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2021,我们关注的新生代班主任

新生代班主任之新,体现在教育观念之新,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通过建班实现育人;体现在师生关系之新,他是班级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导师;体现在教育方法之新,他创新班级活动设计,通过活动将真善美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2021年,周刊“新生代班主任”栏目展示了5位优秀班主任的风采,岁末之际,让我们再次聆听他们的声音。

王怀玉 | 做班级活动创新设计师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班主任

王怀玉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非常注重班级活动设计,在她看来班主任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学习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学习如何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和谐共存。这样的班级活动指向学生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领域,具有多重价值内涵。

活动目标系列化。王怀玉认为,班级活动不仅要有特色,还要形成系列。设计系列活动,一是指向班级管理的主题系列。比如班级组织建设(小干部培养),通过组织建设提升学生的领导力。二是指向学生阶段性成长的主题系列。比如当前班级学生是否热爱阅读、是否热爱运动,是否会合作,如果在某一方面比较欠缺,那这就是现阶段活动的主题。三是指向品牌班级建设的班本课程系列。在具体开展活动时,要基于活动目标内容的梯度加以规划。

活动目标梯度化。王怀玉以班级体育社团组织的越野活动为例对活动目标的梯度设计加以说明。她所带班级的体育社团成立于2017年春,初期目标是通过周末趣味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成立之初,体育社团决定在大沙河公园开展定向越野赛,第一次活动主要由家长设计实施,活动虽然组织得不错,但家长包办了活动的所有筹备工作,学生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在第二次活动中,王怀玉有意增加学生的全程参与意识,从组长选举、小组组建及活动总结等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性高涨。在总结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王怀玉在第三次活动中邀请邻班共同开展活动,让学生多了与平行班学生和家长之间互动交往的机会。第四次活动则通过变换场地、变换比赛规则,把定向越野与小组自主野炊结合起来,给了学生全新体验。

活动目标清晰化。活动的主题化和系列化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活动目标的清晰化。如何把握好每一次活动的具体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离不开顶层设计,更离不开每次活动后的反思与及时调控。不为活动而活动,这是活动的应有之义,是从活动本位走向成长本位、发展本位的第一步。

(本报5月5日第844期)

余 婧 | 为学生打造一个“星辰教室”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十七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余婧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职业追求。带班,她特别注重创建美好的氛围与环境,打造创新教育场。

制定幸福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不是束缚,而是一份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约定。孩子在余婧的指引下,协商、制定了自己的班级公约:与书成为好朋友;谅解他人无心的过错;乐意为他人鼓掌;积极主动为集体服务;教室里不喧哗……这些公约有规则的渗透,有习惯的培养,有文明礼仪的要求,更有良好性情的熏陶。

余婧和孩子们给自己的401班取名为“星辰教室”,孩子在这间教室里开心吃饭,安静阅读,有序打扫,认真学习,自由成长……当遵守秩序变成一种习惯,当习惯形成制度刻到了孩子的头脑里,制度就成了独特的班级文化。

“心语心愿”筑梦未来。在教室的一面墙壁上,余婧设计了“心语心愿筑梦未来”板块,让孩子在爱心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心愿。51个孩子稚嫩地表达着对他人、对集体的关心与热爱。教育更多的是熏陶,是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一个班级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学生的个体问题,班级也可以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余婧将“劳动”纳入家庭作业,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养成了爱劳动、自食其力的良好习惯,成了家务小能手。她还经常在班里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如“叠衣服”“系鞋带”“包饺子”等,不断点燃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每一次班级的春游和秋游活动,孩子都自己买食材、做食物,展示各种绝活。在余婧看来,内在的成就感是一个人做事最大的动力来源。在教育过程中,若用成就感驱动孩子的成长,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动力,自觉往好的方向发展。

学生在记“疫”中成长。2020年11月2日,由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十七小学401班学生书写的150篇抗疫日记,结集成《少年记“疫”》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国内唯一一部从小学生视角出发书写的抗疫历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是余婧长期教育结出的果实。

(本报5月26日第847期)

刘红朝 | 把童年还给儿童的智者

陕西省蓝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刘红朝从教16年,注重儿童自主管理,“把童年还给儿童”是他的教育理想。一直以来,他都在为这个教育理想不断努力追求着。他带的五年级(3) 班又叫“智慧班”,智慧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花园里百花争艳。

智慧跑团,强健体魄,磨砺意志。每周六的灞河堤岸,总会迎来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就是“智慧跑团”的成员。三九严寒天,孩子们边跑步边回答刘红朝的问题:“我们跑步的口号是什么?”孩子们高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小野蛮体魄,长大报效祖国!”刘红朝又问:“我们为什么而锻炼?”孩子们高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锻炼!”这声音荡气回肠,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发出啧啧称赞声。

