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宋学军 宋庆力

阳明河源于车辋镇北境的十八里岭,东经桃峪,由几条支流交汇而成。河水奔流南去,在车辋为漏溪,经房村为草溪,绕漫溪村为漫溪,过黎丘东为碧溪。达向城镇西,曲向东南,到于沟为泥溪。《临沂县志》上说,“阳明名胜,五溪为最。”因为向城为千年古镇,所以官道多由此经过。阳明河自北南流,西经向城,河宽水深,阻隔交通,因此,在向城的历史上,就出现了多座名桥。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是淑济桥、官桥和高梁桥。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车辋镇南的阳明河

(一) 淑济桥

淑济桥,遗迹尚存。位于向城镇南、陈桥村北的阳明河道上。

《沂州志》上载有《向城镇淑济桥碑记》一文,是明代佥都御史宋鸣梧写的。碑文如下:淑济桥达于向城镇之阳。初,镇阳邃沟横亘,如玉带。有徒杠而隘,夏秋雨集骤盈,商旅坐困。异日,兖东兵宪李公每巡,水溢乘桴,冠裳沾濡。余季叔闻之矍然,矢建淑济。募好义者蠲赀,共伐石百余丈,卜吉覛土。

会壬戌妖陷邹滕,袭峄,东睨向以窥琅琊,违向三十里,势且岌岌。郡父母晋公,前期檄诸生为兵首以固圉。于时,余别驾伯暨孝廉诸文学,振旅于向,合兵五千余。地散无依,余季叔乃蠲石筑墉,设险塞隘,以违距妖旅之来。侦首擒而贼果不敢逞。今其镇阳新门是也。

越明年癸亥,余自平凉役竣。季叔复举旧谋。经始方殷,除夕前七日,猾工窃赀以逃。同事者请待岁稔,季叔不可。乃募土著石工仆力而寡能者二十余人,昼夜董视,五阅月,遂讫大工。长若干,广若干,为券者三,高丈三尺而丰。其上漫石,坚厚密致。践之,碎碎磴磴有声。旁则石栏,前象物而为之镇,望之,嶟嶟翼翼有威。其两岸甃石,各长百步。向之病涉者,恍然脱泥涂而即康衢矣!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现今依然存在的淑济桥

桥成,命某记焉。某惟镇北阳明桥,先曾祖之所创也。尝有志镇阳而未果。是举倘亦克绳祖武之意乎!且关于王政者三:昔薛宣以桥梁卜彭城,单襄以道茀料陈国。雨毕除道,水涸成梁,行旅无畏,一劳永逸之道也。于上为美政。瑯琊之丰歉视西南,西南之郡会视向镇。兵火不扰,余资竟劝,轻徭薄赋,化日舒长。于下为美俗。昔孟津桥成,至劳六飞临会。向北控青、济,南振徐、淮,漕粟飞挽,兵宪之所时巡也,执戟无滞,司里获免于罪戾,于公私力兼济,此之谓三善。

季叔曰:“余不敢掠众美为已力,且记,非颂之谓。夫向,子爵,姜姓,炎帝之裔也。昔在春秋,齐、鲁、吴、楚,屡来会盟。区区蕞尔,何以重上国而勤四方?国有人焉!世降代邈,山川形胜,未有迁易,而人才逊古远甚。试登桥而北望,则曽皙故郡;东望,则左使遗冢;南望,则望之之子孙守闾;西望,则匡衡凿壁耀光处也。今吾向风俗,隆节、尚齿、右守、姱宠厚,无愧于古,而人才逊古远甚。子曷书之碑,使览者可以采风,而后学者可以踵武,其济不愈淑乎?”

鸣梧唯唯,退而为之记。

译文是:

淑济桥是贯通向城镇南的一座大桥。过去镇南这条深河,好象玉带一样,横亘在这里。以前有个非常狭窄可以步行通过的木桥,夏秋季节,河水横溢,过往商旅,无法通行。往日,东兖道兵宪李公,常巡视到此,因河水很大,只好坐木筏渡河,衣帽都被河水沾湿了。我七叔宋日振听说以后,瞪着两眼,又气又急,决心建个“淑济桥”以利行人。于是,偕同好义者,共同捐募资财,采了百多丈石头,已经选定吉日,准备破土动工。

正在这时,即天启壬戌(公元1622年),白莲教发动起义,攻陷了邹县、滕县,袭击了峄县,先锋部队,距向城仅三十里,眼看就要来到,以窥伺琅琊,形势非常危急。前个阶段,知州晋承眷,曾下达过公文,号召诸生组织民团,以巩固边境。当时,我伯父宋日就,在龙门别驾任上回家,和当地举人,组织了五千多人的民团。因地势散乱,没有屏障,不易防守,我叔父就将石头捐献,筑了围墙,并堵塞险要隘口,来抗拒起义军,结果敌人侦首被擒,起义军没敢前来侵扰,这就是现已筑成的向城镇南的新门。

