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张镇
概 况
夏张镇北依泰山,距泰山之阳五公里处,南临汶水,总面积122 平方公里,辖7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6.1万,已成为闻名瑕耳的泰山西御道。这里泰东公路贯穿南北,距京沪、京福高速公路,泰肥一级公路路口仅一公里,紧靠京沪高速铁路泰安站。
夏张镇有着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青龙山、金牛山、小泰山、凤凰山、盘龙山起伏蜿延于夏张镇西、北、东部,同泰山主峰襟带相连,在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区的黄金点上。春天万亩梨花花香怡人,秋天苹果、桃、梨、板栗满山遍岭,硕果累累;东汉时期的“演武场”、“饮马池”遗址仍存,优质山泉水至今常流不断,汉代的“蛇丘城”、元朝的“无梁殿”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山下宽阔的岭地与镇南平坦肥沃的土地连为一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夏张镇土特产资源质优量大,郝家宅红皮萝卜、罗家堂芹菜、泰山金丝绞瓜、梨园金坠子梨等在省内外享有盛誉。文物古迹有泰山西御道、三官阁、香水寺、泰西武装起义旧址(原夏张小学)、泰西武装起义纪念碑等。
1、梨 园 村
村庄沿革
梨园村原名无梁殿,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6千米。东邻卧牛石,西邻北庄村,南邻郭小庄,北邻芦家峪。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73亩。居民569户,1873人。
自明朝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城子寨地方·无梁殿”。
1959年,建无梁殿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六十年代改名“余粮殿”,一九六四年,因村内有万亩古梨园,故更名为“梨园村”,属夏张镇。辖梨园旧村、梨园新村、于家小庄共3个自然村。
村名由来
村内有建于元代无梁殿一座,始建于元朝初,创建人杨仙姑。该殿距今已有730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均有修建。“据庙碑载:“泰安州治西南,宝金山验岭关前,村原名“杨家店””,明朝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因村有一庙,庙内大殿无梁,故名“无梁殿村”。
该村有种植梨树的传统,最早可以追述到300年前,人民公社时期动员社员植树造林,改变荒山面貌,这期间村内栽植梨树面积达3000亩以上,与周围山地植被形成万亩梨园的风景,蔚为壮观。一九六四年,故更名为“梨园村”。
自然地理
梨园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背靠青龙山,东依金牛山,小泰山,西有金童山、玉女山,是泰城的西大门。
梨园山口,故名验岭关,地势险要,位于金牛山与青龙山交界处,是通往泰城的交通要道,也是泰城的西南门户,明朝隆庆年间,曾在此设立巡监,查验过往行人缉私纳税,故取“验”字,并且此地位于丘岭一带,故名验岭关。后来,S331省道经过于此,并且成为了天平与夏张的重要分界口之一。
金牛山,主峰海拔550米,面积1.5平方千米,以松柏、果树为主。山上有赤犊寨、金牛洞、刘秀饮马池等诸多景点。山状若圆锥,山势陡而险峻。其主峰赤犊寨,峭壁石崖。金牛洞、刘秀饮马池也是悬崖绝壁。
物产实业
泰山金坠子梨,脆甜可口,无渣。树龄三、四百年以上的为数可观,加之甘甜清冽的梨园泉水浇灌,可谓夺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造就了金坠子梨特有脆甜口感。据考证,梨园金坠子梨在元、明、清三朝都是皇家贡品。
村民主要种植花生、小麦、地瓜、梨树、樱桃、杏、栗子、核桃、柿子等作物。近年来,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村内有德润钢构、梨园雪水厂、御泽苑、阳光集团,泰山养老养生城、梨园人家等企业。
风景名胜
无梁殿
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30多年的历史。大殿呈圆形,整个大殿无一根横梁,仅八根柱子顶地而立,既是阁又似塔没有横梁,是典型的“墙倒屋不塌”结构,故名“无梁殿”。 又因殿内供千手千眼佛,又名泰山行宫千手千眼佛圣母大殿。该殿东西长41.5米,南北宽33米,占地面积1369.5平方米,其中主殿占地面积121平方米,配殿占地面积58.5平方米。殿高15米,座北朝南,八棱九脚,殿身周围灰方砖砌起,台阶均用石灰岩石条铺于周围,殿内椽子木护顶,下置八根梁柱按在石灰岩墩上。该殿因独特的建筑风格,优美的环境和殿内造型逼真的神像而出名,是泰山周围不可多得的古迹之一。
赤犊寨
位于金牛山巅,崖岩陡壁,据旧县誌云:“东汉初期更始元(公元23年)年,创建赤犊寨,是“泰山第一古寨”。面积约60亩,赤犊寨墙依稀可见,遗址仍存。
万亩古梨园
村庄有栽植梨树的传统,金牛山的万亩古梨园以金坠子梨为主,古梨树树龄最早可追述到三四百年左右,古梨园树种为地方特有的金坠子梨,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山地古梨园之一。“堆雪铺玉三千顷,飞甜流香十万家”。梨花盛开期,雪铺四野,香飘满天;车在花中行,人在华中游。远望,一片片如烟似雾;近看,一株株粉状玉琢。怒放的梨花引来八方赏春游客络绎不绝。
历史传说
无梁殿
据传,当年元太祖忽必烈闯天下的时候,带着几个国师来到此地,其中有一个是邱处机,邱处机对忽必烈说:“这里位于泰山西御道的要冲,验岭关以南,九龙口交汇处的莲花座上,是一块风水宝地。九龙交汇之处,必然会出一个真龙天子。忽必烈一听非常不高兴,自己就要做真龙天子,岂能再出一个?他就赶忙问国师有没有什么破解的办法。于是几位国师就说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在这个九龙交汇之处,建一个无梁的庙宇,用八根立柱支撑整个大殿,把龙压在立柱的下面。于是忽必烈就照他所说的在这里建了这样的无梁殿。
关于无梁殿,还有一个山东无粮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和兵刑两部尚书萧大亨陪同万历皇帝巡察山东,路经无梁殿。皇帝看见这座建筑造型很别致,就进殿来观看,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说:“这个大殿很奇怪,怎么山西是重梁而山东却是无梁了呢?”萧大亨连忙跪倒说:“谢主隆恩啊!”皇帝觉得很奇怪,说:“哎,你为什么要谢我呢?”萧大亨说:“山西连年丰收,确实是应该纳重梁,而我们山东连年遭灾,百姓确实是无梁啊。”张居正也在一旁随声附和说:“君无戏言啊。”万历皇帝一听,自己是九五之尊,说出去的话肯定不能轻易的收回,心里虽然一肚子火,也只好默认了。据说,在明朝万历皇帝临朝期间,山西一直纳重粮,而山东是不纳皇粮的。所以萧大亨深受山东人民的爱戴。
而且,无梁殿文化底蕴深厚,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方圆一二百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金牛洞
金牛洞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东北6.3公里,位于梨园村东1里处。洞约30平方米,长10米,高3米 。位于金牛山主峰。
据传,很久以前,牧童进山放牛,每天在山上数总是多三头牛,下山来多的三头牛又不见踪影。一天,南方一风水先生到泰山降香路过此地,发现牛群中有三头金牛。这先生行路一天十分口渴,就走到山脚下的瓜棚里找水喝,种瓜老汉见是外地人,就客气的打开了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让其享用。先生十分感激,对老汉说:“这山上有三头金牛,夜间就到山下喝泉水您春天种上烧瓜从种瓜到瓜熟足一百天时,用此瓜深夜到泉边打金牛,可获其金身,”老汉照此种上烧瓜,天天数,夜夜盼,到了99天,眼见烧瓜即将瓜熟蒂落,他急不可待,摘下烧瓜去打金牛,他将烧瓜狠劲投出之后,三只金牛一声长吼,三道金光划破夜空而去,一头吼声不停的跑到山北面村中卧了卧,故名“卧牛石村”,一头大个的窜到山南村西边卧了卧,故名“大西牛村”,另一头一道金光扎在了悬崖峭壁上,撞出了一个山洞,故名“金牛洞”。天亮时,老汉来到泉边只捡到了一只金牛角。相传,农历七月七夜深人静时,若置身洞中,仍能隐隐听到金牛的吼声,后人称此山为“金牛山”。
2、郭家小庄村
村庄沿革
郭家小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3千米。东邻万灵峪,西邻北庄,南邻王士店,北邻梨园新村。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总户数230户,人口750人。
据郭氏祖谱记载:清朝康熙三年(1684年),郭氏祖由汶上县迁此定居,因村庄较小,故名“郭家小庄”。
自清朝康熙三年(1684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夏张地方·郭家小庄”。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郭家小庄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郭家小庄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郭家小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镇。 物产实业
以种植业、大樱桃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8000元。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在郭家小庄村东部建有科研教学基地一座,共占地600余亩,现在已建设完成高标准实验栽植大棚12座,内有苹果、桃、樱桃、蓝莓等国家领先的优良品种;陆续栽植葡萄、板栗等示范推广品种200余亩,基地规划标准高、建设错落有序,是集教学、科研、实验示范、推广及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
自然地理
郭小庄村位于丘陵之上,村民住房随地势起伏,东有挡将河流过,挡将河起于王士店河郭小庄段,止于郭家小庄,长125米,流域面积5600平方米,由西南向东北流,河道平均宽度30米,水深3米。
为民实事
2011年投资20余万元,完成村南小河截流,方便农田灌溉。
2011年投资20万元扩建了大樱桃批发市场,为果农提供交易服务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2011年投资5万元修建了农家书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012年投资15万元,在村庄入口处新建了文体广场,占地1400平方米,修建了凉亭,安装了12件健身器材,为群众提供了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
历史传说
《赤犊寨》《饮马池》《挡将河》
西汉末年王莽篡朝,刘秀立志匡复汉室,他逃出京城奔南阳,一路招兵买马,纳贤访将,这天来到金牛山雁岭关(今夏张金牛山关口),已疲惫不堪。抬眼望去,见山上有一山寨,军师邓禹探报,此寨乃绿林起义军首领郅君章所建,因绿林又叫赤犊,故名曰:“赤犊寨”。刘秀再观之,此寨建在金牛山巅,崖岩陡壁之上,寨墙高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间容数千人。山下有泉水供军食用,山北有演武场平广数亩,可操练兵马。秀思之,为今莫如揽英雄,务悦人心。邓禹灵犀一通,遂劝章归秀,秀喜出望外,待章亲如兄弟,日夜伴陪谈兵论武。在金牛山阴,百丈崖下,有一池泉水,刘秀坐骑名曰金头目兰鸭,专爱喝此泉水,故名:“刘秀饮马池”。历尽风霜雨剥,至今饮马池泉水甘甜清澈,四季常流,赤犊寨墙依稀可见,遗址仍存。
