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各区各街镇相继创新出许多居家养老新模式 采访对象供图
上周公布的《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各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均不低于常住人口每千人40平方米,有条件的区力争达到常住人口每千人50平方米。同时还要支持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
近年来,上海各区各街镇相继创新出许多居家养老新模式,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都市样本”。
养老乐园覆盖城乡
奉贤区西渡街道近年来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助老为老的有效路径,实现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打通乡村养老的医疗服务供给渠道,将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连接在一起,乡村医疗机构直接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在养老机构设置卫生室和护理站,派驻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切实为老年人打造宜居的养老“幸福乐园”。
闵行区浦锦街道提出以家庭为主满足老人养老的情感需求。这个街道里的大多数老年人都是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中,社区组织就利用多子女这个优势,推动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满足回归家庭之中,而不是仅仅依靠社会或机构完成,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交流需要,子女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图说:金山区老年睦邻点由邻近居住的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进行结伴式互助养老 朱玉婷/摄
针对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区域面积广等特点,金山区鼓励村民利用自有住宅、闲置房屋建设老年睦邻点。以睦邻点为载体,开展“老伙伴”计划,由邻近居住的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进行结伴式互助养老,同时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专业照料服务,形成了集聚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互助服务为一体的“家门口养老服务点”。2021年,全区已完成新增50个老年睦邻点,升级20个示范睦邻点。目前已累计建成老年睦邻点550个,其中示范睦邻点170个。来自金山区民政局的信息,区内共有300余家老年睦邻点建在农村老人家中,这些睦邻点已成为乡间埭头上老年人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并在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民主议事协商、和睦邻里关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已实现村(居)委会全覆盖。
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智库中心张海娜博士及其团队,在调研本市的社区养老状况后表示,由于城市社区在硬件设施、家庭条件、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优于农村社区,所以,居家养老服务不仅仅需要覆盖到占绝大多数的城市老年人口,也需要考虑到农村社区中的老年人口。以浦锦街道为例,养老服务覆盖了个人卫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服务、如厕护理服务、运动护理服务、药物护理服务、临床护理服务等。其中,接受过个人卫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群占比98.66%,接受过生活起居护理的老年人群占比84.45%,接受过如厕护理的老年人群占比52.95%,接受过运动护理的老年人群占比67.29%,接受过药物护理的老年人群占比56.53%,接受过临床护理的老年人群占比42.9%。目前,该街道的这些护理服务项目也基本上由浦江旭阳为老服务中心、全程玖玖漫城护理站、一家人养老管理服务中心等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
图说:浦锦街道需要不同级别护理的老年人口占比
调研团队在其他一些街道调查时也发现,66.76%的老年人口没有享受过代办服务,57.49%的老年人口没有享受到助行服务,老年人由于腿脚不便,出行往往也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帮助。在专业医疗方面,69.21%的老年人口没有享受过康复辅助服务、67.85%的老年人口没有享受到助医服务。张海娜说,老年人往往会患有一种甚至多种慢性病,他们不仅仅需要日常的护理,更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虽然目前社区中大部分老年人对于机构提供的服务较为满意,但是也存在某些不满意的情况,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员工的能力建设,坚持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明确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资质要求,引导长期护理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为老服务打“组合拳”
