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 光明日报通讯员 禹跃昆
“今天,你劳动了吗?”这句话如今正成为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中小学生见面打招呼的流行语——
在这里,小学生6年中要参加90项家务劳动、90项校内劳动、90项农场劳动和30项志愿服务公益劳动;
在这里,学生遵循传统历法,设计二十四节气农场耕种计划,种菜、养蚕、除虫、收割;
在这里,学生学习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面筋、竹篱笆,体验旱地龙舟,操作缝纫机……
通过开展“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富阳区组织4.4万名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奔向乡村和企业,拿起锄头、针线和扳手,向农民、民间工匠艺人和车间技术员学习劳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全国百余所中小学数万人次前来学习交流。
富阳的新劳动教育为何这么热?他们倡导的新劳动教育又新在何处?近日,记者前往富阳探解其中之奥秘。
亲近土地,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劳动着,是美丽的。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他们创造色彩斑斓的童年,为走好有意义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人民教育家”于漪这样为富阳区的探索与实践点赞。
作为新劳动教育理念的首创地,富春第七小学的试验已开展了10年,记者一走进校园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大门口,占中心位置的是一垄麦田;花坛边,整齐地摆着“二十四节气”展板,清晰记录每个农耕节点;主教学楼最显眼位置,10多个展架是孩子们用稻谷、豆芽、生菜叶等农作物制成的标本。操场边的“开心农场”按照班级,分块种了花菜、卷心菜、莴苣、韭菜等常见蔬菜,还有兔子、山羊养殖场。
时间回到11年前,富春七小校长章振乐一直有个心结:现在的孩子整天被课业所累,越来越少有机会走到田野中间,体会劳作的艰辛。学校曾对2000多名学生的劳动状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91%的学生缺乏真正亲历农耕劳动的体验。
学生脚踩大地,却无法亲近自然、亲近土地。2009年,章振乐去学校附近村庄“借”来5亩耕地开辟一块农场,取名“开心农场”,每周开设一到两节劳动课。
一开始还担心孩子们吃不了苦不愿干农活,没想到几番劳作后,大家都很开心,这样的情景更坚定了章振乐推行劳动教育的决心。学校将劳动课增加到一周3次,农忙时还有持续一天的“田野大课堂”。每个班级都要承包一小块菜地: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养兔子。
用节气的思维去对待成长,以四季的规律对待生活。经过年复一年耕种,“开心农场”规模增加到20亩,农作物种类越来越多。立春时,学生们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学校举办收获节,学生们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立秋时,学生拿起锄头,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大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
“新劳动教育不限于德育,还涉及教学和综合实践等领域。”章振乐说,主要体现在目标上与德、智、体、美融通,内容上与学科课程整合,评价上侧重体验。
学校各类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书本,融入大自然。音乐课到“开心农场”去聆听虫鸣;美术课在草坪上画下蓝天白云;科学课在播种和收获间发现生命奥秘。孩子们在观察自然中还可以研究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植物上有毛毛?毛毛有什么用?”“蜜蜂为何在开花的时候准时报到?”“樟树四季常青,为什么刚萌发的嫩叶却呈浅红色呢?”
依托“开心农场”,学校开发了“农事劳作”课程、“创意劳动”课程和“美好生活”课程3个课程群60多门课。其中“农事劳作”课程群下设“开心农事”“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4个子课程模块,在子课程模块之下又开发了“节气课程”等10多门课程。为了更好地进行记录评价,还开发了线上评价平台,学生和家长通过图文、视频等记录打卡,老师们进行过程管理和即时评价。奖励学生的“劳动币”,可兑换学习用品,以更好激励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丰富、多元、体系化的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用章振乐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新劳动教育,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开启一扇大门。
融入自然,让劳动为生活添彩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智育”独领风骚,“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则被选择性忽视,尤以“劳育”为甚。而新劳动教育却在富阳搞得有声有色,如今已有30余所中小学校开设固定的劳动课。
新劳动教育理念的“蒲公英效应”是如何实现的呢?