绿林军郅君章归顺刘秀后,在赤犊寨日夜操练兵马。此时的刘秀还未建基业,仍在流亡访将时期。王莽军获悉,全力追杀,刘秀率部边战边退,一直退至“荡漾河边”(今郭小庄北河)。河水湍急,秀陷险境。大将马武,拼命厮杀,力战莽军,突然,马武肚子被莽军刺破,刹时破肚露肠,他愈战愈勇将肠子盘在脖子上继续抗敌,使秀脱险。秀得帝后,令将“荡漾河”改名为“挡将河”。后有诗赞曰:“刘秀遇险此河间,马武只身斗敌顽,托肠救主离险境,忠勇可钦美名传”。
3、北庄村
村庄沿革
北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4千米。东邻郭家小庄,西邻裴家庄,南邻王士店,北邻鸡鸣返。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亩,村民90户,325人。
自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1959年,北庄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北庄村,遂建北庄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北庄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北庄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祖谱记载:清雍正元年(1723年)立村,因位于“王士店”村北故名“北小庄”,后简称为北庄。
自然地理
北庄村坐落于岭地之上,村东有青龙湖,湖光山色,风光迤逦,新104国道在村西通过,村南即是331省道 ,交通便利。
鸡鸣返水库,又名青龙湖,北靠青龙山,南临北庄,东临青龙山,西邻裴家庄。主要水源青龙山山峪,面积9.5平方公里,库容379万立方米,平均水深10米,1970年建成,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果园、桑园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作物桑园、干鲜果、玉米、小麦。近年来,发展桑园150亩,苗木种植80亩,蚕桑养殖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纯收入8000元。
为民实事
2011投资3万多元安装自来水。
2011年投资4万余元深挖大井一眼。
2012年投资10万元建设了村级办公场所一处。
2013年投资5万元修建底闸一处。
2012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5条。
2013年投资10万元,修建水渠50米,架设桥涵一座,方便了群众出行。
2015年投资20万元,在村西修建文体广场一处,面积1500平米,安装建设器材9件,活跃了群众业余生活,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受到群众好评。
4、峦湾崖村
村庄沿革
峦湾崖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北8千米。东邻鸡鸣返,西邻律家庄,南邻裴家庄,北邻田家峪。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3亩。有上峦湾崖、中峦湾崖和下峦湾崖组成。居民总户数 156户,498人。
自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峦湾崖村属夏张乡。
1959年,峦湾崖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峦湾崖村,遂建峦湾崖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峦湾崖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峦湾崖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此村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王姓迁此定居,原名“老王崖”。后因其他姓氏增多,又因此处山峦重迭,崖头林立,洼坑较多,故以地形取名“峦湾崖”。
自然地理 峦湾崖寸两面环山,一面坡,村庄位于山脚岭地之上,分上峦湾崖、中峦湾崖和下峦湾崖3个自然村,中间有王士店河从本村流过,北与天平办事处相邻,东有新104国道通过,北有青兰高速路过。
峦湾崖山,因位于峦湾崖村北临,故名峦湾崖山。长2000米,宽100米,平均海拔100米,面积160000平方米,以刺槐、果树为主。此山位于峦湾崖村北面,山势险峻,状若弧形,方围不大,而林麓秀丽,多生刺槐。山势由东向西,与五龙山交织在一起。
物产实业
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9000元。 主要种植大樱桃、苗木、小麦、玉米、花生。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00余亩,大樱桃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水利设施
峦湾崖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东北13公里,峦湾崖村西北部,始建于1959年。主要水源峦湾崖山峪,面积40亩,长230米,宽度110米,集水面积0.72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0.7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最大泄洪量29.2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800亩。
5、裴家庄村
村庄沿革
裴家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北6千米。东邻北庄,西邻孙家上章,南邻王士店,北邻峦湾崖。 面积1.2平方公里,总户数:230户,786人,耕地面积1180亩。
自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建国后属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1959年,裴家庄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裴家庄村,遂建裴家庄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裴家庄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裴家庄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村碑载: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立村。因裴姓居早户数较多,故名“裴家庄”。
水利设施
裴家庄泵站因位于裴家庄村内,引用鸡鸣返水库水源,用于农田灌溉,故名为裴家庄泵站。位于夏张镇裴家庄村东部,鸡鸣返水库西。1968年建成,装机功率50KW 、扬程40米、水泵一台,泵水能力:每小时200立方米。
2013年为解决果树浇水问题,多方筹资,投资10万元,做好了东水西调工程,改造原先旧扬水站,埋设管道2000多米,一路从黑山水库直达西山,一路上东岭,工程完工后全村一半的地都浇上了水。
物产实业
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作物和产物:以种植林果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有大樱桃、板栗、核桃等林果品种,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人均收入9800元。
2011年投资5万余元建成大樱桃交易市场一处,方便了群众交易,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风景名胜
金童山,此山植被较少,石头裸露,属黑粒花岗岩,且经过雨水长期冲刷,在石头上长出了青苔,经阳光照射就会变黑,故名“黑山”,后来为了开发旅游,此山与玉女山携手并肩,取“金童玉女”之意,改名为“金童山”。
为民工程
2014年投资10万元,利用村委大院进行改建,新建文体广场一处,占地1000平方米,安装了健身器材,方便了群众娱乐。
2016年自筹资金60多万元,浇筑混凝土8000多方,硬化了村内所有道路,小巷,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方便了村民出行。
6、鸡鸣返村
村庄沿革
鸡鸣返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8千米,东邻于家小庄,西邻峦湾崖,南邻北庄,北邻田家峪。面积:4.2平方公里, 378户, 1168人,耕地面积 1650亩。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夏张地方·鸡鸣返”。
村名由来
据传一,东汉初刘秀走南阳时深夜行至此处,发现重要公文未带出,遂派人去取,责令鸡鸣返回,返回此地正好鸡鸣,故名“鸡鸣返”。
据传二:相传明永乐皇帝至此村,返回时正值鸡鸣,故取名“鸡鸣返”。
自然地理
鸡鸣返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东依青龙山,山水环绕,物产丰饶。新104国道在村西自南而北通过,青兰高速在村北自西向东经过,北与天平办事处相邻,交通便利。
青龙山长4000米,宽度500米,主峰海拔:300米, 面积1.3平方千米 。青龙山上有双龙峪、青龙寨等名胜古迹。青龙山呈弓形山势,山下三皇庙依山而建,庙南、北分别有蜿蜒曲折的山峪溪水由东向西,环绕庙院潺潺流过,至西门外相汇,两山峪形若游龙,故名曰“双龙峪”。
水利设施
鸡鸣返水库灌区因属鸡鸣返水库灌溉区域,故名鸡鸣返水库灌区。区域范围:鸡鸣返、郭小庄、宁家庄、孔家庄、刘家庄、大西牛、杨家坡、赵家店、马家店,灌溉面积0.9万亩,基本构成为浆砌石明渠,有6.5千米干渠、10千米斗渠 。
物产实业
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7000元。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大樱桃、金坠子梨,杂果等。
文物古迹
青龙寨,青龙山山顶有清朝咸丰年间古寨,名叫青龙寨。古寨墙蜿蜒起伏,由乱石砌成,高约2.5米,犹如巨龙盘踞在高山之上。为当地村民防御太平军、捻军所建,是泰山附近军事要塞。
三皇庙
古建筑三皇庙位于夏张镇鸡鸣返村东青龙山双龙峪,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原属泰山红门统辖,其建筑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下是三皇庙,山上是玉皇庙。青龙山呈弓形山势,三皇庙依山而建,坐东向西,青松翠柏掩映如画,庙南、北分别有蜿蜒曲折的山峪溪水由东向西,环绕庙宇潺潺流过,至西门外相汇,两山峪形若游龙,故名“双龙峪”。三皇庙为四合院落,由正阳门和西门之分,院内北面三间大殿是三皇殿,供有人类的祖先神农、伏羲、燧人神像;东面三间大殿是“碧霞行宫”,供有泰山奶奶、眼王奶奶和送子娘娘神像。紧靠三皇庙西门北侧有灵液,泉水常年不断、清澈甘甜,据说能解百病、延年益寿,善男信女者络绎不绝。泉西边有千年树龄的紫薇树,名曰“生死相依,辈出良材”。由三皇庙向北沿石阶而上,曲径通幽,渐入佳境。穿过文化长廊,跨越山门,步步登高,直奔山顶玉皇庙。此处独设一院,红墙青瓦,三间大殿,供有玉皇大帝、四大天王神像。以前,每逢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此处有万人“香火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祈祷天尊,以求吉祥。
