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一》

我家住在梅川北门会元门上方,在那儿生在那儿长的老上方人,与上方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更有那难忘的童年……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广济县自从清代出了个金会元,就有了北门会元门牌坊式的门楼,大街上也就有了青石板铺路,仁寿桥上才可以设焚纸炉。可当年的门楼和青石板路及焚纸炉早己不复存在了,只是遗留个地域的名称而己。听老辈人讲,过去广济县附近的男婚女嫁坐花轿都喜欢从这会元门牌楼下经过,远道的大户人家,不顾轿夫的劳累,逛也逛到这牌楼下走走,指望生下一男半女,也沾沾会元的魁星之气,说不定猴年马月祖坟冒青烟,家族里也出个读书的文化人,博取个功名,光宗耀祖也未可知,同时也是寄托着对家族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和象征寓意。

出了城门洞会元门,从右手第二个巷子里进去,巷子很狭窄,只有二米宽的样子。从巷子里穿越出来,即是一口椭园形的水塘,塘形似锅状,深的很,传说说这口塘经常出水猴儿,老北门人就叫它“猴塘”,实际上它是一种水獭,状貌似猴儿,以讹传讹延续下来就叫猴塘。猴塘与两口鱼池相邻,与上方门口塘呈“7”字形,四口池塘相连,靠左边就是上方垸,整个垸场不大,二十五、六户人家,伴坡而建,东低西高。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上方堂屋大院就在垸中央,我家就住在大院里。大院门前一坦平地,上方顾名思义应该姓方,可真正的方姓人只有一、二家,似乎都是杂姓,前前后后搬迁而来的住户。解放前,方姓原来有个大户叫方锡璜,民国早期在汉口学习西医四年,后又到山东齐鲁大学进修,毕业回我们广济梅川南门开设一家诊所。民国中期迁到武穴开设私人医院,擅长西医内外妇科等,解放后进入武穴一医院,他的后人据说在武汉从事金融工作。上方大院是不是他家祖人遗留下的老宅院,不得而知。

上方堂屋大院,占地四亩多,一进三重,两重天井,它既有南方徽式建筑特点又有北方四合院的设计布局,屋顶都有封火墙,那精致砖雕具有南方民居的风格和特点。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听我父亲讲:三八年日本东洋人进攻广济县城梅川,日本人飞机飞的很低,仿佛就在屋脊头上,只连飞机上的飞行员就看的很清楚,那东洋人的飞机把屋脊头上的瓦拖得“哗哗”作响,当时的县政府在正街上,不得己临时把政府搬迁到我们上方堂屋大院做办公场所,直到日本人攻破了广济县城后,才又回到老址办公。

整个上方堂屋大院,在我记忆里住有六户人家,整个大院的围墙都是灰色线砖垒砌而成,二米多高,砖与砖之间都是石灰拌泥勾砌而成,相当结实。大门面东,朝向灵山主凹峰,远远的看去,灵山就象马鞍和笔架一样,树木葱茂,云遮雾绕,景色幽雅清静,仿佛就在眼前。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当年大院的两扇大门木板非常厚实,约摸有二寸厚,一个人还搬不起,一扇门要两个人才抬得动,门板外面还钉有一排排铁皮乳钉,铁皮都己上了锈,靠近内门是上下两排实木横栓,门下是横卧着一条磨的光滑的麻石条门槛。且说当年这两扇木门是毁于1976年,那年7月28日唐山发地震,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地震的惊恐,波及到我们湖北,家家户户人心惶惶,防震、抗震,且又每家每户搭建简易防震棚,上堂屋姨爹就把大门卸下来扛挡院墙,他家在大院外的左侧搭建了一个尼龙塑料纸简易防震棚。为防治大院墙倒了,把他家的防震棚压垮,所以就把那扇大门撑挡住那面院墙,又用那笨重的木匠凳撑伴那扇门,另一扇他搬到他家防震棚里做床铺。自此以后,他家再也没有拿出来,两扇大门就此消失了。当年防震的时候,我家在玉龙屋的后面坡上搭建的简易棚,当年玉龙屋还没有迁到上方来,那边一片都是桑枣树和茅竹林。家家把大米炒熟储藏起来,以作不测之需。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在大院以前有大门的吋候,每到了夜深人静之吋,我们院子里年纪大的人晚上栓门,都要扭转头冲院子里喊几声“圈里人都回来了吗?我拴门了”反复喊几声,然后才锁上大门回屋睡觉,那个时候,大院的人相互过的和谐。

大院门口的前沿莱园紧靠门口塘,莿条围成一块菜园,那菜园是上堂屋罗嬷和姨妈她二家的菜地。每年六、七月份的时候那菜园莿蓠上开满了打碗花和荊条花。那打碗花喇叭形状一朵连一朵,爬满整个莿蓠芭,牵的到处都是,紫兰色的,非常好看,荊条花也漂亮,淡红色的和白色的。初秋的早晨,露珠未干,枝条上开满鲜艳的花朵,花蕊间蚂蚁进进出出的,偶尔经常有外人来摘荊条花,听说把荊条花晒干用豆干炖肉吃,能治鼻孔出血,据说这个偏方非常灵验,难怪好多人摘它,原来是有药用价值的。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说起上方门口塘,不得不说那些童年的趣事。炎热的夏天,学校放了假,我也只有八、九岁的样子,我们相邀年龄相仿的伙伴,用稻草搓成草绳,然后在草绳的中间用绳索垂吊七、八块砖头,撸着裤脚,卷得高高的,一个从塘里,一个从塘外几个伙伴把绳索从塘这头拉起,拖到那头,反复来回的拖,直到砖头把塘里的鱼赶到惊惶失措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东躲西藏,到处乱窜。有时鱼儿被赶急往岸上蹦,这时小伙伴就蜂涌而上,有时候偶尔也能捉到一、二条,基本都是花白鲢,打着赤脚送回家晚上改善伙食,打打牙祭,遇到大队管水产的人员来了,我们又象鱼儿一样惊惶失措的逃得无影无踪。

门口塘与鱼池相连的塘堤,既是塘坝又是一条益路,是白石村人和王胜人进出上街的必经之路,也是垸场邻居们休闲聚会乖凉拉家常的场所,又是儿时听故事嬉戏的基地。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夏天,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提前用木桶从塘里提水起来把塘坝浇湿降温,那个吋候也没有电视看的,吃完了晚饭,洗了澡,搬着竹床和凳子,陆陆续续的聚在塘坝上,由大人用麦穗和稻草等扎成草把熏蚊虫,两头一边一个燃熏着,虽说有点呛人,却也驱得蚊虫。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大人们便张家长李家短的谈着杂事,而我却急切盼望同屋的志勇叔来讲故事,志勇叔能说会道,特别善长讲故事,比喻《武松》《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及《扬家将》和《岳飞传》等。我那时七、八岁,即喜欢听又怕听,最喜欢他讲武松打虎、大闹飞云浦及醉打蒋门神等,那些情节听起来津津有味,至今还末忘。最怕他讲《聊斋志异》里面的鬼故事,每当他讲到吓人片段之时,我胆子小,坐在竹床上,总是把脚翘的高高的,生怕竹床底下有鬼把我脚拉去了,一个劲的往人堆里钻,讲到平缓之处又尖着耳朵听,生怕漏掉一字,至如今很多故事典故都从志勇叔那听来的。等到夜深人静过后,气温下降了,大人孩子又三三二二的搬着竹床和凳椅回家休息。

记忆中武穴梅川北门上方堂屋大院(上篇)

消息来源:广济文化 作者:胡绍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204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