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作者丨目目

那些黑色、红色的小磁珠,直径不过几毫米,看上去毫不起眼。稍稍靠近,靠近到相距小于5厘米,磁力便会令它们牢牢吸附在一起。超过5000高斯的磁力,相当于即使隔着近100张A4纸,仍能互相吸引。在互联网上,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巴克球”,从国外传入,不同颜色、数量的巴克球借助磁力,可自由组合成数亿种几何图案,近年来随着短视频风靡网络。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巴克球磁力强大 来源:科普自媒体“老爸评测”视频截图

这款原本为成年人设计的“网红”解压玩具,常常因家长管理不当,给孩子们悄然带来伤害。2020年,陆续有儿童因误食巴克球而住院手术的案例发生。一则数据显示,误吞磁性玩具的近半数患者年龄在3岁及以下。

如何正确使用这款海外舶来的新产品,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市场监管、淘宝商家与平台……围绕小小的巴克球,展开了一场全社会的科普行动。

如今,在手机淘宝上搜索巴克球,可以在多个场景下看到醒目的提示:巴克球有强磁性,请远离婴幼儿,请勿吞食,如误食,请速就医。

疤痕苏婷有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个7岁,一个5岁。她是全职妈妈,孩子们在屋内玩着玩具,她在一旁照看。嬉戏打闹间,小儿子的上衣被撩起一角,一条弯弯扭扭,长达十几厘米的疤痕醒目可见。

这是一条本可以避免的疤痕。回忆起当时,苏婷仍觉得内疚。2020年4月,因为疫情,两个孩子漫长的时间都在家里度过,正是好奇好动的年纪,他们偶然在手机上刷到巴克球的视频。视频内,一颗颗带有磁力的巴克球颜色各异,通过不同组合能变化成汽车、手枪等各种形状,他们一下子喜欢上了。在苏婷家,玩具是一种嘉奖。“表现好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给他们奖励,由他们自己选择奖品。”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各种不同颜色的巴克球 来源:网络图片

作为奖励的巴克球,很快捕获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时候,孩子们把巴克球放在脸上玩,被苏婷撞见,她吓唬他们:“掉进鼻孔要去医院开刀的。”但大多数时候,苏婷没当一回事儿,她想,不是两三岁的孩子了,怎么可能还会吃玩具呢?

直到那个平常的下午。

“被这个玩具送进手术室的孩子已经不计其数。”严肃的语气,醒目的提示语,苏婷刷到“老爸评测”的一条科普视频,短短几分钟,专业人员用各种方式模拟了巴克球的原理和危害。苏婷纳闷,这个球这么小,难道吃进去不会自己排出来吗?想起自己家里也有,她随口问孩子们,“你们没有吃过吧?”

两个孩子仰起头,呆呆地回答:“吃过啊。”

苏婷心中一惊。她立刻想到,不到5岁的小儿子这几天正嚷嚷着肚子痛,饭也没好好吃,她本以为是普通的消化不良,还去药店买了促消化的药。现在她意识到,元凶可能另有其人。

如果不是那天的无心一问,苏婷不知道,也不敢想她会被蒙在鼓里多久。去医院的路上,他们甚至想不起到底吃下了多少颗。大儿子告诉苏婷,只吃了1颗。小儿子则说,看到哥哥吃了,他也吃了2颗,后面趁哥哥睡着了,又偷偷吃了几颗。天真的孩子们,并不知道将面临什么。

穿孔一颗颗小球紧密地连在一起,经医生提醒,苏婷才知道,那是小球被误吞后,由于强大的磁力,隔着小肠的肠壁,把好几节肠道黏在了一起。X光显示,苏婷的大儿子一共吞下了3颗,而小儿子则达到惊人的8颗,多处肠胃穿孔。经过几天的治疗,大儿子成功自行排出了,而小儿子则没有这么幸运。

“每天要抽很多血,做胃镜、肠镜,一点点确定这些珠子的位置,最后发现肠胃一共有4处穿孔,有一截肠子已经黑红色了。”回忆起那天,苏婷有些哽咽。手术后第三天,一截肠子破了,只好又做一次手术把它切掉。短短三天,不到5岁的小儿子经历了2次开腹手术。