历史传说
中华民族始祖“三皇”的传说
三皇庙正面大殿供奉着我们人类的始祖:天皇、地皇、人皇,也就是伏羲、燧人和药神神农氏。“功垂盘古,福润华夏”这幅对联就是对我们人类三位始祖的真实刻画。
相传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奉为“火祖”。
伏羲氏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领,他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神农亲尝百草,以辨别植物的药性。掌管农业,左手拿一“鞭”,抽打药草来检测药草有毒无毒给人治病。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结构在此完成。
特别一提的是,山海经所著”昆仑”正是特指泰山而非今日之昆仑山。在这里纪念中华民族伏羲氏,燧人氏和神农氏,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7、王士店村
村庄沿革
王士店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4千米,泰东公路穿村而过。东邻龙门涧,西邻平官庄,南邻宁家庄,北邻北庄、青龙湖。 辖王士店村共一个自然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60亩,居民608户,1960人。
自元朝末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夏张地方·王士店”。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王士店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王士店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王士店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因古时有一王侯曾在此围猎射箭,故名“王射箭”,元朝末年,有王姓来此居住,多以开店为业,故名“王氏店”,后演化为“王士店”。
自然地理
王士店村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村庄位于岭地之上,村北有王士店水库,村东有小泰山。村西原有王士店冶铁遗址一处,村南有新建王士店小学一处,村内有幼儿园一所。村民种植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大豆。每逢一、六(阴历)为集市。
王士店河主要流经该村,顾名。起于田家峪水库,注入夏张镇杜家岗村,由东北向南流淌。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河道平均宽度30米,汛期每年6月-9月,汛期水深1米。
风景名胜
小泰山
小泰山又名太平山。位于夏张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王士店村东,长760米,400米 ,平均海拔:300米,主峰海拔:320米,面积280000平方米,以松柏、果树为主。此山山势环拱,松柏掩映,登之最豁心目。山上有龙脖子山峰,产四棱或六棱白石英,色泽皎洁,登山者多寻其物。
清心观
小泰山上有清心观和碧霞行宫大约创修于明朝,《泰安县志》称之为“岱南第一奇观”,曾经辉煌一时,随着岁月流逝,现仅存2006年复建的碧霞行宫以及部分遗址。据传:汉朝初期,有泰山老奶奶居住于此,当地百姓都前来拜访,以此乞求太平生活,故取名“太平山”。
据记载:小泰山清心观曾有道主、道徒及勤杂人员共计二十余人,耕耘道田四十余亩大地,范围之大,影响之广,德望仅次于泰山碧霞祠。旧时,平日登山祈福者甚多,逢古历四月八日,小泰山上举行庙会,赶香赴会者,方圆百里,不下万人。在庆贺的几天内,成为了善男信女一年一度的登山降香还愿、祈祷求寿、求子、消病、灭灾的集中日期。官宦子弟、知士名人,也乘此良机、登山赏景,以豁心目。山下万人大会,山上行人熙熙攘攘至深夜不息。此传统至1940年-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日本侵略军在大会上抓人肇事(至今称为四月八打散),从此逐渐衰弱。解放后,1950年-1952年间,又兴盛一时。后来部分庙宇坍塌,仅存遗址。方圆五六百里有很高的知名度。
碧霞行宫遗址
明朝武宗正德(公元1506)年间,在此山前怀坐东向西建古庙一所,名曰:碧霞行宫,四层庙院,前院四间奎星楼,内有奎星,文昌等塑像。中院六间三皇殿,内有天皇、地皇、人皇、十八罗汉等塑像。三院六间奶奶殿,内有泰山奶奶、眼王奶奶、痘疹奶奶三尊塑像。四院三间大殿曰“观音堂”,内有南海大士及其弟子塑像。建道房十六间,系道人住宅。2006年仅复建碧霞行宫,清心观仅存遗址。
天鹅湖
泰山天鹅湖位于王士店水库,利用王士店水库开发的养殖旅游项目,自2010年开工,建设完成了7500余平方米的孵化室、种禽室和孔雀园,存养大雁、天鹅、孔雀总计40余种,珍禽1万余只,是省级规模化标准养殖基地。2011年投资340多万元完成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维修加宽主坝450米,动用土石方3万多立方米,垒砌了防浪墙、安装了路灯、硬化了道路、架设了桥梁、维修了预洪道。2014年,邀请泰山学院王雷亭教授为景区做了详细规划,着力打造以天鹅文化为主题特色,集珍稀禽鸟、趣味动物、乡村田园风光和特色养殖等于一体,具有鸟类观赏、人鸟(动物)互动、科普教育、特色餐饮购物、林果采摘等旅游功能的特色乡村庄园。景区分为入口服务区、趣味动物展示区、水上休闲娱乐区、百鸟生态休闲区四大功能区,主要设置小小动物园、两栖动物馆、候鸟放飞、水上观鸟、湿地拓展园、小猪乐园、儿童骑小马、儿童水上乐园、天鹅社区等娱乐项目。
村内著名人物
王国璋(原泰安县县长)
8、宁家庄村
村庄沿革
宁家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千米。东邻龙门涧,西邻平官庄,南邻张家庄,北邻王士店。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525亩,有居民110户,380人。
自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 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宁家庄村属夏张乡。1959年,宁家庄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宁家庄村,遂建宁家庄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宁家庄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宁家庄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宁氏族谱》载: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建村,原名“杨家庄”,后宁氏家族兴旺起来,故改名为“宁家庄”。
物产实业
宁家庄村多岭地,村民住房建设在领地之上,房屋随地势起伏。王士店河在村西流过,新104国道在村东通过。村民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果树等,人均收入8000元。
2012年泰安市索道公司在村北承包土地50亩,投资100万元建设职工蔬菜基地,建设标准蔬菜大棚两个,所产蔬菜供应职工食用。
文化设施
2015年投资12万元,利用村委大院进行改建,建成占地1300平米的文体广场一处,安装建身器材12件,广场灯6盏,种植绿化树木50余株,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10年投资20万元建成村级活动场所一场,并配建村文化大院。
2012年投资3万元建成农家书屋一处,购置图书1000余册。
历史掌故
张老汉戏耍日本兵(历史传说爱国爱村故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陷于倒悬,人民落入水火的关键时刻,我泰安地区的共产党员崔子明挺身而出在家乡(泰安县夏张镇)培养发展骨干力量,组织成立了泰西抗日游击队,在泰西地区经常不断的开展抗日活动,打击敌人武装自己。
1938年6月初,游击队侦察员得到一重要情报,9号早上从泰安运送日军一个小队及部分武器去夏张。(因日本在夏张新建据点)游击队得到这一情报喜出望外,经慎重研究后,确定在本镇东部验岭关一带设伏打击敌人(因该处公路两侧有二百多米一段高地,利于隐藏)于是在8号夜里,游击队员悄悄地进入阵地,并在路上挡上两棵大杨树,果不其然,9号天刚蒙蒙亮,从泰城疾驰而来日本军车一辆,发现大树挡道,便刹住了车,这时一声枪响,公路两边高地枪声大作,游击队员土枪、步枪、手榴弹弹如雨发,有的队员打光了子弹,把事先备好的石头砸向敌人,不到半小时全阡日军,炸损汽车一辆,击毙日本鬼子12人,司机1人,缴获枪支弹药20余箱,战斗结束后游击队员带着战利品迅速撤离。这时天已大亮,周围村庄村民听到枪响,听说打死了洋鬼子十分高兴,但又考虑到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必定会来报复,于是纷纷逃离。这时唯有宁家庄村里张锡才老汉没走,他换上破衣服,故意砸破鼻子,弄得满脸是血,腿上划了道口子,血迹斑斑,撕破衣服,趴在村西路上,不多时日军闻讯后从泰安夏张东西两个方向开来,张老汉爬在路上挥手,拦住从夏张据点来的日军,边哭边说“可了不得了,深更半夜,不知从哪来的部队,把皇军的汽车打了,我跑出来本想去夏张向皇军报告,他们不让出村。一个当兵的用枪托子,把我也打伤了”。日军翻译官问“是什么样的部队打的皇军”张老汉答“听哪部队当兵的说,他们是从肥城的鱼池村过来的,当官的叫田司令。”(指当时在肥城的杂牌部队光复军田家滨司令,是抗日游击队的死对头)日本翻译又问“是不是八路的干活”张老汉答“如果是八路我能认出来,这只队伍里一个八路也没有,不是八路干的”,日本翻译官向日军军官呜啦一番,又问“人去哪儿了”张老汉手指西北肥城方向“都去哪儿了”,日本鬼气的哇哇直叫,狠狠踢了张老汉一脚,喝声“滚”。然后全村搜查一遍,什么也没得到,(本打算烧光全村,结果没有放火),只好气急败坏的找田司令算账去了。
9、夏北村
村庄沿革
夏北村为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邻张家庄,西邻肖家庄、次章,南邻南寨,北邻平家官庄。 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50亩。居民600 户,1980人。除汉族外,有部分回族居住。
1959年,夏张村分为两个大队管理,建夏张“七一”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夏北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夏北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说法一:夏张古称“嶅阳里”,因处嶅山(凤凰山古名)之阳而名。 说法二: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古迹》记载为“嶅阳寨即夏张寨。在县西南嶅山之阳,当金贞祐之变,元初镇国上将军右副元帅李仪守太山天胜寨兼立此寨。保全一方,今其遗迹犹存”。由以上证明宋、金时为“嶅阳寨”。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奉符县在此扩建了二郎庙后,迁来姓夏和姓张的两户人家在此定居。后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夏、张两姓逐渐繁荣,故名“夏张”。