第二年癸亥(公元1623年),我自平凉办完公务回家,七叔又计划修桥。正在积极筹备动工,不料,于腊月二十五日,请来的一位狡猾工头,将修桥资金偷去,带着钱逃跑了。一起筹备修桥的同事,请等年景丰收再修,七叔不同意。只好召集了当地砌石工匠二十多人,他们都能出力气,但手艺不高,起早贪黑,努力修筑,七叔又认真监督管理,五个多月的时间,大工全部告成。桥长若干丈,宽若干尺,桥身砌了三个桥洞,高一丈三尺有余。上边漫的石头,坚固厚实,紧密平坦。在桥上走起来,脚步声磴磴碎碎,非常好听。桥的两边,建有石栏,栏杆的前方,雕有麟凤龟龙四灵物,镇守在桥头,使整座桥显得高大雄伟。桥的两头,还用石头铺了一百多步长的引桥。一向过河非常困难,现在居然无泥无水,成为康庄大道了。

桥既已修成,乃命我撰写《碑记》。我想,镇北的“阳明桥”,是我先祖创修的,他曾想再修这座桥,而没有办到。现在修成,算是能继承祖先的遗志了。关于王者之政,有三条:汉代的薛宣,看到徐州的桥梁,就知道彭城治理的好坏。单襄看到草秽塞路,就料定陈国以后的兴衰。雨后修筑道路,水干建筑桥梁,这是便利行人的一劳永逸之道。在国家来说,是个美政。其次,琅琊郡的丰歉,主要看西南的收成如何,而西南最大的郡会,就是向城。这里在发生兵祸时,能守土抗敌,有了余资,能劝作善事,减轻徭役,薄征赋税,教化一天天开展。在村镇来说,是个美俗。远在晋代,杜预修成孟津桥,至劳皇帝车驾巡视。我们向城,北控青州、济宁,南振徐州、淮海,是漕米运输的经由之地,兵宪常来巡视的地方。护卫官员,走到这里,不至被河水阻住,而耽误公务,乡绅地保,得免于罪责,于公于私都有好处。这就叫做“三善”。

七叔说:“这些都是众人做的好事,我哪能夺众人之美,当作自己的功劳。同时,作《记》也并非歌功颂德。咱向城在古代是子爵向国的国都,君主姓姜,炎帝的后裔。春秋时期,齐、鲁、吴、楚,屡次在这里会盟。区区一个小国,为什么受到大国的重视,有劳四方国家,都来这里会盟呢?主要有国家有人才。到了后代,山川形胜,没有改变,而人才却比古代差远了!如果登桥远眺,北望,是曾晰的故乡,东望,有左丘明遗冢,南望,兰陵是萧望之子孙居住的家乡,西望,是匡衡凿壁偷光读书的地方。我们向城,历来崇尚高风亮节,尊老爱幼,廉洁奉公,世代沐浴皇恩,生活富裕,民风醇厚。这些都无愧于古代,而人才却比古代差得很远。你何不将这些写在碑上,使看到的人,可以采访风俗,让后来者,励志继承先贤,则此桥不独济人,还可以济善,意义不就更大了吗?”

鸣梧连声答应,退而写了这篇《碑记》。

(二) 官桥

另一座名桥是官桥,遗址在向城镇北、官桥村南。河水流淌,桥已毁坏,但两岸的桥基尚可以辨认。《沂州志》中,载有宋鸣梧写的《重修官桥记》一文。

《桥记》原文如下:

岁癸丑,火朝觌矣。某方庐山,以祖病归,从伯叔后修医。三皤艾入谒,谓余祖:“曷令尔孙志?”某游目余祖。祖曰:“梁成余志也。”请问所以成之由。

曰:“向城于沂为形胜,北达青、莒,南爪徐、邳,行旅缨緌,络绎不绝。其天市垣山,自岱、蒙辞楼而度,驰马从云,逶逦数百里,遂蟠荒陬,流清泉,百泓环如星宿,达歇脚而南无垄断焉。

“国初,相原隰,广水利,置二屯其下,以便插荡而先视。上流总汇处,架石成梁,名曰官桥。示四方之往来,无惮跋涉,以相赖也。岁久浸湮。弘治六年,我先人实倡修之。至隆庆二年,雾土飞布,梁沉水高,轮蹄而至者,泞不能前。傍岸禾黍,货诸鱼龙,汪汪千顷,眺之类三江五湖之状。挈妻子而去走者,十家而五。

