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一)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一)

俞【姓氏起源】

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相传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俞他跟神农学尝百草,后来自己能熟知各种药草性能,因此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病了,而且很严重,黄帝请俞他去治疗,可等他到了之后禺阳也快断气了。黄帝深爱此子,见状十分悲痛。他就剖开禺阳的肚子,将其内脏清洗干净,最终使禺阳起死回生。

后来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那不是要承担罪责吗?”于谦却说:“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什么病都能使其痊愈,人们就叫他愈愈。“俞”与“愈”同音,后来又称他为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

【全国的分布】

俞姓发源于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宋代以后,俞姓主要分布在今浙江、安徽、江西等地;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到了清代,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等省。

【姓氏名人】

俞桂:字晞祎,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曾驻守海滨,平时也不忘吟诗作赋。著有《渔溪诗稿》2卷、《渔溪乙稿》一卷。

俞琰: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以词赋闻名,精通周易,著有《易外别传》、《阴符经注》、《周易集说》、《易图纂要》、《席上腐谈》、《书斋夜话》、《林屋山人集》等。

俞山:初名墓,字积之,号梅庄,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代大臣。工于诗,善大篆,亦精墨梅。作品有《梅庄集》。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明代著名学者。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一意治经。著作有《宾萌集》、《诸子平议》、《群经平议》、《茶香室丛钞》、《春在堂诗编》等。

俞宗礼:字人仪,号凡在,一作东凡,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画家。俞宗礼工于山水及写真,尤善白描人物,笔墨精细,有“龙眼复生”的美誉。

【姓氏文化】

娄坑俞氏家庙

俞氏家庙位于浙江三门县珠岙镇娄坑村。娄坑俞氏家庙整座建筑占地近2亩,坐西朝东,前面有小溪,后面有大山;洁白的墙面,黝黑的青瓦,鳞次栉比的兽脊飞檐和翘角,错落有层的九檐马头墙,显得十分宏伟壮观。

俞氏家庙建于明初,经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原来的宋式建筑风格基本保持不变,明清建筑风格在俞氏庙家也历历清晰遗留。

家庙里面高悬的清初匾额“理学名家”、“祖孙进士”、“兄弟元魁”,向人们展示着俞氏家族的显耀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家庙里立有明代“宁海娄杨俞氏祠堂记”已经模糊不清了。

俞氏家庙的宋式建筑风格各地少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对研究我国古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民俗民风都有重要的价值。

【名人事迹】

俞伯牙绝弦

“绝弦”这个典故源自《吕氏春秋·本味》。表示失去知音的意思。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乐师,他技艺精湛,所弹奏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一次,俞伯牙手抚琴弦,用歌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当时途经此地的钟子期听后,大声赞叹道:“你弹的琴音嘹亮激越,又高又大,仿佛像攀登巍峨的高山”。俞伯牙又变化了琴声,用琴声表达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回旋跌宕,仿佛面临着滔滔江水。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知己。

有一天,俞伯牙和钟子期相约来到泰山脚下游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两人只好躲到岩石下避雨。面对着阴云密布的天空,俞伯牙感到特别的压抑,联想到自己的功名未就,便拿起琴弹奏起来。先弹霖雨之曲,后来又奏山崩之音。曲子弹完后,钟子期就说出了他所弹琴之意。俞伯牙叹息地说:“你既听出了我的心意,又能想像出我心中所思之物,不愧是我的知音呀!”

后来,钟子期不幸染病去世,俞伯牙万分悲痛,他认为此生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弹琴了,于是他就此扯断琴弦,发誓从此再不弹琴。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一)

元【姓氏起源】

据说,商朝末年,纣王的父亲帝乙在当太子时,他的妃子生了个儿子叫微子,名启。帝乙继位后,微子的母亲被立为王后,不久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受辛。受辛长大后,既聪明口才又好,且力大无穷,仅凭双手就可以击死猛兽,因此深得帝乙的喜爱。帝乙想立他为太子,可想到他的大儿子微子在前,立之无名。

太史元铣知道后,就对帝乙说:“按古法,王后有子,就不能立妃之子。微子与受辛虽是一母所生,但微于生时,其母尚未立后,所以只能立受辛为太子。”帝乙大喜,就立受辛为太子。帝乙死后,受辛继位,就是商纣王。元铣因有迎立之功,最后成为商末重臣。其子孙就以他的名为姓,就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始祖。

另外,北魏时,皇族本姓拓跋,为胡人,后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皇朝,传到孝文帝时,因古文中,元有开始、始祖之意,即改拓跋为元,意思是天下第一姓,成为另一支元氏。

