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顾苏轼的一生,不难发现,其实他的那些被我们如今奉为经典的诗词艺术,尽管在历史上那般璀璨夺目,也无法涵盖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令人钦佩的人物精神。
很多人眼中,他不只是诗词歌赋造诣高绝的大诗人,他还有画家、书法家、佛教徒、士大夫、父母官、美食家等等光芒闪耀的头衔,正如林语堂曾经说过的那样:
苏轼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这还不足以解释苏东坡在今天的连绵回响,真正激起人们共鸣的,其实是他作品背后元气淋漓的生命力,坦荡开阔的胸襟,潇洒自如的气度,以及乐观旷达的风范。
的确,从诗词的背后开阔的历史视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一个在时代兴衰荣辱中,如得道仙翁般气定神闲的苏轼正徐徐走来。
他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乌台诗案”之前,他春风得意,天下无人不识。之后,他险象环生,像一个谪落凡间的仙人,被打到泥土里,卑微得橡根野草,任何人都可以践踏,而他却在他那数十亩荒地之上,自垦东坡,一点又一点的把根扎下,脱胎换骨……
金庸先生曾说:“历经磨难,终成大器。”也就在那个时期,苏轼的艺术巅峰来临,一路开挂,在我们还未领略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却又深深把我们打入悲情愁苦的温言细腻中,而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诗帖》,也在此刻横空出世。
而在黄州的风雨中,无论是多么如泣如诉的诗词,还是多么苍凉惆怅的书法,都无一难掩他内心深处的那份豁达和乐观。也正是他懂得苦中作乐,人生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他常开玩笑,说自己: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把所有的愁绪悲情都藏了起来,抑或化作了对美食美酒的疯狂热爱,他曾笑自己“自笑平生为口忙”,为了美食,他命都可以拼了。
驰名中外的“东坡肉”名菜,据传便是出自于苏轼。
那年他刚到黄州,见黄州这个地方猪多肉贱,喜不自胜,想起神宗熙宁十年那年的秋天,黄河决口,洪灾两个多月还未见退去,他带领着百姓共筑“苏堤”抗灾,灾退之后百姓杀猪宰羊送给他,他推脱不掉,便将这些猪肉加工,再回赠给了百姓。百姓尝之肥而不腻,醇厚鲜香,对此赞不绝口。
苏轼在黄州住下,一改愁绪,琢磨改良起了之前在徐州的猪肉做法,还专门写了一首词来称赞: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百姓吃后无不称奇,时长日久,人们对于苏轼的为人和才华愈加钦佩,便以他的字号“东坡居士”取名,于是便有了后来“东坡肉”一说。
其实,像这类的民间传说实在太多了,他也常言自己上可和玉皇大帝闲聊,下可和市井乞丐唠嗑,众说纷纭,但无论何种典故,也足见苏轼天生乐观的性格中那份不多有的旷达,仅仅这一点,便胜过千百年来世间许多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159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