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莆中、兴化、兴安、闽中名称及启用时间考)
一、古代地名用字主要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自然环境,方位词,“阴、阳”字,典故,吉祥字等。
1、自然环境。
《山海经》有“闽在海中”之说,远古,今莆田市的平原地区甚至一部分山地均在海中。根据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张德泉老师和莆田市气象局刘文彬先生多年实地考察、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在国家地震局张景文副研究员的帮助下,对在不同地点采集的原始海洋壳体做14C测年,于1993年得出原莆田县海岸变迁与地质地貌、地壳运动和全球性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在前3600年前后,海岸线沿着当今海拔5-6米一线分布,那时,萩芦、青垞等地还在海中。庄边镇西部有座1083米的山峰命名为望江山也基于:站在此山上,能远眺大海,在古代,“江”也指“海”。在前2000-2200年(秦汉)时,海岸线沿着当今海拔4米一线分布。在前980-1400年(隋、唐)时,海岸线沿着当今海拔3.6米一线分布,也就是说唐元和八年(813年)东角海堤兴建之前,海潮直至南山下、泗华陂之前,广化寺之前的平地是当年的盐埕;现在广化寺前筱塘、黄石横塘就是当年的海边地。在前700-1000年(宋)时,《兴化府莆田县志》载:“宋时,阔口地处蒲草丛生的海边,称蒲边。”“大孤山与小孤山都在海中。”故宋代莆田县海岸线大约沿着当今涵江的洋中、阔口的蒲边、黄石的沙堤向海一线分布。
几万年来,莆田县海岸线大部分不断上升,但也有个别地区发生沉降;当然,也有海底变高山的实例。例如九华山现在离海数十里,其上却有粘蠔石,说明古代它是没于海平面之下。
清陈池养《莆田水利志》卷七:“直到隋唐,南洋的海水与山水交汇,咸淡相混,故土地不能耕耨、止生蒲草。”宋林大鼐《李长者传》:“……莆田壶公洋三面濒海,潮汐往来,澙卤弥天。”刘克庄《义勇普济吴候庙记》:“昔陂未成,潮汐至使华桥。”
正因为莆田平原地区当年“潮汐往来,澙卤弥天,止生蒲草”和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以及筑堤建陂、挖塘兴修水利等人为环境的改变,才有“莆口”、“蒲田”的地名和后来的“莆田”县名。
莆田诸多地名用字都与“莆”(蒲草)、“海”、“埭”(《重刊兴化府志》:平地筑堤,“障海,谓之埭(“埭”古代皆为滨海之地)”、“洲”、“渚”(《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浦”(水滨。莆称海滩为浦。)、“山寻”(水边或水中露出之地)、“洋”“江”、“湖”、“塘”、“步(通埠,水边停靠船只的地方)”、“屿(小岛)”、“山”、“峰”、“岩”、“坂”(山坡,亦作“阪”)、“坡”、“仙”等字组合。
例如:莆田、莆禧、莆头、莆口;蒲坂、蒲峰;平海、海头;埭头、前埭;湄洲、湄洲湾;澄渚(“莆未塍时,潮可至此”。)、后渚;新浦(清初有盐场)、七步;大孤屿和小孤屿(古有盐场);荔浦;岩山寻;南洋、北洋;江东、江边;玉湖、白湖、九鲤湖;横塘、新塘、梧塘、白塘;东岩山、九莲山、金山、凤山;梅峰、书峰、锦峰;石室岩、紫霄岩、麦斜岩、永兴岩;沙坂、郑坂、土坂、大坂;东坡、卓坡、棠坡;仙溪、仙游、仙水;……
2、方位词。
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名词,分单纯的(上、下、前、后、东、西、南、北、内、外、中、左、右……)和合成的(以上、……)两种。例如:上宋、下宋;前埭、后埭;东庄、西庄;南梧塘、北梧塘。“左”为古人平居及遇吉事所尚方位,如左所营。地理上常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江左即江东(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山左即山的东侧(山东称山左)。山右即山的西侧。辽左即辽东。岭左即五岭的东面。关左即潼关以东。
3、“阴”“阳”字
阴阳二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贯通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位面。“天下万物,皆由阴阳”,“阴阳者,天地之大理”,方位概念也渗透了古人的阴阳观。宋代著名学者洪迈《容斋随笔》之“郡县用阴阳字”称,“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榖粱传•僖公二十八年》之语也。若山北水南则为阴,故郡县及地名多用之……”“莆阳”名称是以其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定的,所指地域当时的莆仙二县(仙游699年立县)。
(1)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称“阴”,如华阴、江阴、淮阴。《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湘阴(在湘江之南)。
(2)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称“阳”,如富阳(居富春江之北得名),涅阳,位于涅水北岸得名。如南阳(古地区名,相当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