从2013年开始,富阳区教育系统每年组织相关学校,针对劳动课程进行互相观摩借鉴。讨论的问题就一个:究竟什么样的劳动课程才是真正需要的?从富春七小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校长看到了新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学校教育、社会生产和服务实践中,通过手脑并用、知行结合的劳动方式,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能力、树立劳动观念和精神。
立足区域社会特点,富阳区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围墙,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的品质和特色。2018年,制定出台“区域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成立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联盟,33所学校成为首批联盟成员学校;发布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方案,区财政补助660万元,组织4.4万名3至8年级学生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
“生活即教育!”谈起推广新劳动教育的初衷,区委主要领导用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注解,“学生能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能不能实现自主管理,劳动教育是一块试金石。因此,劳动教育必须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劳动教育的时间如何安排?是否会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冲突呢?面对一些家长的担心和疑问,区教育局长方亮说:“我们的新劳动教育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一致的。采取长短结合方式进行,除了指导纲要里规定的每周不少于一个学时外,更多的是利用课间、放学和周末时间。”
“在新劳动教育理念引导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亮认为,在教育实践中,“劳育”与“智育”是可以互相融合促进的,加强劳动教育根本不会影响学业,相反会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激发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以富春七小为例,学校在全区文化、体育、艺术等综合评比中名列前茅,劳动教育功不可没。
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劳动教育则发挥出了“抗疫神器”的作用。做饭、刷碗、扫地、铺床、叠被……如何把2020的超长假期过得有意义,富阳的孩子们从劳动中找到了答案,这也得益于一份“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建议。
出台指导建议的是富阳区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院。根据小学生发展现状和年龄特点,指导建议共分成“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农场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4个方面。前3个方面按年度分别列出了小学生6年需完成的90项各类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方面,包括了30项公益劳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在富阳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如是评价。在他看来,让孩子亲近自然,是他们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积累实践性经验和社会性知识的需要。
实践育人,融“小我”于“大我”
在富春山居·味道山乡2020“稻香四季秋满经纬”新劳动教育嘉年华活动中,参与了水稻种植到收割劳动实践的大源中学学生施敏说:“这是我第一次收割,割稻子和打稻子很辛苦,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次活动中我真正看到了粮食生产的过程,知道了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
2019年4月,全国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富阳区洞桥镇成立,引导学生们进农村、入农户、下农田,体验农事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体会劳动的价值,学习劳动精神。与此相配套的是全区以24个乡镇为主办单位,举办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节,每年每个节气都由一个乡镇主办,每年每个节气都有农事节气活动。
走近自然,感受民风民俗。跟着工匠学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到龙门古镇制作油面筋,赴黄公望隐居地制作竹篱笆,端午节前体验旱地龙舟……结合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特点,富阳区中小学生实践体验活动的课程也越来越丰富。
“我们今天为学生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为国家‘种’下什么样的未来。除劳动教育的显性成果,更要关注那些精神涵养性质的隐性收获,特别是价值观及品行上的收获。”章振乐表示,在劳动课程设计中,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成长与人民需要、民族振兴、时代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志存高远、向阳成长,在劳动中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
富阳区在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新劳动教育,“新”在突破了以前劳动教育囿于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的范畴,而是推动孩子们到更广阔的空间去锻炼实践,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2020年6月,富阳区启动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推出16个“实践体验点”,并计划两到三年内,在全区24个乡镇(街道)打造100个“实践体验点”,培育1000个接待规范和教育有效的实践体验活动示范农户,让孩子们走进真实的劳动场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未来两三年里,富阳将呈现大规模综合基地、乡村实践基地、农户体验点三位一体的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新模式,对于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增进孩子们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富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芬说。
“要想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传统的种子,需要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的需求。”据她介绍,富阳的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两大类形式,一是依托“农户+”和“乡镇+”两种模式,组织城区学生进农村,让农户变成孩子们的“劳动课老师”;二是依托“企业+”“文创+”“科技+”,组织农村学生深入企业、工厂、文创点等,感知体验新科技下的劳动,开创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新途径。
富阳还尝试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劳动教育,从劳动综合育人的角度,开发具有乡村特色、体现传统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渔山乡,孩子会“领”到一块稻田,从插秧到收割全程参与;在洞桥镇,农家老人手把手教孩子们揉捻蒸制“状元馒头”;在里山镇,孩子们会“拜师”茶农,全流程体验采茶、炒茶……
在工业制造企业富春江水电,除了钉钉子、锯木条、锉螺帽等劳动项目,公司董事长、“浙江省技能大师”吴玉泉还亲手设计了“聪明的设备”——一台改造过的爆米花机,孩子们手摇转轮就能发电,点亮一旁树枝上的LED灯。“看到孩子们脸上开心的笑容、家长们的点赞,我们觉得开展劳动教育,很值!”吴玉泉说。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9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578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