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鸡迎晓日,黄犬唤春风。
2018年农历戊戌年是狗年,在中国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狗文化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人类自创造文字开始,就有了关于狗的文字记载。《殷虚文字类编》中记录了狗的象形文字写法,《诗经》中有“无感我悦兮,无使尨也吠”的诗句。古籍中,狗的别名很多:狗崽叫“犹”,善斗的狗叫“猁”,善捕猎看田者谓“良犬”。《周礼》称养狗的人为“犬人”。汉代开始设训管狗官职叫“狗监”。一些有名的历史人物亦曾在狗监中任过职,如李延年就曾“给事狗中”,司马相如得见汉武帝,与他一位任事狗监的同乡杨得意有很大关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再入龙楼称绮李,应缘狗监说相如”和王勃的“汉廷狗监深知己,有日前驱负弩归”的诗句,说的即是此事。汉武帝甚至为狗修建了“犬台宫”。《三辅黄图》载:“犬台宫,在上林苑中,去长安西二十八里。”“犬台宫”外又建筑了“走狗观”。汉代史籍中经常以“鸡鸣犬吠之声”来描述一个地方的社会稳定。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进化都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狗的地位始终不高,甚至背负了过多的恶名。如骂人说狗娘养的、狼心狗肺的家伙、狗汉奸等。与狗相关的成语、俗语十有八九含有贬义,如狐群狗党、狐朋狗友、狗血淋头、狗尾续貂、狗屁不通、偷鸡摸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苟蝇营、狗皮膏药、狗头军师、鸡飞狗跳、狗眼看人低、挂羊头卖狗肉、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可以说是对狗极尽羞辱挖苦之能事了。现在该是为狗正名的时候了。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忠于职守,忠于饲养它的人,而且懂得感恩。无论是主人发达时还是挨饿时、生病时还是健康时,狗都会和主人在一起。只要能够在主人的身边,它宁愿睡在冰冷的地上,任凭寒风吹。冰雪下,它依然会亲吻主人那双不能再给他食物的手,为主人舔抚伤口与痛处。当主人熟睡时,狗会像守候王子一样守候他。当主人所有的朋友都离去时,狗会留下来;当主人的荣华富贵逝去时,狗却始终不改初衷。20世纪50年代,苏联一个马戏团访华时,驯兽师鲁班一次驯虎失败,猛虎朝他直扑过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那条忠实的狗向着扑向鲁班的猛虎冲去,用生命给主人争取了时间,保全了主人的性命。
狗很勇敢,在看田、守户、牧羊、狩猎等方面,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特性。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新西兰的牧羊犬,一只可以看管200只羊的羊群。在深山密林中,几只猎狗可以困住一头凶顽的野猪。勇猛无畏的猎狗,往往代替主人完成一些危险的使命。
狗很聪明,懂得讨好主人及其朋友,是人类的得力助手。《论衡》曰:“亡猎犬于山林,大呼犬名,其犬呜号而应其主。人犬异类,闻呼而应者,识其主也。”《秦记》云:“秦襄公时有天狗耒狗枷堡。凡是有贼,天狗吠而获之,一堡无患。”据说,晋代陆机因事被隔阻在京城洛阳,就由他的家犬来往京师和故乡之间传递书信。
狗的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远远超过了人。人充分利用狗这种特殊天赋和机智勇敢、忠实可靠的特征,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侦破案件等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军犬的国家之一,古籍《国语·晋语》《五代史·张敬达传》都有狗在战争中立功的记载。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也扩大了狗发挥特长的范围。人们驯养出一种救生犬,用以搭救海上落水或寻找森林中失踪的人。科学家研究发现,狗能探明地下12米深处的某些矿物。
古人视狗为祥贵之物。在历代“祥瑞志”中,狗都被列为祥瑞富贵之物。古代阴阳学家说狗在二十八星宿里属金,叫娄金狗。《古今图书集成》中有许多以白狗为祥瑞和以献白狗为贵的记载。在民间也有“王者仁德则见白狗”的传说。
古人视狗为富贵祥瑞之物,往往以狗取姓命名。翻开中国古代史,以狗取名者不乏其人。西汉桃阳侯刘向、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都别名“犬儿”,东汉梁冀有子名“胡狗”,爵至襄邑侯。司马相如亦字“犬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小名叫“溪狗”。至于平民百姓以狗为名的就更多了。人们动辄以狗取名,除取其吉祥之意外,还因为古代社会爱狗成风,父母爱狗,故以狗给子女取名。宋代,因宋徽宗赵佶是属狗的,宋人更是视狗为神灵,不仅天下不宰狗、不吃狗,而且争相以狗为姓、为名。
古代文人墨客也不乏赞美狗的诗词雅句。刘长卿诗曰:“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之夜,那么轻轻的一声狗叫,给远归的旅人多少家人的温馨。古人把鸡鸣狗叫作为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妙音,“却听山犬吠柴荆”,“隔墙犹吠折花人”,富有诗情画意。杜甫《可叹》诗曰:“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元稹诗曰:“乌龙不作声,碧王曾相慕。”(乌龙,犬也)白居易诗曰:“乌龙卧不惊,青鸟飞相逐。”李商隐曰:“遥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梅尧臣曰:“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范成大曰:“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桥忽自归。”陆游曰:“犬喜人归迎野路,鹊营巢稳占低枝。”狗是这些诗句中的重要角色。
鸡携竹叶去,犬踏梅香来。
原标题:狗年话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汪翔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24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