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观看苏明讲历史。昨天晚上本来是在很严肃地看材料,直到看到有个日本人的名字是土肥原贤二,顿时就被戳中了笑点。我马上就拿去跟朋友们八卦,突然觉得那时候日本人取名字都好随便,什么山本五十六、木村兵太郎、本多熊太郎等等。当然了,取笑别人的名字是很不对的。只不过,我在笑的时候就想到了另一个名字——朱重八。这个名字或许是大家比较陌生的,但他的另一个名字大家应该就是如雷贯耳了,那就是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
除了专业历史学人以外,或许大家都不能做到像百家讲坛里的老师们随便对某一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就能侃侃而谈。其中也包括我,也许对于一位历史人物,大部分人都只能以标签的形式去描述。比如对于朱元璋,我们给他的常用标签就是明朝开国君主和废臣相。如果你还知道更多,那就恭喜你脱离这一层境界啦。那么,今天我的任务就是让大家记忆里的朱元璋变得更加鲜活起来,而不只是死的形容词。关于朱元璋,这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朱元璋是贫民出身,因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一开始叫朱重八。这个取名同时也跟元朝的政策相关,当时规定“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因此当时农民很少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名字。他的父亲是朱五四,靠租田耕种和卖豆腐维持家里生活。由于家庭实在困难,朱元璋小时候在读了几个月书之后就退学了,被送去了地主家放牧牛羊。1344年,淮北大旱,接着又爆发了大蝗灾和致命的瘟疫。当时朱元璋17岁,朱家在这段时间遭遇了重大的挫折,他的父母和兄长相继去世,对他来说打击十分大。
随着家庭的零散,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到了皇觉寺当和尚。而在灾年,除了偌大的皇宫以外,各地的情况都很艰难。不久之后,朱元璋就因为寺庙里粮食不足被迫再度出门。在他游历化缘的日子里,苦难也给他开了一扇窗,他逐渐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增长了自身的才干。元朝末年,天灾人祸,农民起义的呼声日渐高涨。在1352年,25岁的朱元璋就投奔了当时郭子兴的起义军。因为他自身的能力强,深得器重,并且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在郭子兴去世之后,朱元璋就成为了郭氏余部的主要首领。
朱元璋带领着队伍首先攻占了江南重镇集庆,也就是南京,并且将此地更名为应天府。1368年,他终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明太祖即位之后,便主持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改革可谓是雷厉风行,很多新的建制在明朝被作为“祖制”,对清朝也有很大的影响。关于我们所熟悉的废臣相一事,这是明太祖吸取前代王朝灭亡的经验做出的决定。废丞相一事也隐射出了明太祖和文臣之间微妙的关系。
或许是因为明太祖出身低,他本身对华丽的辞藻并不感冒,讨厌经过雕琢的措词,因此对于专事词章的文人抱有一定的反感态度。相反,他更喜欢直来直去的白话。洪武十四年的大年初一是鸡年,他作《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一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前两句直白普通,但是后两句作为逆转却创造了一种开阔大气的境界。将他的诗集和其他诗人作比,他的特点十分明显,给人一种在质朴粗放中又大放磅礴气势的感觉。
“罢中书,广督府,升六部”可以大概概括出明太祖的政治举措,其政治设计是想达到各权力体系相互制衡、不会对皇位造成威胁的效果,但总归这种设计仍是理想化的。除了朝堂的设计以外,明太祖为了避免外戚势力的扩大,还规定后妃只能从良民当中选择。从总体来看,他的改革一方面表现了其对权力的极强控制欲,另一方面这种改革使他达到了一种事事亲力亲为的程度,也可以看出他当时可谓是励精图治。但毕竟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做到这种地步,明朝后来的皇帝大多数资历一般,又重新依赖于部分大臣,明后来的衰落也是大势所趋。
明太祖在1398年去世,去世之后和马皇后一同葬身在位于今南京的明孝陵中。一代天子就此安息,而后人却还是在浩瀚的资料中搜寻着他的痕迹。在查找明太祖的画像时,我发现了关于其人的两种版本。一种在本文所配的图片有展示,明太祖端坐着,面部圆润,双眼有神,留有短须。而另一种展示的则是一种变异扭曲的侧面像,也是如今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所使用的配图。两幅画就像两个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两幅画像背后有什么内涵?详细且看下一回。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217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