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是不同地区的地理标志和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一个地方的地名演变沉淀了历史文化故事。重庆因水而生,“水”作为它的符号,融入于重庆25个行政区县的地名中,占66%以上。以探寻重庆地名与水文化关系渊源为切入口,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地名中反映的水环境、水利痕迹在重庆当地航运交通、民俗信仰、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历史意义。整合水文化和地名文化两个内容,可为重庆水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名;重庆;水文化
历史上来看,重庆地区使用过的地名较多,有历史记载并有取名解释的地区共有101例。重庆有山有水,山水得名是地名文化中的重要特色,其中又以因水取名为最多。在重庆所管辖区县中,与水有关的地名占66%以上。这些与水有关的地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带“水”的地名
重庆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历史上,水作为重庆巴渝文化中最明显、最熟悉的一个特色物,被巴渝先民用来标记不同区域的地名,具有清晰直接、容易熟记、利于交流等优点。以“重庆”两字为例,重庆是一个江城,在古代称为“江州”、“渝州”。仅从这两个别称来看,便可看到这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取“江州”一词是因为有长江水流经,取“渝州”一词是因为有“渝水”(嘉陵江古称)环抱。重庆又属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处,所以“江州”、“渝州”两个重庆古名可谓是对重庆这个城市很好的诠释。
从区县、镇乡街道来看,历史上重庆用“水”来命名过的区县有10余个,用水来命名的镇(街道)、乡、村落、街巷迁道等数量更多。在历史建制沿革中,行政区划几经变更,有的归并去除,但大部分保留至今。这些地名流淌着水文化传承的故事,从这些地名的出处故事中,可以探寻到水与这些区域的渊源。在这些带“水”的地名中,包括直接带“水”、以河流命名、因位置临水而命名这三种形式。
1.地名直接带“水”
“垫江”与水渊源颇深。名带“江”字,直接见“水”,与三江汇合有关。重庆历史上秦、南北朝、西魏三个时期三个区域均用到过“垫江县”,且都与水有关。垫江作为县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此时垫江原名褺江。《说文解字》说:“褺,重衣也。巴郡有褺江县。”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嘉陵江、涪江、渠江会于此入大江,水如衣重复然,故以褺江名县。”可见最初“褺江”之名,有河流汇集,如衣重叠之意。《汉书·地理志》将褺江误记为垫江,沿袭至今。垫又有:“下也,隘”之意,即有下陷、淹没的意思。《郡县释名·州志》载:“(垫江)前后距山,溪水夹绕,地势低夷,垫溺不常,是其意也。”无论是“褺江”还是“垫江”,都反映了垫江县名,得之于水,历史进程中,又赋予了溪水汇集、地势下陷、易淹没等地貌特点。另一说也以河流命名。垫江最初是古水名。古西汉水(今嘉陵江)下游经垫江县入长江一段,称垫江。
“川”是河流的意思,在重庆市境内,至今仍保留着3个带“川”字的区县,它们分别是永川区、合川区和南川区。从这三个带“川”的地名上,可感受三地河流纵横,水源丰富的自然风貌。也正因受益于水,这三个区在历史上都曾是重庆的县级市,经济发达。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是渝西第一大城市。公元776年,永川置县,三河合流,因水得名。根据清光绪《永川县志》记载“附城三水合流,形如篆文‘永字,曰永川者,因水得名也’”。三河分别从东、北、西三个方向流淌而来,最后在永川城内三岔河附近的永泸桥处汇合,形如川字,如明永川县教谕诸华所写:“流成永字三江秀,汇入碧川万顷涛”。合川区位于重庆西北部,由垫江县演变而来,现在的合川古名垫江,公元前314年置县,后经区域划分,西魏垫江县并置于合州。民国,合州改为合川县,而此时“合川”的得名与其前身“垫江”同义,因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三川汇合,取名“合川”。
