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文化考据:古代人的姓、氏、名、字

文化考据:古代人的姓、氏、名、字

少年时读《东周列国》、《古文观止》、《左转》等文史著作,常常为先秦历史人物的姓、名难以分辨而苦恼,诸如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左转·蹇叔哭师》)等人,名耶?姓耶?约或氏耶?字耶?一概糊里糊涂。近年来,行将退休,案牍闲暇,不免又将此等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搜古寻论之余,再加“我老人家”的瞎琢磨,对华夏古代,尤其先秦历史人物在古籍文献中惯常的称谓,就其姓、氏、名、字的常见用法谈点一孔之见,或能歪打正着,也免得后生晚辈读古文时的生涩艰辛。

先说姓、氏。据说“姓”始于伏羲,伏羲为燧人之子,因风而生,故为风姓,此乃华夏第一姓。大约在伏羲时代,即母系社会晚期,人们已知道了群婚、乱婚的危害,提倡族外婚(尚不是对偶婚),如何区别此氏族与彼氏族?应有一定的标志,于是“姓”便产生了。劳作之余,男女苟合,男问女姓,既非同姓,便可交欢,否则,会生怪胎,会出“怪事”,对氏族不利,这就是我先民的最原始的“优生优育观”。“姓”在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姓”这个“政策”是伏羲制定的,可见伏羲确实是我华夏人文先祖。

“姓”始于母系(“女+生”为姓),用以明血缘。上古时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之何来?大约源于居住地或部族图腾。如黄帝部族居于姬水之滨,故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遂以姜为姓;大禹治水有功,皇天赐姓姒(氏族图腾)。若大部落分解为小部落,大酋长也要赐姓给分解出去的小部落,小部落则以赐姓为新部族图腾。传说黄帝25子,得赐姓者14,又传祝融之后代有8姓,凡此皆华夏“姓”起源之文史传说也。

氏之兴起,晚于姓。氏起源于封地、爵位、官职、谥号等,最早大约在商周之间的父系社会。如西周以宗法治国,同姓王室子弟要封疆裂土,另立门户,要经周天子认可,要“胙之土而命之氏”,即封一块土地,命一个氏号,此后,这个同姓诸侯外交时,便以新赐的氏族名号称道。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不再封分诸侯,无需皇室赐氏,且夏、商、周及上古诸姓中皆因军功而有为官为宦者,姓与氏渐无多大区分,最终在西汉时合二为一。如“公孙”、“司徒”等,即是由氏变为姓者。

周代贵族有姓,但男子不称其姓(无需称,国人皆同姓),只有女子才称姓(以别婚媾)。如未婚女“齐姜”、“宋子”者,“齐、宋”是女子娘家国名,“姜、子”是娘家姓(商代皇族姓“子”)。已婚女子如“江芊”、“栾祈”者,“江、栾”是夫家诸侯国名或氏族名,“芊、祈”是女子娘家姓或氏。女子称姓的意图在于告知人们:我们不是同姓结婚(相当于非近亲结婚)。而贵族男子在同姓的国家里社交,无需称姓,只称氏即可,在同一个氏的诸侯国里社交,连氏都不需称,只用名或字即可。这就是先秦文学中许多历史人物只有名或字,并无姓或氏的原因。如前面提到的“孟明视”名“视”,字“孟明”;“西乞术”名“术”,字“西乞”;“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如刘备若在先秦或可称为“玄德备”,给现代人的感觉好像是“姓玄名德备”,其实大谬不然。再如,《左传》中介之推不言禄、烛之武退秦师等故事中的介之推、烛之武等中小官吏,他们并非王室贵族,并无正式的姓或氏,往往将居住地指称为姓氏,再取一个单名,当和三音节句子相邻时,姓和名之间再加一个“之”字,读起来就上口,如介之推/不言禄,烛之武/退秦师。

再说名、字。现代人说名字只是一个意思,古代人名是名,字是字。十三经中的《仪礼》一书,讲士大夫为子弟命名冠字的礼仪规矩就有三卷之多,曰《士冠礼》。大约是士大夫及以上贵族,生下孩子后,先起一个名(乳名),供长辈呼唤,待长大后(男子20岁,女子14岁),择日邀请地方绅士及娘舅诸亲朋,经过非常隆重且极其复杂的礼仪程序,给孩子命“字”,男孩要戴冠,女孩要插笄。得到“字”的男子称“弱冠之年”(刚戴冠的少年),拜见过诸亲及尊长后,便可代表家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得到“字”的女孩称“及笄之年”(“待字闺中”亦源于此),便可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子于归”,去为人妻、为人母了。此后,名只是供父母等长辈呼之或自称,同辈、下属只能呼其字。如《三国演义》中曹刘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唯玄德与操耳。其称谓讲得就是此等规矩。

另外,两汉及先秦时,人名多为单字(据说可能与古代敬上忌讳有关),人的“字”多为双字,《三国演义》人物名字是最典型的例子。名和字之间还要在意思上有一定关联,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韩愈字退之:亮就是很明亮;易居就是乐天氏作风;愈有过的意思,退之以矫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又另外,现代称“伏羲氏”、“神农氏”,并非彼时就有“氏”之一说,周代贵族称“氏”,推及上古伏羲、轩辕等亦以贵族待之,故称“某某氏”以示尊敬。明清及民国年间,妇女往往不以名字行,夫家姓后随娘家姓,再加一个“氏”字,便是这为已婚女子的称谓,如“王刘氏、赵钱氏”等,把西周时贵族男子的称谓送给了妇女,其实这是赵宋以来,朱程理学之封建礼教轻视妇女所为。

以上所论,不知当否,望大方家不吝赐教。若是后学少年,望据此切入,考据一番我华夏姓氏文化源流,方不负“我老人家”抛砖引玉之苦衷也。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029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