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贵姓尊名:姓、氏、名的“前世今生”

免费算命 宝宝起名 2022-04-09 3 0

作者:王书敬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您贵姓?”

“免贵姓齐,齐桓公的齐。”

“您贵姓?”

“敝姓姜,姜子牙的姜。”

贵姓尊名:姓、氏、名的“前世今生”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初次见面最常用的寒暄方式,短短几句话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娴熟的人际交往技巧,远胜于近现代才兴起的“你好、我好、天气好”之类的废话。问人姓氏尊称“贵”,自报家门时谦说“敝”,显得特有修养和品味。若是同姓,自然会论及族谱、堂号、世系,气氛顿时融洽愉悦起来;不是同姓,也能沾亲带故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最后的结论是“五百年前本一家”,于是称兄道弟,把盏言欢,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而水到渠成。

中国人的姓、氏、名从何而来?又是怎样不断丰富演变的?

一、“名”的产生

要说明白“姓、氏”是怎样产生的,首先应弄清楚“名”是怎么来的。

名的产生远远早于姓的产生。“名”是由“夕”和“口”组成的。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时的《说文解字》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黑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晚上天黑了,互相看不清面孔,因此用口自己报名,让对方知道。《说文解字》从字形上对“名”进行分析,从而推测“名”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几十万、几百万年计算的,而文字的产生才不过几千年,在此之前的事,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许慎的《说文解字》,能对“名”的产生提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难得的,但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还须由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更可靠的论据。

现代考古学和社会人类学通过地下出土的文物以及对原始民族的考察已经能够大致勾勒出史前人类的社会面貌。原始人类出现后,是以一定社会组织形式群居的,单独的个体面对严酷的自然和凶猛的食肉动物,很难长期存活下来。既然是有组织的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就必须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语言是人类出现的标志之一。语言的功能除了交际,还有更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区别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体。比如,大家围攻一头野猪,看到野猪向甲某的位置跑去,就高喊让甲某注意,如果甲没有名,他就不可能知道在喊谁,结果很可能吃不到猪肉,甚至会被野猪吃掉。再如,大家一起盖房子(搭窝儿),人手不够,需要喊人来搭把手,只要喊某人的名,他就可以过来帮忙,如果谁也没有名,听到喊声大家都得过来,或者都不过来,这窝儿可就搭不成了。据此我们可以主观臆断地认为:具有人名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为了区别个体,以利共同劳动,共同生存,几乎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的同时就产生了人名。

贵姓尊名:姓、氏、名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人名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可能知道了。但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和现在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可以推测,当时的人名是非常随意的,绝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追求典雅、讲究内涵,既不可能叫“富贵”、“国庆”“浩然”,也不可能叫“德华”、“学友”、“若瑄”,应该是与现代人的乳名、外号如“阿毛”、“狗剩”、“蛋蛋”之类的差不多。比如到了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齐襄公叫“诸儿”,齐桓公叫“小白”,齐景公叫“杵臼”,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可能会叫的更随意了。

二、氏族族名的产生

在蒙昧的远古时代,人口很少、活动范围也很小,人们之间的交际面是很窄的。使用“名”就能把周围的人区别开来。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生产工具的改善,这一群人经常要与别的人群发生接触,区别族群又成为必要的事了。单个人的名,完成不了这一任务,于是产生了整个氏族的族名。

由于原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极低,对自然界认识甚少,原始的宗族意识普遍统治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个时候,几乎每个氏族都把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崇拜物,并认为自己就是起源于此种崇拜物,认为此物是自己的保护者,这种被神话的物叫做图腾。氏族的名称,多来自于图腾。通常人们把神化的自然物,刻成艺术品,制成头饰,编入舞蹈。图腾是一个氏族最易于区别其他氏族的特征。以熊为图腾的氏族,被称为熊;以狼为图腾的氏族,被称为狼。这“熊”、“狼”是氏族名,也是每个氏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名。

贵姓尊名:姓、氏、名的“前世今生”