重庆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南川”,名字的由来均源于水。古南川县即今綦江区北部,于唐朝置县,原名隆阳县,后改名南川县。根据史料记载,“南川者南江之别名也”。“南江”是古綦江河的分支,也称“南川”,再加上古南川也就是当时的隆阳县在长江以南,便改名南川县。今南川位于重庆南部,由古隆化县更名而来。唐贞观十一年,置隆化县。元代,改隆化县为南川县,改名原因和前者相似,皆源于南江。据《南川政务纪要(1947年)》记载,因“南江在綦,而其一源出自南川,遂以南川之名名其发源县。”南江有三大源头,其中一源是南川孝子河,故将南江的源头县更名为南川县。
2.以江河命名
在上述提到的直接带水地名中,有一部分如“南川县”同时又以河流命名。重庆江河纵横,河流已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作为城市名片或者说是一种自然景观影响着当地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以河流命名是重庆区县一种常见的命名方式。重庆这些河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保障,同时也极大影响着重庆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融入了水文化的地名文化就是其中表现之一。
黔江区位于重庆东南部,“黔江”一名取自唐朝,源于乌江。隋朝置“石城县”,后在唐朝改名“黔江”,改名的原因与乌江有关。根据《郡县·释名》中记载:“邑有黔江,自思州发源,凡五百余里,与岷江会于涪州之东。水常湛然彻底,以其出于黔州,呼为黔江,县因以为名”。这里的黔江指的是乌江,乌江在唐宋时称黔江,发源于贵州,流经黔江,在今涪陵注入长江。公元742年,“石城县”以乌江命名改为“黔江”,一直沿用至今。綦江县位于重庆南部,元朝合并綦江南北部置县,名字源于綦江河。綦江河即綦江,曾称“夜郎溪”,元代时綦江河也称“南江”,是长江上游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流经重庆綦江县,于江津区仁沱镇顺江村汇入长江,是綦江县境内第一大河流,因有綦江流过而取名綦江县。巫溪位于重庆东北部,最早于东汉时期置县,始称北井县,之后改为始宁郡、永昌郡、大宁监、大宁州、大宁县。民国三年,改大宁县为巫溪县,一直保留至今。改名大宁县为巫溪县因于古巫溪水。巫溪县境内有条巫溪(今大宁河),是当时县内最大的河流,因盐泉都在这条溪流两岸,称巫溪,巫溪全长约200km有余,由北向南经巫溪县,由巫山县注入长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盐水一通巫溪,溪水兼盐水之称。”故大宁县最后改为巫溪县,算是回归正源。彭水位于重庆东南部,居乌江下游,是重庆市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隋开皇13年,置彭水县,县名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均与水有关。一种是因彭水位于乌江下游,乌江水声澎湃,发出“彭、彭”水声,所以取名彭水;另外一种是以彭水县内河流命名。今郁江是彭水境内最长的河流,如《彭水》一书说:“郁江古名彭水”,郁江在隋代称为彭水,到明代改名郁江。根据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川卷上记载:彭水县“因彭水为邑名”,这里的“彭水”就是今郁江。郁江在隋代称“彭水”,而彭水县也于隋代建县,因此,可以说彭水县名以“彭水”这条河流而得名。
重庆降水丰富,加上多山,除大江大河外,也遍布溪流。以这些溪流为地名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乡镇街道也十分普遍。老城内就有瞿家沟、大阳沟等,城外数量更多,包括硝房沟、双溪沟、黄沙溪、溉澜溪、盘溪、虎溪等。