对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主任、阿里健康医鹿签约医生高志刚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小孩子吃巴克球来住院的,基本每个月都会遇到。”

高志刚见过很多焦灼的父母和茫然的孩子。有的孩子陆陆续续吃下的巴克球在身体里吸附在一起,胃部和小肠对穿。有的家长跑了四五家医院,都没能查清孩子莫名腹痛的原因,最后发现是吃了巴克球,一个没忍住,直接给了孩子一巴掌。最离奇的,有小男孩偷偷往下体塞了40几颗巴克球。

家长们常常困惑,他们拿起之前几乎从没注意过的磁球:小小的,蓝色,红色,紫色,稍稍靠近,咻一下吸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孩子吞下了,留在孩子们的胃、小肠,甚至是其他地方,从一件捕获孩子们注意力的普通“玩具”,变成疼痛、疤痕、和灰暗记忆的制造者。

这与人体的构造有关。高志刚说,长达3-5米的小肠蜿蜒、折叠,巴克球很小,孩子们通常不止吃进去一颗,磁球进入消化道,犹如走进迷宫,仅凭拍X光是无法确认其准确位置的。不同位置的巴克球会相互吸引导致胃肠穿孔,对于这样的孩子,选择只有一个:手术。“手术要全麻,要把全部的巴克球取出,病人即使手术成功,之后也容易出现肠粘连、肠梗阻等疾病。”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从孩子体内取出的巴克球 来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微信公众号

每次,看到因误食巴克球而住院就医的孩子,高志刚既无奈又痛心。手术必将伴随着疼痛、伤害和漫长的恢复期,而这些手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高志刚说,很多时候,家长容易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事实上,这样的“熊孩子”医生们经常会遇到。

禁忌一切原本可以避免。手术室门外懊恼、无措的家长们或许不知道,就算是巴克球职业玩家,也从来不会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在国外,巴克球是为成年人设计解压玩具,不是给小孩子玩的。”金盛泽玩巴克球已经9年了,有一家专卖巴克球的淘宝店。在社交媒体上,他给自己取名“巴基兔子”,源自一种分子结构,因为形似兔子耳朵而得名。金盛泽痴迷于这种神秘玄妙的物理结构,就如同巴克球可以组合出无限的几何形状。2018年,他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职业玩家,收到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组的邀请,为其制作巴克球道具。

回到家中,巴克球则是一道禁忌。迷上巴克球后不久,金盛泽的女儿出生,之后,金盛泽玩巴克球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锁上门。到女儿会爬会走之后,他干脆把家里所有巴克球都搬到了工作室。如今,3岁半的女儿偶尔会去工作室玩耍,但都在他的看护之下,与巴克球保持距离。“孩子还小,不能冒险。”

在金盛泽看来,这是一件再普通,再正常不过的事。他把巴克球类比成刀具:家长们都会知道不能给小孩玩,容易发生危险,巴克球也是一样。

现实并非如此。这几年,短视频浪潮席卷中国,作为舶来品的巴克球搭上这股东风,成为风靡全国的网红。人们很容易通过线下店铺或线上各个互联网平台,方便快捷地买到巴克球。这种价格低廉,色彩鲜艳,原本开发出来给大人的益智玩具很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危险悄然而至。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的陈煌长期关注产品质量安全。2020年,他的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巴克球这一新型玩具在儿童中风靡,因误吞而不得不手术的案例也在攀升。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X光下患者体内的巴克球

大量的调研和了解之后,陈煌和他的团队很快意识到,因颜色鲜艳而被很多儿童称为“糖豆”的巴克球,所处的是一片蛮荒地带: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也缺乏必要的质量技术措施与方法。许多巴克球的磁通量超标,产品标识上也几乎没有警示说明。

