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作为苗族的先祖,与上古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并列,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
这是至今全国各地的苗族乃至国外的苗族、专家学者们所公认了的。为了使蚩尤的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并尽快恢复其历史面目,本文将从黔西北苗族民间文化方面提供点滴资料以佐证有关专家学者们的定论。
黔西北风貌(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一 黔西北苗族民间文化中的蚩尤
姓氏中的蚩尤
1
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而蚩尤则没有说明其姓。
在黔西北苗族中,“蚩”字是苗姓之一。别称“小花”的苗族有“九支十二姓”之说。
传说蚩尤的子孙们退出黄河、长江流域后只剩下九姓人。至清代“改土归流”后,苗族普遍启用汉姓,造成苗族姓氏上的混乱,这九姓人现在也其说不一。
有的称杨姓为“卯蚩”,有的称罗姓为“卯蚩”,究竟谁姓“蚩”,不敢断论。
但整个黔西北苗族中的杨姓,都有一个“不吃心”的禁忌,这个禁忌的渊源则直接与蚩尤有关:
古时候,肯蚩尤鲁与沙鲁居住在平原地方,两家和睦共处,有一个叫沙鲁的办喜事,请尤鲁的人去帮厨,当要舀猪心待客时,在锅里怎么找也找不到。
猪心是待客的盖面菜,沙鲁很恼怒,怀疑是尤鲁的厨师偷吃了。尤鲁深知自己厨师的为人,但一时又难以说清楚,就下令杀了厨师剖腹验证,厨师被杀后剖开肚腹不见猪心,而等猪肉汤全舀完后才发现猪心粘在了锅底。
一桩不白之冤洗清了,但从此播下了不和睦的祸根,进而引发了沙鲁与尤鲁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最后是肯蚩尤鲁战败。
经过长期的战争迁徙来到边远荒凉的黔西北高原。因此,凡是苗族杨姓者牢记着先祖的教训:“不准吃心,以铭记猪心惹起的祸根”。
传说中的蚩尤
2
黔西北苗族对山川风物、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有众多的传说,这些传说有的与蚩尤有关。
小花服饰的苗族关于花场的传说之一是这样的:花场是蚩尤斯鲁所兴。古时候苗族居住在富饶美丽的尺木冷地方,地域十分广大,各村寨相隔甚远。
蚩尤斯鲁手下一户叫冷董的人家,家业大,人口多,儿女都长大成人,个个如花似玉,勤劳善良,但找不到对象。
冷董很着急,成天愁眉不展,后来他去找神通广大的蚩尤斯鲁商量,蚩尤斯鲁想了想说:“你回去杀九只羊九头猪,待春暖花开的时候,通知所有的人来你那里赏花。”
冷董听后很高兴,回去就传出音讯。于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方圆数百里的人都赶来了。
蚩尤斯鲁亲自主持了花场事宜,他叫冷董在场坝中栽上一株花树,让冷董的儿女们及能歌善舞的人都围绕着花树对歌跳舞,人们在歌舞和交谊中知道了哪个小伙最俊,那家姑娘最巧,相互往来开始密切,小伙找到了媳妇,姑娘找到了婆家,花场就这样一代代接传下来。
纳雍苗族同胞芦笙表演(图片来源毕节文旅云)
关于芦笙的传说,大花服饰的苗族是这样讲的:“沙敖格米与格蚩尤老的战争暴发后,第三个鸡年,格蚩尤老失利,退入到丛林中,晚上经常组织人到外面偷运粮食和偷袭沙敖的军队,大家在一起研究,失散后怎么联络,格蚩尤老是个有智慧的人,他提出用鸟音来联络。”
于是,大家将形同于苗语古谱的鸟音筛选出来,得出六种合乎苗语古谱的鸟音:
第一种音鸟为几里雀,叫声”几里几里“,代表古谱”付鲁“;
第二种为山公鸡,叫声“外国,外国”,代表古谱“歹年”;
第三种为野鸭,叫声“嘎嘎嘎”,代表古谱炸烂;
第四种为喜鹊,叫声“喳喳喳”,代表古普“渣哪”;
第五种为据虑雀,叫声“据虑、据虑”,代表古谱“制漏”;
第六种为个个雀,叫声“个个个”,代表古谱“丁绍”。
大家排出鸟音后,格蚩尤老用六根竹管做成笙,吹出六种鸟音,在战争失散后和侦察中进行联络。
后来战争胜利后,人们将六根笙管合起来,制成芦笙吹起来庆祝胜利。
后来又用于婚姻、丧祭、娱乐等。现今的六个音节古谱仍然是付鲁、歹年、炸烂、喳哪、制漏、丁绍。用现在的简谱则是356521
