山雕像
五、傅友德五子傅让(字惟尤)一脉
傅让去世时,年32岁,生子三:长子傅旺、次子傅瑞、三子傅招。发配辽东的傅氏族人,大都为傅让一脉。
当时的辽东,远非当前所指的“辽河以东地区”,而是山东府管辖之下的卫所之地,大致包括今天的大石桥、营口、瓦房店、临江、岫岩、海城等几个城市。辽东卫所驻军皆为当年傅友德之部下,因此对傅氏族人颇多照应。至耿炳文(明开国功臣、长兴侯。征伐滇黔、灭亡北元时,其皆为傅友德麾下将领)镇守辽东,对傅旺等更多体恤。
此后百年间,傅氏族人为避辽东苦寒、战乱频仍,决定跨海向山东迁徙。
傅旺之六世孙傅喜、傅超、傅彪迁徙至山东福山(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在一个叫黄务(今烟台芝罘区黄务镇,原为福山区黄务乡)的地方,见此处有山有水有平地,遂决定就此安家,取名曰“傅家村”。后傅喜、傅彪又迁移别处,傅超一脉在此生息繁衍。傅家村后裔将傅超尊为“傅斗”,意为“开山泰斗”。傅超生三子:长子傅白、次子傅武、三子傅能,形成三大宗支。时至今日,傅家村总人口800余人,80%以上姓傅。
傅瑞之后裔迁居于山东龙口北马镇楼子庄,又有分支移居龙口芦头镇大傅家村。傅招后裔则迁居于山东武城县傅家庄(今河北故城县)。至民国,有傅瑞一支跨海迁至台湾省桃园县。此三家《傅氏族谱》皆以傅友德为始祖,且前几世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定,他们都应是傅友德的直系子孙。但也许是因年代久远、资料不详,其族谱将傅旺作为傅友德的儿子,将傅瑞、傅招作为傅旺的儿子, 大谬史实。同时,其一世至七世的时间达300余年,世代平均间隔达50年,亦值得斟酌。
上述,有的以史料为据而直接得出结论;有的因资料信息不全,经互相印证、合理推断而出,仅为一家一言,供广大读者、明史研究者和全体傅氏宗亲参考。
傅治华
2019年12月31日于贵州黔西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981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