自然地理
夏张北部、西部山地居多,夏北村处于全镇中心地带,全村以平原为主,向北平官庄村即为岭地,东南、西南方向皆为平原,古时即多在此建城立镇,为泰山西南门户,足建地理位置之重要。
名胜古迹
村内有夏张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三官阁、玉皇阁和泰山西御道等遗址。
夏张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夏张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于1997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建设的,取名“夏张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1998年底建成,以青石为主体材料,碑高30米,碑形设计以当年起义10人携11支枪为造型,即像阿拉伯数字11,又像是1杆步枪的造型,碑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代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题写,碑身刻有大型浮雕,生动展现了当年武装起义的全过程。
泰山西御道
泰山西御道,地处要塞,历代有“九省御道”之称。据泰山区档案局所存《夏张公社资料》、夏张《西白塔子碑》记载:九省御道建于秦,历代整修,在宋朝时还是通往京都的交通要道,也是南京到北京的必经之路。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朝在此建立夏张驿站。宋真宗当年封禅泰山时,是从肥城方向经此道来到泰山的。因此,夏张从宋代就是古御道,是泰山的“西御道”。
三官阁
旧时,夏张北阁和夏张南阁之间是古老的夏张驿。北阁曰“玉皇阁”,明万历年间修建,上下两层,上层三间内有天皇、地皇、人皇塑像。下层用长宽厚等同的青石发券成拱洞。南阁曰“三官阁”,有天官、地官、人官塑像,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旧时南北二阁,是夏张村南北两座门户,行人穿行于此。
北阁于1996年拆毁,南阁尚存,但上部分已部分坍塌。南阁拱门下延伸至北阁方向,成西南东北走向,有旧驿道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路面约宽丈余,由于年代久远,路面已被行人磨成很深的凹陷,连同旧时车辙压出的痕迹,均清晰可见。历史的沧桑感一览无余。
物产实业
因地处镇驻地,村民有部分经商者,其他以农田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人均收入9000元。有夏张镇政府、泰安市第十中学、夏张镇中心小学、夏张镇中心幼儿园等驻村单位。主要企业是泰安佳裕食品有限公司。每逢农历三、八为集市。
著名人物
崔子明,夏张抗日武装起义的领导者。
10、夏南村
村庄沿革
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南0.5千米。东邻东城村,西邻肖家庄,南邻南寨,北邻夏张村中部偏北。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29亩。居民 498 户,1906人。
1959年,夏张村分为两个大队管理,建夏张“五一”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夏南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夏南村委会,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撤消夏张办事处,属夏张乡人民政府。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一直沿用至今。
村名由来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奉符县在此扩建了二郎庙后,迁来姓夏和姓张的两户人家在此定居。后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夏、张两姓逐渐繁荣,故名“夏张”。1959年夏张村一分为二,因驻夏张村南部而得名。
名胜古迹
村内有三官阁、玄帝庙等古迹。三官阁即南阁,位于两村交界处。目前主体尚存,但二层已部分坍塌。
玄帝庙位于夏张村南部。坐北朝南,尚存庙屋一座,清代建筑,屋门左右两边各有一窗户,面阔三间,砖土木结构,高屋脊,脊上装饰有龙案,正中有一精美装饰,屋脊两头高起。屋面施以灰色筒瓦,间隔灰色仰瓦,有滴水檐瓦。屋脊垂脊都保存完整,垂脊也有龙的装饰。玄帝庙自清乾隆年至解放初,先由道人使用,后由道教演变成佛教,土改后分配为民居。
物产实业
村民有部分经商者,但大部分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种植小麦、玉米,人均收入10000元。
夏张镇酿酒设备制造企业众多,酿酒设备制造企业在夏北和夏南两村有近20家,其中以夏南村泰山泉酿酒设备加工厂为最。境内有夏张镇卫生院 、夏张邮局等单位。
11、张家庄村
村庄沿革
张家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1千米,夏满路以北。东邻刘家庄村,西邻夏北,南邻东城村,北邻宁家庄。面积:0.866665平方公里,有231户 ,826人,耕地面积 1107亩。
清道光末年(1849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城子寨地方·张家庄”。
1959年,张家庄村与徐家宅子村合为一个大队,建张家庄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张家庄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张家庄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张氏族谱》记载,清道光末年(1849年)张氏祖来此落户建村,故名“张家庄”。
据传:清光绪五年(1880年),徐开平因生活所迫,在东城村东建房定居,后扩展成村,故名“徐家宅子”,现徐家宅子有居民3户。
1959年,张家庄村与徐家宅子村合为一个大队,建张家庄大队。
地理物产
张家庄村地处平原,村西有王士店河流过,后河道及两侧部分荒地承包给个人用于经营池塘。村内建有两处文体广场,分别位于村东和村西村委内,村庄大街小巷整治一新,生活垃圾清理及时,街道绿化好,环境优美。
村民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为民工程
2010年年投资5万元对村内两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
2011年投资10万元,开挖排水沟2000米。
2012年投资2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一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并配建文体广场一处。
2013年投资10万元在村东新建文体广场一处,面积1000平方米,并建有凉亭、石凳,安装了建设器材。
12、南寨村
村庄沿革
南寨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南1千米。东邻东城 , 西邻任家小庄,南邻贾家岗,北邻夏张。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03亩。有居民453 户,1651 人。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城子寨地方·城子寨”。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南寨村属夏张乡。1959年,南寨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南寨村,遂建南寨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南寨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南寨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古称“袁家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村周围修了土围子,形似城,故改为“城子寨”,解放后因“夏张”是集镇,此村位于“夏张”南,故名“南寨”。
自然地理
因位于“泰山西御道”夏张镇之南,而后改为“南寨村”,距离岱岳区政府15公里。原夏张镇敬老院建在村北。东有王士店河,西有浊河,环绕其间。北有玉女山,西北凤凰山,东北太平山,相互拱卫。让人浮想联翩的“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就在村前,一马平川的沃野直达荡荡西流的大汶河。
历史掌故
王度
南寨村的历史人物当属清朝顺治年间户部侍郎王度,其父乃是名宦王嘉宾,曾经资助过山东莱芜梆子的”老阳春班。
王度,是清初一代名臣能臣。字平子,明清之际泰安人(故里夏张南寨)。名宦王嘉宾之子,初就学于育英书院。入清,中顺治丙戍(公元1646年)进士,知大同(今山西大同)县,“有能声”。不久大同总兵姜瓖反正抗清,时王度正与总督等官员出城迎接英亲王阿济格,闻知事变“众皆惶惧”,只有王度大呼道:“贼据城矣……今事且急,莫如驰阳和(今山西阳高)迎英亲王会兵剿贼。”众意乃决。后姜瓖为部将所杀,大同平定,王度以“功”擢刑部主事,“恤刑江南之徽宁诸郡,多所平反,全活甚众”。累官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卒葬泰安城东之北上高村(原有牌坊石仪,毁于“文革”中)。著有《恤刑题稿》。
莱芜梆子
安徽戏班“老阳春”至泰安,后定居于夏张城子寨王侍郎府 (清初户部侍郎王度之族) ,逐渐形成“泰山讴”(后称“莱芜讴”、“莱芜梆子”)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种。山东莱芜梆子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壮、高昂粗犷、刚劲挺拔、激烈奔放,气氛热烈,旋律平实、行腔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3、东城村
村庄沿革
东城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千米。东邻张家庄,西邻夏张,南邻大西牛,北邻王士店,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0亩。居民247 户,人口809 人。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城子寨地方·东城庄”。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东城村属夏张乡。1958年12月,撤乡建社,东城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东城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1959年,东城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东城村,遂建东城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东城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东城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春秋时期鲁国国君的夫人,名叫文姜,指示在此建桑丘城。曾据本村老人回忆:唐玄宗时代碑文记载,此村叫“界丘城”。但《山东通志》、《山东考古录》、《重修泰安县志》、《泰安府志》只有此村的城墓遗址和出土文物记载,无城名。以至传到现在都叫城子。又因在夏张东面,而夏张有“九省御道”之称,声望冠于四周村庄之首,故而又叫东城子村,后又被称为“东城庄”,沿俗已久,所以叫东城。