故事、歌谣、舞蹈、谚语中的蚩尤
3
黔西北苗族民间故事中与蚩尤有关的传说不少,如著名的爱情故事《卯蚩尤彩谷奏与诺盖夺品饶》就是其中之一。
苗族的“卯”同“髦”即苗,“蚩尤”即传说中的蚩尤,“彩”即姑娘,“谷奏”是姑娘的名,“诺盖”即小伙,“夺品饶”是小伙的名,翻译过来为“苗人蚩尤的姑娘谷奏与小伙夺品饶”。
故事叙述了蚩尤的姑娘谷奏与小伙夺品饶这对美丽、英俊的情侣在花场上被老虎抢走了谷奏,夺品饶历尽千难万险将其救回,这则神话故事歌颂了谷奏与夺品饶忠贞不渝的爱情,鞭笞了老虎的丑恶与暴行,在苗族社会中流传极为广泛。
歌谣中关于蚩尤的更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格蚩尤老·嘎骚卯碧歌》《迁徙歌》《直米力地歌》《哀格蚩尤歌》等。
《迁徙歌》记叙苗族的发祥地时说道:“古代苗族住在直米力,建筑城垣99座,城内铺垫青石板,城外粉刷青石灰,城里住着格蚩尤老,格娄尤老…”
《直米力地歌》又说“城里塑起9头狮;塑起纪念格蚩尤老;城内铸起9条龙,铸起纪念格娄尤老。”
《格蚩尤老·嘎骚卯碧歌》记叙:“格蚩尤老来建军,建了12支军整编在平原上,有5600名女骑士,14000名男骑兵……”
《哀格蚩尤老歌》这样唱道:“怀念我们的神驽师格蚩尤老,神奇的射术为您所教,连枷武术为你所创……”
1984年,赫章县在搜集整理苗族民间舞蹈集成时发现了恒底、可乐一带苗族传承着一个传统芦笙舞蹈《大迁徙舞》苗语“够嘎底戛且”,直译为:“跳着舞踩开露水寻找地方居住”。
七星关区大南山苗族同胞在表演芦笙舞
舞蹈芦笙、歌唱结合,叙述了苗族先民离开祖居地——直米力地后千山万水跋涉而来的艰苦历程,舞队由一人前头领歌,领歌者唱道:“可惜直米力城呀,丘丘田,块块地,齐整整,格漏尤老来嘱附:世代子孙要居住无家中归苦……”余者吹笙扶老携幼,舞于其后。
整个舞蹈场面恢宏壮观,舞步凝重,气氛凄惨。这个舞蹈在省、地演出时,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
同时,还在兴发、古达、野马川一带发现苗族的“小迁徙舞”,苗语“戛几童卡”,直译为“记住远古历史的舞步”。
这个被取名为“小迁徙舞”的舞蹈以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相结合的形式,以抽象化的舞蹈动作展现了苗族先民那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迁徙史。
如“悬羊击鼓”展现的是蚩尤战败后对前来挑战的沙鲁使者说:“我们老人死了,要办7天丧事,丧事办完再同你们交战”。打发走沙鲁的使者,蚩尤立即命令他的人马烧起若干堆谷糠,将老公羊捆住一只脚悬吊于大木鼓旁,便连夜带着人马转移。
沙鲁那里只见蚩尤战阵每天炊烟燎绕鼓声不停,以为蚩尤还在办丧事,待7天过后去察看时,蚩尤队伍已远走高飞。
“倒爬楼梯”表现的是迁途中攀悬崖、登峭壁的情景。“滚山珠”又译为“滚山荆”,展现的是迁徙途中追兵逼近,苗族的迁徙队伍从满是荆刺的山上翻滚下坡,脱离危险的场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纳雍昆寨乡(实为猪场乡)的苗族青年们以这个古老舞蹈中的“滚山珠”为题,创作出了高难度、杂技化的芦笙舞蹈节目,多次参加国内重大演出活动,还到过北欧、加拿大等国演出,享誉海内外,为蚩尤子孙们争光添彩,为宏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做出了贡献。
纳雍“滚山珠”表演(图片来源网络)
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交等活动中形成了许多脍灸人口的谚语,其中涉及蚩尤者也不少,如:“蚩尤的古理,苗家的规矩”“发蚩尤古根,兴苗家理规”“老年人打麦,青年人掳草。蚩尤鲁兴朝前,蚩尤孙跟着跑”等等。
祭祀、禁忌活动中的蚩尤
4
黔西北苗族的祭(礼丧)礼,禁忌活动直接源于蚩尤。
操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有13年一次的大祭祀活动,苗语称“自·南阿辇纪”。
传说格蚩尤老与沙敖格米激战于平原地方,格蚩尤老每战,只要吹龙角(小花服饰苗族传说为龙心)便狂风四起,飞沙走石,大雨倾盆,而后沙敖用计将蚩尤的龙角骗走,再战.
