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境内312国道沿线有柳泉铺、晁陂、曲屯三个镇,晁陂、曲屯的名字在很早以前分别叫晁陂铺、曲家屯铺。为什么这三个镇的名字都有个“铺”字?这与古时候的秦楚古道经过这里,以及在这条驿道上设立急递铺有关。
南阳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就十分重要,是连接东西、横贯南北的战略要地。与现在纵横交错的路网不同,古时候官家文书传递、物资集散、人员往来,大多依靠驿道以及驿道上修建的驿站和急递铺。
秦楚驿道
秦楚驿道又名秦楚大道、武关道,是古时候南阳四条主干驿道之一(另外三条是方城道通开封、三鸦路通洛阳、宛郢道通湖北荆州)。这条驿道是战国时期沟通秦国和楚国的交通要道。该道自秦国的都城咸阳开始向东,经蓝田、上雒(今商州)、桃花驿(陕西铁峪铺),过武关河分道两路。南路,顺河南下,沿丹江北岸而东,经湘河、梳洗楼入南阳境,过荆紫关、丹水、淅川,东渡淅水(灌河),达郦城(今内乡)。北路,经武关、商南、富水关入南阳境,过西坪、析邑(西峡)、袁店,达郦城(今内乡)。两道合一,继续东行过湍水、曲屯、晁陂、镇平到南阳。
秦楚驿道到南阳后折向南,经新野、襄阳达江陵。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随行81乘,车队过武关、走南阳,十一月即达云梦(今湖北安陆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也经此路,开始了游览中国之行。
唐代,秦楚驿道从长安、商州到内乡后,不再经过南阳、新野,而是从内乡向东南,经邓州、构林关,入湖北而去。唐宋至明清,尽管从长安向南方的驿路不经过南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邮铺的兴建和商业繁盛,秦楚大道被定为国道。南阳至内乡,过西峡口直通长安,仍然是南阳境内的主要道路。现在的312国道,基本是沿着这条古道修建的。
驿站急递铺
从战国时期开始,为了保证军情政令的传达,以及各地之间的信息交流,逐步修通了这条驿路。驿路上设有馆舍,负责接待过往的官员和使臣。秦汉时期,在驿路上设置“邮”和“亭”,五里设置一邮,十里设置一亭,以步力传递短距离为主。汉代后期,邮亭驿站以轻车快马传递文书,“驿马三十里一置”,按照固定的线路,实行接力传送。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战乱不断,为了保证军事信息的快速传递,普遍设立了驿站,广泛用于军事命令的传递,军需物资的配送等相关的军事活动。隋唐时期,邮驿进入繁盛阶段,以长安为中心的驿路交通,平均三十里设一驿,国内的邮驿网络系统已相当完备。宋代又建立了系统的急递铺组织,六十里置一驿站,二十里设急递铺。
随着朝代的更迭,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和职责略有区别,但总体上它们的职责主要是传递政府公文、军事信息,兼负接待过往驿站官员、使者的任务。到了明清时期,各省行文到府州县及各府州县行文到省、各府州县往来的普通公文到铺,不管件数多少,均及时造册,传往下站。急递铺靠人力步行,每铺设铺司一名,铺兵三四名,一昼夜限行三百里。
据《南阳邮电志》记载,明朝中叶以后,秦楚驿道又获得了一次较大的发展。万历二十七年,内乡知县尚从试重修邮铺十个,在今西峡县境内有七峪铺(丹水)、西峡口铺、半川铺(西北通卢氏县),今内乡县境内有石磨岭铺(县西二十五里)、老牛铺(县西十里)、灌张铺(县东二十里)、石坡铺(县南邓州方向二十五里)等。《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也记载,镇平县“总铺在县治前,柳泉铺在县东二十里、晁陂铺在县西二十里,曲家屯铺在县西五十里”。从以上两个记载可以看出,明朝从南阳府向西这条驿路上,除镇平、内乡两个县城设有驿站外,南阳到西峡共设有九个急递铺,它们依次是:王村铺、柳泉铺、晁陂铺、曲家屯铺、灌张铺、老牛铺、石磨岭铺、七峪铺和西峡口铺。据清雍正《河南通志》记载,清代镇平县驿站有马四匹、马夫三名,四个急递铺(含县前铺)一共有铺兵十人。
