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赵小昭
《水浒传》人物在取名方面乍一看是很随意的,啥王进、史进,不如《红楼梦》宝玉、黛玉有诗意,但是在姓氏方面却大有深意。
1、 蒋门神小妾的死穴:"却如何不姓李!"
(图自98版电视剧《水浒传》,下同)
找茬是一门技术活。
必须要精准地戳中对方的死穴,使其愤怒,等对方先动手。
比如鲁提辖为金翠莲出头找镇关西麻烦,就让镇关西切臊子,先要十斤瘦的,再要十斤肥的,瘦的呢不能有半点肥的在上面,肥的呢又不能有一点瘦的在上面。更可气的是最后还要十斤软骨臊子,上面还不能有半点肉……
同样替人出头的武松深谙此道。
当他喝得醉醺醺来到快活林时,发现蒋门神并不在酒店里,而是坐在门外绿槐树下乘凉。
该怎么惹怒一个根本不在场的人呢?
——调戏。
当然不是调戏蒋门神,而是调戏店内"正中间装列着柜身子,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正是蒋门神初来孟州新娶的妾"。
他对蒋门神小妾的调戏,是问:"却如何不姓李!"
结果是惹来小妾的勃然大怒:"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
为什么武松问"(老板娘)为何不姓李?"就能惹恼她?
——这里藏着一个男默女泪的梗。
回想一下,《金瓶梅》里,西门庆家的老二之前做什么的?——妓女。她姓什么?——李。李娇儿;
西门庆剪潘金莲头发去哄的妓女姓什么?——李,李桂姐;
《水浒传》里,史进相好的妓女姓什么?——李,李睡兰;
要咒安道全的"肉片片飞"妓女姓什么?——李,李巧奴;
宋徽宗挖地道去微服嫖娼的妓女姓什么?——李,李师师......
《水浒传注略》中说,"见其时妓家姓李者多"。在水浒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姓李、或艺名姓李,是绝大多数失足女子的标配。在那个年代,问一个女的,你为啥不姓李?基本上就等于"你为啥不做JI?"
不发火才怪!
2、为啥妓女们都要姓李呢?明代《正字通》:"倡,倡优女乐,别作娼。" 这时"倡"和"娼"就是一个意思了,即娱乐行业的女性工作者,她们大多数都不怎么出门,双脚就没什么用,简称"失足" 。
《水浒传》故事背景的年代,皇帝都是个艺术家,你要不走文艺路线,根本没法混。
而女文青大多集中在娱乐行业。当时的娱乐圈,有个统一的行业品牌:青楼;
女文青的职业也很统一:妓女。
她们琴棋书画、说学逗唱信手拈来,保证你衣带渐宽终不悔(从来不为自己脱衣服而后悔)。
那会儿的煤老板、鱼塘主们关爱女性,和女文青谈论人生,去青楼是首选。
(图自电影《花魁杜十娘》)
而青楼最开始都是由朝廷经营的,一般被称为教坊司。
教坊司,一听就知道是很高雅的地方。
因为唐玄宗李隆基曾在宫中设立教坊,专门培养德艺双馨的女文青,后世曲艺界的都把李隆基尊为祖师爷。
所以,"姓李"就意味着是李隆基门下——教坊司梨园行专业出来的,和在蓝翔技校学的挖掘机技术一样,令人信服。
3、"淫妇"为何都姓潘
(图自2011年电视剧《新水浒》)
为什么《水浒传》里的这两大"淫妇":潘金莲、潘巧云都是姓潘呢?我听过比较靠谱的说法有4种:
1、情伤
作者施大爷可能被某位"潘"姓女子深深的伤害过。
2、谐音
"潘"和"攀"同音,攀富贵,攀大款……潘金莲有一双傲视群雌的小脚,那时以女人的尖尖小脚"三寸金莲"为美,如同当代的"丰胸",是性感的象征;
在中国,莲花有相当纯洁高尚的地位,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与菩萨多有联系,那就是出尘脱俗的,《西游记》里说:金乃流动闪烁之相——
So,当这朵莲"攀"上了金,追求的就是最原始的欲望。
潘巧云因其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唤做巧云。秦观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可是她却在夜晚与和尚偷情,高"攀"了名字里的诗情画意。
3、潮流
源自奸臣潘仁美,因为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让人对"潘"姓极为敏感,民间甚至有"潘杨不通婚"一说。
《水浒传》小说是在杨家将之后诞生,作者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喜好,所以顺水推舟让为人不齿的"淫妇"都姓潘。
4、讽喻
张士诚的手下大将潘元绍、潘元明两兄弟原是张士诚反元起事时的伙伴。
张士诚称吴王时,二潘大受宠信,潘元绍被招为吴王爱婿,潘元明则手握重兵,出镇杭州。但二人在张士诚最危难最关键之时,竟先后投降了朱元璋,从而加速了张士诚的失败。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
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施耐庵和张士诚是同一条战线,肯定是相当痛恨鄙视潘元绍、潘元明哥儿俩。
因而可以推测:施耐庵有意将书中两个背夫偷汉的不忠"淫妇",都取姓为"潘",使得后人凡谈及淫妇,必提"二潘",以此来宣泄心中对潘氏兄弟的不满与讽刺——文人得罪不起啊!
个人认为,第1种说法纯粹是意淫;第2、3种说法从文学角度和其他人物姓氏来看,有些靠谱;但是第4种更有说服力——
淫妇的不忠必然导致家破人亡,叛臣的不忠必然导致江山易主。
4、108好汉为何无人"姓赵"
"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得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这是《水浒传》开篇赞扬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
"打鱼一生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是《水浒传》第十九回阮小五唱的渔歌。
当皇帝的是"赵官家",也就是"姓赵"。
水泊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济济一个"百姓"小社会,可是108条好汉,为何竟没有一个姓赵的?
宋朝的皇帝姓赵,文人总有些忌讳。
假如赵姓某某打劫放火,落草为寇,仿佛有些亵渎官家,不符合"招安"的主旋律。
那是不是表示作者的心中是有"赵官家"的呢?
书中其实有六个人物姓赵,一是金翠莲嫁的那位赵员外,二是紫石街王婆茶馆旁边开纸马铺的赵仲铭,第三第四是郓城县新任都头赵能、赵得,第五位押杨志上大名府充军的赵虎,第六是谏议大夫赵鼎。
不让姓赵的落草当英雄,却让姓赵的帮鲁智深出家,押送好汉去充军,从某种角度将他们引往上梁山的路。
梁山好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历史形成的思想局限;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忠君观念也对《水浒传》的作者产生影响。
鲁迅认为《水浒传》招安之说和破辽故事"亦非始作于明","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盗一面与官兵抗,官兵不胜,一面则掳掠人民,民间自然亦时受其骚扰;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
由于梁山群雄没有彻底的反抗政府,最后自然只有接受招安,成为政府的帮凶去镇压方腊的起义。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其时民族矛盾尖锐,书中不仅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也反映出极其尖锐的民族矛盾。
这一点在《水浒》八十三回至八十九回大破辽军的故事中反映的非常明显。
抵御民族的敌人,一定要"招安"那些"不配姓赵"的人才能完成这个战略转化。
宋江服毒的结局,鲁迅认为"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统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横行杀戮,善终的很不多,人民为对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见,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
——这也就是事实上缺陷者,小说使它团圆的老例。
举着"替天行道"大旗的108好汉,不过是一个个被骂"你也配姓赵"的人一场成为"赵家人"的黄粱梦。
呵呵。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955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楚辞中好听的女孩名字全集
下一篇:客家族谱上数字名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