在史前时期,东方部落多以鸟为图腾,传说中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的蚩尤,就是东夷人培育出来的著名部落首领。传说中黄帝驱使熊、罴、貔貅、虎等参加作战,并得到人首鸟形的九天玄女(有学者认为是碧霞元君的雏形)的帮助,最后制服了蚩尤。黄帝再神武,也不可能使唤得动这些凶猛的野兽,而很可能是在指挥一些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联合作战。在这一点上,中外并无二致。美国社会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记载: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印第安科曼赤人,分为狼、熊、麋、鹿、鼠等氏族。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也大抵如此,如英美常见的姓氏“雷切尔”、“德博拉”即源于“母羊”、“蜜蜂”图腾;葡萄牙的“拉波孔”(狐狸)、“洛博”(狼)、“卡翁”(狗)、“莱奥”(狮子)等姓氏,日本的“龟、熊、虎、猪、鹤”等姓氏,也都源自古代的图腾。这种现象反映了姓氏与原始图腾密切相关。

三、姓氏的出现

由图腾演变而来的氏族名就是姓氏的雏形。据考证,现有的凤、柏、龙等姓就是源自图腾。但是,尽管由图腾转化来的氏族名具有了区别人群的作用,但还不能算真正的姓。在人类婚姻关系达到一定的层次,人们对婚姻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姓才产生了。

人类最早的婚姻形式是血婚制,也就是近亲繁殖。度过漫长的蒙昧时代,人类开始朦胧地意识到,血缘相近的配合,产生的后代体力、智力都很弱。在人类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后,有意识避免近亲性交时,区别血缘关系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历史需要区别血缘关系的时候,真正的姓产生了。有了姓,能否通婚就很清楚了。

对于“姓”,《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因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这个解释说的是,“姓”是个形声字,其中的“生”只是表示读音,意义是从“女”得来的。有文献可考的先秦古姓主要包括黄帝之子十二姓、祝融八姓等大概30余姓。其中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姬、姜、子、嬴等姓,也有看起来十分陌生如芈(音mi)、僖(音xi)、儇(音xuan)、隗(音kui)等姓。而且在我国,越是古老的姓,带“女”旁的越多。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30个,几乎都带女旁,如姬、姜、好、妃、娅、娲、婢、嬉、姒、嬴、妫、姚,这些多数是上古时代的著名大姓。由此推测,这个“女”旁,与姓的起源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姓”由“女”和“生”组成,意思是,由母亲而产生的。后来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母系社会退出历史大舞台,但一些带有女旁的古老的“姓”却一直留存至今。据此,“姓”的本义我们可以理解为: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的共同标志。

当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时,孩子的姓也由母系转变为父系,这时候,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资料开始有了一些剩余,私有观念也随之产生,为了把剩余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婚姻产生了,姓也有了新的意义——确定财产继承权。

贵姓尊名:姓、氏、名的“前世今生”

这个时候,家庭中的子女们为了相互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孔仲尼、曹孟德。女子也一样,如孟姜、仲子、叔姬,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被孔子赞誉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呼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找到。

先秦时期能拥有姓的多是贵族,庶民很少有姓。所谓“三代之上,姓氏有别”,“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音zuo)之土而命之氏”。虽然贵族生下来就有姓,但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继承姓,其他儿子则会以自己的封地为氏。因此可以说氏是姓的分支。“姓”主要用来“别婚姻”,古人已经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因此提出“同姓不婚”,当然到了春秋时期这一原则被一再破坏;“氏”主要用来“别贵贱”,通过“氏”能准确第说出先祖世系,也易于看出长幼尊卑。到了春秋晚期,由于大量贵族沦落为平民而失去了姓,普通庶族因社会地位的提高而积极为自己加姓,姓、氏逐渐模糊,渐趋合一。

到了汉代,姓氏已增加到近130个,成文于北宋初的《百家姓》共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战祸、帝王意志以及姓氏本身含义不雅等原因,一些“小姓”逐渐消失,而名门望族“大姓”人口不断增加。上下五千年,华夏姓氏的增减一直都在进行,迄今为止,史籍中可查姓氏超过2万个,目前仍在通用的约3000个。

贵姓尊名:姓、氏、名的“前世今生”