急递铺从北宋年间设立,到清朝末年衰落,经历了数百年。
除了急递铺常住的铺司铺兵外,那些来往的大小官员、使者,民间人士,随行的车马,都要在急递铺停留,就需要有供人住宿的客栈,人员吃喝的饭店,马骡等牲畜的草料,车辆维修需要的木匠铺、铁匠铺,给人看病的药铺等,加上过往商人所带的商品,当地百姓贩卖的土特产,急递铺这个地方就逐步形成了市场,发展成为集镇。
曲屯、晁陂、柳泉铺名字的由来
1998年新编《镇平县志》在介绍这三个镇时,都写有“秦时,咸阳至南阳驰道途经此镇,宋代设驿站,清代置邮路”。时至今日,虽然驿道递铺制度已废除多年,但急递铺的名字却一直沿用下来,镇平县境内312国道沿线的这三个镇便是如此。
急递铺取名有什么讲究?每个铺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曲屯
据《镇平县地名志》记载,曲屯“元初由曲姓居此,村中设驿铺,称曲家铺,明洪武二年南阳卫军在此屯田,名曲家铺屯,清康熙设曲家屯地方,民国时期演变为曲屯”。
明朝军队实行屯田制度,编制实行“卫所制”,全国设立五个军都督府,下辖十六个都指挥使司,每个都指挥使司下辖所治地的卫、所。洪武三年,河南都司设二十个卫,南阳卫是其中的一个卫指挥使司。《嘉靖南阳府志》记载,镇平县有南阳卫屯田八处,南阳中护卫(唐王府)屯田六处,《镇平县地名志》中所说的南阳卫在此屯田,就是府志中记载的其中一处。曲屯这个名字,因宋代在此设有急递铺叫曲家铺,又因明代卫军在此屯田,改称为曲家铺屯(曲家屯铺),后来才简称为曲屯。
晁陂
《镇平县地名志》记载:“西汉时,召信臣任南阳太守,大兴水利,此地曾建设一陂,有晁姓居于陂侧,故名。”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周景王的庶长子王子朝,因有勇有谋,深得周景王的宠爱,后遗诏传位于王子朝。在王室的屡次争斗中,王子朝兵败晋国,与其族党、追随者携家眷、周室典籍,投奔楚国。传说王子朝进入楚国地界,经山间樵夫指点,从镇平尖顶山南麓一路南行,经过晁陂这个地方,发现此处土地肥沃,森林草地相间,溪水潺潺,便决定安居此处,休养生息,再图发展。后人以祖名朝为姓,称为朝氏,而在古代,晁是朝的古字,并且晁与朝音同意通,故也称晁姓,晁姓部族由此而始。
召信臣主政南阳时,为了治理镇平黄土河泛滥的洪水,在河西岸晁姓人居住地旁边开挖了陂塘,后来人们就把此处叫晁陂。到了宋代,由于晁陂紧靠秦楚驿道,官府在这里设急递铺,人们就称为晁陂铺,后逐渐形成集市,后来“铺”字被省去,晁陂的名字沿用至今。
柳泉铺
《镇平县地名志》记载,柳泉铺“元初,以有沮洳水泉数十处,泉旁多柳树,设急递驿铺,故名”。沮洳,意为低温之地。在这低洼潮湿的地方有水泉几十处,水泉的周围多栽种柳树,这个地方就叫柳泉。古时候此处还是镇平县的八景之一,《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说它是“柳泉闲憩”,清光绪《镇平县志》中说它是“柳泉带雨”。
在柳泉铺村东边的机械厂(原蚕厂)后院,现在仍有个水塘,村里年长的人说,小时候这里的泉水汩汩往外流,周围长了很多柳树。由于水温较高,人们都在那里洗澡。到了冬季,周围的人们还去洗衣服。泉坑边还有个水井,全村人都从这口井里挑水吃。在集镇以北,现仍有不少泉水汩汩外流,只是史料中记载的“柳泉带雨”景色,已无法再现了。
镇平县境内312国道沿线的三个集镇都有它的历史故事、沿革变迁,如同镶嵌在一条绸带上的明珠,熠熠闪光!
· ENJOY ·📝 讲述 / 张明铎📝 整理 / 贾元武🎨 编辑 / 李京洋📋︎ 初审 / 王冰 杨东梅📝 终审 / 王笑荷
温馨提醒:凡是昵称中含有手机号的,留言不会被公布,请大家注意哦。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397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带何字谐音的好听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