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散文情怀」明 皇 赐 封 忠 孝 美 名——忠孝乡名探源

明 皇 赐 封 忠 孝 美 名 —— 忠孝乡名探源

来源: 阅读悦读时光 //作者:文仁刚

荐稿:心语倾听

「散文情怀」明 皇 赐 封 忠 孝 美 名——忠孝乡名探源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然而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个唯一以“忠孝”命名的地方,它就是四川省三台县的“忠孝乡”。这个地名的由来,与文氏家族和明朝弘熙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弄清这一事实的由来,必须先从文姓的来源谈起。

“家”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姓”是标志家庭系统的称号。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是姓的衍生,源于父系氏族制,它是贵族的标志,也是家族系统的称号。从战国时起姓与氏已无区别,它仅是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姓氏便合而为一。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由于各民族间的不断交流融合、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乱、避仇、赐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姓氏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姓源浩繁庞杂。有一姓多源,多姓同源的情况。据窦学田偏著《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我国有56个民族,12000多个姓氏。而文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0位,占全国人口约0.17%。

「散文情怀」明 皇 赐 封 忠 孝 美 名——忠孝乡名探源

“文”姓起源很早,古代姓氏书上早有记载。根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文氏篇》载,文姓出自姬姓,以始祖谥号为姓。从黄帝、尧、禹时期,文氏血脉一直源源不断,并且逐渐壮大。他们长期住居在黄河中下游,擅长农耕,部族安定富足,得到尧帝嘉奖,封为邰地(今陕山武功西南)侯,称为“后稷”。其后裔古公为避战乱,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定居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

古公妻太姜生下幼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姬昌枭勇能战,积善行德,异族归顺,疆域辽阔,商王赐他弓箭斧铖,封西伯候,即西方诸候之长,受命专管西部征伐。西伯候姬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忠良谦郫,终生不称王。其子武王(周武王)伐商称帝,始追谥姬昌为文(按谥规定:经纬天地为文)王。

为了纪念先祖姬昌,裔孙以他的谥号“文”为姓,形成文姓。这是文姓的主支,诸多姓氏书籍及文姓家谱均持此说。

文姓自产生就有少数民族融入,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历史发展到现在,本是汉族的文姓,成为拥有多民族的姓氏。除汉族外,还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回族、锡伯族、藏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等族文氏。也有其他族改为文姓的。

「散文情怀」明 皇 赐 封 忠 孝 美 名——忠孝乡名探源

据《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七记载:文静玉,字湘霞,清,江苏苏州人。因仰慕文徵明的玄孙女文俶(明代女画家)的才华品德,后改姓文。著有《小停云馆诗钞》。

时至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微省舒城河棚镇方家冲)文氏一支根脉因做官入蜀定居。西汉景帝末年,文翁(前156———前101)任蜀地(今四川)郡守,兴学重教,宽厚仁慈,民殷物阜,后卒于蜀。文姓便在蜀地繁衍成望族。《齐东野语》载:“蜀中多文姓,多茂族,汉文翁之后。”。文翁裔孙分布于今四川的梓、汉、绵、邛诸州和温江等地。

五代后唐时期,蜀地文氏东迁,光大了赣苏文氏。文翁后裔文时,字春元,成都人,作战勇武有力,随唐庄宗征南唐,攻下洪州(今南昌),留守江西。后唐被后晋灭掉,文时不愿归附后晋,隐居永新(今属江西),子孙便在此繁衍成大族。文时在文姓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家姓书库•文氏篇》(第59页)云:“庐陵文天祥,苏州文徵明即是文时由蜀东迀繁衍而成。不仅如此,以庐陵和苏州为中心,文氏在江西和苏州衍生出了众多支系。同时,在“江西填湖广”(今湖北、湖南)和“湖广填四川”的两次大移民运动中,江西西迁入蜀的文氏也是文时的子孙。”,由此可见,文姓几度入蜀几次东征,最终四川文姓与全国文姓深度交融不断壮大。

「散文情怀」明 皇 赐 封 忠 孝 美 名——忠孝乡名探源

行至北宋时代,文姓史上有一位元老重臣文彦博,他本姓敬,为避翼祖讳,改姓为文。《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中的“文姓部杂录”有“敬氏避讳,各用其一偏,或为文氏,或为苟氏。”尽管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这支文姓在宋朝繁衍成大族确是事实。北宋画家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世称石室先生,梓潼永泰人(今四川盐亭县)。

他的文艺修养深得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称赞,文彦博多次向朝廷举荐其才,宋神宗初年奉诏任湖州知府,未至任而卒。苏轼称文同的诗、楚辞、草书、绘画为四绝,他尤其擅长画竹,有成语“成竹在胸”源于此。他著有《丹渊集》40卷,《拾遗》二卷。