合力蛮荒地带的秩序是一点一点重建起来的。巴克球的走红很快吸引了淘宝小二们的注意,孩子们把它误解成儿童玩具引发了他们的担忧。

在陈煌看来,尽管巴克球流行之初的受众并非儿童,但截至目前,很多消费者仍把它误认为是儿童玩具。观念的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在广泛的认知建立之前,关于生产标准、关乎产品质量,都应该从严治理。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可组合成各种造型的巴克球 来源:网络图片

一些不合规的巴克球被逐步清理出市场。在线下,经过市场监管部门与巴克球生产厂家的不断约谈,许多企业进行了整改,企业名称、执行标准等必备信息补充完善。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连续2次召回部分巴克球缺陷产品,同时,发布消费提醒,强调巴克球为成年人适用的解压磁性球。在线上,淘宝平台第一时间下架了涉及产品缺陷的巴克球商品,并展开全面排查。

互联网快速变革的当下,一个网红产品从诞生到风靡市场,必将经历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环节,安全守护贯穿产品抵达用户前的每一秒。下架缺陷产品后,阿里巴巴平台治理团队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正确使用巴克球。

面对新生事物,观念的变革尤为重要。比起一味的隔绝与劝阻,正确的引导和科普也同样重要。

有平台治理小二意识到,不了解巴克球特性的家长,很可能会在淘宝直接搜索、购买巴克球,将其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醒目的提示、及时的科普,能为这些家长们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

蓝底背景色,鲜红的禁止标识,占据了四分之一屏幕的大幅消费提醒让人很难忽视。“巴克球有强磁性,请远离婴幼儿。请勿吞食,如误食,请速就医。”现在,当家长们在手机淘宝搜索巴克球,首先映入眼帘便是这样一个消费提醒。这是阿里平台治理团队为孩子们树立的第一道屏障。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淘宝巴克球页面的醒目消费提醒

在淘宝平台上,关于巴克球的消费提醒随处可见。除搜索结果提示外,在输入巴克球后,搜索联想词的下拉菜单,也有着相应的提示语:不适合14周岁以下儿童。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淘宝搜索“巴克球”,会提醒消费者“不适合14周岁以下儿童”

除了搜索页外,在每一个巴克球商品的宝贝详情页,淘宝商家都必须设置鲜明、醒目的提示语。“家长应仔细阅读相关警示说明,并做好监护和必要的提醒,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再附上红底白字的警示,“仅适合14周岁以上人群使用,请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巴克球宝贝详情页中,提示家长做好监护和必要提醒

一个鲜为人知的数字是,尽管巴克球发源于国外,但现如今,全球90%以上的巴克球都在中国生产,一些巴克球工厂甚至成为了当地乡镇的经济支柱。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巴克球的隐患,人们也开始思考,如何让巴克球行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苯甲地那铵,是目前为止人类所知最苦的物质。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如果把普通药物的苦味为基准1,那么苯甲地那铵的苦味则可以达到1000。更多的时候,它被称为“苦味剂”、“苦精”。通常,它被作为阻食剂,添加在塑胶制品中,防止小孩子误食和啃食。

“只要碰到一点点就很苦,小孩如果想尝,发现太苦了,就会吐出来。”一位巴克球厂家告诉我们。在淘宝平台,越来越多的商家添加了苦味剂,并在商品图片中告知“率先添加苦味剂,防止误食”。

2021年,由浙江省内玩具、化学等专业质量专家共同研究起草的《磁性玩具—巴克球》团体标准开始实施,添加苦味剂一项也被写入其中。

淘宝的这行小字,可救命

淘宝商家在商品介绍中写明“率先添加苦味剂”

金盛泽仍然开着他的淘宝店,他乐于在买家秀中见到玩家们天马行空拼出的各种造型。他希望这里能成为巴克球爱好者们的家园,却也坚决地挡住为孩子购买的家长们。淘宝详情页内,他用大篇幅的红色图片警示,提醒14岁以下的消费者禁止使用。金盛泽坚持:“这不是儿童玩具。”常识的普及并非一朝一夕,在保护孩子的道路上,每个人看似微小的善意也能汇聚成一道厚实温暖的屏障,好在,他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116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