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开平碉楼:村民躲避土匪的碉楼,变成了闻名全球的世界遗产

2007年6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通过了一项表决,将“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开平碉楼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位于开平市境内。开平市是广东省江门市的代管县级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分布与新会、鹤山、台山、恩平、新兴相连。所谓碉楼,是一种多层塔楼式建筑,兼具防卫、居住功能。在开平境内,有1800多座大大小小的碉楼,星罗棋布于城镇、乡村,从空中看去延绵数十公里,看上去非常壮观。

开平碉楼:村民躲避土匪的碉楼,变成了闻名全球的世界遗产

那么,开平碉楼是怎么来的?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还得从明末清初说起。

在明末清初,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匪患四起。当时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4个县之间(那时候鹤山还没有从新会划出来),属于四不管地区,盗匪尤其猖獗,让开平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明朝崇祯十七年,开平士绅芦庵公的第4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3层高的碉楼,取名为“瑞云楼”。这是第一座开平碉楼。“瑞云楼”采用砖木结构,非常坚固,关上大门后,寻常盗匪只能望楼兴叹。所以,一旦有了盗匪侵扰,井头里村和附近村子里的村民,都会跑到碉楼里躲避。

开平碉楼:村民躲避土匪的碉楼,变成了闻名全球的世界遗产

另外,开平距离海边很近,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高大坚固的碉楼也具备了防洪的功能。发生洪涝灾害后,村民们爬上碉楼,便可以躲过一劫。

因此,在“瑞云楼”之后,开平各地纷纷修建碉楼。修建碉楼需要耗费不少银两,普通老百姓拿不出那么多钱,就以“众筹”的方式筹措资金,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筹资共同兴建。修建好后,每户分得一间房子,作为躲避土匪或洪水的时候临时居住。那时候修建的碉楼,多为砖木、黄泥、山石为建筑材料。

开平碉楼:村民躲避土匪的碉楼,变成了闻名全球的世界遗产

晚清时期,由于生计艰难,许多开平人被迫背井离乡,到南洋一带谋生。他们经过一番一代、几代人的艰辛拼搏,渐渐地有了一笔积蓄,回到家乡购置产业。他们的生活较为优裕,引起了盗匪的注意。许多颇有势力的盗匪,如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等人,纷纷进入开平活动,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就连县长朱建章都曾经被他们劫掠去。

后来,姜文拍摄电影《让子弹飞》时,不但曾经在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等处的碉楼取景,还将县长朱建章被打劫的情节放到电影里。

开平碉楼:村民躲避土匪的碉楼,变成了闻名全球的世界遗产

1922年12月,一帮盗匪抢劫了位于赤坎镇的开平中学,劫走了校长和一批学生。鹰村碉楼上的人闻讯,打开探照灯进行照射,还发出求救信号,引来四周的乡团进行截击,最终救回了校长和学生。

这件事发生后,全县震动。人们再次发现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修建了大量更加坚固的碉楼。

在民国初期修建的碉楼,由见过世面的华侨修建。这种碉楼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坚固耐用,能顶住一般炮弹的轰击。在建筑风格上,开平碉楼吸取了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建筑风格,并大量使用进口水泥、木材、钢筋、玻璃等材料,变成了中西合璧,很有特点。

开平碉楼:村民躲避土匪的碉楼,变成了闻名全球的世界遗产

1912年,赤坎镇腾蛟村一个姓司徒的人,修建了一座名为“南楼”的碉楼。这座碉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日战争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依靠“南楼”,抵抗日军长达7天7夜。最后,日军释放了毒气弹,才攻破了碉楼。

在民国时期,开平士绅、富豪修建了成百上千的碉楼。最多时,开平有3000多座各式各样的碉楼。截至2007年,还保存着1833座碉楼。这些坐落在城镇、乡村的建筑群,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也是许多开平人念念不忘的乡愁。

开平碉楼:村民躲避土匪的碉楼,变成了闻名全球的世界遗产

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12月,开平碉楼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20年12月29日,经过验收合格后,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被确认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148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