四、“大姓”“小姓”举隅

姓氏中既有“张、王、李、赵”等人口1亿左右的“大姓”,也有人口较少、十分生僻的“小姓”。“大姓”遍布全国,“小姓”则较为罕见。

历史上的齐国,“姜”姓无疑是第一大姓。现在的山东各地,姜氏家族也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而且姜姓后来衍生出其他姓氏,虽然不再姓姜,却仍然尊姜太公为先祖,自称为姜氏后人。姜太公长子继承君位,称丁公,其后人便以“丁”为姓;次子丘穆公,其后人以“丘”为姓,清雍正帝为讳孔丘,改为“邱”;此外据考证姜氏后来又演化分生出尚、望、齐、丁、崔、聂、厉、高、吕、卢、柴、年、桓、庆、贺、谷、栾、查、左、骆、连、国、浦、章、柯、井、畅、晏、东郭、淳于等30余姓(一说102姓),姜氏后人开枝散叶,遍布全国,而且漂洋过海,遍布东亚、东南亚各国。更有人考证、推测姜太公的公历诞辰日为9月12日。每年的这一天前后,山东临淄姜太公祠人流如织,香火不断。2016年9月12日,值姜太公诞辰3155周年之际,其后裔宗亲1200余人从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各地赴齐国故都临淄祭祖,盛况空前。姜太公衣冠冢周围,“崔”、“高”、“卢”、“连”、“丘(邱)”等姓氏都立有石碑,以志纪念。其中尤以前韩国总统卢泰愚、前国民党主席连战所立最为显眼。

与此相反,有些“小姓”不但少见而且极为“特殊”:比如姓氏“第五”,是汉高祖刘邦强迁战国时期齐国田氏公族时所封,属于帝王赐姓。刘邦当时分列“第一”到“第八”姓,目前只剩下“第五”还在;再如“丑”姓,源自“风”姓;“死”姓,从北魏少数民族四字复姓演化而来;“难”(Nan四声)姓,源于鲜卑族,今河南境内有四个小村村民全部姓 “难”;“老”姓,由满族姓“萨克达”改汉姓而来;“毒”姓,现存于台湾省嘉义县;“滚”姓,云南少数民族姓氏;“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阿喜”,这是是中国最长的复姓,有十七个字,来自云南巧家县彝族;“马矢(屎)”姓……

贵姓尊名:姓、氏、名的“前世今生”

有一个读起来似乎很“不雅”的姓氏——“苟”,却充满了故事:

关于苟姓的起源,大体有以下几种版本:

其一,黄帝之子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为苟,见《国语》(6,12,17)。

其二,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60,62)。

其三,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以邑名为氏,见《路史》(17)。

其四,春秋时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称苟氏,见《急就篇》(11,21)。

其五,苟,草名,有此草长之处多为丰饶之地,居者遂以苟为氏,见《通志·氏族略》(11,12,60)。然有人认为此乃无据之俗说(26)。

其六,北魏时改代北若干氏为苟氏,见《魏书·官氏志》(7,12,17,60,70)。此为氐人之姓(242)。

其七,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句氏加草为苟氏,见《急就篇》(11,60)。

其八,后晋高祖石敬瑭,姓敬者为避名讳,析敬为苟、文二姓,见《齐东野语》(17,21,60)。

据2006年统计:全国苟姓人口现约有3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26‰。为中国第237常见姓,约72%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湖北四省。苟姓一族曾经考据过自己姓氏的来源,其改姓风波历史上最为曲折。五代十国时期,有个皇帝叫石敬瑭,当时朝内有个大臣姓敬,他得罪了皇帝近臣,又冲了皇帝名讳,皇帝当时令其改“敬”为“苟”,否则诛其九族。于是,敬姓大臣召集族人忍痛改姓为“苟”。后晋灭亡后,“苟”姓的家族大多改回“敬”姓,可是到了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的名讳,又不得不再度改成“苟”姓。