居家养老、政府助养,这是适应我国目前国情的重要养老模式。《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分类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实现街镇全覆盖。
大多数老人有居家养老的意愿,而社会公办养老机构又存在床位不足的困难。这样的现实矛盾也在倒逼城乡社区居民点要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新路径。
金山区吕巷镇德馨为民服务中心是一家专门从事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其中一项主要工作是常年活跃在各镇各村,直接点对点服务老年村民,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理事长蔡雪红介绍:“我们组织志愿者上门为有基础疾病老人提供代配药服务,让年轻老人帮助高龄老人解决生活困难,并定点定期为社区老年人开展理发、磨刀等便民服务。此外,我们还邀请社区医生、心理老师为老年人开展健康讲座、心理讲座,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健知识,开展老年人‘慢病防衰’活动,帮助缓解老年人的孤独、焦虑不安等情绪。”
金山区张堰镇启用“1+1+X”睦邻点活动机制,即每月开展一场由第三方社会组织安排的特色睦邻点活动;每月各睦邻点结合老年人的喜好因地制宜,开展一场睦邻点活动;“X”是指各村居结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社区学校等部门力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不定期、不定时”睦邻点活动。这一套“组合拳”,充分让镇内12个市级示范睦邻点、30个普通睦邻点“活”起来、“热”起来,让农村地区老人的晚年生活不再寂寞、孤单。
调查点 松江区叶榭镇堰泾村
市中心老人向往“幸福老人村”
85岁的赵荣堂家在虹口区,81岁的曹整整原来住在松江叶榭镇上,但他俩现在都“隐居”乡间。赵老伯说:“我以前在黄浦区做中学语文老师,那时就向往田野生活,总想着能回归大自然,这样的生活才脚踏实地。”曹阿婆说得更直接:“我就喜欢待在空气好的地方。”
如今,在叶榭镇堰泾村的“幸福老人村”里,出现了本市首家由社会力量参与,借助农村公益养老项目运行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村长”蒋秋艳说,这也是在探索符合本区乃至上海农村地区实际的特色养老经验和路径,让当地老人在不离家、不离乡、不离土、不离亲的情况下,延续原来熟悉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多元化公益为老服务中,让一些中心城区的老人也乐于到农村来度过幸福的晚年。
蒋秋艳说:“我们这个幸福老人村是由三位发起人以个人名义共同出资450万元,租赁了堰泾村连片闲置的9户人家的10幢农村宅基地,经过改造形成了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内设49张床位的标准化养老空间。内部除了长者照护之家之外,还包括有老年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老年人助浴点等。目前,入住老人平均年龄为87岁,其中,本镇老人占80%,其余来自松江其他街镇以及市中心。幸福老人村长期为103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为150名老人开展助餐服务。”
被四周的乡间小院和农田包围着的“幸福老人村”,透着浓浓的野趣,农家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规划设计上,完整保留了农村宅基地的生态结构,有园林小道、原始竹林、蔬菜种植、活水鱼塘等;在功能服务上,根据不同护理等级,设有轻度护理、中度护理和重度护理三个养护区。专业服务设施配置齐全,内设有老人阅读、上网、娱乐的活动室、阅览室、恒温公共浴室、休息室,可供心理、医疗、法律咨询的咨询室,多功能会议厅,计划建设康复室、医务室等;每间居室配有卫生间、空调、有线电视、应急呼叫器等。
杨志平、闵金木、杨石元三位耄耋老人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同村村民。杨石元说:“我们几个人的家离幸福老人村都不远,走走大概七八分钟吧。村里给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早餐,所以我们天天到这里来碰头,也算找到了乐趣。早饭的花样每天不同,有粥、面条、馄饨、炒年糕等。而且,每逢农历初一,都是幸福老人村大聚会的日子,老人一起吃免费面条,浇头有大排骨、荷包蛋等。”
蒋秋艳把每月一次的免费午餐聚会称为“孝亲日”,每年还组织全村老人吃年夜饭,每次开席45桌,经费都是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众筹的。“现在我们正在打造升级版的幸福老人村,打好农家品牌,用好农家资源,准备开设乡村咖啡馆、乡村博物馆、开心垂钓、农事体验馆等,集健康、养老、旅居为一体,成为都市里极具特色的新型养老点。”她说。
调查点 奉贤区西渡街道关港村
最盼每天去“四堂间”坐坐