水利设施
村西部有王士店河流过。东城上水库位于东城村西北部,利用王士店河水源建成,面积140亩,长410米,宽230米,集水面积5 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4.2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 米,1959年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
东城下水库,位于东城村西部。主要来水水源王士店河,面积65亩,长380米,宽120米,总库容量29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1969年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
物产实业
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8000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近年来,发展桑园200,苗木种植150亩,蚕桑养殖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为民实事
2012年投资15万元,修建村内南北大街。
2013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东北大街,开挖排水沟1000米。
2014年在村委东修建文体广场一处,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10万元,安装建设器材6件。
文物遗迹
东城子遗址位于岱岳区夏张镇东城村,为西汉时代遗址,遗址高出地面1.5m左右,遗址面积16.2万平方米,遗址的东北部分压在东城村下,遗址东北方向靠近东城村处有一块高地,面积9600平方米,当地群众称之为内城,其他部分称为外城,此处传说是“界丘城”。遗址发现墙基夯土痕迹、炼渣等,出土陶器侈口圆腹高圈足壶、宽沿深腹壶、高领罐等。文化堆积情况不详。遗址的东北部压在东城村下,其他部分地上为农田。随着时代变迁,遗址无存。
14、肖家庄村
村庄沿革
肖家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1千米。东邻夏张,西邻温家岭,南邻郝家宅,北邻次章。面积0.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0亩。140户,500人。
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肖家庄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 肖家庄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肖家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原名“高家庄”,明朝万历年间,兵刑两部尚书肖大亨修墓时,运石料者路经此村歇息喂马,遂改名为“肖家庄”。
物产实业
肖家庄村位于夏张镇政府驻地西,位置优越,居民多种植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是红心萝卜。种植萝卜面积50亩,桑园50亩,苗木60亩。
为民实事
2014年投资5万元,在村南建设文体广场一处,丰富了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2015年投资10万元整修了村内东西、南北大街,整平了路面,铺设了石粉,道路达到平、净、齐的标准。
历史人物
抗日锄奸英雄—刘法瑞
刘法瑞,山东省泰安县(现岱岳区)夏张镇肖家庄村人,早期参加革命。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2月日本的铁蹄踏上了夏张这片土地。刘法瑞和其他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人士一样,也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运动中。1938年1月1日,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在夏张小学爆发,组建了抗日自卫团。刘法瑞加入了自卫团,参加过多次战斗,战功卓著。
1939年冬,日军为了清除我夏张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武装,派大汉奸(剿共司令)宋继昌,来到了夏张,司令部设在肖家庄村。他们对我抗日群众进行疯狂镇压,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宋继昌一日不除,我抗日军民就一日得不到安宁,党组织决定铲除大汉奸宋继昌。刘法瑞受组织的派遣,潜伏到肖家庄村,伺机除掉大汉奸—宋继昌。刘法瑞是肖家庄人,地理环境熟,且胆大心细,他被人们称为“虎胆英雄”。一天夜里,崔子明带领短枪队,冲进了肖家庄村,狡猾的宋继昌,趁着夜色和剿共副司令逃出了司令部,他们的行动早在刘法瑞的监视之下了,仓惶之中这位大名鼎鼎的剿共司令竟藏到了一户人家的猪圈里。说时迟那时快,刘法瑞举起手中的大刀,向这个恶贯满盈的大汉奸砍去。宋继昌的人头落地,吓坏了剿共副司令,他急忙举手投降,连连求饶。此次行动拔掉了剿共司令部,大大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40年初冬,盘踞在夏张据点的鬼子,对夏张的老百姓及各个商铺进行大肆掠夺,特别是在夏张的集市上,日军翻译官杨正五更是为虎作伥,人们不敢到夏张来赶集,使得夏张的商业十分萧条。为了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刘法瑞化妆成赶集的老百姓,潜入到集市上。大汉奸杨正五和往常一样,带着他的卫兵正在集市上抢东西,刘法瑞挎着一篮子鸡蛋凑到杨翻译面前,卫兵高兴得去接鸡蛋篮子,还没等卫兵从高兴中回过神来,就听到“砰”的一声,杨正五的脑袋上已经被刘法瑞的匣枪穿了个洞,吓得卫兵扔掉篮子,拔腿就跑,哪还来得及啊,卫兵手中的鸡蛋还没有落地,就听到砰砰两枪,这位狗汉奸也被送上了西天。等大批的鬼子兵赶来时,刘法瑞早已趁着混乱撤出了夏张,夏张人民无不拍手称快。
15、次章村
村庄沿革
次章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1千米。东邻夏张,西邻于家官庄,南邻肖家庄,北邻牛家园。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0亩,239户,778人。
明朝末年(1644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白楼地方·次章村”。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次章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次章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次章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末年(1644年)建村,因村北“上章”村建村在先,故名“次章”。
为民实事
2014年投资50万元,建设次章村到泰东路道路,全长1000米。
2015年投资5万元在村东新建文体广场一处,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物产实业
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近年来大力发展桑蚕养殖,苗木花卉,村内有桑园200亩,苗木基地5处,面积300亩,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
2015年引进泰安市梨园人家,利用东河自然河道,新建集吃、住、垂钓、娱乐与一体的餐饮中心,可解决30余名村民就业。
16、任家小庄村
村庄沿革
任家小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南1千米。东邻南寨,西邻郝家宅,南邻贾家岗,北邻夏张。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437亩,有居民116户,424人。
明万历年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夏张地方·任小庄”。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 任家小庄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任家小庄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任家小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任家小庄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任家小庄村,遂建任家小庄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89年),任代京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南寨”村,而后又迁此定居,因任姓居多,故于明万历年间取名为“任文庄”,后因村小,改为“任家小庄”。
物产实业
任家小庄村位于夏张南部,交通便利,境内有泰东公路通过,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是夏张红心萝卜的又一产地,种植红心萝卜150余亩,产量100余万斤。红心萝卜种植是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0年引进钢架结构组装企业一家,解决3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2011年引进苗木种植基地2家,苗木种植100亩,解决20余名劳动力就业。
实事工程
2011年投资30万元整修了村内4条南北大街,5条东西大街,全部硬化了村庄道路,并安装路灯30盏,方便了群众出行。
2013年投资10万元,建成文体广场一座,面积500平方米。
2014年投资10万元,对村庄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整修排水沟1000米,栽种绿化苗木2000余株,粉刷了墙面,建成了文明一条街。
17、王家小庄村
村庄沿革
王家小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2千米。东邻夏张,西邻周家坡,南邻郝家宅,北邻温家岭。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0亩。有居民240 户,740人 。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夏张地方·王家小庄”。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 王家小庄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王家小庄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王家小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王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1644年)王在为夫妻携二子从文登县逃荒来凤凰山东南脚下定居。因当时只有王姓一家,故名“王家小庄”。
