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东
由山东邹城孟府向西南10公里,广袤的邹西平原上有一座小村庄——孟家楼。此地田畴沃野,东有沙河伴村而过,灌溉便利,宜于农耕,现有村民2000余人。它像中国千万个村庄一样,在儒家文化浸润下,形成了“椎鲁质朴,士甘寒俭,耻奔竞”的性格,村民大多敦厚质朴,生活平淡而又静谧。
关于这座村庄的历史,历经战火侵扰、风雨侵蚀,在方志文献中仅有浅略记载。笔者博士毕业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忍青史成灰、文化沉落,以史料、方志、家谱等文献资料为基础,多次进行田野调查,辑录口述材料,以期书写村庄数百年变迁史,赓续村庄记忆,留住悠悠乡愁。
这座有两千多口人的村庄以“孟家楼”为名,但村民却以许姓为主。根据元至正七年(1347年)《大元故莱阳县尹许公墓碑铭》所记许氏先祖许让生平可知,许氏祖辈世居邹县,后北迁到庄朱里(今邹县河套庄)。
从元晚期到明万历初年的200余年间,许氏家族谱系尽失,宗派不辨。根据孟家楼许氏族人回忆,孟楼许氏主要分两宗,一宗在明万历初年由邹南河套庄陆续迁居于此,另一宗在明末清初由江家疃许家一支搬迁于此。
许氏先民将此地取名“西疃”。在这片水美田沃的富足之地,许姓子孙代代繁衍,渐兴渐旺。早期的许氏先民忠义勇武,老祖许宏瑞、许宏清两兄弟就曾参军护国,最终战死沙场,留名青史,为家族赢得了荣誉。然而,在明末清初的百余年间,西疃只能算是许姓先祖群居的小聚落,以散村的形态存在,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和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纂修的《邹县志》里社志中,西疃还不曾载入县志。
邹县志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子第64代孙孟尚玙、孟尚玑两支由邹县南关孟府大院分家后搬迁到西疃。尚玙、尚玑两兄弟为孟子第63代孙孟贞仁之子,孟贞仁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孟庙祀事。
在清代,朝廷和地方从崇儒尊孟出发,对孟府多有馈赠,亦有优免差徭的待遇。尚玙、尚玑两支迁到西疃之后,分得祭田99亩,后又利用官府优渥的待遇,不断追加添置。当时,孟氏所迁之地位于西疃之西,此地地势低洼,雨季经常积水。孟氏族人来此之后,就近掘土积台,在聚落之南挖出一个深约5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水塘,俗称“孟家坑”,在坑北侧建两层小楼一座,邹西地区多为平原,楼宇格外醒目,过往路人行经此处,见此地有孟家所盖之楼,便以“孟家楼”来称呼此地,从此,小村庄便有了世人熟知的名字。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山东入海。为应对匪患,官府要求各里社编练乡勇,村庄挑筑大寨,以求自保。根据村民回忆,盘养寨(孟家楼寨)大约修建于此时。
盘养寨整体格局大略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周遭3里有余,寨周边为厚实的夯土砌成的圩墙,墙体下宽上窄,墙外直挺峭立,墙内有缓坡,方便寨民登墙,墙顶可供两人并排通行,墙上开有垛口,以供瞭望防守。圩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寨门以供出入,寨墙之外是一丈宽的壕沟,沟中有水,绕寨环流,村人称为圩沟,以吊桥与寨外相通。此寨主要由许姓族人共同筹集资金、募集人力、督促工程以及布置防御,族人称此寨为“盘养寨”,缘于寨内地势,寨内有一条自东北卧龙陵向西南沙河延伸的高岗,蜿蜒数里,形状如龙吸水,便取“盘龙水养”之意,命名此寨为“盘养寨”。但是外人还依旧以“孟家楼”称呼此地,称之为“孟家楼寨”。
虽被称为“孟家楼寨”,但从清乾隆年间迁居于此,已定居百余年的孟氏后裔并不在寨内,这其中的缘由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简言之,因为地缘和宗族的关系,许氏和孟氏两大姓之间多有龃龉。后来在孟府的介入之下,要求当地孟氏加强与其他姓氏之间的来往,情势逐渐缓和。自此,许孟两家的走动渐趋频繁,间有通婚,关系日渐紧密,原本坚固的圩墙也被扒出多个口子,方便寨内外人员往来。在遇到匪患侵扰之时,居住在寨外的孟、龚等姓族人也会到寨内避乱。