3.位置临水而命名
《地理学概论》中写道,“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重庆历史上很多地名带“临”“浦”“岸”等临水的词,或者以“南”“北”等方位词来表示与水位置。另外一些虽无临水,但因地域的分布与水、河流有关而得名。用这种区间位置和方位直接来命名当地区县,便于当地居民识别与寻找。
云阳县是长江三峡库区工程腹心地区。东周时期,秦置巴郡,在云阳地域建朐县,北周天和三年,更名为“云安”,元朝至元十五年,名“云阳州”。明代,改为“云阳县”。据《郡县·释名》记载:“以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而邑当山水之阳,故名云阳。”古有“北阴南阳、水北为阳”之说,这里提到的山水之阳指的是长江北岸,因县城位于长江北岸,故更名云阳县。
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素有“渝东南门户、湘黔咽喉”之称。酉阳一名与酉水有关,酉水从重庆北面湖北南下,流入县区,经五福、大溪、酉酬、后溪流出酉阳县境,入沅江,进洞庭湖,最后归于大海。酉阳寓意酉水之阳,指的是酉阳县区位于酉水的北面。
南岸区和江北区因位于长江南北而得名,均属现在重庆市区核心区之一。江北区三面隔江,“江北”出现之始与它地理位置有关。据《今县释名》记载:“在涪、岷二江之北”。因处于长江、嘉陵江以北,自西向东呈长条状分布而得名。南岸区与江北区一江相隔。民国以前属于巴县,1929年,划归重庆。设南岸市政管理处,后又改为重庆市第六区、第五区。1955年,为了便于管理和辨识,根据地理位置属于长江以南这一地理环境,将第五区改为南岸区,保留至今。
在重庆市内,有两个临江镇。二镇名字相同,但其区域位置不同。一个位于开州区,一个位于永川区,两个同名异地,有一个共同点,即靠河而置,名字都来源于一条河。开州区内临江镇有条河流叫南河,南河古称临江,开州区临江镇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永川区临江镇的河流叫临江河,是永川的母亲河,属长江一级支流,永川区临江镇便以此母亲河来命名。
涞滩古镇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始建于北宋,过去是一条重要的水运交通要道,是合川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水运码头。涞滩最初名为来滩,因渠江中有个险滩,后来因临江,加了水旁,变成涞滩,沿用至今。如今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休闲旅游度假圣地。
从这些因河流或水命名的地区中,可看出水与人们的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地名文化能够反映出人们临水而居的生存背景和条件。
二、用水利工程坝、堰、塘、井、桥等来命名
重庆治水历史悠久,水利设施丰富,水利工程遍及,在一些区域地名中,笔者发现单从字面来看,很多以坝、堰、桥、湾等水工建筑物、与水有关的地形地貌命名,以坝命名是最常见的。这里的坝主要是指因河流冲刷、泥沙沉积形成的河口沙坝这一地貌。包括沙坪坝、广阳坝、塘土坝、回龙坝等。这些坝按照成因主要分为河谷冲积堆积坝、溪谷冲积洪积坝和溶积(含冲积)坝三种类型,均与水有关。
沙坪坝现在是重庆主城区和大都市区。先秦时期属巴国后随着区域划分到重庆,1955年由重庆市第三区正式更名沙坪坝区。沙坪坝寓意多沙的平坝,这样的地形地貌,主要是和嘉陵江有关。300万年前,嘉陵江流经沙坪坝区,并在此处转折,嘉陵江携带了大量的江沙留于此,泥沙沉积从而冲刷出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沙坝地带,由此地理特征故取名“沙坪坝”,这也是重庆老城附近最大的平地,是重庆核心的商业板块。