“自我郡守福星临沂,时和年丰。农相谘于野、贾相谘于市,妇女相谘于阃阈,讴吟而议曰:与吾缩衣食,存赢余,创梵宫而夸丽,孰若扶倾圮、夷险滞,使行李之无畏。与吾南海北台,不远千里而攘福冥冥,孰若鸠众捐资,近砥周道,而市义昭昭。此兹梁之所由成也。”

请问其广狭之制,费用之目。

曰:“高九尺,广二尺,为券者亦厚二尺,而杀其上。用米四十石,夫四千。始于仲春,不逾孟夏而成。”

又问,梁成而河可浚乎?曰:“今兹未能。水有所汇矣。俟岁美,将禀之郡伯,而大举焉。夹河之地,荒可垦,旱可灌,潦可撤,尚亦永世利哉!”

鸣梧跽受曰:“唯唯,是不可以不志。”

夫世之治也,财不在官则在民。迨乎季路,相惧以神,相惑以怪,入其邑而错绣烂然,非法王则道观,遇诸途而车马纷然,非顶礼则谒朝。有限之毛,神人分剖,财安得而不蹶,国安得而不空!有如近民远神,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岂非周官所谓:“草人掌土化法,以物相宜;稻人掌稼下地,以沟荡水。”兹不有其渐也!长人者,率是说而行之,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芸艾,将江田、郑渠,不得擅肥,数百顷淤邪,变为膏壤,下足民而上足国,亦何负焉。然则斯梁也,宁独壮形胜、赖舆马、民未病涉而已哉!

余祖为乡饮宾,年已八十余矣。首其事,而病不能履。曹君某、付君某、姜君某,则成余祖志者也!于是书而为之记。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现在的官桥遗址

译文为:

癸丑年(公元1613年)初夏,我正在庐山。因祖父有病,我回到家中,跟随在伯父、叔父之后,给祖父请医治病。

一天,有三位白发老人,进门拜见祖父。他们对祖父说:“为何不让你的孙子写篇《重修官桥记》呢?”

他们说完后,我用目光扫了一下祖父。

祖父说:“桥梁修成,是我平生的愿望。”

我询问桥梁修成的缘由。

祖父说:“在沂州,向城是山川壮闊优美之地。它向北通往青州、莒州,向南伸到邳城、徐州。过往的旅客、官员,络绎不绝。北面的山丘,如同天市垣的星宿。它们,从泰山、蒙山辞楼而下,骑马疾奔,随云飞行,蜿蜒数百里,最终磻伏在这东南荒远的角落。山上清泉流水,汇成一条条河流环绕。到达后停下歇息,而南面再也没有山脉阻隔了。

“开国之初,治理低平原野,扩大兴修水利,根据地势高洼在这里设置了两个屯子,开渠排水,并在水流的汇合处,架成一道石梁,起名叫‘官桥’,以示四方行人,不再怕涉水困难,都可依靠它过河。因年久失修,浸蚀淹毁。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我们的先人修理过一次。到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因大风刮来尘土,桥被掩埋,水位升高。来往车马,被泥泞阻住,不能行进。两岸庄稼,也被淹没。雨季一到,一片汪洋,类似三江五湖。携带妻子逃荒要饭的,十有五家。自从新郡守到任,成了沂州的福星,风调雨顺,年景丰收。无论农民、商人和村中妇女,都纷纷议论说,与其我们节衣缩食,攒钱去建庙塑神,哪如修修破旧的桥梁,挖挖淤塞的河渠,以便利行人呢?与其我们到南海北台千里迢迢礼拜那些看不见的仙佛,求它降福,哪如群众捐资,把大路修好,做人人能看得见的好事呢?这就是修桥的主要原因。”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现珍藏于瑯琊宋氏家祠中的官桥记碑

我又问“这桥有多长、多宽,费用若干?”

祖父说:“桥高九尺,宽三尺,拱券也厚二尺,上边稍窄一点。用了四十石粮,四千个工,二月开工,没过四月就修成了。”

我又问:“桥已修成,河道能不能疏浚呢?”