(3)在方位之东称“阳”,方位之西称“阴”,如古邑曲阳(河北沙河之东)。曲阳县(太行山东麓)。河南汤阴县(在汤水之南)。山东蒙阴县(在蒙山之北得名)。
4、典故、吉祥字等
例如:“兴化”,取兴德化民之义。“长乐”,取长安久乐之义。
二、莆阳、莆中名称及启用时间考
莆阳、莆中以及大量的镇乡里图地名和莆口、蒲田、莆田一样,出现的时间当在莆田建县即陈光大二年(568年)之前,如果当年没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基层聚落,是不可能建县的。只是宋代之前存世的文献史料当前只能查到“莆口”“蒲田”“莆田”这三个地名。古代最初的地名产生往往与其地理方位、相关的人文景观有关。县乡之名初始定名,又多取其域内地名之最古雅有名者定之,就是现当代也是如此,例如:莆田市名来自县名,莆田县名来自里名,涵江区名来自镇名,秀屿区名来自镇名,秀屿镇名来自村名。
莆阳、莆中取名:一是源于自然环境(平原地区原为海甸、海滩地,长满莆草),取“莆”字;二是源于方位和“阴”“阳”字义(该地北面、西面多山地,固称“阳”),取“阳”与“中”。
莆阳、莆中首先是指莆仙南北洋平原和东西乡平原,之后指代了整个的莆仙地区。《重刊兴化府志》载:兴化为郡(别称莆阳、莆中),建置自宋始。启用的时间当在宋代之前,但需要有相关的文献史料作佐证。当前,与“莆阳”相关的史料相应多一些,“莆阳”之称早于唐中叶;“莆中”之称可溯至宋代。
前段时间,莆田有人著文称:“莆阳”之称最早见于宋嘉佑五年(1060年)蔡襄撰《洛阳桥碑》时署名“莆阳蔡襄”。后来又有人著文称最早见于宋庆历年间:如蔡襄著《水迁赋》署名“庆历三年(1043年)秋九月书,莆阳蔡襄”。又如《忠惠东壁诗》署名“莆阳蔡襄庆历四年(1044年)二月二十日”。
现在,我们有史料证明,兴化别称莆阳,时间早于唐中叶。
诸葛计、银玉珍《闽国史事编年•卷二》载:闽王王审知之兄王审邽唐天佑元年(904年)二月初十日卒。天佑四年(907年)十一月十五日,乾宁元年(894年)进士徐寅为王审邽撰写神道碑文,下署“大唐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权知泉州、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户兵三尚书、转左仆射、琅邪郡开国字、进封司徒、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谥武肃王神道铭并唐。乾宁进士修职郎、秘书省正字莆阳徐寅撰文。……”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在《司直陈公墓志铭》中写道:“愚与公同邑,闽越江山,莆阳为灵秀之最。”
唐妙应禅师(820-898),俗姓黄,名文矩,字子薰、崇法,法号涅槃。作谶云:“白湖腰欲断,莆阳朱紫半。”
欧阳詹(756-800),字行周,晋江县潘湖村(今晋江市池店镇人),后几经迁居。青年时和莆田林蕴、林藻在莆田县广化寺灵岩精舍等处读书。其后,在他《与王式书》中写道:“公范与予游处最深者。且莆阳读书接席五年,其于为人,公范知之。莆阳去家四百余里,……”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莆中秀民特多”。楼钥《陈公行状》:“莆中宗族,生事死葬,无不被赐。”林光朝诗句中:“瞻彼莆中,冠盖如云。”陈傅良:“闽中岂不好,莆中况多儒。”戴复古诗句中:“尝观蔡公谱,梦想到莆中。”
三、兴化、兴安名称及启用时间考
《仙游县志》《莆田市志》设置兴“安”县记载缺史料佐证。
1995年版《仙游县志》大事记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二月,林居裔(今游洋镇人)自称“西平王”,聚众万余人(一说十余万人)起义,摄莆田县政。率众南下攻泉州城,不克,回师。宋廷派浙西南路转运使冯翊、漕使杨克让率兵进剿,林居裔请降。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廷下诏,划仙游县游洋镇(今游洋、石苍、象溪一带)、莆田县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陈山头及福唐县(今福清县)漈头、百丈屿、下庐岭一带山区设兴安县。县治设在游洋(古邑),并在此建太平军领之。不久分别改称兴化县、兴化军。
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廷将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县划隶兴化军。
是年,析仙游县来苏里(今钟山镇)入兴化县。全县行政区划为4乡26里。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迁莆田县城。
“隶属”却记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置兴化县,县治设在游洋(古邑)。同时设太平军(后改称兴化军)领莆田、仙游、兴化等三县,军治亦设在游洋。
《莆田市志》大事记: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把漳、泉二州县(含莆、仙两县正式纳入宋朝版图。……)
同年,仙游游洋人林居裔聚众起义,自号“西平王”,进逼泉州。涵江人陈应功率官军付伐,战死。浙西南路转运使冯翊、漕使杨克让奉命剿抚,林居裔战败请降,后被莆田县令黄禹锡诱杀。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莆田、仙游、福清、永福(今永泰)四县境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兴安县(旋改兴化县),建太平军领之,军治、县治均设在游洋。