时光流至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一—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履善,自号文山。著有《文山全集》,名篇《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中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他大义凛然,终不屈而被杀。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历史进入明代,文姓家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四绝”全才。

与沈周共创“吴派”,同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从于白居易、苏轼,文授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历经不断迀徙和人脉交融,从艾叶编著的《百家姓书库•文氏篇》考,足见文彦博、文天祥、文微明也系文姓先祖。

「散文情怀」明 皇 赐 封 忠 孝 美 名——忠孝乡名探源

悠悠天地,亘亘长河。文氏家族从洪荒中走来,沫浴战乱,几经迀徙,在明弘(洪)熙年间(1425年),文天富升任为兵部左侍郎,"他立朝刚直,恒为异己所嫉,适遇京师天旱,公直言谏君,欲动人主施恻忍,而字句间触其讳。幸人主谅其无他,谪贬四川潼川州长丰井(今三台忠孝乡)盐课司,官署即黄家弯对面罗氏之屋侧世传文家坝公堂”(据明崇祯三台县举人万谷阳著述和三台文史研究员左启考语)。

万谷阳还说,文天富来忠孝后“夫人新故。乡之德叟,霍觉清公,年八十,无子,仅有一女,贤淑,愿与妻之,招婿。乡人为公媒。”,公(文天富)因念“不娶,奈无嗣。”;与媒者约婚姻之事:“吾听尔言,然欲易姓,其待所出乎?文、霍迭姓可也”。“公(文天富)七十五而终,葬于凤凰之阳(今三台芦溪镇永江凤凰山下),其妻霍氏夫人葬于忠孝场西北半山南。至今墓存碑在,碑文云“明故始祖赐进士第兵部左侍郎文公讳天富夫人霍氏之墓”。

文天富生有二子,“践所约姓霍,长子名恩文,次子名思坤”。至十世祖霍玉琪止,改霍姓;自十一世祖起,复还文姓。”万谷阳说:“文、霍两姓苗裔,出庠生、廪生、贡生数十人,举人二名,进士一人。从明至清,人才辈出”。

当今忠孝、双胜、联胜、芦溪、游仙等地文姓都是公(文天富)的后裔。

忠孝乡文氏始祖(文天富)贬谪此地后,他整饬盐业,发展盐业,当地有盐井近四千眼,为朝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盐贡、赋税。他大兴路桥,其子孙先后在洪水泛滥的魏城河上,修建雕龙刻龟的精美石桥八座,现存有“广济桥”(合江桥)等。

「散文情怀」明 皇 赐 封 忠 孝 美 名——忠孝乡名探源

还主持修建了大佛寺。那时忠孝农耕丰茂,百姓安乐。他身处偏僻乡野,“谪潼(今三台县)而终潼”,忠职守责,心忧朝政,其心“忠也”。“聚霍为霍”,子孙霍文迭姓,敬亲孝老,热爱地方百姓,其情“孝也”!因此,明朝皇帝重其才德,赐其贬谪之地为———“忠孝”!

其后,又有乡志记载:忠孝一李姓人家,家境殷实,府邸众多,长子李全忠,次子李全孝。因其好逸恶劳,不思正业,挥霍祖业过半,母屡教无悔,愤而舍府地为庵堂,削发修行。尔后,子被感化,奉母还家,精心赡养,终成孝子,并在当地传为佳话。于是“李家庵堂”便取名为———“忠孝庵”。

清乾隆八年,以“忠孝庵”所在地为场地,进行物物交换,商品买卖,并正式取名为———“忠孝场”。

忠孝乡文姓族人十分众多,人们奉文天富为文姓族人的一世祖,先祖根脉由忠孝发散到了双胜、联胜、芦溪、游仙……以及塔山的霍姓等族。

忠孝,地名特殊,意义深远,历史渊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我们重德行善,尊老尽孝的实景场所,更是我们振兴乡村,发展旅游的宝贵材富。现在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努力下,已修建了永丰寺、永丰书屋等旅游景点,举办了“孝行天下”文化艺术节四届。忠孝的灵山秀水,旖旎风光,静待你来修心净身,忠义天下,孝行至亲。

注:

史料来源于(1.)《百家姓书库*文氏篇》主编:艾叶(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三台县文史研究员左启的《忠孝传家 文霍迭姓》、《永丰寺志》。

(3.)明 万谷阳 撰写的《文氏谱序》

(4.)网络“百度”搜索资料。

「散文情怀」明 皇 赐 封 忠 孝 美 名——忠孝乡名探源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074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