祖父说:“现在还不能,只是水有地方汇聚了,等年景收成的再好一些,将请示知州,再做一次大的工程。到那时,两岸荒地,都可以开垦种植,旱能灌,涝能排,就能永远受益了。”

我跪着接受了任务,并向四位老人说:“是的,是的,这件事不可以不记。”

每当天下大治的时候,都是由于实行富民政策,使耕者有其田,减轻农民负担,不把财物聚敛到官府。但每个朝代到了晚期,往往造成土地集中,赋税加重,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欺骗百姓,不让造反,就借助神人怪物,来威吓人民。每到一个城邑,你看那些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不是佛寺,就是道观。路上遇到一些骑马坐轿的人,大多是到寺庙求神拜佛的。将有限的粮食收入,再让神人分享一半,财物怎么能不匮乏,国家怎么能不空虚呢?如果能够近民远神,下完雨就修道路,趁着河干就建桥梁,不就是《周官》上所说的:“草人(官名)根据地势和土壤,确定该种什么作物;稻人(官名)则管种上庄稼以后,如何灌溉和排水。我们村不正向这个办法迈进的吗?做长官的,都能根据这个办法推行下去,就算遇上水旱灾害,农民也能有所收获,就是江田和郑国渠,也不能独擅肥美。我们这里几百顷洼地,都将变成肥沃的土壤,下可足民,上可足国,又能比江田和郑渠相差多少呢?这样说来,则这个桥梁的修成,岂独只是壮形胜,走车马,往来行走便利这一点的好处呢?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修复后的宋鸣珂手书的官桥记碑残件

我祖父是“乡饮耆宾”,年已八十多岁了。他为首办理了这件事,但因病不能行走,由曹君、傅君、姜君,具体帮我祖父操办修成。我于是写了这篇《修官桥记》,好让人们知道它的建成经过,及其作用。

(三) 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向城镇黎丘村东的阳明河上。该桥不知最早建于何时。明朝嘉靖年间,由村人喻铭发起,陈英凡、魏璟、盛俊三人协助而修成。这座桥,高一丈五尺,长八丈,阔一丈八尺。如此宏伟的桥梁,在明朝中期的鲁南地区,实属罕见。

新近出土的“重修高梁桥记”碑,现藏于黎丘村委院内。碑文有详细记载: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新近出土存放在黎丘村委院内的高粱记碑

沂城之西南,距百里许,有邑曰黎墟。东有河,曰阳明。清流急湍,环绕前后。溯其源,则发自金雀山。讯其流,则下达于淮海。浑浑噩噩,不舍昼夜。取其水,足以裕灌溉,资烹饪;循其滨,足以陶情释抑郁悒,真一方佳趣。可以乐饥者殹!然而利之者固多,而病之者,宏亦未艾。盖当东西大路之衝,而途人之往过来续者,不免于厉揭之虞。苟有智者,必动其情,而桥可无兴兮?夏则山水汹涌,而船灭顶之凶,冬则冰霜寒冽,而有裂肤之害。苟有仁者,必隐其事,而桥可无建兮?又其湿者乃弃尔,辅轮两载。苟有勇者,必速其趋,而桥可无成兮?于是州人之好为善,喻姓讳铭者为倡。而邑之耆老相与助之,并建于嘉靖之戊子。奈当时急于成,故基浅;窘于财力,其规狭。夫急成则易败,基浅则易倾,财窘则难为力,规狭则不可持久。兼是数短,此废坠之患,所以至今再见,而病涉者,犹夫昨殹!适嘉靖癸丑,而喻君复回,为邑翘首,叹曰:“是吾志所以为此桥者,欲利及久远。讵期若是颓殹!夫今不重修之,则前功尽弃!”乃自捐白金三十余两。而又愿邑人与之共建。言未既,有乡耆陈君英凡,民之豪杰者殹,遂应声咏曰:“愿助若资。”魏君璟,亦应声曰:“愿供若役。”盛君俊,亦应声曰:“愿效若力。”之三君者,既皆殚力从事,而乡村之远迩,亦合输诚乐施,而不貲之需获矣!乃蠲吉募人为工,斩石为材,一振曩时之废坠,大恢今日之规模。为桥高一丈五尺,长八丈,阔一丈八尺,架空凡七。将使功立于一时者,利及天下后世。厉揭者弗之见殹,灭顶裂肤者弗之见殹,弃辅轮载者弗之见殹。夫厉揭者弗之见,可以观知矣;灭裂者弗之见,可以观仁矣;弃辅者弗之见,可以观勇矣!夫以子产之贤,仅以乘舆济人,而桥溱水之修,尚缺如焉,其来轲氏之讥,有以殹!然不知徒杠舆梁,之亦王政之一事。而杜预之建成明徵矣!然则兹桥果有禅于民哉?喻君先为之倡,而三君遂与之协,然非先有桥,而后将奚以协殹!然则喻君之功尤大矣哉!竣工于癸巳之冬,而落成于丙申之孟夏。桥既已成,陈君辈虑其久而泯没,无以铭其功而纪其事,诣敝止,请余为文以识之。余以不能辞。陈君子仲义,与余有夙,昔好辞弥,数而请,弥望乃亦坚。余谨援笔,为之记岁月云。