每次跑完步,刘红朝还带领学生开展智慧论坛活动,在身体运动之余来一场思维体操。孩子们在对事情的讨论中增强了独立思考能力,思想也变得深刻了。

智慧庄园,让劳动教育变得有趣。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口头要求,更应该有实践、有趣味。刘红朝在学校附近租了半亩地作为班级庄园,每到周末,孩子们戴着斗笠,手拿各种劳动工具,拔草、翻地、犁地、播种、施肥、浇水……田野上,这些“小农民”挥汗如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智慧实践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教育如何开展是刘红朝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在孩子们的欢呼中,“智慧实践团”成立了。周末,刘红朝和孩子们打着旗子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亲近社会生活。他们到清代民居,寻觅感受历史风云;他们到中医馆,感受传统中医药的神奇,体验针灸的奥妙;他们到蓝田国画院,品味千年不变的丹青气韵,感受笔墨间的唯美意境。前不久,他们在蓝田普化镇“花果山”举办了“智慧班成立两周年纪念”活动,与牛羊为伴,与河流唱和,与自然融为一体。

刘红朝每天都努力把自己变回小孩子,让心灵溢满童真,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享受来自孩子的幸福。

(本报6月23日第851期)

刘岱君 | 善于做规划的班主任

海南省海南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

刘岱君是海南中学十佳班主任,在她的带领下,学生积极上进。刘岱君认为,面对少数叛逆的学生不要过度关注,把精力放在抓主流上,主流的影响力是强大的,大环境好了,个别学生就出不了圈儿。

建设包容互助的班集体。用心建立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是刘岱君带班的第一步。刘岱君给每个学生服务集体的机会,她在班上设了许多服务岗位,不要小看这些岗位,这是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平台。学生轮流做值日、轮流值周、轮流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成了学生个性成长和社会化发展的沃土。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到自主管理,刘岱君特别有感触:“班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学生自主管理,不仅可以把班主任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品质。”

学出兴趣,学出成绩。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尝到学习的甜头。如果学生努力后不能取得好成绩,自信心会深受打击,也会产生焦虑情绪,学习兴趣很难保持。

给家长递教育工具。刘岱君以母亲节为契机,组织了一次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级文艺晚会。她引导学生策划,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出节目,并且为父母准备一份手工礼物,给每一位母亲准备一枝康乃馨。她要求父母给孩子写一封信,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晚会上,当学生自编自演的表现父母的无奈与自己成长之痛的情景剧结束后,刘岱君即兴讲了一段话。她讲了母亲去世后自己的感受,讲了自己当妈妈后的感受,让学生算一算,在他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多少。最后她说:“孩子与父母之间,还有什么问题是爱不能解决的?”

刘岱君就是这样关心着每一位学生,即使毕业了,孩子们一朝是她的学生,她就尽力为他们负责任。

(本报8月25日第856期)

杨雪梅 | 雪梅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2019年元旦,杨雪梅组建了班主任工作室,在许多人看来,她的这番折腾完全没有必要。毕竟,她在2018年元旦才成立的读写团队因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已经名声在外。但杨雪梅没有满足于现状。她发现,当老师们只是比较散漫地写文章的时候,“发表1000篇与发表100篇差别不会太大,还是得走‘专业’的路子”。综合考量了自身的优势,她将目光锁定到班主任这个领域。

挑战自我。雪梅班主任工作室有着比较苛刻的规定:每人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每周交一篇文章,寒暑假以每天或两天一次的节奏围绕班级管理中的细小问题进行研究性写作……坚持不下去就要退出。如今,每年上百篇文章的公开发表足以让许多人羡慕,但工作室的追求似乎不止于此。

不要沦为教书匠。“就班主任成长而言,许多工作室把读写作为重要的常规手段来抓,但有的效果并不好,我觉得主要是缺少‘研’。”杨雪梅说,“作为教师,当主动学习能力缺失,又不具备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不能把所学真正用起来,势必会沦为机械的教书匠”。于是,“不要沦为机械的教书匠”成为工作室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几年摸索的基础上,工作室确立了“三研”模式,即研读、研写、研行,其中“读”“写”“行”是指向专业素养提升的行动方式,而“研”则是核心的发力点。

为了进一步强化阅读中“研”的味道,工作室设置了相对完整的“研读”流程,每月的领读者在读前、读中都会抛出各种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月末,领读者基于自己的阅读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做1小时的讲座,工作室成员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观点,之后则要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不是对书中内容的归结与提炼。我要求成员回归学生、回归教育,与教育实践或育人得失相结合,形成阅读之后的深度思考。”在杨雪梅看来,这样做不仅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提升了大家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让每个班主任都成为他自己。杨雪梅自身的行走状态就是工作室成员最好的成长参照。在她的指导下,工作室成员大多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面临的主要问题确立了研究方向,有些工作室成员甚至在自己所在学校成立了班主任共同体。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七中学小学部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少家庭的关爱。结合这样的现实情况,工作室成员李竺姿带领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整合,取得了不错的育人效果。

卢桂芳和她的团队一直在为打造“特色乡土阅读品牌”忙碌着;实验小学教师李玲则带领学校的班主任团队进行着“班级管理小点子”研究……

“我很庆幸这十几个人没有和我‘长’得很像,并没有谁成为另一个杨雪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杨雪梅说。

从一个人的成长到一个团队的发展,如今,杨雪梅正在带领更多年轻教师走在成为优秀班主任的路上。

(本报12月15日第871期)

(本报记者 高影/综合整理)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29日第10版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762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