【全国的分布】

我国的元氏虽然来源众多,但仍可归化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融入汉族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如龙骨氏、是云氏这两支鲜卑族人均改为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比较少,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他们的最初的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如今,元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

【姓氏名人】

元稹拓:本名拓拔勰,别名彦和,北魏著名诗人。太和九年(485年),封为始平王,后转中书令,改封彭成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迫自杀,死后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号武宣王。

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洛阳人。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为好友,他们二人共同提倡新乐府,时称“元白”。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著的《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悲剧故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天宝年间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世称遗山先生。他是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中州集》、《遗山集》、《遗山乐府》等。

【姓氏文化】

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有4个来源有最为常见:

1.以居住地为姓:如:西门氏,春秋时齐国、郑国的士大夫居住在都城的西门,后代便以西门为姓;东郭氏,春秋时齐国的公族士大夫分别住在都城的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后来都成了姓氏。

2.以职业为姓:如:上官氏,战国时出国的子兰出任上官大夫之职,其后代便以上官为姓;籍氏,春秋时晋国有人专门管理典籍,其父子相传,后人就以籍为姓。此外,还有司马氏、司寇氏、司徒氏、司空氏等也都是以职业为姓。

3.以山河名为姓:如:黄帝,本姓公孙,因生于姬水之滨,改姓姬;乔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后代为他守陵,就以桥为姓,后来又去掉了木字旁,成了乔姓。

4.来自祖先名号的姓:如孔姓有几个来源,其中一支出自春秋时宋国的孔父嘉。孔父嘉字孔父,名嘉。其后代避祸,以其字为姓,改姓孔。

【名人事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语最早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南北朝时期,东魏的孝静帝(即元善见)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公元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齐王朝,年号天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杀害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但这之后他还是很担心,怕失去自己篡夺来的皇位。

公元559年的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史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后很是疑虑,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很快又让刘秀夺去了?”袁绍说:“因为当初王莽并没有杀光刘氏宗室。”一句话,勾起了高洋的杀心。后来,他下令杀掉了原皇室的宗室近亲近700多人,就连婴儿也没有放过。

高洋的残忍手段,使原魏帝的远房宗族非常恐慌,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定襄令元景安提出,咱们不如脱离元氏,请求高洋赐姓高。可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大丈夫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我们不能抛弃自己的宗族,改为他人的姓氏?”谁知胆小怕死元景安,竟然把元景皓的这些话告诉了高洋。结果,景皓被处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指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自己。后来,人们用这句成语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也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一)

柳【姓氏起源】

柳姓源出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展禽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公的裔孙鲁孝公的儿子叫展,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的名字为姓,称为展氏,后传至无骇的儿子展禽这一代。

据说,有一年冬天,展禽路遇一位冻倒在地的女子,于是他便用自己的身体为其取暖,自己不动一点邪念。所以后人用“坐怀不乱”来形容正人君子。展禽死后,他的门人就给起个谥号“惠”。由于他封邑在柳下,史家称他为“柳下惠”,他的后人便以柳为姓,奉他为柳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柳姓最早的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秦时,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唐时,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福建等地;

宋元明清时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到了清代居住在广东及福建之地的柳姓迁居到台湾及加坡等地。今日柳姓尤以山东、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人,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尤擅长散文,峭拔矫健,寓意深刻。他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传世有《柳河东集》,也称《唐柳先生集》。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其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著有《乐章集》。

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擅长楷书,结体劲媚,法度谨严。著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刚经》、《神策军碑》。

柳如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清初女诗人、画家。其善画,白描花卉,雅秀绝伦,山水石竹,淡墨淋漓。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

【姓氏文化】

柳侯祠

柳侯祠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候公园内,是一处拥有三重院落的古代祠堂建筑群,也是人们祭祀和纪念唐代柳宗元的地方。柳宗元忧国忧民,他在任柳州刺史期间,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在此期间,他免除了百姓的许多债务,开挖水井,种植树木,释放奴婢,推进教育,使柳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因为柳宗元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他死后的第三年,即唐代长庆元年,人们便在柳州罗池庙中供奉他的神像。宋徽宗赵佶封柳宗元为文惠侯。从此,柳州罗池庙便被更名为柳侯祠。后来柳侯祠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清代雍正年间,人们再度重修了柳侯祠。