嘉靖丙申孟夏既望吉旦。

古艾后学王世稚撰。沂庠生西陵金秋书。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黎丘村东的阳明河

译文是:

沂州城的西南,离城百多里地,有个村庄叫黎墟。村东有条河,叫阳明河。河水清澈,水流湍急,环绕村庄前后。寻找河水的源头,则发源于金雀山;询问水流的去向,则向南流到淮海。河水浑浑噩噩,日夜奔流。河中取水,足能利于灌溉,帮助烹饪;河边散步,能够陶冶情操,消除烦闷。真是给人带来美好情趣的地方,可以使人得到快乐啊。然而,对人有好处的方面,固然很多,但对人有祸害的方面,也从未间断。这里正当东西大路的要冲,而路上来往不断的行人,免不了湿衣涉水之苦。假如碰到有智慧的人,必然动情,那么桥可以不修吗?夏天山水汹涌,而有灭顶之凶,冬天冰霜寒冽,而有裂肤之害。 假如碰到有爱心的人,必定怜悯,那么,桥可以不建吗?还有那被水 沾湿的人,不想放弃渡河,车架车轮分开搬运。假如碰到勇敢的人,必定要快速渡过河去,那么,桥可以不完成吗?于是,沂州好做善事的一个叫喻铭的人,首先带头倡导,而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协助,同心合力,于嘉靖戊子(公元1528年)把桥修成。无奈,当时急于求成,所以地基浅;窘于财力,所以规模小。急于求成,则容易失败,桥基太浅,则容易倾倒,钱财困乏,则无能为力;规模狭小,则不可持久。兼有这几样弊端,致使桥梁废弃毁坏的祸患,今天再次出现。而苦于涉水渡河的人,就像又回到从前了!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黎丘村东的高梁桥遗址

适逢嘉靖癸丑(公元1553年),喻铭又一次回来,成为村中的期盼,他感叹说:“我一定要修建这座桥的原因,是想利及久远,怎料会毁坏成这个样子啊?假如现在不重修这座桥,那就前功尽弃了!”于是自己捐出白金三十多两。而又希望村中的人们与他一起同建。话未说完,有乡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陈英凡,他是民众中的豪杰,就应声说道:“愿意资助若干银两。”魏璟也应声说:“愿意供给若干劳役。”盛俊也应声说:“愿意跟随效劳出力。”这三位君子,同心竭力办事,而乡村远近,人们也全都献出诚心,乐意帮助,数量极多的急需用品,也就得到了!于是选择吉日,招募人员施工,切断青石作材料,从早先的颓废中振奋起来,使今日的规模更加宏大。

建成的桥,高一丈五尺,长八丈,宽一丈八尺,共有七个桥洞。要使当代建立的功绩,利及天下后世:挽衣涉水的人,不见了;淹死的、皮肤开裂的人,不见了;抛弃车轮渡河的人,不见了!那挽衣涉水的人不见了,可以从建桥中显示出智慧;淹死的、皮肤开裂的人不见了,可以从建桥中显示出仁爱;抛弃车轮渡河的人不见了,可以从建桥中显示出勇武!

像郑国子产这样贤明的人,仅用自己坐的车子帮人过河,而在溱河上修桥,尚且没有办成,这才引来孟子的批评。有道理啊!他确实不懂得,修建徒步行走的小桥和车马行走的大桥,这也是君主的政务之一啊。

晋朝杜预,在黄河富平津建成桥梁,就是明证!然而这座高梁桥,对老百姓真是善举啊!

喻铭最先倡导修桥,而陈英凡、魏璟、盛俊三个人出来协助,如果不是喻铭先要建这座桥,他们三人后来到哪里去协助啊!既然这样,那么,喻铭的功劳特别巨大啊!

桥梁于嘉靖癸巳(公元1533年)冬天竣工,于嘉靖丙申(公元1536年)孟夏建成。

桥既然已经建成,陈英凡等人,考虑年代久远会消失湮灭,无法铭记修桥的功劳、纪述修桥的事迹,就到我家中,请我撰文记述其事。我以文才不够而推辞。陈英凡的儿子陈仲义,和我有交情,过去喜欢写作。加之他多次请求,充满期待,我于是就不顾才学浅陋,恭敬执笔,替他们记下修桥的那段时光。仅此而已!

嘉靖丙申(公元1936年)孟夏既望吉旦。

古艾后学王世稚撰,沂庠生西陵金秋书。

兰陵县向城镇的历史名桥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131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