物产实业
村民以植桑、林果为主导产业,桑园面积200余亩,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6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8661元。2012年对外租赁村委院落引进机械加工厂一家,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5人。
实事工程
2012年投资2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一处,面积200平方米。
2013年投资50万元,整修了村内东西和南北大街,硬化了路面,开挖了排水沟。
2014年在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帮扶下,投资15万元建成文体广场一处,面积1500平方米。
2015年投资20万元,改造升级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农村幸福院一座,安装了取暖和空调设施,为村庄老人提供了养老居住的场所。
18、温家岭村
村庄沿革
温家岭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2千米。东邻肖家庄,西邻于官庄,南邻王家小庄,北邻朱家庄,面积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726亩, 110 户,346人。
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温家岭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温姓立村,因此处地势居高,故名“温家岭”。
物产实业
村民以桑园种植为主导产业,村集体经营收入1.2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8000元。1999年,引进泰山中华寿桃园项目,面积近百亩,种植中华寿桃二千余株,凯特杏伍佰余株。
中华寿桃经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专家鉴定是我国当前晚熟桃中的最佳品种,在国际果树品种处领先地位。每年8、9月份为果实膨大期,10月初成熟,熟果耐贮存,自然存放期可达30天,恒温条件下保鲜两个月。该品种以品质优、耐贮存,适合长途运输,市场价格持续看好。
泰山中华寿桃园经过多年的管理经营,已摸索出一条集栽培、种植、生产、销售、管理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经验。同时引导周边群众与当地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种植,走上一条经济林产业致富的道路。
19、北陈家山头村
村庄沿革
北陈家山头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千米。东邻张家山头,西邻凤凰山,南邻上王庄,北邻凤凰山。区域面积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9亩。有54户,193人
自清乾隆年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北陈家山头村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属夏张人民公社。
1959年,北陈家山头村组建为一个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北陈家山头村村民委员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陈姓迁此定居,因地处凤凰山北头,故名“北陈家山头”。
物产实业
北陈山头西山为优质石灰石山体,采石场众多,村中修有砂石专用道路,现有恒通石料厂、广利石料厂、振远石料厂、鑫通石料厂、嘉硕经贸公司、银昌商贸公司六家石料厂运输车辆经过陈山头村和张山头村。年开采山石数十万吨,区、镇山石税费收入近千万元。
居民多以外出务工和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近年来大樱桃成为村内主导产业,栽种面积达50余亩,人均年收入9000多元。
为民实事
2010年投资1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一场。
2015年投资5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运输垃圾30余吨,新建东西大街排水沟,拆除违章建筑5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0、河西上章村
村庄沿革
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4千米,东邻李家上章,西邻凤凰山,南邻朱家庄,北邻张家山头,下设河西上章村、徐家小庄村、南陈家山头村共3个自然村。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60亩,居民350户,1250 人 。
自明朝永乐年间(1404-1425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河西上章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河西上章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河西上章、徐家小庄、南陈山头合为一个大队,因驻于河西上章村,遂建河西上章大队。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河西上章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4-1425年),郑、吕两户来此居住立村,因河东有个“李家上章”,此村位于河西,故名“河西上章”。
据传,徐氏祖于清朝康熙年间(1661年-1723年)迁此立村,因村小,故名“徐家小庄”。
据《陈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始祖陈宫在李家上章给人扛活,后在此处买了东家的看山屋一间河几亩山地,从此立村,因位于“陈家山头”南,故名“南陈家山头”。
物产实业
河西上章村两面环水,西靠凤凰山,山水环绕,环境优美,物产丰饶。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山上有苹果、核桃等经济作物,近年来居民主要种植大樱桃,大樱桃栽种面积达200多亩,成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9000元。
为民实事
2014年投资5万元,在村内新建大樱桃市场一处。
2014年在村内新建文体广场一处,占地3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6件,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受到群众欢迎。
2015年投资10万元进行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清理了村东村西大沟內的垃圾,清理村内垃圾50余车,数百吨。栽植绿化苗木1000余株,新建排水沟1000米,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文物古迹
南陈村西山阳之上有庙宇,古碑,庙已坍塌。山上有青石寨。 山寨尚有北寨门保存比较完好,寨房房基尚存几十间,清晰可见。离寨门不远,有一处山泉,叫饮马泉,已干涸。寨墙均为青石垒砌,大部分已坍塌,从现存的寨墙来看,此山寨规模宏大。
据山寨前的《创修三圣堂碑记》记载,此山寨为清代咸丰、同治年1861年-1867年,当地村民为防御捻军修建。
21、李家山头村
村庄沿革
李山头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4千米。东邻裴家庄,西邻李家上章,南邻平家官庄,北邻孙家上章 ,面积: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5亩。居民50户,194人。 自清朝末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李家山头村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 李家山头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李家山头村属夏张人民公社。
1959年,李家山头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李家山头村,遂建李家山头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李家山头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李家山头村委会,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撤消夏张办事处,属夏张乡人民政府。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一直沿用至今。
村名由来
据传:清朝末年,李姓为种地方便,由“李家上章”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南头,故名“李家山头”。
物产实业
居民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以粮食种植、林果、苗木等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大力发展桑蚕养殖和大樱桃种植,桑蚕面积80多亩,大樱桃面积100多亩,核桃面积100多亩,村集体收入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 。
水利设施
李山头泵站
因位于李家山头村,故名李山头村泵站,1968年建成。装机功率50千米、扬程40米、水泵一台,泵水能力为每小时200立方米。
为民实事
2011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主要道路2条,3000米。
2012年投资10万元,翻建村级活动场所,面积150平方米。
2014年投资3万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占地2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6件,为村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
22、李家上章村
村庄沿革