位于沙坪坝区的土湾街道泛指上、下土湾路至嘉陵江畔一带。土湾两字与沙坪坝区得名相似,与江流冲刷有关,因嘉陵江流经此地长期冲刷形成弯道而得名。湾本意是指河水弯曲处,有河湾之说。据一项由研究调查发现,重庆市全市地名中,出现最多的名字是“湾”。全市带“湾”的地名有85714个,例如水井湾、王家湾、堰塘湾等。全市范围内“水井湾”更是以1641个成为了重庆带“湾”最多的地名。水井湾、堰塘湾、塘湾等地名包含了湾、水井、堰塘等水利工程,反应了人们择水而居的选址原则和重视水利的取名原则。
塘、堰、湾也常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地名,如堰塘湾。据调查全市共出现993次堰塘湾。比堰、塘小的就是池、塘了。池较小,在重庆市区内,因地形凹凸,天然形成池,再加上老城木结构房屋多,为了在火灾时及时找水,便修建不少人工池塘,以池塘命名的地区以街道小巷为主。如已消失了的洗墨池、西湖池、白象池,现在还保留下来的如夫子池、莲花池、厚池街。堰和塘,比池稍大,是农村用来蓄水以便灌溉的,重庆人称其为堰塘,这里的堰和堰坝的堰不同,以堰塘命名的地名不少。因重庆常有春旱和伏旱,所以堰塘较多,相应出现了很多以堰塘命名的地名。如大堰、干堰塘、老堰塘、方堰塘等。
比堰塘更小的便是井,以“井”命名的地名主要出现在重庆上半城。早年重庆城内百姓需从江边挑水进城,饮水困难。在城内修井就显得十分重要。重庆井大多聚集在下半城,但是有趣的是以井取名的地名却集中在上半城。这是因为重庆下半城地势较低,山上的水可以流置下半城的平坝上,因此井多,但因井取名地名却不多。相反上半城井少,一旦有井,就极其珍贵,井周边的大街小巷大多都以此命名。石井坡是沙坪坝区的一个街道,因井取名。以石头砌筑井来提取井水,又因地处坡地,故得名“石井坡”。此外老城内官井巷、坎井巷、道冠井等街巷等名字也都保留至今。
重庆山水之城,山水少不了中间的桥。重庆桥梁数量多、规模大,被茅以升桥梁委员会认定是中国唯一的“桥都”。重庆现有桥梁4500多座,这些桥梁不仅联通了重庆山水之间,且已经作为一种地标融入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在历史长廊中,一些老桥成为了地名,如化龙桥、杨公桥、一号桥、陈家桥等。有些桥已不复存在,但地名如观音桥、陈家桥、上桥、新桥等却保留下来,成为重庆地名文化的一部分,供后人追溯旧时记忆,留住乡愁。
三、以浩、沱、盘、碛、浅等与水有关的地貌特征命名
重庆地名中除了带上述坝、湾、塘等提到的名称外,也常见带浩、沱、盘、碛、浅、滩的地名。从字面来看,与水不见关联,它们是按照重庆地貌特征命名的,是重庆特有的。浩本意水势浩大,但重庆人所说的“浩”,一般指江边被碛石隔开的水域或者说内水湾。江中碛石或碛坝叉分江流,沿边形成的内水湾,适合泊船。比如云阳黄水浩、重庆龙门浩等,其中龙门浩是最著名的浩,在长江南岸,因水域里一条长1km的碛石而闻名,19世纪专门停靠外国军艇和轮船。沱是长江上游特殊的河流地貌,沱本意支流,重庆的沱指回水河湾。重庆江河纵横,回水沱自然也不计其数。以沱命名的地名也十分常见,比如牛角沱、兰家沱、梁沱等,这些沱还成为了重庆重要的港区。碛一般指的是碛石,江中的卵石汛期沉于江中,枯水期露于水面,重庆一些地区常有沙石或者山石堆积于江中,形成碛这一种常见地貌特征。该地区便以此来作为区域的命名,如涪陵羊角碛、渝北洛碛镇等。
四、以航运内容来命名
重庆因水而生,因航运而兴。重庆航运的发展促成了江河两岸港口城镇的兴起,码头的繁荣。以港口码头取名,因便于记忆和商贸交流,成为港口城镇青睐的一种方式。
磁器口古镇从宋代开始就是一个重要的水运码头,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地之间的集散和中转地。磁器口这个名字主要和它作为水陆码头的航运功能有关。磁器口最早取名于宋代,叫“白岩场”,明朝改成“龙隐镇”。民国时期,重庆水运更加便利,商业更加发达,码头沿线商行林立,商人小贩络绎不绝,“龙隐镇”对他们来说不易熟记,因该地盛产瓷器,是物资中转集散口,为了便于码头的航运交通,商人们便将“龙隐镇”叫成“瓷器口”,后因“瓷”和“磁”音通,就叫成了磁器口。
大渡口区是现在重庆大都市区。“渡口”“码头”名字源自当时“十里长江第一渡”的盛景。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在巴县长江北岸马桑溪设义渡,因规模恢弘,处于交通要道,被称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过往船只均停泊于此,商家云集。后人为了纪念它的这一盛世,就称该地为“大渡口”。从这个名字便可想象到当时码头车水马龙,热闹纷繁的繁荣景象。