《都市消费晨报》、亚心网全媒体讯(记者 吴佩涵)曾报道过一则新闻:乌鲁木齐市民苟先生为了要改姓忙得焦头烂额,还专门在亚心网论坛发帖诉苦求助,引发不少网民围观。因为这么多年来最令苟先生尴尬的事莫过于陌生人问“您贵姓”。自上小学开始,“汪汪”这个外号就让他有了心理阴影。成年工作后,他经常需要外出跟客户谈业务,向客户自我介绍“我姓苟”时,有时对方还要重复再问一遍:“姓什么?”后来苟先生的女儿出生了,自己从“小狗”变成了“大狗”、“老狗”,再不想让女儿以后也遭到同样的尴尬了。于是在出院办出生证明时,苟先生便将女儿的姓改为“敬”。

苟先生的烦恼并非个例。河南荥阳市城关乡一个雷垌村,村里苟姓是个大姓。但早些年,苟姓族人因姓名和狗谐音,时常被外姓人取笑。姑娘出嫁还好说,小伙子往往因为姓“苟”而不好找对象,造成许多“单身狗”。2008年,村民决定集体改姓,在经历了派出所及上级公安机关严格审批之后,最终村民们成功将苟姓修改为敬姓。这之后,陕西、甘肃、河北、沈阳、黑龙江等地的很多苟姓人,纷纷改姓“敬”,也有部分人随母姓或故意念成“勾”音。

贵姓尊名:姓、氏、名的“前世今生”

如果说“苟”姓不雅的话,另一个姓氏可能不服了,它就是——“操”姓。

“桐乡生活论坛”曾报道过一则新闻,一对夫妻为给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字闹矛盾,原因是丈夫的姓实在特别——“操”,妻子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自己女儿叫“操某某”;然而丈夫态度也很坚决:不姓我的姓就离婚!于是朋友们纷纷支招,说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让人不省心,干脆就叫“操心”吧!有的说,小家伙脑门大,聪明,将来说不定是个大企业家、大银行家,就叫“操盘手”吧!还有人看到孩子修长的手指,建议起名叫“操琴拨弦” ……

“操”这个姓虽然不在《百家姓》之内,但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个名门望族。北宋的苏轼、明朝的刘基等历史名人,均为操氏族谱作过谱序。据考证,操姓有两个起源,其一就是曹操谪孙曹休为了逃避晋朝司马氏的追杀,举家逃往鄱阳郡新义(今江西省鄱阳县),并以曹操之名为姓,改曹姓为操姓。至今,操姓人中依然口耳相传着“操女不嫁曹氏,操郎不娶曹女”,就是因为曹、操两姓原是一家的缘故。而操姓的另一个起源据说始自周武王姬发之后代、昭考公第十三子之第二十七代子孙,因其在当时社会地位崇高,并对孔子出的《漪兰操》一书独解奇妙,世人恭称其为琴操家,他的后人始以操为姓。在历史洪流中,操姓名人辈出,比如说隋朝末年揭竿起义、建元始兴的操天成,攻陷豫章郡,自号元兴王,他的名字已被收录于《中国历代帝王辞典》。近代著名教育家、我国实践教育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先驱者操震球先生同样也是操姓名人。当代较为知名的操姓后人如操学诚,曾任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操婧,2001年任《时尚中国时装》编辑部主任,国内最优秀的时装编辑之一;操凤琴,参考消息报社著名记者;操声国,青年山水画家;操高潮,浠水县国家税务局局长等等。

因此说,“操”姓“出身”高贵,本意不俗,但愿文中的桐乡小两口读了上述文字,放下顾虑,和好如初,给孩子取一个满意的名字。

总之,每一个姓氏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都有着一段或辉煌、或苦难的奋斗历程。作为姓氏,无论字面典雅还是粗俗,读出来朗朗上口还是佶屈聱牙,也不论人口数量多寡,每一个姓氏能延续至今,都是一个奇迹,都值得族群后人尊重与景仰。即便是现代社会,姓氏依然能表征一个人的种族、世系、出身,代表着凛然不可侵犯的个体尊严和独立人格,正所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中蕴含的家族认同感始终焕发着强大的力量,而尘封于姓氏中的历史掌故正有待后人发掘和承扬。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400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