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个人特定的文化符号,是人群中用以区分不同个体的重要标志。不过近年来流行的一些“爆款”名字,却大大减弱了名字的这一功能。
子、梓、轩、萱、辰、宸等俨然已占据新生儿名字的半壁江山,难怪网友们发出以下
那么,爆款名字是如今才有的现象吗?古人是怎么取名的呢?他们在取名时有哪些讲究和避讳呢?
总体来说,古人的名字比今人复杂,有姓、氏、名、字、号等,不过因姓、氏多继承自先祖,号多为本人成年后自取或他人雅赠,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因此本篇着重于古人取名,兼涉取字。
关于名字,古人讲究“幼名,冠字”,即“子生三月则父名之”,“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而醴之,称字”。就是说古人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父母为之取“名”,但“名”仅供父母长辈称呼或自称,等到成年后,朋友不可称“名”,否则就是无礼的行为。因此在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时,要取“字”,以供平辈或晚辈称呼。
冠礼
取名方法鲁桓公六年,桓公的长子出生了,于是桓公向大夫申繻请教该如何为孩子取名。申繻提到了取名的五种方法: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就是说取名的方式有五种,分别是取于信、取于义、取于象、取于假、取于类。
名生为信,就是以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及实际样态取名。此种取名方式在先秦时较为常见,如周武王儿子叔虞,因出生时手掌上有类似“虞”字的纹路,名曰“虞”;晋成公因出生时屁股上有一块黑斑,名曰“黑臀”;郑庄公因出生时逆生难产,名曰“寤生”。
武王姬发
德命为义,就是以婴儿出生时出现的某种道德方面的征兆取名。如周文王出生时,天有祥瑞,其祖父古公亶父认为这预示着这个孩子能够昌盛周世,因此为其取名“昌”;岳飞出生时,有大禽飞鸣于寝室之上,其父母感到惊异,因此为之取名“飞”。
周文王姬昌
类命为象,就是以与婴儿出生时的外貌长相相似的事物取名。如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略低,四周略高,与曲阜郊外的尼丘山特别像,因此取名“丘”。
孔子
取于物为假,是指以婴儿出生时遇到的事物命名。如孔子儿子出生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便为子取名曰“鲤”;《后汉书》作者南朝宋范晔因是母亲在厕中所生,其出生时额头被砖所伤,因此以“砖”为小字。
取于父为类,是指根据婴儿出生时与父辈相同的特征取名。此次,桓公问名于申繻是为自己的长子取名,最终,因长子生日与自己为同一天,故为之取名曰“同”。
除了这五种基本方式,古人取名方式还有梦象法、占卜法、五行法、待事而名法等。
梦象法,是指以梦中所见之象取名。据《左传》记载,郑文公的妾室在梦见有天使给自己一枝兰花后怀孕生子,文公遂为其取名为“兰”,即后来的郑穆公。据《新唐书》记载,李白将要出生前,“母梦长庚星”,长庚星即金星,又名太白星,所以为其取名曰“白”。
李白
古人比较相信占卜,遇事常用此方法预判吉凶。占卜法,即是根据占卜所得结果取名。据《左传》记载,晋惠公夷吾早年流亡梁国时,其妻子怀孕后,过了预产期还是没有生,于是请人占卜。占卜之人表示,他们将会迎来一双儿女,不过男孩长大之后要为人臣,女孩长大之后要为人妾。孩子出生后,果然一男一女,晋惠公根据占卜结果,为男孩取名为圉,女孩取名为妾。
五行说是古人比较相信的一种重要学说,因此人们多根据五行取名。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既能相生,又能相克。其中相生原理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原理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为祈求家族生生不息,宋代之后往往用以五行字为偏旁的字按相生的顺序为后代取名。如南宋朱熹家族:朱熹(火)→朱塾(土)→朱钜(金)→朱渊(水)。再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成祖朱棣(木)→仁宗朱高炽(火)→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镇(金)→宪宗朱见深(水)→孝宗朱祐樘(木)→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载重(土)→神宗朱翊钧(金)→光宗朱常洛(水)→思宗朱由检(木)。
朱棣
待事而名,即出生时不取名,等以后有了值得纪念的大事时再因事取名。据《左传·定公八年》记载,鲁国苫越生子后一直未给孩子取名,“将待事而名之”,后来在阳州之役中,苫越斩获颇多,因此给儿子取名为“阳州”。
取名避讳在向鲁桓公讲解该如何取名时,申繻还提到了取名时的六条避讳,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为如果以这六者取名的是国君之子,那么等他将来继位后,为了避讳他的名字,那就必须为这些重大事物改名,这就会造成“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比如,因晋僖公名司徒,其在位时晋国便不设“司徒”之职,改为“中军”;因宋武公名司空,其在位时宋国只好废除“司空”,改为“司城”,造成朝中官职混乱。再比如,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在他们继位后只好将鲁国境内的具山、敖山称为“其乡之山”,造成历史地理混乱。