柳州柳侯祠主要建筑有大门、中厅、后堂和长廊、碑廊及厢房等。柳侯桐的大门,原来开在祠堂的南面。后在祠堂的东部开了一个旁门,冠以歇山式屋顶,并在月洞门上悬挂了郭沫若题写的“柳侯祠”匾额,东门便成了祠堂的正门。中厅是一座三开间的木结构硬山式建筑物。厅内有两口石。后堂大殿是柳候相的主体建筑,也是一座三开间的木结构硬山式项建筑物。殿内有一尊柳宗元的盘腿坐像。

现在的柳侯祠是按照清代建筑物重建的,祠内陈列有许多文物及史料,反映了柳宗元的生平和政绩。

【名人事迹】吊柳七

北宋词人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文人、常喝常醉的酒鬼,总是出没于烟花柳巷。也正是由于柳永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才写出了那么生动的词句。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离合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

在当时社会,妓女是有权有势者剥削、玩弄、损害的对象,封建统治者根本不把她们当作人来对待。恰恰是柳永的词,道出了对她们的深切同情、真挚的感情以及美好的祝福。在《蝶恋花》中,柳永更写出了他对妓女的一往情深,无怨无悔:“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因为柳永把妓女视为知己,倾心相交,因而赢得了妓女的尊敬、爱戴。当时妓女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他死后也没有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一些歌妓们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一)

史【姓氏起源】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姓以官名(世职)为姓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

我国古代即有史官制度,史官在王左右,他的责任是记录帝王的言行和史实,管理宫中典籍。夏、商、周三代称为太史。西周初年,由于继位的成王年幼,因此由周初四圣辅政。即太公、周公、召公、尹佚。太史尹佚为人严正,他不但要完成史官的责任,还要把成王的言行和古代圣贤对照,使成王知道哪是对、哪是错。尹佚被史家称为史官的典范,由于他终身在周任太史,后称史佚。因此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姓,就是史氏。

【全国的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史氏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汉时,史姓繁衍发展到山东、陕西、江苏、甘肃、山东、陕西、广西、四川等地;唐五代至宋时,今湖南、浙江、山西、江西、河北等省有史氏;到了明清时期,史氏还分布于今安徽、湖北、福建、广东、云南以及海外地区。如今,史姓尤以湖南、山东多此姓。

【姓氏名人】

史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长于天文,熟悉各诸侯国内政。他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还提出“物生有两”的辩证法。

史鱼:字子鱼,名佗,卫灵公时任祝史,故称祝佗,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他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末政治家、军事家、中国民族英雄。顺治二年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字际明,号玉池,宜城镇人,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著有《望来台记》。

【姓氏文化】

《姓氏急就篇》

《姓氏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期黄门令史游所撰。原来是32章,后两章《齐国》、《山阳》为后汉人所加,故今本为34章。

汉代是我国姓氏体系基本确定的重要时期,姓氏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史记》一书就曾记有大量关于姓氏的资料。史游作为汉元帝时黄门令,为了适应朝野姓氏文化的需求,特撰写了《姓氏急就篇》。书中所列姓氏130姓,共2016字,除开头六句开场白外,余下皆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的汉代百家姓。

《姓氏急就篇》中的姓氏大都收入了宋代编撰的《百家姓》中,是我国第一部“姓名三字经”,对宋代《百家姓》影响深远。

【名人事迹】

史鱼尸谏卫灵公

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他在卫灵公身边为臣,为人很是机灵,深得卫灵公的喜欢。因此卫灵公常任其为所欲为,闹得朝野群臣怨声载道。担任史官的史鱼看不过去了,他曾多次冒死劝谏,请求卫灵公不要太宠爱弥子瑕,但灵公始终不愿听从。

史鱼见劝谏无功,感到心灰意冷。他在临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身边,悲伤地说:“我死后,先不要把我的尸体装棺盛殓,最好放在窗户之下陈设几天再作处置。”史鱼死后,儿子便便按照父亲的遗言,将尸体放在了窗户的下面。

后来,卫灵公听说史鱼已死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便匆匆前去吊唁。当他看见史鱼的尸体摆在窗户下时,感到特别的奇怪,便问史鱼的儿子到底什么原因?史鱼的儿子回答说:“我父亲临死一再叮嘱我说:‘我活着的时候没有能够匡扶君主,除暴安良,死了以后就没有理由按照礼制安葬。’”

卫灵公听后,明白了史鱼以暴尸窗下劝谏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他开始疏远弥子瑕。这之后,卫国的政治更加清明,国泰民安,为时人所称赞。这就是为后人所称道的“尸谏”的故事。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一)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300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