1995年版《莆田县志》大事记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游洋林居裔起义,聚众数万人抗宋,自号“西平王”(后被宋官军镇压,起义失败)。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莆田、仙游、福清、永福4县边界地,合游洋、百丈2镇计14个里,置兴化县,建太平军领之,军治、县治均设在游洋(不久,改太平军名兴化军)。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以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县改隶于兴化军。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3县自此始。
《游洋志》(抄本)正统十三年(1448年),兴化县(979-1448年)裁撤后周华著。
“沿革”载:宋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间,林居裔倡为不轨,哨党寇乱,僣号西平王。摄莆邑事黄公禹锡乞兵于漕使杨克让以讨之。四年己卯(979年),诏永泰、福唐(今福清县)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太平军,寻改为兴化。
《重刊兴化府志》
“叙郡县”载:兴化县别称游洋,所谓岩邑也。本唐游洋镇,隶泉州莆田县,号游洋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阅《泉福图志》,以为游洋洞界两郡,地多险阻,民或未信,必择其人往教之,乃可以从化(见宋陈仁璧《军厅记》)。诏即游洋镇加以百丈镇共六里,及析泉州莆田县二里,与仙游县来苏里,福州永福县永泰里,与福清县清元里,而以清元分为东、西、中三里,总一十四里,置兴化县,治兴泰里。仍即其地建太平军,改兴化军,以领之。初,军治在游洋,而县为附郭。八年(983年),徙治莆田县,始为支邑。宋末属兴安州。
《八闽通志•建置沿革》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泉州游洋镇,置太平军,寻改兴化军;复析泉州之莆田、仙游及福州之永福、福清地,合游洋、百丈镇六里,置兴化县,是为军之治所。五年(980年),始以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宋会要》云“四年”,未详。)领县凡三。八年……宋末,改为兴安州。
《仙溪志•叙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诏析泉州游洋、百丈二镇,置太平军,寻改名兴化军。五年(980年),以莆田、仙游来属,县始隶兴化军。《会要》云四年,未详。仍析仙游县来苏里入兴化县,析泉州德化县九座山入仙游县,……
《宋史•地理志》
兴化军,同下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泉州游洋、百丈二镇地置太平军,寻改。户六万三千一百五十七。贡绵、葛布。县三:莆田,望。自泉州与仙游同来隶。仙游,望。兴化,中。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莆田置县。
《宋史•杨克让传》
杨克让,字庆孙,同州冯翊人。
太平兴国(976-983年)初,……会钱俶、陈洪进来归疆土,以克让为两浙西南路转运使。泉州民啸聚为盗,克让在福州,即率其屯兵至泉州,与王明、王文宝共讨平之。四年(979年),徙知广州,……
《宋史•王文宝传》
王文宝,开封阳武人,以任子补殿直。太平兴国初,累迁至军器库使。尝使契丹。会陈洪进献漳、泉地,以文宝监泉州兵。群盗大起,文宝与转运使杨克让、知州乔惟岳共讨平之。
四、闽中名称及启用时间考
1、《莆田县简志》:迨秦王翦灭楚,悉定江南地,降百越之君,遂置会稽郡(兼有江南、两浙及闽、粤),事在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旋又析会稽而置闽中郡(今福建及潮州地)。
2、《辞海•闽中》(1)郡名,战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治冶县(今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和浙江宁海、天台以南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秦末废。(2)旧时为福州府别称。明陈鸣鹤著《闽中考》,所考皆福州府境内山川古迹。
3、闽中,旧时为福建省别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屠本畯撰《闽中海错疏》记载福建所见的海产。
4、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仙游王捷南著《闽中沿革表》记载福建省(含台湾府)沿革。
5、1949年初,闽浙赣游击队闽中支队创建。“闽中”范围是福州、闽清、长乐、平潭、福清、永泰、莆田、仙游、惠安、泉州、晋江、南安、永春、德化、同安、安溪、漳州等诸县。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083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武术高手晋升当日突遭致命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