“龙角”指挥不灵,损失惨重,蚩尤牺牲在大森林里,他的姐妹们点着火把在森林里寻着血迹、露水找到了蚩尤的尸体。因来不及掩埋,就只好用松叶覆盖好,继续追赶逃散的队伍。
后来环境稍为安定,大家才重新商定厚葬并祭尊格蚩尤老。这个活动一直沿袭下来,每户苗族每隔13年搞一次大祭,大祭时必须邀请姑妈和已出嫁的女儿都回来参与,唱祭礼歌、点亮歌,届时宰牛、杀羊、挂鼓、吹笙、吹角追念,祭奠自己的祖先格蚩尤老。
操川黔滇方言小花服饰的苗族在老人过世后都要举行大的丧礼,当地人称为“做嘎”。做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请经师为死者指路,其方向明确无误地指明“博尤鲁地”,即蚩尤故地。
黔西北苗族都有祭神树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三月,即龙月的第一个龙日,苗语叫“恳姆”。
其原因是:蚩尤战败后带着队伍跑进大森林里,藏在一棵几十人围不拢的大枯树洞里得以逃生,后来为了感谢神树的救命之恩,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神树,并且作为一个纪念日,届时要杀鸡宰羊,邀请三亲六戚来共庆,一直沿袭至今。
凡黔西北苗族居住的地方,每寨都有自己的神林神树,不准牲畜进入,更不准砍伐,每年龙月龙日(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为马月马日),组织全寨人上山宰牲祭神树。
禁忌女人不准上楼,源于格蚩尤老与沙敖交战时,只要吹龙角就百战百胜,沙敖探知后派密探装成一个英俊的货郎前往蚩尤寨叫卖,密探假献殷勤,对前来买针线的蚩尤姑娘分文不收,并取出一对龙角炫耀。
蚩尤姑娘不知是计,暴露了自家也有同类货,并在沙敖密探的花言巧语唆使下,上楼取来龙角与其观看(苗家的圣物都放在楼上),被沙敖密探用假龙角偷换(一说用芭蕉心偷换了龙心),后来蚩尤征战失败,遂下令:女人今后不准爬楼。
服饰中的蚩尤
5
黔西北苗族服饰种类繁多,五彩缤纷,图案各异,追根溯源都与蚩尤有关。
小花服饰的苗族妇女的裙子为蜡染百褶裙,其蜡画中的鱼眼、螺丝、田块、江河等图案,衣服的披肩为彩色披肩,分腊画、织绣等,其图案表现了纵横交错的城市街道,金碧辉煌的城墙,美丽的田园风光及各种花鸟鱼虫。
黔西化屋基苗家姑娘在绣花(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苗族古歌曾经唱道:“远古的事谁来知,谁知格蚩尤老、格娄尤老来开山,开那石块来修建,建座金城在何方?城外修成九道拐,城内修成九道弯。”
展开苗族的一件花衣,将两块披肩组合在一起,古歌中的金城便跃然衣上。难怪苗族妇女们留恋那美好的生活,将其画、织、绣于衣裙之上,作为永久的纪念。
古歌也是这样唱的:“思念无边的稻田,妇女用蜡来绘画,把它画在花裙上,画块大田在中间,青山绿水画在裙边缘”;“思念金城和银城,妇女来绣花,把它绣在衣服上,让子孙不忘老地方。”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花衣服饰图案中有“吊旗”,吊旗分吊白、吊须、军旗三部分,称之为“蚩尤旗”。
吊旗挂于两块宽大漂亮的披肩正中,穿上这种服饰,一支威武的古代武士阵容便呈现于眼前。
大花服饰的苗族妇女用细蔑竹片编成一个锥型物用发绳缚于其上,戴于头顶,称其为“蚩尤冠”。
小花服饰苗族妇女也用发绳,黑毛线在头上挽锥型发,有的则在头上用一长角木梳挽上发绳,男子则喜欢用雉鸡尾插于编的竹帽戴在头上,犹如古代的王冠,在重大节日里吹笙跳舞。这些虽没有称其为“蚩尤冠”,但与古籍记载上“头有角,能触人”十分相象。
二 黔西北苗族与蚩尤的关系