对于普通人而言,虽不能影响国之大事,但也需有“家讳”。首先,便要避父祖名讳;其次,“君子已孤不更名”,就是说在父亲死后,其为自己取的名字就不能再更改了,否则就是背弃父亲。
不过先秦时的这些取名避讳,到秦汉统一后,有所松动。随着君主权力进一步集中,皇帝不再那么讲究这些原则,因为他们可以随意给外物更名,比如汉文帝刘恒改恒山为常山,汉武帝刘彻改彻侯为列侯,唐太宗李世民改世部为户部。
唐太宗李世民
而普通百姓,以牲畜为名的情况也变得常见,如司马相如名“犬子”,王修名“狗子”。对于这类不甚文雅的名字,本人亦有改动的权力,比如司马相如,等到他读书识字之后,因钦慕蔺相如为人,所以自主决定将名字由“犬子”改为“相如”。
取字因名多为少不更事时,父母长辈用来区分不同个体的,因此很多人的名难免粗陋。但字不同,《白虎通·姓名》在解释人为什么要取字的时候,说字是用来“冠德明功,敬成人”的。就是说在行冠礼、笄礼的时候取字,表示男女已成年,能够敦促他们加强自我修养,勇于承担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古人取字也有不同方法,但最简单的莫过于与名相关,如二者互相映衬,以便“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如孔子弟子宰予,字子我;漆雕启,字子开;诗人屈原,名平,字原;东汉史学家班固,字孟坚;三国时诸葛亮,字孔明;宋岳飞,字鹏举……这些人的字都与名互为表里,非常易于理解。
诸葛亮
除与名意思相近,也有人的字与名意思相反,比如孔子弟子曾点,字皙,据《说文解字》,点为黑,皙为白。再如,韩愈字退之,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朱熹字元晦等,愈与退、损与益、退与进、熹与晦皆为反义。
还有人的字是对名的延伸和补充,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耕田用牛;南宋文学家刘过,字改之,“过而改之,善莫大焉”;齐国公子固,字子城,城墙需要坚固等。
曹操
古人为取得文雅的名、字,常常从古籍中汲取营养。如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茶圣陆羽,字鸿渐,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钱谦益,字受之,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古籍中所记载的圣哲、贤人,对后人常有引导作用,于是也有人袭用他们的名字,并在名字前加上“师”“景”“希”等字眼,以示敬仰。如明代方孝孺,因敬慕西汉汲黯的正直,取汲黯的字“长孺”之“孺”字为名,并以“希直”为字。
古代爆款名字先秦时,人们取名崇尚淳朴自然,没有刻意雕饰,不求文雅,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但在后世,随着人口增多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在取名时,大家都想取文雅一些的名字,这就造成一些名字用字的重复,形成“爆款名字”,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之”字和五代时期的“彦”字。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式微,玄学发展迅猛,谈玄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当时很多人的名字,也就带有了玄学色彩。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考证,当时很多人信奉“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又将“之”字作为道徒名字的暗记,因此很多笃信其道的世族便以“之”字为名,形成一时风尚,只王羲之家族历代人就中有数十百个之,如晏之、允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此外,还有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等。
王羲之
五代时期,各地政权割据,战伐不断,百姓生灵涂炭。此时,很多士人都渴望成为挽救时局的杰出人才。而《尔雅·释训》说“美士为彦”,因此,这时期的人多以之为名,如徐彦若、徐彦枢、史彦琼、支彦勋、乐彦祯、顾彦朗、顾彦晖等等。据统计,当时,见于史书、流传至今的人物中,“名彦章者七人,彦超者十一人,彦威者七人,彦卿者七人,彦进者四人,彦温、彦韬者各三人”。
由此可以想见,在当时,“彦”字的火爆程度,定不亚于今日的子、梓、轩、萱、辰、宸等。
参考书目:《仪礼》《礼记》《左传》《宋书》《宋史》《白虎通》《廿二史劄记》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931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文雅有诗意的女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