奉贤区西渡街道关港村有两个“四堂间”。四堂,就是休闲的客堂、快乐的学堂、便民的饭堂、村民议事的厅堂。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老年大学)主任范玉英说,现有的助餐点、日托所等养老服务难以深入到偏远地区,老年人特别恋家,不愿意住养老机构,为此,奉贤区民政部门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建立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生活娱乐便利,又满足了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情结,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始终拥有家园感、归属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我们村有10个村民小组,我们就近开设了两个‘四堂间’,一个‘四堂间’可以辐射四五个小组,老人前去活动休闲也方便了许多。”关港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春鸿介绍说,取名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用的就是村里闲置的宅基房屋,由村里租赁过来,再投入资金加以履行,按照“政府牵头,企业赞助,村委负责、老人自愿”的机制,将老人们组织起来相互抱团养老。
69岁的余迪怡是关港村二组“四堂间”的“堂主”,每天一早要来开门、打扫,下午结束后还要再做好清理工作。“我在这个村里做了30多年的村干部了,张家长李家短,我都十分清楚,村里的人对我也很信任,就让我来做‘堂主’,所以,我组织的活动、安排的事项,大家都比较服气吧。我们这个‘四堂间’大约有150个平方米,一边是活动室,一边是看电视的学习室,还有玩棋牌的地方。屋内有厕所,屋后还有厨房。”说起村里的情况,余阿婆如数家珍:“我们二组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69位,80岁以上的11位,90岁以上的4位。老奶奶喜欢做手工游戏,你看,墙上的布艺画,图案精美,做工考究,都是这些老奶奶的作品。老伯伯就比较喜欢看电视了,聚在一起就喜欢聊天,从村里的事一直聊到天下事,不到吃饭时间停不下来。现在上海农村也是年轻人越来越少,都到城里买房生活了,剩下的老人们天天待在家里没事情做,‘四堂间’成了他们每天最好的去处。”
63岁的朱秀龙已经搬到了奉浦的商品房里,每周有三天和老公一起开车回村,参加“四堂间”的活动。她说:“用我老公的话说,就是乡村‘一日游’。我们的根还在村里,离不开‘四堂间’,几天不来就会想念这里的老邻居们。我们在村里的自留地里还种着各种蔬菜,回来采摘些时令菜。”
范玉英说,目前奉贤区共建立了500个宅基睦邻“四堂间”,覆盖所有村委会。每个“四堂间”都有个“3+X”活动项目表,“3”就是量血压、理发、文艺演出,这些是经常性的保留内容,“X”是由各个点根据老人的喜好、村里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活动内容。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的养老模式,是当前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是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创新之举,不仅为政府减轻了压力,也使老年人得到实惠,对于农村地区的养老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调查点 金山区张堰镇高桥百家村、吕巷镇老年中心
政府购买 为老服务更专业
埭,土坝的意思。在上海金山农村,埭又指农舍小路,村民的住宅建在一条一条的小路旁,依次称为一埭、二埭、三埭等。金山民政局结合区内农村“埭式”而居的特点,创新出了一种“埭—家”互助养老模式。
图说:百家村睦邻点 ,养生服务送到家 新民晚报记者王蔚/摄
在金山区张堰镇高桥百家村,有一个睦邻点,户主叫俞彩芳,今年60岁,做了多年的乡村赤脚医生。现在全村60岁以上老人有1200人,80岁以上的也有222人。亮堂堂的两间半房屋,平时用作老年村民活动、休闲、养生的场地,采用的是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其中市级活动一般一个月开展8次,镇里的活动一般一周安排3次。村干部小顾说,建在村民家门口的睦邻点,方便一些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老人就近有个活动的地方,让他们集中在一起体验幸福晚年生活。春节小年夜前,德馨为民服务中心来到这个睦邻点,为老人们做泡脚理疗。老人们边享受着送上门的免费服务,边听着工作人员介绍养生知识,桌上还摆着糖果、瓜子等小零食。83岁的杨胜章老人说,想想能有这样的开心生活,乐得嘴也合不拢了。
蔡雪红是德馨为民服务中心的理事长。她说:“我们的宗旨是让处于深度老龄化的社区具备持续照料能力,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原居安养。我们团队拥有医生、消防员、护士、心理讲师、厨师、茶艺师、点心师等专业力量,使我们的服务队伍更具备专业化与精细化,组织的项目执行能力得到广泛的认可。”
前几天,一场为老服务在吕巷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举行。当天,蔡总为每位老人赠送了一条红彤彤的羊毛围巾,德馨的员工们组织老人们开展了制作米糕、品尝米糕、品茶、唱戏等活动。
“我们在前一天早上就把米浸泡在水里了,还准备了枣泥、猪油、豆沙等馅料。活动时,我们希望在场的老人一起动手做米糕,不少老人说,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围着灶台转的情景。等到米糕出炉时,大家吃在嘴里可香了。”蔡雪红说,服务中心里还有一个戏曲兴趣班,志愿者老师每周都会带着阿伯阿婆们唱戏,无论是沪剧还是京剧、黄梅戏,台上唱的老人和台下边品茶边听戏的老人,常常到了吃午饭时间也不肯散场。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373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兔年曹姓女宝宝名字大全
下一篇:马斯克“响应”梁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