航运功能发挥中,船是重要的一个工具。重庆码头多,船只多,以船和船只停靠的水湾命名也是重庆地名的一大特色。川江浪急滩险,古时常发生木船触礁翻船事故。明代开始建造抢险救援小木船,救助翻船的遇险船工和乘客,到了清代,这些木船被刷成红色,称“红船”。红船开始推广到重庆地区。这些红船在不救援时,主要停靠在一些固定区域。而这些区域也因为红船的停靠赋予了与红船有关的名字,如“红船背”“红船湾”“红船沱”“红船角”。现在红船已不在,但一些与红船有关的地名保留至今。比如云阳红船湾、巫山城红船沱,长寿黄草峡下口的连沱(现在叫下沱)红船角等。
在以航运命名的地名中,也有一些地名从字面上无法知其意,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为了便于记忆和识别,代代船工在航运过程中喊出来的,呈现口语化的特征。还有部分是当地百姓对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安康的一种向往。通过对这类地名背后故事的挖掘,可找回当地的水文化民俗,反映当地百姓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
“挑水买菜”一件日常小事,却是古纤道一个十分有趣的地名。名字来源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据川江老航道人描述,进入巫峡约3km的北岸的悬崖峭壁上,古时这里有一条纤道,船员来回航道需要经过这条纤道,常有坠落悬崖之事故。船工们聊天时常说:“早知这么艰难,宁肯挑葱卖菜挣点小钱,也不可拉船为生。”故此道称“挑葱卖菜”,后演变为“挑水卖菜”。到了清代,纤道经过修缮,再没发生船工摔下之事,但是这个地名却保留了下来。它记载了当时船工来往于纤道的艰险历史,体现了船民生活的不易。
位于长江南岸的奉节县安坪镇,名字的由来体现了安坪镇船民祈求平安的水文化民俗。奉节城上游喇叭滩,木船下水后易触礁打烂,船民临近傍晚不敢过船,只好在南岸搭棚过夜,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小镇,官府也来设立驿站。当地百姓将这些地区取了个吉利的名字“安坪”,音近“安平”,寓意“平安”,希望船民平平安安。清光绪期间形成集镇,称“安坪驿”,到民国期间改为“安坪镇”,保留至今。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地名为切入口来解读重庆水文化历史渊源,进一步反映了水和河流对重庆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这些地名中的水故事、水工程、水航运、水民俗历史痕迹,不仅是重庆水历史和水文化发展的写照,也可作为重庆生动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进一步加强水文化地名研究、整理,讲好重庆地名水文化故事,开发不同主题的研学旅游线路,让重庆水文化活起来。笔者认为可考虑以下几点:
(1)做好水文化地名普查和研究。持续开展对重庆区县、乡镇区域有关水文化的地名调查、研究工作,实行分类登记名录。
(2)讲好重庆地名水文化故事。地名背后包含了许多治水故事、人物故事、民俗故事、文学艺术故事,将这些水文化故事统一编写成乡土读本、动画片等进行宣传。
(3)开发特色研学线路。结合研学旅行热点,将有水文化故事的地名相串联,根据不同地名的命名方式开发古为今用的水文化研学线路,如“重庆码头”研学、“重庆水利”研学、“寻找重庆河湾”研学等。
来源:《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作者:涂风帆
选稿:何铂羽
编辑:袁云
校对:孙欣仪
责任编辑:刘家瑶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996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书法小辞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