清末民初孟家楼地理示意图
这一时期,孟家楼的各姓族人坚守圩寨,匪退耕作,匪来守御,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守护着一方安宁,孟家楼也迎来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村民许淑江,天性笃厚,刚直过人,乐善好施,经常周饥恤贫,近邻有十几户家境贫寒者曾向许淑江借贷,期限已到仍无偿还能力,许淑江将借券全部焚毁,慷慨捐助。
孟家楼另有龚姓一族,有兴办学堂、德润桑梓之功。先祖龚子名(音)原为邹县孟府庙户,为孟尚玙、孟尚玑两兄弟的管家。曾孙龚景清为清朝贡生,在盘养寨外兴办私塾,教授近邻子弟,学生最多时达20余人。逝世后,侄子龚茂林接替办学,龚家学堂前后传承近百年,孟夏草长,弦歌不辍。
时至民国,邹县境内“盗贼蜂起,打家劫舍,绑票焚掠”,著名的土匪有刘桂堂(刘黑七)、李兴泉(李老八)、巩传典、王怀玉、黄有路等人。
盘养寨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人为损坏,墙垣多有倒塌,壕沟失浚,城门破败,失去了防贼御匪的功能。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局面,在许家族长许孝祥的带领下,盘养寨民开始筹划重修圩寨,许孝祥字兆吉,是年高德劭、望重乡里的“乡饮大宾”,其子许让会时任唐村镇镇长、乡农协会会长。在许孝祥、许让会父子二人的召集下,盘养寨开启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寨”行动。
为确保家乡安全,大家踊跃捐款捐物,积极响应修整圩寨。全寨上下和在外经商为官的孟家楼人,大家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仅用数年,便在破败不堪的圩寨基础上,修整成一个东西宽约1.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的牢固圩寨。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农历九月,盘踞峄山的匪首李兴泉得知盘养寨内户富粮足,便给盘养寨下通牒,索取保护费,不然就血洗盘养寨。盘养寨民在村长许孝磊的组织下,村民们架起将军炮、准备抬杆大枪,红枪会负责在寨门楼昼夜值守,察敌预警,寨内每家每户预备红缨枪,妇女老幼造饭送饷,准备随时应战。
盘养寨东寨门外圩沟遗址
得知盘养寨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李兴泉安插奸细佯装到寨中走亲戚,提前潜入盘养寨,将寨内防御情况和各家底细打探清楚。农历九月二十六日晚,李兴泉召集土匪200余人围攻南寨门,提前潜入的奸细与寨外土匪里应外合,在寨内多处放火,寨民惊慌失措,瞬间大乱,寨外土匪趁机猛攻,许孝磊带领青壮寨民拼死抵抗。以许来金为首的红枪会身先士卒,与土匪展开殊死搏斗,虽身负重伤,仍毫无怯意,直至战死。寨民与土匪激战大半夜,终因力量悬殊,力竭垣破。土匪进寨后,寨内四人被杀,房屋焚毁百余间,牲畜被抢掠110余头。此外,土匪绑架孟昭升等28人为人质,勒索寨民拿钱赎人。全寨所有家庭,无论家中有无人质,均变卖土地家产,筹钱赎人。经此一战,盘养寨共被迫出卖土地上千亩,很多家庭因此倾家荡产,被迫远走他乡。从此之后,坚固的圩寨再也无人管理,高高的圩墙也失去了御匪保民的作用,圩墙顶被后人遍植树木,郁郁葱葱,成为村民纳凉的绝佳去处。
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村内人口激增,筑屋建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盘养寨的圩墙和寨门全部拆除、大部分壕沟被填平。目前仅能在村东侧看到未填埋的一段圩沟,和村西南角那处蕴藏历史故事的“孟家坑”。
孟家楼像中国千万座平凡的小村落一样,渺小普通而又坚韧厚重。这部小小的村庄发展史,浓缩了中国历史的宏大变迁,凝聚了故土后人对乡愁的无限眷恋,如一首唱不完的歌,古意苍茫而又蕴含生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116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