蚩尤与黄帝战败后退居长江中下游一带,建立了三苗国,当时势力还很强大,后遭到尧舜的进一步征讨。
《史记·五帝本纪》云:“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尧),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天下咸服”。
据苗学家们研究,现今的苗语三大方言就是古三苗,而黔西北苗族就是“迁于三危”中的一支,即西部方言的苗族。
这支苗族是整个苗族迁徙队伍的先遣军。从苗族迁徙古歌中看出,他们是在战争中迁徙,因此损失最为惨重,现今居住区域最为分散、边远、荒凉。
也正因为黔西北苗族居住的偏僻边远,受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不深,故其保留的苗族文化比较完整。
他们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环境中,时常怀念自己那富饶美丽的故乡,怀念自己的祖先(领袖)蚩尤。
于是他们把它编成歌谣世代传颂,并绘、织、绣于衣裙以永久纪念,就民族民间文化与历史文献相吻合这一点,蚩尤作为苗族的祖先是毋庸质疑的。
“蚩尤”一词,在黔西北苗族中,因方言土语的不同,语言记音翻译时就不一致了。
如:有的译为“格资元老”,有的译为“格蚩爷老”,有的译成“格蚩尤老”,滇东北次方言大花服饰的苗族古歌中除格蚩尤老外,叙的都是同件事,即苗族人原来居住的平原地方,后来由于战争的失利不断地迁徙到黔西北高原。
在后来的传说故事中,涉及蚩尤这个人物的则不一定是蚩尤,有的事也不一定是蚩尤所为。
如“卯蚩尤彩谷奏”不一定是蚩尤的姑娘;创建主持花场事务的不一定是蚩尤斯鲁;创造芦笙的人也不一定是蚩尤。
正像“古代学者承认黄帝为华夏民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90页)那样,因蚩尤在苗族人民心目中不只是一个先祖,而是一个至高无尚的神;
于是,凡涉及远古的人和事都冠以蚩尤,只有他才神通广大,能解决一切矛盾。
只有他才能养出最聪明美丽的姑娘,只有他的话才是教育启迪人们的箴言。
于是在黔西北苗族的古歌、古词、古理、古规中都有蚩尤,现实生产生活社交用语中出口讲的都是蚩尤。
(本文选自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西部苗族研究》一书,略有删节,作者王正义系赫章县原政协主席。)
文/王正义
编 辑:朱 薇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黔西北记忆》更多链接
《黔西北记忆》栏目开篇语
黔西北记忆 ① 美丽毕节我的家
黔西北记忆②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黔西北记忆③毕节古人类的足迹
黔西北记忆④毕节的来源及建制沿革
黔西北记忆 ⑤ 水西改土归流的历史过程
黔西北记忆 ⑥ “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黔西北记忆 ⑦ 革命老区黔西北
黔西北记忆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书”——《西南彝志》
黔西北记忆⑨ 享誉全国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黔西北记忆 ⑩ 黔西北苗族迁徙路线图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544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