李家上章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3千米。东邻李家山头,西邻河西上章,南邻平家官庄,北邻车家上章。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17亩。有居民 341户,1228 人。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白楼地方·李家上章”。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李家上章村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李家上章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李家上章村属夏张人民公社。
1959年,李家上章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李家上章村,遂建李家上章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李家上章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李家上章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考证,北宋时已有此村,《重修泰安县志·坦庙祠宗》中记载:“全真观,在城西南五十里,上章村。金明昌间(1190-1195年)道士巨阳子韩志具,始筑室其上,……元宗子贞为之记”。由此证明金、元时已名“上章村”。
又据族碑记载:明崇祯年间,村民李荣报考官宦之家教师,因其第二篇文章作于该处,故名“李家上章”。
水利设施
李家上章水库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李家上章村东北部,始建于1957年。主要水源孙家上章水库,占地面积40亩,长280米,宽120米。集水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4.1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最大泄洪量: 89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200亩。
物产实业
李家上章村多岭地,主要种植苹果、桃、核桃、地瓜、花生等,近年来大樱桃种植面积增加,达到400余亩,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有苗圃基地3处,面积200亩。村民人均收入9000元。每逢二、七为集市。
文物古迹
全真观
全真观又名三清观,位于夏张镇朱家庄村东头河边。据记载:金元间,道士巨阳子始建室其处,名全真观,殿宇宏丽甲于东州。当地有“先有全真观,后有泰安城”之说。
明清多次重修。现存明代大殿三间,仅存西山墙和后墙。前配殿也仅剩西墙。大殿西山墙内壁画至今清晰可见。殿前立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重修全真观碑。
关帝庙
在现村委后街有座石亭,柱子为石质,亭下的石板上曾有一座用整块石头雕成的关帝庙,很是精致,据说是当年修萧大亨墓时,当时的石匠雕刻的,可惜庙在2005年被人盗走,至今未能追回。现只存有一块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重修碑。
李氏宗谱碑
现村委院内有一座今人修的碑亭,里面立的就是李氏宗谱碑。碑共五块,记述创建及重修祠堂的由来。碑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
古石桥
村南头有一座石板桥,修建年代无考,五孔,桥墩为巨型条石,迎水面为楔形,上铺厚石板,长约两米。此处原为官道,后来修了东边的新桥,此桥才不再通车。在桥南头,原有戴帽的石人和石马,后都遭破坏,仅存石桥一座。
23、律家庄村
村庄沿革
律家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东邻峦湾崖,西邻三合庄,南邻孙家上章,北邻五龙山。下设律家庄村、西裴家庄村共两个自然村。区域面积:0.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7亩,居民110户,360人。
自清雍正年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律家庄村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律家庄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律家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959年,律家庄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律家庄村,遂建律家庄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律家庄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律家庄村委会,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撤消夏张办事处,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清雍正年间,律姓祖从道朗“李家庄”迁此定居,故取名“律家庄”。
据传:清道光年间,裴姓祖从大汶口镇“裴家马庄”迁此立村,因东南有个“裴家庄”,故名“西裴家庄”。
农业水利
村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近年来村民增收主要靠种植金坠子梨、苹果、核桃、大樱桃等,杂果种植面积达300余亩,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律家庄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北8公里,律家庄村东北部,始建于1967年。主要水源五龙山山峪,占地面积15亩,长100米,宽度60米,集水面积1.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1.2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功能农田灌溉,最大泄洪量30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200亩。
名胜古迹
五龙山、香水寺 、白云观
香水寺此地背靠五龙山,旁边五龙山山峪常年流水,哗哗作响,故名“响水寺”,据传此水香甜可口,可治百病,后来,取“响”谐音,故名“香水寺”。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唐朝太宗年间,后经宋、元、明等朝修缮,战乱之年,失修废除,现仅存明朝万历年间修缮碑一座,余迹无存。香水寺是泰西抗日武装起义部队在此驻扎、发展、壮大的革命旧址之一。当时,香水寺声望遍及方圆三四百里,驰名泰安地区。
白云观因背靠五龙山,山上祥云缭绕,故名“白云观”。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据碑文记载,白云观始建于宋大祥符五年,占地十余亩,为二进院落,有主殿、配殿、厢房等,內祀碧霞元君及诸天神,今有九百余年,历代修缮,延续尚存。2015年十月重修,现仅存主殿。
24、平家官庄村
村庄沿革
平家官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5千米。东邻王士店,西邻朱家庄,南邻夏张,北邻李家山头。下设平官庄村共一个自然村。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80亩。居民365 户,1310 人。
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白楼地方·平家官庄”。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 平家官庄村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平家官庄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平家官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清光绪二年(1876年)曹氏祖迁此立村,曾名“曹家寨”。至光绪八年(1883年)庄东北山岭上有两条明显的白石隔,形似龙,故改名“石龙官庄”,光绪末年村中平姓出了两位秀才,故改名“平家官庄”沿用至今。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土地流转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人均收入12000元。
2011年建设完成总面积达300余亩的“金银花、苗圃、中药材”特色种植基地,每年增加群众收入2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自2005年先后引进中盟电器,鑫诺尔等项目,实现税收返还的同时,解决剩余劳动力100余人,每年增加群众收入100多万元。
为民工程
2012年投资2万元,在村主要路口安装了监控摄像头9个。
2010年投资10万多元新建省级标准卫生室一处。
2014年投资5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栽种绿化苗木1000余株,硬化村内街道1000多米,安装了30余盏路灯,粉刷了墙面,使村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013年投资10万元在村南建成文体广场一处。
2012年投资5万元,建成了村文化大院,充实农家书屋藏书2000余册,新增了乒乓球桌台等健身娱乐器材,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水利设施
平官庄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平家官庄村西部,始建于1966年。主要水源上章河,占地面积25亩,长140米,宽120米,集水面积0.8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2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功能农田灌溉,最大泄洪量90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300亩。2015年投资20万元对村西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铺设输水管道2000米,缓解了土地严重缺水的现状,扩大了灌溉面积。
25、张家山头村
村庄沿革
张家山头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4千米。东邻李家上章,西邻北陈家山头,南邻河西上章,北邻车家上章。面积0.66平方公里,耕地624亩。居民140户,476人。
自清朝乾隆年间(1735--1796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张山头村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张山头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张山头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1735--1796年)赵姓迁此立村,因位于山前头,初名“赵家山头”,后张姓迁入人烟兴旺,故改名为“张家山头”。
物产实业
村民主要种植是小麦、玉米、苹果、核桃等作物,近年来大力种植大樱桃,大樱桃栽种面积达150多亩,桑蚕种植面积80余亩,成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发展苗圃一处,种植面积60多亩,人均收入9000元。
实事工程
2013年投资5万元完成自来水的配套维修。
2014年投资2万元对村西旧井进行改建,可灌溉300亩土地。
2014年投资10万元整修原有水渠,埋设5000米管道上山,改善了灌溉条件。
2014年投资20万元,在村东征地1500平方米,建成文体广场一处,为村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2015年投资10万元在村内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章建筑10余处,通透街道6条,开挖排水沟1000多米。
26、朱家庄村
村庄沿革
朱家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千米。东邻平家官庄,西邻上王庄,南邻次章,北邻河西上章。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有居民303 户,1034 人。 自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朱家庄村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朱家庄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朱家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
1959年,朱家庄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朱家庄村,遂建朱家庄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朱家庄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朱家庄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此处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朱、李二姓姓迁此定居,初名“朱家林”,后因“林”字有墓地之意,认为不祥,遂改名为“朱家庄”。沿用至今。
物产实业
朱家庄村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西北部,地处丘陵、山地,全村以大樱桃种植为主导产业。建有大樱桃批发市场一处。
1995年,致富带头人杨桂元与其他3名村干部、10名党员开始尝试着种植大樱桃,并取得了良好效益。2002年,全村大樱桃种植面积发展到200多亩,村支部一班人通过跑市场、搞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决定带领群众大面积发展大樱桃种植,着力把朱家庄村打造成大樱桃种植专业村。
2005年成立“岱夏红”大樱桃专业合作社,走“支部+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的新模式。2010年,合作社为大樱桃注册了“金坠子”商标,建立了“岱夏红”网站。2012年投资150万元建成了4000㎡樱桃交易市场,2013年取得了绿色认证,极大提高大樱桃在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到2014年全村大樱桃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
2014年产大樱桃72万公斤,仅大樱桃一项人均收入6000多元,村集体通过为合作社为成员提供有偿服务和市场管理等方式,年集体增收16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樱桃生产专业村。同时,辐射带动本镇的河西上章、李上章、郭家小庄等30多个村,发展大樱桃面积8500亩,年产量5000吨,产值超亿元,全镇人均来自樱桃产业收入近2000元。
文物古迹
全真观又名三清观,位于夏张镇朱家庄村东头河边。据记载:金元间,道士巨阳子始建室其处,名全真观,殿宇宏丽甲于东州。当地有“先有全真观,后有泰安城”之说。
明清多次重修。现存明代大殿三间,仅存西山墙和后墙。前配殿也仅剩西墙。大殿西山墙内壁画至今清晰可见。殿前立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重修全真观碑。
27、孙家上章村
村庄沿革
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千米,东邻裴家庄,西邻车家上章,南邻李家上章,北邻律家庄。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0亩,393户,1316人 。
自明朝崇祯年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白楼地方·孙家上章”。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 孙家上章村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孙家上章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孙上章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孙氏家谱》载,孙氏祖于明朝崇祯年间,由孙家岔河迁此立村,因临“车家上章”,故名“孙家上章”。
物产收入
居民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花生、棉花、小麦、玉米、地瓜等,人均收入9500元。近年来大力发展大樱桃等经济作物种植,大樱桃种植面积300亩,桑园150亩,果园200亩。
水利设施
孙家上章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孙家上章东南部,始建于1975年。主要水源律家庄水库,占地面积35亩,长190米,宽130米,集水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1.7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最大泄洪43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200亩。
为民实事
2012年投资3万元在村南打深井一眼。
2014年投资5万元在村东新建文体广场一处。
2015年投资15万元进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河坝进行清淤、压土,增加12万立方米的库容,解决了村南农业用水问题。
2015年投资30万元开展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小巷10条,通透大街5天,硬化道路2000米,新建南北大街桥梁一座,彻底清理了村庄多年积存的垃圾100多吨,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8、车家上章村
村庄沿革
车家上章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千米。东邻孙家上章,西邻北任家小庄,南邻李家上章,北邻三合庄。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270 户,888人。
自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1912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白楼地方·车家上章”。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车家上章村属玄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车家上章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车上章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车氏祖先,从淄川迁此立村,因南邻“李家上章”,故以姓氏命名“车家上章”。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果园、桑园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苹果、桃、樱桃等作物。近年来,大樱桃种植面积达300多亩,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人均收入达9000元。
水利设施
车上章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车家上章村东北部,始建于1968年。主要水源五龙山山峪,面积20 亩,长140米,宽85米,集水面积0.6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0.2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最大泄洪量30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100亩。
为民实事
2014年投资3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4000米。
2015年投资5万元建成文体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9件,广场灯6盏,安装大屏幕一个,为群众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场所。
2015年投资10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了整治,修建了道路护坡,栽植了绿化苗木,开挖了排水沟,彻底改变了群众乱堆乱放,垃圾横飞的现状,村庄面貌彻底改变。
29、高家院村
村庄沿革
高家院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千米。东邻关王庙,西邻玄家楼,南邻玄家楼、罗堂,北邻河洼、马家院。 面积1.5平方公里,有耕地800亩。居民76户 ,272人。
自明末清初(1644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况洞地方·高家院”。
1959年,高家院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高家院村,遂建高家院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高家院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高家院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末清初(1644年)建村,高姓最早来此居住,故名“高家院”。
物产实业
高家院村地处丘陵地带,居民主要以粮食种植和桑蚕为主导产业,现有桑园面积150亩,全村有40%户植桑养蚕,近几年发展大樱桃80亩,现有深井一眼,水渠800米。2015年修建了千亿斤粮食项目,灌溉条件得到改善,村内80%以上的土地得到灌溉,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
文化设施
2014年新建文体广场一处,面积500平方米,安装建身器材6件,为群众在农忙之余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143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